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1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隔热建筑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隔热结构的建筑,它包括具有较高隔热性的外墙和/或屋面板,如挂瓦条,及其建筑板。
最近,建筑趋向依靠设在建筑内的冷却和/或加热设备来获得较高的气密性。因为当冷却和/或加热设备来获得较高的气密性。 因为当冷却和/或加热设备操作时室温和大气温度之间的差别会产生露水,这样会使外墙或类似物的墙体材料(木材)发生潮湿,从而会使木材受到腐蚀。因此为限制冷却和/或加热用的能而使外墙和/或屋面板,如挂瓦条在隔热性方面的提高便白白浪费了。
在Jp实开昭61-370307(37307/1986)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它在外墙和隔热材料之间形成有空气流动空间以便防止外墙上形成露水并避免用于冷却和/或加热的能量白白耗费掉。
上述结构的建筑中的外墙,如装饰材料与隔热材料保持一定间距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空气腔或空气夹层,另外在上述建筑中还设有自然和/或强制通风装置,这样空气通过设于外墙底端处的空气进口流入空气腔,通过设于外墙顶端或屋顶中的空气出口从空气腔流出。
然而,由于具有上述隔热结构的传统建筑在外墙中只设有一个空气腔夹层,这样空气腔中的空气会为通过外墙的大气温度所加热。因此外墙和隔热材料之间的空气腔中的空气不能有效地保持建筑内侧的温度差。这样就无法改善建筑的隔热性。
另外,具有上述隔热结构的传统建筑会将对流空气带入屋顶空间中并将该空气从其内排出,但由于屋面板,如挂瓦条的温度会受到大气的影响,故室温也相应受到来自屋面板的辐射热的不利影响。
Jp特开平4-176937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隔热结构的建筑,它包括二个空气腔,该腔位于外墙和隔热材料之间。 由于空气腔中的二个内外侧空气夹层具有温度梯度,故大气温度会以更为有效的方式对室温产生影响。因此这种建筑比仅具有一个空气腔的建筑具有更好的隔热效果。
然而,在上述Jp特开昭4-176937文献中所描述的具有隔热结构的建筑中,二个空气腔是在通过修筑包括外墙和隔热材料的墙体结构而形成的,这样内侧空气腔形成于隔热材料和中间墙体材料之间。而外侧空气腔形成于中间封墙体材料和外墙之间。因此应注意到上述建筑的施工更为复杂了,这样就使建筑的成本更为昂贵。
另外还应注意到,二个空气腔中的空气会流入屋顶空间中并在该空间内相互混合。而外侧空气腔中的空气由于较热的室外空气的作用而会变热或由于较凉的室外空气的作用而会变凉。因此当这种变热或变凉的外侧空气腔中的空气与几乎不受周围温度影响而保持原始较凉状态的内侧空气腔中的空气相混合时,来自内侧空气腔的较凉空气受外侧空气腔中的空气的作用而变热,该热量会贮存于屋顶空间中。这样就会使靠近屋顶的房间的隔热性降低。位于屋顶空间中的空气会通过位于屋顶排气罩中的空气出口流出和/或建筑中的空气通道流回。显然通过空气通道流回的空气会将周围的温度带入房间。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隔热结构的建筑,该建筑中外墙具有较高的隔热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隔热结构的建筑,该建筑的施工较为简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隔热结构的建筑,其中的屋顶空间具有较高的隔热性而不会贮存热量。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提高一种建筑板,该板具有较高的隔热性并且容易制作。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它包括外墙,该外墙中设有相互独立的多个空气对流层,另外还有用来使上述空气对流层通风的通风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它包括外墙,该外墙中设有相互独立的多个空气对流层,在外墙中相邻对流层之间形成有空气密封层,另外还有用来使上述空气对流层通风的通风装置。
上述通风装置可包括空气入口,它设于外墙底端,通过该入口空气可流入空气对流层中。
上述通风装置可包括外侧的空气出口,它设于外墙的顶端并与最外侧的空气对流层连通,从而最外侧的空气对流层中的空气可排出,内侧的空气出口,它通过屋顶空间与剩余的空气对流层连通从而剩余的空气对流层中的空气可排出。
上述通风装置可包括风扇,它用来通过内侧空气出口将空气从剩余的或内侧的空气对流层中强制排出,该风扇带有百叶窗板以便打开和关闭空气通道。
本发明的还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它包括屋面板,另外还有用来使上述空气对流层通风的通风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它包括屋面板,该板中设有相互独立的多个空气对流层,在相邻对流层之间形成有空气密闭层,另外还有用来使上述空气对流层通风的通风装置。
上述通风装置可包括空气入口,它设于屋面板底端,通过该入口空气可流入空气对流层中。
上述通风装置可包括外侧空气出口,它设于屋面板顶端,它与最外侧的空气对流层连通从而位于最外侧空气对流层中的空气可排出,内侧空气出口,它设于屋顶通风罩内并通过该罩内的空腔与内侧空气对流层连通从而位于剩余的或内侧空气对流层的空气可排出。
上述通风装置可包括风扇,它用来通过内侧空气出口将空气强制从内侧空气对流层排出,它包括百叶窗板从而可打开和关闭空气通道。
本发明的再有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板,它包括板体,其内设有多个空气对流层,在板体中相邻空气对流层之间形成有空气密封层。
上述建筑板可用于外墙,用于外墙的建筑板最内侧的空气对流层可形成有纵向槽从而相邻纵向槽之间形成的凸起用作装钉板条。
上述建筑板还可用于屋面板,如挂瓦条板料。
由于在外墙或屋面板中形成有多个空气对流层,虽然最外侧空气对流层中的空气会因通过外墙或屋面板的辐射热量的作用而变热,但内侧空气对流层中的空气不会受到通过最外层空气对流层的大气温度的影响,因此应注意到位于内侧空气对流层中的空气可将房间与大气温度切断。
由于最外层空气对流层与其内的对流空气可吸收和排出外墙和屋面板,如挂瓦条外表面上的辐射热量,故该辐射热量不会对室温产生影响。因此应注意到,这样再借助内侧空气对流层便可提高外墙和/或屋面板的隔热性。
由于可受辐射热量的影响位于外墙中的最外侧空气对流层中的空气会从外墙排出而不会进入屋顶空间中,因此它不与位于屋顶空间中的内侧空气对流层中的空气混合,来自外墙的热量不会密封在屋顶空间中。这样靠近房顶的房屋不会受大气温度的影响,从而可提供舒适的使用空间。
由于在相邻空间对流层之间设有空气密封层,并且该层将空气封密于其内,故该密封层可防止内侧空气对流层中的空气受最外侧空气对流层中的空气的不利影响,而该最外侧空气对流层中的空气会受大气温度的影响。另外,空气密封层中的空气可用作隔热器。其结果是,外墙和/或屋面板的隔热性得以改善。
由于本发明的结构,尽管建筑是气密性的,外墙和/或屋顶也不会产生露水。这样可有效防止建筑材料遭受腐蚀,另外还可维持建筑内外侧的温差,从而可防止冷却和/或加热设备的能量白白浪费。
由于在外墙或屋面板中设有多个空气对流层从而形成板状,这样空气对流层或腔不必在施工现场进行制作,从而使建筑施工方法更为简化。按此方式,由于可防止建筑施工的成本很高,故可更为经济地提供隔热建筑。
由于外墙建筑板中的最内侧空气对流层形成有纵向槽从而相邻纵向槽之间形成的凸起可用作建筑板的装钉板条,故工人不必在施工现场制备和装设装钉板条,这样使建筑的施工效率更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可容易得出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及特点。

图1为按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修建的隔热建筑的立面示意图;图2为外墙和隔热板的底部放大透视图,该墙和板用于图1所示建筑并相互装配在一起;图3为外墙和隔热板的顶部放大透视图,该墙和板用于图1所示建筑并相互装配在一起;图4为外墙和隔热板的放大剖面图,该墙和板用于图1所示建筑并相互装配在一起;图5为外墙、内墙和隔热板的放大立面图,该墙和板用于图1所示建筑并相互装配在一起。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修建的隔热建筑的立面示意图;图7为外墙、内墙和隔热板的放大剖面图,该墙和板用于图6所示建筑并相互装配在一起;图8为外墙、内墙和隔热板的放大立面图,该墙和板用于图6所示建筑并且相互装配在一起;图9A~C分别为本发明的用于外墙或屋面板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建筑板的剖面图;图10A~C分别为本发明的用于外墙或屋面板的另三种不同类型的建筑板的剖面图;图11为按本发明制作的带有屋面板的隔热建筑立面示意图;图12为用于图11所示建筑的屋顶细部放大立面示意图;图13为经改进的图12所示屋顶放大立面图;图14与图11类似,但它为另一种改进的隔热建筑立面示意图;
图15为用于图14所示建筑的屋顶细部放大立面图;图16为外墙顶部放大立面图,该顶部包括设于外侧空气对流层的外层空气出口中的网状防雨水板;图17为带有风扇的屋檐支盖,该风扇用来通过内侧空气出口将空气强制排出建筑,该风扇带有百叶窗板以便打开和关闭空气通道。
图18A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制作的建筑板的放大立面图;图18B为沿图18A中18B-18B线的建筑板的剖面图。
参照图1,图中表示按本发明一个实施列建造的隔热建筑10。在该所示实施例中,该隔热建筑为二层木制建筑,该隔热建筑10包括1楼起居室16的楼板18,该起居室16设于地栏14上,该地栏设于混凝土基础12上,2楼起居室24的楼板26,该起居室24设于横梁22上,该横梁22的中部支承于支柱20上,如图2和4所示,该支柱20支承于地栏14上,设于横梁28上的天花板30,该横梁28支承于支柱20的顶端,屋面板32,如挂瓦条,它设于天花板30上方。
屋面板32可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椽子装配在天花板30的上方,该屋面板32带有椽头板34,该板设于屋檐外侧边处从而可将椽子隐蔽起来。
如图1所示,在椽头板34和外墙40之间设有屋檐支板36从而可将屋面板32和椽子隐蔽起来,上述外墙40将在后文中进行描述。图中未示出的屋面瓦或类似物可直接设于屋面板32上,但它可通过设于屋面板32上的防水薄膜来设置。
如图1所示,建筑10包括设于楼板18和26之间和楼板26及天花板30之间的内墙38和外墙40,上述楼板18和26构成1楼起居室16,上述楼板26及天花板30-构成2楼起居室24,隔热板42设于内墙38和外墙40之间。
如图2~5所示,上述隔热板42可由基板46,隔热材料48和透湿沥青屋面防水毡50构成,上述基板46固定于相邻木柱44和44之间,上述隔热材料48可以为玻璃棉板或类似物,上述防水毡设于基板46上。
如图4所示,内墙38可包括条状基板52和内装饰板54,该板54设于条状基板52上。在图示实施例中,内墙38包住支柱20并固定于其上从而后者不在起居室中暴露,而条状基板52面对隔热板42。因此可注意到,图示建筑10具有西方式结构,该结构带有两侧均装饰的木柱墙框架。内装饰板54可由适合的材料,如布、石膏墙板、柔性板或类似物制成。
如图1~4所示,外墙40包括板状墙体材料41,它可与支柱20相固定从而它可面对隔热板42。隔热材料41最好带有美观的外表。墙体材料41最好由适合的隔热材料,如木质材料,木料压制件、非石棉料、硅酸钙砂浆、框架锯末砂浆、水泥或类似材料制成。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图示建筑10包括相互独立的二个内外侧空气对流层56和58,该层设于板状墙体材料41中,空气密封层60,该层设于板状墙体材料41中的空气对流层56和58之间,用于使二个空气对流层56和58通风的通风装置62。
应注意到,在墙体材料41中可设置多于2个的空气对流层和/或多个1个的空气密封层。该墙体材料在图10A-10C进行描述。
图2~4更为详细地示出了外墙40的结构,二个空气对流层56和58中的外侧空气对流层56可由呈纵向或竖向孔的多个空气流动通道64构成,该孔沿竖向设于位于外侧的外墙40墙体材料41中,而内侧空气对流层58可由纵向或竖向槽68构成,该槽由隔热板42中的沥青屋面防水毡50密封住从而可形成多个空气流动通道66。
相邻竖向槽68之间的凸起59具有纵向装钉板条的作用从而可使外墙40和隔热板42保持一定间距。因此可注意到,在隔热板42不设置装饰板条的情况下,可将上述结构的外墙40装配起来,这样可更为经济地建造该建筑。
特别从图2可注意到,空气密封层60包括多个空气密封孔,它设于外墙40的墙体材料41中的内外侧空气对流层56和58之间。由于空气密封层60中的空气限制在空气密封孔70中,故它不会以对流方式流动。
具有如图2~4所示结构的外墙40可由通过适合的粘接剂相互粘接的4块板310、312、314和316制成。外侧板310和312有相对设置的纵向或竖向槽310a和312a从而当它们相互粘接时构成空气对流层56中的空气流动通道66。板314带有多个孔314a,该孔314a由相邻板312和316密封从而它们构成空气密封层60中的多个空气密封孔70。内侧板316中带有纵向或竖向槽316a。当外墙40装配到隔热板42上时该竖向槽316a构成外侧空气对流层58的空气流动通道66。
如图1~5所示,通风装置62可包括空气进口72和74,它设于外墙40的墙体材料41底端。由于空气流动通道64和66底端开口朝向地面,进而空气进口72和74朝向地面,故空气可通过空气进口72和74流入空气对流层56和58。
通风装置62还可包括外侧空气出口76,它设于外墙40的墙体材料41顶端,通过该出口76外侧空气对流层56中的空气可从其内流出,内侧空气出口78A和78B,通过该出口内侧空气对流层58中的空气可从其内流出。如图1所示,内侧空气出口78A设于屋檐支板36处,而内侧空气出口78B设于屋顶空间80中。可以理解,会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外侧空气对流层56中的空气会从其内流出而不会进入屋顶空间80中。这样就可避免外侧空气对流层56中的较热空气在屋顶空间80中与内侧空气对流层58中的空气相混合。
如图16所示,外侧空气出口76最好带有可防止雨水进入建筑中的网状防雨水板77,但该出口允许空气从建筑中排出。如果装饰板34可有效防止雨水进入建筑中,则可略去网状防雨水板77。
如图1所示,通风装置62可包括百叶窗或风扇82和84,它用来将空气强制从内空气出口78A和78B排出,它带有百叶窗板从而可打开和关闭空气通道。在图示实施例中,风扇82设在屋檐支盖36处,它带有内空气出口78A,风扇84设在屋面32的屋脊通风罩33处,它带有内空气出口78B。如图1所示,防雨盖板86可设置在外墙40的某一部分并位于一楼和二楼起居室16和24之间,其所处位置为二楼起居室楼板的相应位置。
如图17所示,百叶窗风扇82可包括设于内侧并位于屋檐支盖36上的马达风扇82A和设于外侧并位于屋檐支盖36上的可关闭百叶窗82B,上述马达风扇82A和百叶窗82B均朝向屋檐支盖36中的孔36a设置。百叶窗82B用来打开或关闭屋檐支盖36中的孔(空气出口)。马达风扇82A和可关闭的百叶窗82B可分别进行控制,这一点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另外,百叶窗风扇84按与百叶窗风扇82同样的方式设有马达风扇84A和可关闭百叶窗风扇84B。
在夏季,可这样来控制该百叶窗风扇82和84,即通过光敏器件在白天使其驱动,在夜间使其停止工作,上述光敏器件在图中未示出并且当它接受阳光时可发出风扇驱动的指令。在冬季,可对该百叶窗风扇控制使其基本停止工作。
马达风扇82A和84A除可通过光敏器件控制以外也可通过人工控制或替代方式控制,可对百叶窗82B和84B控制使其夏季打开,冬季关闭,该百叶窗可由人工控制。
因为在隔热建筑10的外墙40中设有二个空气对流层56和58,尽管外侧空气对流层56中的空气会因外墙上的辐射热量而变热,内侧空气对流层58中的流动空气不会受到大气温度的影响。因此可注意到,内侧空气对流层58中的空气可有效将居室与大气温度隔开。
在夏季,通过自然空气对流或自然通风外层空气对流层56会吸收外墙40外表面的辐射热量并将其排出。因此,外侧空气对流层56可将外墙40冷却,另外可提高内侧空气对流层58的隔热性。这样就大大提高外墙40的隔热性。
在冬季,外层空气对流层56中的空气会吸收通过外墙40外表面的较冷空气,但该较冷空气会沿反向顺空气对流层56向下流动并从其内排出。应注意到,上述方式提高了内侧空气对流层58的隔热性。
设于相邻空气对流层56和58之间的用来密封空气的空气密封层60可以隔热,这是因为它可隔绝内外侧空气对流层56和58之间的热量并防止内侧对流层58中的对流空气受到外侧空气对流层56中的空气的影响,上述外侧空气对流层56中的空气会受到可通过外墙40的外表面的大气温度的影响。因此应注意到,空气密封层60可更为有效地提高外墙40的隔热性。
如上所示,通风装置62可使外层空气对流层56中的空气通过靠近建筑40外侧外墙40顶端处的外侧空气出口76排出。这样可避免外侧空气对流层56进入屋顶空间80中。因为只有内侧空气对流层58中的空气进入屋顶空间80中,故该空气不会与外侧空气对流层56中的空气相混合,从而它不会受大气温度的影响。这样可避免靠近屋顶空间80的房间受到大气温度的影响下,其结果是,该房间可形成舒适的起居空间。
如上所示,在夏季,可驱动马达风扇82A和84A以便将内侧空气对流层58中的空气强制排出,如果必要,在冬季还可使上述风扇停止工作同时关闭百叶窗82B和84B以便关闭空气出口78进而停止通风。因此,在冬季,内侧空气对流层58可将空气保持在其内从而避免冷气和热量从建筑10的内外侧中的一侧传递到另一侧。这样使建筑的内部空间具有隔热性。
在冬季,百叶窗82B和84B可以打开同时马达风扇82A和84A可停止工作,通风装置62可仅仅包括可关闭的百叶窗而不带有马达风扇。在这种情况下,可关闭的百叶窗可通过马达实现打开或关闭。
在屋顶空间80中的温度在夏季的白天会升高而超过40℃,这是由内侧空气对流层中的对流空气和屋顶的辐射热而产生的热量造成的,该温度大大高于大气温度。通过驱动通风装置62中的位于内侧空气出口78A和78B中的马达风扇82A而使空气在屋顶空间80内产生流动,可将上述屋顶空间80中的较热空气排出。由于内侧空气对流层58没有受辐射热量的作用进而通过内侧空气对流层58而向上流动的空气相对较凉,故它可通过屋顶的屋脊通风罩33中的内侧空气出口随屋顶空间80中的热量一起强制排出。因此可注意到,上述方式可防止辐射热密封在建筑中。
在夏季,尽管没有驱动马达风扇82A和84A,由于夜晚自然空气对流的作用而使冷空气在内侧宽气对流层56和58中流动,外墙40可收集和贮存冷气。在白天随着建筑10中房间温度的上升,上述所收集和贮存的冷气向房间内排出从而上述房间温度不会上升。
由于冷却和/或加热设备的作用,可凝结于内墙38上的湿气会通过湿气传递隔热板42进入内侧空气对流层58,它由向上流动的空气携带并从建筑10中排出。因此,建筑材料不会因潮湿而发生腐蚀。
如上所述,在冬季,马达风扇82A和84A停止工作,同时百叶窗82B和84B关闭。这样就使内外侧空气对流层58和56中的空气保持在其内。结果,内外侧空气对流层58和56可将建筑10中外墙子内墙之间热量隔断。这样就可防止房间内的热量排出建筑,进而节约了加热成本。另外上述结果还可避免露水凝结于墙体材料上,从而可防止该材料遭受破坏。
参照图6,图示为按本发明改进的建筑。该改进的建筑10可包括空气引入装置90,它用来将内侧空气对流层58中的部分空气引入位于天花板上方一楼和二楼起居室之间的天花板空间94中和位于相邻二楼房间24之间的隔墙88中。该改进的建筑10具有所谓的日本式结构,在该结构中支柱20暴露于起居室16和24中。该建筑基本与按图1~4的实施例建造的建筑相同。
空气引入装置90可包括多个空气流动通道92,该通道92穿过位于相邻二楼房间24之间的隔墙88。该空气流动通道92的底端开口与一楼起居室16上方的天花板空间94相连通,而空气流动通道92中的顶端开口与屋顶空间80连通。
在上述改进的建筑10中,内侧空气对流层58中的部分空气进入天花板空间94,穿过二楼间房间24之间的隔墙88中的空气流动通道90并进入屋顶空间80。通过空气流动通道90的部分空气与从整个空气对流层58向上流动的主空气一起流入屋顶空间80中。因此,上述建筑的一个优点在于可有效将外墙40与大气温度隔绝,其另一个优点是可切断一楼和二楼房间之间以及二楼相邻分隔开的房间24之间的热交换。
在图示实施例中,尽管外侧空气对流层56包括带有设于外墙40中的纵向或竖向孔的空气流动通道64,但它们也可为图9(A)或(B)中所示的狭槽状。
在图示实施例中,尽管内侧空气对流层58可包括带纵向或竖向槽的空气流动通道66,但它们也可为图9(B)或9(C)所示的狭槽状或纵向孔状。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尽管空气密封层60可包括多个球状空气密封孔70,但它们也可由图9(C)所示的多个细长孔构成。
本发明的外墙(板)分别在图10(A)~(C)中示出。上述图中的外墙40与图1~9中的基本相同,只不过它们包括3个空气对流层和设于二个空气对流层56和58之间的一个空气密封层,空气对流层和空气密封层可变换成多种形式,如图10所示,在内侧空气对流层58内侧形成有附加空气对流层258,该层258带有凸起259,它位于相邻竖向槽258之间用来作重新装钉条板之用,外墙40的墙体材料的部分与钉子头相接触,该钉子砸入外墙40中以便将外墙固定于隔热板42的基板46上。在图10A~C所示的外墙40中,最外侧的空气对流层56与图1所示的方式相同,直接通过外空气出口与大气连通。
在上述变换的实施例的建筑中,通风装置62可包括外侧空气对流层56的外空气出口72和外空气进口56以便取消强制通风的功能,但是在外空气出口76中可设有百叶窗风扇,尽管在图中未示出。
在图示实施例中,尽管因为建筑10为斜脊屋顶型,通风装置62的百叶窗风扇84设在屋脊通风罩33中,但该风扇设于外墙40中并位于下述的外墙侧面位置,在该处如果建筑10为人字屋顶型它与屋顶空间80的位置相对应。另外,百叶窗风扇可由百叶窗替代。
将本发明原理还应用于隔热建筑100的屋顶的如图11和12所示。该隔热建筑100可包括屋顶196和外墙40,屋顶196的屋面板132中设有二个空气对流层156和158以及一个空气密封层160,外墙40的的墙体材料中带有二个空气对流层56和58以及一个空气密封层60。
如图12所示详细表示的那样,外侧空气对流层156可包括沿屋面板的斜向穿过屋面板132的空气流动通道164,而内侧空气对流层158可沿屋面板132斜向延伸的纵向槽168,该槽形成在设于屋面板132内侧的内侧屋面板198中以便在它们之间形成空气流动通道166。
空气密封层160可包括多个空气密封孔170,它设于空气对流层156和158之间的屋面板132中。
外墙40的结构基本与图1-8所示建筑的外墙相似,只是在该外墙40内侧设有一个内侧空气对流层58的空气出口78,因为本实施例建筑为人字屋顶型,另外在空气出口78中可设置百叶窗风扇82。
如图12所示,屋面板通风装置162可包括内外空气进口174和172,它设于空气对流层156和158底端并由位于屋面板132底边处的网302盖住,设于空气对流层156和158顶端的内外空气出口176和178,这样装置162可与屋脊通风罩133内的空间135以及屋脊通风罩133中的水平法兰部分中的排空气孔304连通从而可避免雨水流入空间135中。
屋面板通风装置162还包括滴水槽构件306,它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支承件吊于屋面板132底边从而将网盖302盖住。该滴水槽构件306可防止雨水流入空气进口172和174。雨水檐沟308可设在装饰板上以便接纳来自屋顶瓦底边的雨水。尽管图中未示出,屋面板通风装置162可包括设于屋脊通风罩133中的百叶窗风扇。百叶窗风扇可按与外墙百叶窗风扇的相同方式通过光敏器件和/或人工操作进行控制。
在图11和12所示的实施例中,内外侧空气对流层158和156的空气出口176和178与屋脊通风罩133内腔135连通从而从内外侧空气对流层158和156排出的空气在屋脊通风罩133内相互混合。
由于上述混合空气远离穿过顶楼空间80的二楼起居室24并通过空气排出口304从屋脊通风罩133内腔135排出,故该内腔135中的混合空气会受到外侧空气对流通道156中的空气影响,而后者受外侧空气温度影响程度最大。结果,二楼起居室24不会受到内腔135中的混合空气的影响。
图13表示另一种变换的建筑。在该经变换的建筑中,外侧空气对流层156的空气出口176直接开口朝向室外而不与屋脊通风罩133内腔135连通。屋顶空间80可与屋脊通风罩133的内腔135和屋面板132中的内侧空气对流层158的空气出口178连通。因此,从屋面板的空气对流层158排出的空气与从外墙40的空气对流层58排出的空气在屋脊通风罩133的内腔135中混合。空气出口176最好由图中未示出的防雨水板盖住以便防止雨水流入空气出口176。
通风装置62还可包括百叶窗风扇184,它设于屋脊通风罩133的内腔135并可通过光敏器件或人工控制。百叶窗风扇184用来将来自屋顶内侧空气对流层158的空气以及来自外墙40的内侧空气对流层58的空气排出。当然,百叶窗风扇可由百叶窗替换。百叶窗风扇184可以为图17所示的类型。
如图13所示,由于在屋面板132中设有空气对流层156和158以及空气密封层160以便具有隔热性,这样外侧空气对流层156在吸收辐射热的同时会将其内空气从屋面板排出,此时由于驱动了百叶窗风扇184从而使新鲜空气总是进入内侧空气对流层158中。这样就可更为有效地使屋面板进行隔热。屋面瓦可直接设于屋面板132上,或该瓦与屋面板132之间可设置防水膜。
在图示实施例中,尽管二个空气对流层56和58或156和158之间可设有一个空气密封层60或160,但是可按图10A~10C相同的方式设置二个以上的空气对流层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空气密封层。
在图示实施例中,尽管可仅仅为内空气出口配备通风装置62和162的风扇,但也可为外空气出口装设上述风扇。空气对流层56、58和156、158以及空气密封层60和160可不为孔状,它们可为狭槽状。
图14和15表示本发明的再一个变换的建筑。在上述图示建筑中,外墙40可包括可只带有二个空气对流层56和58而在上述二个对流层之间不带有空气密封层,另外屋面板132也可只带有二个空气对流层156和158而在上述二个对流层之间不带有空气密封层。
在图14和15所示变换的建筑中,尽管屋面板132中的内外侧空气对流层158和156的二个空气出口176和178与屋脊通风罩133内腔135连通,但该空气出口可按图13所示的相同方式直接朝向室外。
在图14和15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在空气对流层56和58、156和158之间没有设置空气密封层。故空气对流层56和58、156和158之间的隔热性比图1~13所示实施例差很多。但是,会受大气温度不利影响的外侧空气对流层56和156中的空气由于自然或强制空气对流的作用而会从外墙40和/或屋面板132中排出从而提高了内侧空气对流层58和158的隔热性。另外由于会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外墙40中的外侧空气对流层56中的空气不会与屋顶空间80内的外墙40的内侧空气对流层58中的空气上混合,这样可使外墙40具有隔热性。
在图14和15所示变换实施例中,可按图13所示的相同方式在外墙40和屋板196中设置二个以上的空气对流层和一个以上的百叶窗风扇。
可以知道,本发明可用于包括木框、2×4结构,预制建筑和钢架建筑的各种结构木制建筑中的任一种。
应注意到,由于其内设有空气对流层和空气密封层的外墙和/或屋面板呈板状整体形式,故上述建筑更易于装配。
尽管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本技术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应知道,上述实施例仅是以例举方式给出,在不离开仅由后面所附权利要求
所限定的本发明请求保护范围和精神的条件下可进行各种变换和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其包括一个在其最高层房间之上的屋顶空间;一个具有多个相互独立的空气对流层的外墙,每一个所述空气对流层包含多个用来让对流空气通过的空气通道;所述多个空气对流层具有一个最外侧空气对流层和至少一个内侧空气对流层;以及用于给所述多个空气对流层通风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外墙的一个底端的、用于周围空气流进所述对流层的空气进口;一个设置在所述外墙的顶端的空气出口,所述空气出口与所述空气对流层中的最外侧空气对流层连通,使得流进所述最外侧空气对流层的空气从其中流出而进入大气中;一个内侧空气进口,所述内侧空气进口通过所述屋顶空间与所述内侧空气对流层连通,使得在所述内侧空气对流层的空气从其中流出并流进所述屋顶空间以便回流而流出到大气中。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外墙内的所述空气对流层之间的空气密封层。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百叶窗风扇和百叶窗板,所述风扇可将空气从所述内空气出口强制排出,所述百叶窗板可打开和关闭所述内侧空气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个屋面板,所述屋面板具有多个相互独立的空气对流层,每一个所述空气对流层包括多个用于对流空气流动通过的通道,所述屋面板的空气对流层具有一个最外侧屋顶空气对流层和至少一个内侧屋顶空气对流层以及屋顶通风装置,所述屋顶通风装置用于使所述屋面板空气对流层通风,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屋面板底端的空气进口和一个设置在所述屋面板的顶端的空气出口,所述空气进口用于让周围空气流进所述屋面板空气对流层,所述空气出口与所述屋面板的最外层屋顶空气对流层连通,以便让流进所述所述屋面板的最外层空气对流层从所述空气出口流出到大气中;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一个屋脊通风罩内的内侧空气出口,所述内侧空气出口通过在所述屋脊通风罩内的空间与所述屋顶内侧空气对流层连通,以便让在所述屋顶内侧空气对流层内的空气从所述空气出口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屋面板的所述空气对流层之间的屋顶空气密封层。
6.根据权利要求
4或5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屋脊通风装置还包括当一个百叶窗风扇和百叶窗板,所述百叶风扇用来将空气通过所述屋脊通风罩内的内侧空气出口强制排出,所述百叶窗板用来打开和关闭所述内侧空气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对流层包括一个最内侧空气对流层,而所述最内侧空气对流层包括多个在所述外墙上的纵向槽,在相邻的所述纵向槽之间具有多个用作状钉条的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具有纵向尺寸,而所述空气对流层的一个内侧的空气对流层由空气流动通道形成的,所述空气流动通道取延伸在整个所述外墙的纵向指向的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或4或5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个板,所述板具有多个空气间隔层,所述间隔层包括在所述板上的多个通道,所述通道相互独立;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用于给至少一个所述间隔层通风;一个不通风的密封槽设置在所述通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个板,所述板具有多个空气间隔层,所述间隔层包括在所述板上的多个通道,所述通道相互独立;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用于给至少一个所述间隔层通风;一个不通风的密封槽设置在所述通道之间。
专利摘要
一种建筑,它包括外墙,该外墙包括外侧空气对流层,其底部开口与大气连通,其顶部开口与大气连通,内侧空气对流层,其底部开口与大气连通,其顶部开口与屋顶空间,该空间通过屋顶通风罩与大气连通。
文档编号F24F5/00GKCN1078923SQ95117174
公开日2002年2月6日 申请日期1995年8月30日
发明者野野下忠道 申请人:野野下忠道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