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方法及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7756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方法及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民用型煤的成型方法及其成型设备,尤其是蜂窝煤的成型方法及其成型机。
在现有技术中比较先进并接近本发明的,是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号为87101360.6,名称为“预埋针冲压式蜂窝煤成型方法及其装置”的发明专利。该专利解决了常规中先将原料煤压实后再冲孔的问题。该方法是在原料煤填装后,压实之前先行插入冲针完成穿孔,再行压实成型。这减轻了冲针的阻力也就减少了设备对动力的要求。但是,该专利仍然是采用冲压的方法来压实成型的,因此噪音大的问题仍然存在,整机重量也无大改善,再有装煤后插入冲针,会造成模筒内煤料起拱,压实成型后,出现煤孔边缘的密度与其他部位密度不均匀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的蜂窝煤成型方法和使用该方法而设计的蜂窝煤成型机,并可实现大幅度降低设备动力、整机重量和机械噪音。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在主要是由填装原料煤、压实、插针穿孔成型等工艺中,本发明的特殊之处在于原料煤填装前模筒内就已预置有冲针,在填装原料煤后施压前,除预置以外的其他冲针插入,先行穿孔,然后,上、下两个压头由模筒的两端同时向内挤压成型,最后退针出煤完成全部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而设计的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机,则主要是由底座、模筒、冲针、填料装置等构成,本发明的特点是在底座下面有变速带轮带动主带轮,主带轮上的主轴穿过底座伸出,并在其轴向的中上部位固定连接一个主齿轮,又在该轴穿过料斗的顶端与拨料刀固定连接;所述的主齿轮与一个模筒齿盘相啮合;在模筒齿盘上至少加工有一个模筒,并在其轴心处装有一绞链,在绞链的动端固定连接一个上压头架;上压头架在其顶端装有上压导轮,上压头导轮则在糟形半环状的上压头凸轮糟中,并与之滚动配合,在上压头导轮后的上压头架上装有与之滑动配合的上压头滑轴,上压头滑轴远离上压头架的一端固定连接着上压头,并与上压头架之间装有弹簧;上压头与模筒齿盘上模筒的顶端相对应,其外径与模筒的内径相配合;模筒齿盘上模筒的下部装有与之配合的下压头,在下压头下端有与模筒固定连接的预置针架,该架上固定装有至少一个与下压头针孔配合的预置冲针;在下压头的下端面固定连接着下压头推杆,下压头推杆穿过预置针架并在其底端装有下压头导轮,而下压头导轮下则是固定在底座面上的环状下压头凸轮;与下压头针孔配合的其余冲针安装在冲针架上,冲针架的底端装有冲针导轮,而在冲针导轮下则是固定在底座面上的环状冲针凸轮。另外,本发明还有如下特点即所述的上压头滑轴15可以是空心轴或两个以上的细轴。所述的冲针架5则是一Ⅱ形架。所述的冲针导轮4是一对,分别安装在Ⅱ形冲针架5的两侧。所述的环状冲针凸轮3是一对同心环,其同一轴向截面上两环同侧截面的高度相等,在两同心环之间有与其同心的环状下压头凸轮1。固定在底座23面上的冲针凸轮3和下压头凸轮1与底座23之间夹有橡胶垫26。
从本发明的方法和为使用该方法而设计的成型机,可以看出,由于本发明采用的压实方式是双向挤压,而不是单端冲压这首先就解决了已有技术中的震动和噪音问题;其次是大幅度减少所需成型压力,由常规的6至9吨,减少到只需0.5吨,由于成型压力的降低,也就降低了对电机功率的要求,故而节电,本发明与常规技术相比至少节电在30%以上;再有就是整机重量减轻到只有现有技术的50%。由于整机重量轻又无震动,因此在使用中无需安装基础,移动也很方便。另外,本发明在模筒中安装了固定的预置冲针,故在填料后再插入其他冲针时就不会出现已填料的起拱问题,由此保证了型煤密度的均匀。通过上述可以看出,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效果是极其显著的。


图1为本发明中成型机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下面通过一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机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机是在底座23下面有变速带轮25带动主带轮24,在主带轮24上的主轴22穿过底座23伸出,在其轴向的中上部位固定连接一个主齿轮21,该轴穿过料斗19并在其顶端与拨料刀20固定连接;所述的主齿轮21与一个模筒齿盘16相啮合;在模筒齿盘16上嵌装加工有两个模筒9,并在其轴心处装有一绞链18,在绞链18的动端固定连接一个上压头架17;上压头架17在其边缘的顶端装有两个上压头导轮12,两个上压头导轮12则在一个由支架固定,其位置在模筒齿盘16上方的糟形半环状的上压头凸轮13的糟中,并与之滚动配合。在上压头导轮12后边的上压头架17上各装有与之滑动配合的上压头滑轴15,两个上压头滑轴15均是空心轴,并在远离上压头架17的一端各自固定连接着上压头11,并与上压头架17之间装有弹簧14;上压头11与模筒齿盘16上模筒9的顶端各自相对应,上压头11的外径与模筒9的内径相配合;模筒齿盘16上模筒9的下部各装有与之配合的下压头8,下压头8下端各有与模筒固定连接的预置针架27,其上固定装有两个预置冲针10,在下压头8的下端面各自固定连接着下压头推杆7,各下压头推杆7穿过预置针架27并在其底端装有下压头导轮2,两下压头导轮2则同时是在固定于底座23面上的环状下压头凸轮1的顶面上。与下压头8上针孔配合的其余冲针6安装在Ⅱ形的冲针架5上,各冲针架5Ⅱ形的两侧底端均装有冲针导轮4,而各冲针导轮4又分别对应压在固定于底座23面上的环状冲针凸轮3的顶面上。冲针凸轮3是一对同心的环形凸轮,其同一轴向截面上两环同侧截面的高度相等,以保证冲针架5在任何位置均能与下压头8平行。在两同心的环状冲针凸轮3之间,是与之同心的环状下压头凸轮1。固定在底座23面上的冲针凸轮3和下压头凸轮1与底座23之间夹有橡胶垫26。
下面通过成型机的运转过程来看本发明的方法。由电机拖动变速带轮25减速,并带动主带轮24及其上的主轴22和主齿轮21转动。主齿轮21驱动模筒齿盘16和其上的模筒9及绞链16转动。模筒9中的下压头8与连接的下压头推杆7、下压头导轮2在下压头凸轮1上和固定冲针6的冲针架5、冲针导轮4在冲针凸轮3上,随模筒9同轴转动的同时又在下压头凸轮1和冲针凸轮3的控制下在模筒9内做上、下直线运动。上压头11在随同上压头架17转动的同时又在上压头凸轮13的控制下做上、下运动。当模筒齿盘16带动模筒9接近料斗19时上压头11抬起,下压头8沿着预置冲针10在模筒9中下移到终点,并开始向模筒9内填料。填料后模筒9移离料斗19,此时下压头8不动,冲针架5带动冲针6在冲针凸轮3的控制下向上插入进行穿孔。穿孔完成后,上压头11在上压头凸轮13的控制下开始进入模筒9向下施压,同时下压头8在下压头凸轮1的控制下开始向上施压。料煤在两压头同时挤压下成型,然后退针出煤。蜂窝煤即按本发明的方法和成型机制成。
实施本发明所需的技术,除上述公开的内容外,其他均为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内容,故不赘述。
权利要求
1.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的方法,主要是由填装原料煤、压实、插针穿孔成型等工艺组成,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原料煤填装前模筒内就已预置有冲针,在填装原料煤后施压前其余冲针插入先行穿孔,然后上、下压头由模筒的两端同时挤压成型。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的方法而设计的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机,主要是由底座、模筒、冲针、填料装置等构成,本发明的特征在于(1).在底座下面有变速带轮带动主带轮,主带轮上的主轴穿过底座伸出,在(1.1).主轴的中上部位固定连接一个主齿轮,在(1.2).主轴的顶端穿过料斗并与拨料刀固定连接;所述的(2).主齿轮与一个模筒齿盘相啮合;在(3).模筒齿盘上(3.1).至少加工有一个模筒,在(3.2).其轴心处装有一绞链,在绞链的动端固定连接一个上压头架;在(4).上压头架的顶端装有上压头导轮,(4.1).上压头导轮则在糟形半环状的上压头凸轮糟中,并与之滚动配合,在(4.2).上压头导轮后的上压头架上装有与之滑动配合的上压头滑轴,(4.3).上压头滑轴远离上压头架的一端固定连接着上压头,并与上压头架之间装有弹簧;(5).上压头与模筒齿盘上模筒的顶端相对应,其外径并与模筒的内径相配合;(6).模筒齿盘上模筒的下部装有与之配合的下压头,(6.1).下压头下端有与模筒固定连接的预置针架,在(6.2).预置针架上固定装有至少一个与下压头针孔配合的预置冲针,在(6.3).下压头的下端面固定连接着下压头推杆,(6.4).下压头推杆穿过预置针架并在其底端装有下压头导轮,(6.5).下压头导轮下则是固定在底座面上的环状下压头凸轮;与(7).下压头针孔配合的其余冲针安装在冲针架上,(7.1).冲针架的底端装有冲针导轮,在(7.2).冲针导轮下则是固定在底座面上的环状冲针凸轮。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压头滑轴[15]可以是空心轴或两个以上的细轴。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针架[5]是一Ⅱ形架。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针导轮[4]是一对,分别安装在Ⅱ形冲针架[5]的双侧。
6.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状冲针凸轮[3]是一对同心环,其同一轴向截面上两环同侧截面的高度相等,在两同心环之间则是与其同心的环状下压头凸轮[1]。
7.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在底座[23]面上的冲针凸轮[3]和下压头凸轮[1]与底座[23]之间夹有橡胶垫[26]。
全文摘要
蜂窝煤双向挤压成型方法及成型机,属于民用型煤的成型方法和成型设备。本发明的特点是在填料前模筒中就有预置的冲针,填料后施压前其余冲针先行插入完成穿孔,然后有上、下两个压头在模筒两端同时挤压成型。
文档编号B28B11/16GK1103349SQ9311524
公开日1995年6月7日 申请日期1993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2日
发明者孙功民, 孟祥义, 马秀娟, 李若秀, 魏佃祥 申请人:孙功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