一种电缆沟压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7265发布日期:2020-09-04 13:43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沟压顶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缆沟压顶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变电建设工程电缆沟压顶普遍采用现场拼模浇筑的生产工艺,该工艺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对于要求较高的变电站内电缆沟,常需要多次返工修补才能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及工期。

行业内也曾经进行了多次预制式电缆沟压顶的尝试,但相比较预制式电缆沟盖板,电缆沟压顶的预制工艺远没成熟,现有的预制电缆沟压顶模具为上下方向脱模的整体式模具,制作周期长,制作成本较高,由于电缆沟压顶的厚度一般不小于15cm,且混凝土粘模严重,从而导致脱模困难,产品不良率高,成本高,无法大规模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缆沟压顶模具,具有合模与开模操作简单简快速、成型产品质量高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缆沟压顶模具,其包括模壳和模芯,所述模壳包括底座、前端板、后端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模芯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前端板、后端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与所述底座的四周侧边铰接,所述前端板、后端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围设在所述模芯的四周并形成模腔;

所述左侧板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插销与所述前端板和后端板连接;所述右侧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通过插销所述前端板和后端板连接;

所述模芯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限位条,所述限位条的横截面形状呈t形,所述限位条包括限位板和定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在所述定位板的中部且其沿所述定位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定位板的下部形成能够放置在所述模芯上的直角槽;合模后所述左侧板或所述右侧板与所述模芯的侧面形成定位槽,所述定位板的下部夹设在所述定位槽内。

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支撑板,所述模芯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且所述模芯的底面面积与所述所述支撑板的顶面面积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模芯为活络模芯,其包括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所述第一模芯与第二模芯均为长方体,且所述第一模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模芯的高度,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二模芯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定位柱匹配的定位孔,所述第一模芯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二模芯紧贴。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支撑板的前端与后端均设有定位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定位柱包括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与所述第二定位板连接且所述第一定位板与所述第二定位板形成夹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前端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后端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均为l形结构,

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板与所述前端板固定连接,其另一侧板与所述前端板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左侧板伸入的卡口,插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另一侧板、左侧板和前端板;

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板与所述前端板固定连接,其另一侧板与所述前端板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右侧板伸入的卡口,插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另一侧板、右侧板和前端板;

所述第三固定板的一侧板与所述后端板固定连接,其另一侧板与所述后端板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左侧板伸入的卡口,插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另一侧板、左侧板和后端板;

所述第四固定板的一侧板与所述后端板固定连接,其另一侧板与所述后端板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右侧板伸入的卡口,插销依次穿过所述第四固定板的另一侧板、右侧板和后端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固定板上与所述前端板固定连接的侧板上设有锯齿结构;所述第二固定板上与所述前端板固定连接的侧板上设有锯齿结构;所述第三固定板上与所述后端板固定连接的侧板上设有锯齿结构;所述第四固定板上与所述后端板固定连接的侧板上设有锯齿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定位板的上部之间形成用于倒圆角的圆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前端板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凸块,所述左侧板的前端与右侧板的前端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块相适配的第一凹槽;所述后端板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凸块,所述左侧板的后端与右侧板的后端均设有与所述第二凸块相适配的第二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模壳和模芯均由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电缆沟压顶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旋转侧向开模,克服了现有的上下开模方式导致产品质量的缺陷,能够避免竖向开模的粘模力,避免因粘模力造成对产品及模具的破坏,保证成型产品质量高,无需事后修补;而且通过插销将前端板、后端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进行固定,避免端板与侧板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保证端板与侧板在浇筑成型的过程中始终位于正确的位置,并在压顶浇筑的过程中承受由内向外的涨模力,保证模腔不发生超出允许范围的变形,保证合模与开模操作简单简快速,而且通过限位条能够保证左侧板或右侧板的位置准确;可见,本实用新型具有合模与开模操作简单简快速、成型产品质量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缆沟压顶模具的合模示意图;

图2于图1中a-a向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缆沟压顶模具的爆炸图;

图中,1为底座;11为底板;12为支撑板;13为定位柱;14为铰链;2为前端板;21为第一凸块;3为后端板;31为第二凸块;4为左侧板;41为第一凹槽;42为第二凹槽;5为右侧板;6为限位条;61为定位板;62为限位板;63为直角槽;64为圆弧面;7为模芯;71为第一模芯;72为第二模芯;8为插销;91为第一固定板;92为第二固定板;93为第三固定板;94为第四固定板;10为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电缆沟压顶模具,其包括模壳和模芯7,所述模壳包括底座1、前端板2、后端板3、左侧板4和右侧板5,所述模芯7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前端板2、后端板3、左侧板4和右侧板5分别与所述底座1的四周侧边铰接,所述前端板2、后端板3、左侧板4和右侧板5分别围设在所述模芯7的四周并形成模腔;

所述左侧板4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插销8与所述前端板2和后端板3连接;所述右侧板5的前后两端分别与通过插销8所述前端板2和后端板3连接;

所述模芯7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限位条6,所述限位条6的横截面形状呈t形,所述限位条6包括限位板62和定位板61,所述限位板62设置在所述定位板61的中部且其沿所述定位板6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限位板62与所述定位板61的下部形成能够放置在所述模芯7上的直角槽63;合模后所述左侧板4或所述右侧板5与所述模芯7的侧面形成定位槽10,所述定位板61的下部夹设在所述定位槽10内,通过定位槽10夹紧定位板61的下部能够保证限位条6位置不变;其中,前端板2、后端板3、左侧板4和右侧板5分别通过铰链14与底座1铰接;具体的,所述模壳和模芯7均由钢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包括底板11和设置在所述底板11上的支撑板12,所述模芯7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2上,且所述模芯7的底面面积与所述所述支撑板12的顶面面积相同,底座1的双层设置目的是为了开模与合模过程顺畅,以及整体模具清洁便利。

示例性的,所述模芯7为活络模芯7,其包括第一模芯71和第二模芯72,所述第一模芯71与第二模芯72均为长方体,且所述第一模芯7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模芯72的高度,所述支撑板12上设有定位柱13,所述第二模芯72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定位柱13匹配的定位孔,所述第一模芯71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2上且与所述第二模芯72紧贴,方便压顶浇筑成型后,压顶的取出便利,且方便对模具进行清洁;所述支撑板12的前端与后端均设有定位柱13,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2上设有4个定位柱13,且2个定位柱13设置在支撑板12的前端,2个定位柱13设置在支撑板12的后端,所述定位柱13包括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与所述第二定位板连接且所述第一定位板与所述第二定位板形成夹角,方便将第二模芯72进行定位,且保证第二模芯72的放置位置准确。

示例性的,所述前端板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固定板91和第二固定板92,所述后端板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固定板93和第四固定板94,所述第一固定板91、第二固定板92、第三固定板93和第四固定板94均为l形结构,

所述第一固定板91的一侧板与所述前端板2固定连接,其另一侧板与所述前端板2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左侧板4伸入的卡口,插销8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91的另一侧板、左侧板4和前端板2;

所述第二固定板92的一侧板与所述前端板2固定连接,其另一侧板与所述前端板2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右侧板5伸入的卡口,插销8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板92的另一侧板、右侧板5和前端板2;

所述第三固定板93的一侧板与所述后端板3固定连接,其另一侧板与所述后端板3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左侧板4伸入的卡口,插销8依次穿过所述第三固定板93的另一侧板、左侧板4和后端板3;

所述第四固定板94的一侧板与所述后端板3固定连接,其另一侧板与所述后端板3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右侧板5伸入的卡口,插销8依次穿过所述第四固定板94的另一侧板、右侧板5和后端板3;通过第一固定板91、第二固定板92、第三固定板93和第四固定板94能够避免侧板与端板之间出现的相对位移,保证侧板与端板在浇筑成型的过程中始终位于正确的位置。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固定板91上与所述前端板2固定连接的侧板上设有锯齿结构;所述第二固定板92上与所述前端板2固定连接的侧板上设有锯齿结构;所述第三固定板93上与所述后端板3固定连接的侧板上设有锯齿结构;所述第四固定板94上与所述后端板3固定连接的侧板上设有锯齿结构;便于第一固定板91、第二固定板92与前端板2紧密贴合,使第一固定板91、第二固定板92受左侧板4、右侧板5向外的涨模力时,不会产生明显变形,确保成型精度;便于第三固定板93、第四固定板94与后端板3紧密贴合,使第三固定板93、第三固定板93受左侧板4、右侧板5向外的涨模力时,不会产生明显变形,确保成型精度。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62与所述定位板61的上部之间形成用于倒圆角的圆弧面64,使成型的电缆沟压顶具有圆角的光滑、圆润,不会割伤施工人员、维护人员以及来往路人,安全性高,美观,且使用便捷。

进一步地,所述前端板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凸块21,所述左侧板4的前端与右侧板5的前端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块21相适配的第一凹槽41;所述后端板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凸块31,所述左侧板4的后端与右侧板5的后端均设有与所述第二凸块31相适配的第二凹槽42,第一凸块21与第一凹槽41配合保证前端板2与左侧板4和右侧板5的配合位置的准确性;第二凸块31与第二凹槽42配合保证后端板3与左侧板4和右侧板5的配合位置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合模过程为:

第一步,将清洁完毕的模壳放置在水平面上,且前端板2、后端板3、左侧板4和右侧板5均呈展开状态;

第二步,将第二模芯72的定位孔插设钻底座1的支撑板12上的定位柱13,在将第一模芯71放置在底座1的支撑板12上,并使第一模芯71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分别与支撑板1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对齐,且第一模芯71贴紧第二模芯72;

第三步,将限位条6的直角槽63放置在第二模芯72上,使限位条6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分别与第二模芯7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对齐,且定位板的下部位于第二模芯72的外侧;再将压顶止口角钢放置在第一模芯71上的直角处,且压顶止口角钢的前端面与后端面分别与第一模芯71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对齐(成型后,该压顶止口角钢将成为预制电缆沟压顶的镶嵌(预埋)件);

第四步,将左侧板4、右侧板5旋转到与底座1竖直的位置,此时,左侧板4靠紧第一模芯71从而无法继续向里旋转,右侧板5将定位板的下部夹紧(保证电缆沟压顶在成型过程中无意外的位移),且定位板的下部位于定位槽10内(右侧板5与第二模芯72之间形成定位槽10),右侧板5由于靠紧定位板也无法继续向里旋转;然后旋转前端板2、后端板3,使前端板2上第一固定板91的卡口和第二固定板92的卡口分别卡入左侧板4与右侧板5上,后端板3上第三固定板93的卡口和第四固定板94的卡口分别卡入左侧板4与右侧板5上;再通过插销8将左侧板4与前端板2、右侧板5与前端板2、左侧板4与后端板3、右侧板5与后端板3进行固定;

第五步,将电缆沟压顶的钢筋骨架放入模腔内,然后进行浇筑。

本实用新型的开模过程为:

第一步,拔出插销8,将前端板2和后端板3向外旋转打开,再将左侧板4和右侧板5向外旋转打开;

第二步,取出预制的电缆沟压顶,清理模具。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沟压顶模具,采用旋转侧向开模,克服了现有的上下开模方式导致产品质量的缺陷,能够避免竖向开模的粘模力,避免因粘模力造成对产品及模具的破坏,保证成型产品质量高,无需事后修补;而且通过插销8将前端板2、后端板3、左侧板4和右侧板5之间进行固定,避免端板与侧板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保证端板与侧板在浇筑成型的过程中始终位于正确的位置,并在压顶浇筑的过程中承受由内向外的涨模力,保证模腔不发生超出允许范围的变形,保证合模与开模操作简单简快速,而且通过限位条6能够保证左侧板4或右侧板5的位置准确;可见,本实用新型具有合模与开模操作简单简快速、成型产品质量高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