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柔性侧缘的卷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761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柔性侧缘的卷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关闭一入口或其它开口的卷帘装置,卷帘具有一些比卷帘平面突出并且与一些引导通道配合的柔性边缘,设有至少一个再引入元件,当这些边缘在一个按横向于一引导通道的方向施加在这些边缘上的力的作用下从这些引导通道脱出时,这个元件可以重新把所述边缘引入到引导通道中,在重新引入的过程中,再引入元件与相应的边缘之间时形成一个接触表面。
背景技术
本发明特别涉及一个卷帘装置,该装置的卷帘侧缘可能从引导通道脱出,例如当关闭卷帘时一个障碍位于引导通道之间时,或者一个车辆与卷帘碰撞时。当卷帘上升时,设在引导通道上部一个地方的再引入元件可以把卷帘的侧缘重新引入到引导通道中。
当卷帘的其中一个侧缘从它的引导通道脱出时,已知的带卷帘装置的运行受到干扰。实际上,所述侧缘可能因此在它与重新引入装置接触的表面处损坏,或者可能卡在再引入元件中。其结果是,必须手工把卷帘的侧缘释放出来,并且常常需要非常费力的修理。当卷帘的侧缘由一系列硬的短木料形成时,这些问题特别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带卷帘的装置,当卷帘上升运动时一个大于一个预先确定的力施加在卷帘的这些边缘上时,卷帘的侧缘和再引入元件不会损坏。
为此,根据本发明,再引入元件和突出的侧边互相配合,使得一旦在与引导通道的横向施加的力超过一个确定的值,再引入元件与相应边缘之间的接触表面承受一个相对突出的侧边的一个纵轴的移动,该纵轴位于距接触面的一定距离上,这种移动可以使侧缘从再引入元件脱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卷帘的所述边缘由一种具有形状记忆的可变形软材料构成,使这些边缘在接触面承受的移动作用下变形后恢复它们的原始形状。
另外,所述边缘由一种弹性材料构成。特别是,这些边缘的硬度为65°到100°shore A,并且最好至少部分由聚氨酯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殊实施例,边缘硬度的选择方式是,当一个与引导通道的纵向成横向的拉伸力施加在所述边缘上时,这些边缘从它们相应的引导通道上脱出,而不发生明显的变形,而当这个力超过一定值时,这些边缘发生临时变形,以便能够从再引入元件脱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殊实施例,再引入元件以一种弹性的方式安装在一个支座上,使得当所述拉伸力超过上述确定值时,再引入元件在相应边缘的作用下临时移动,以便使所述边缘从再引入元件脱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替代实施例,再引入元件由一种有形状记忆的可变形材料制成,使得当所述拉伸力超过上述确定值并且所述边缘从再引入元件脱出时,再引入元件在相应边缘的作用下发生变形。


通过下面作为非限定例子参照附图对一个卷帘装置的几个特殊实施例的描述可以了解本发明的其它细节和特征。
图1是一个符合本发明的卷帘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卷帘处于关闭位置。
图2是一个与图1类似的图,卷帘处于它的开放位置。
图3是处于开放位置的卷帘装置的前视图。
图4以更大的比例示意性地表示一个符合本发明的卷帘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再引入元件的前视图。
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横截面图。
图6是沿图4的VI-VI线的横截面图。
图7是带有卷帘的一个侧缘的图4中的再引入元件的透视图。
图8-11是沿图4的VI-VI线的横截面图,表示当卷帘的侧缘从再引入元件脱出时的一系列不同阶段。
图12是符合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再引入元件侧视图。
图13是图12再引入元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图12的再引入元件在使卷帘的侧缘重新进入到相应的引导通道中时的示意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不同图中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本发明整体涉及一个与驱动装置配合的卷帘装置,如驱动装置为一个滚筒,它的轴连接在一个电机的轴上。卷帘按照一个下降和上升的运动在一个关闭位置和一个开放位置之间移动,并用于关闭一个在一个壁上的入口或一个通道,如一个走廊。
需要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卷帘”一词表示任何至少部分是软的或柔性的平面元件,如一个篷布、塑料带、金属纱网、栅栏、金属薄板、分段门等。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建议使用软的卷帘,例如由一种篷布制成的卷帘。因此附图更特别涉及一种这样的篷布。
图1中示意性地表示处于关闭位置的卷帘装置,而图2、3则表示处于开放位置的卷帘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卷帘1,卷帘1带有比卷帘1的平面突出的侧缘2、3,侧缘2、3由一个连续的软垫或一系列互相铰链连接的小块构成,并且在引导通道4、5中移动。引导通道4和5设在壁7中的一个门窗洞6的两侧。
门窗洞6的上面设有一个滚筒8,卷帘1可以缠绕在滚筒8上。驱动装置9——例如一个电机带动一个沿滚筒8的轴延伸的轴10,以便能够把卷帘1缠绕在滚筒8上,以便把卷帘带到开放位置,或者可以把卷帘展开到它的关闭位置。
引导通道4和5的上部11包括一个再引入元件12。
在卷帘1打开的过程中,当侧缘2、3在再引入元件12以下从引导通道4、5的下部13脱出时,再引入元件12可以把侧缘2、3重新引入到引导通道4、5中。例如,当卷帘1关闭时一个障碍位于引导通道4、5之间或一个车辆与卷帘1碰撞时,侧缘2、3可能脱出。
引导通道4和5的横截面为带有二个侧翼19和20的U形。侧翼19和20的边缘一个向另一个折叠,形成一个缝隙21。因此卷帘1的侧缘2和3被引导在形成的通道22中,而卷帘1靠近边缘2和3的区域穿过缝隙21。当侧缘2、3从引导通道4和5的下部脱出时,所述侧翼19和20在卷帘1施加在侧缘2和3上的一个拉伸力的作用下互相弹性分开。
图4-7以更大的比例表示再引入元件12。再引入元件12包括一个位于引导通道4和5的上部11与引导通道4和5的下部13之间的基础块16。二个平行的柱体17、18延伸在基础块16上,并且互相相距一定距离,使所述通道22延伸在柱体17和18之间,因此卷帘1的侧缘2和3可以穿过柱体17和18形成的空间移动。
在所述缝隙21处,一个引导机构14和15设在每个比引导通道突出的柱体17和18上。这些引导机构14和15在它们朝向引导通道4和5的下部13的一侧有一个圆形的表面。引导机构14和15之间的距离基本等于卷帘1的侧缘2和3的厚度。
引导机构14和15在引导通道4和5的上部11上延伸一定距离,并且它们互相相对的表面中的每一个设有一个与引导通道4和5的上部11相对的圆形物23和24。圆形物23和24之间的距离略大于卷帘1的厚度,但小于侧缘2和3的厚度,使得卷帘1上升或下降时,在侧缘2和3被引导在引导通道4和5的过程中,卷帘可以在圆形物23和24之间移动。
当卷帘1的侧缘2和3从引导通道4和5的下部13脱出时,侧缘2和3在卷帘1上升时重新进入到引导通道4和5中。特别是在上升运动时,侧缘2和3在引导机构14和15处被引导机构14和15的所述圆形表面引导向一个面对通道22的缝隙21的位置。同时,圆形物23和24在卷帘1平面的两侧贴靠卷帘1的侧缘2和3,迫使侧缘2和3回到引导通道4和5的上部11中。
根据当前的技术状态,与上面描述的再引入元件配合的卷帘1的侧缘2和3由一系列互相铰链连接在一起的硬齿构成。当卷帘1的侧缘2和3重新进入到引导通道4和5中时,常常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力施加在卷帘的边缘上,例如由于风,或者因为一车辆还没有完全穿过门窗洞6。由于在引导通道4、5的横向存在一个这样的力,一个非常高的压力施加在再引入元件12与卷帘1的侧缘2和3的相应齿之间的接触点处,造成这个齿的破坏以及卷帘1受阻或从再引入元件12脱出。
更确切地说,在侧缘2或3重新进入引导通道4或5的过程中,在重新进入引导通道前,每个齿相继贴靠引导机构14和15。因此,整个重新进入的力总是施加在与引导机构14或15上的一个单独点接触的一个单一的齿上。当这个力大于这个齿的强度时,这个齿破碎,使卷帘装置不能运行。
根据本发明,卷帘1的侧缘2和3由一种能够临时变形因此具有形状记忆的材料制成。特别是选择卷帘1的侧缘2和3的硬度、突出的侧边2和3的厚度以及引导机构14和15之间的距离,使得再引入元件施加在侧缘2和3上的所述力超过一个确定值时,侧缘2和3弹性变形,使侧缘2和3从再引入元件12脱出。
施加在侧缘2和3上的力的所述确定值小于侧缘2和3的断裂力,因此一个更大的力施加在这些侧缘上时,这些侧缘不会破碎,而是发生变形。
另外,卷帘1的侧缘2和3由一种弹性材料如聚氨酯制成。人们发现,这种弹性材料的硬度为75到100 Shore A之间、特别是在75到95 Shore A之间能得到出色的结果。卷帘1的侧缘2和3的硬度最好在90到95 ShoreA之间。
当如上所述选择硬度的侧缘2和3从引导通道4和5的下部13脱出时,在卷帘1上升的过程中,在再引入元件12与侧缘2和3之间形成一个接触表面37。存在接触表面37的结果是施加在侧缘2、3与再引入元件12之间的力分布在这个表面上,而不是和现有技术一样集中在一个接触点上。
如果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个力超过上述确定值,则侧缘发生变形,如图8、9所示,导致侧缘2、3从再引入元件12脱出。图4-7所示的卷帘1的侧缘2和3由一个软垫构成,使得当发生这种变形时,软垫逐渐被压缩,以便能够穿过所述圆形物23和24之间的空间。再引入元件12与侧缘2、3之间的接触表面37承受一个相对侧缘2、3的轴的移动。在侧缘2、3被压缩的过程中,这个接触表面37靠近侧缘2、3的中心轴。
图8-11表示当卷帘1沿箭头25的方向在一个侧缘2或3上施加一个拉伸力时一个侧缘2或3发生变形的一系列阶段。如图11所示,侧缘2、3从再引入元件12脱出后,它们重新回到它们的初始形状和尺寸。
通过选择侧缘2、3的上述硬度避免正常使用符合本发明的卷帘装置时这些边缘发生变形。特别是,当卷帘1的侧缘2、3的硬度值小于上述值时,它们有发生强烈变形的危险,其结果是,当卷帘处于它的关闭位置时,由于风在卷帘1上的作用,侧缘2、3有从引导通道4、5的下部13脱出的危险。
特别是,侧缘2、3硬度的选择使得当一个与引导通道4、5成横向的拉伸力施加在所述边缘2、3上时,这些边缘从它们相应的引导通道4、5脱出,而不发生明显的变形,而当这个力超过所述确定值时,侧缘2、3发生有利的临时变形,以便能够从再引入元件12脱出。
当引导机构14和15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圆形物23与24之间的距离与侧缘2、3厚度之间的比值在3/10到7/10之间,特别是在3.5/10到6.5/10之间时,侧缘2、3的上述硬度更适用。这个比值最好在4.5/10到5.5/10之间。
图12-14表示符合本发明的再引入元件的第二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引导通道4、5的上部11包括一个具有U形截面的框架26,U形截面的底为27,二个侧翼为28和29。侧翼28和29向外折叠,形成二个基本与底27平行延伸的边缘30和31。一个平板32和33通过螺钉34固定在每个边缘30和31上。每个平板32和33设有一个指向对方的基本连续的边缘,使得在这二个平板32和33之间形成一个缝隙35。
卷帘1的突起侧缘2或3位于框架26的侧翼28和29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因此卷帘1穿过缝隙35。缝隙35的宽度略大于卷帘1的厚度,小于突出的侧边2、3的厚度,使突出的侧边没有明显的变形就不能从侧翼28和29之间的空间脱出,同时使卷帘可以在与平板32、33相对的边缘之间滑动。
引导通道4、5固定在框架26上,在侧翼28和29之间,使平板32和33之间的缝隙35对准引导通道4和5的侧翼19和20之间的缝隙21。
引导通道4和5的下部13通过一个设在引导通道4和5中的凹槽36与上部13分开。
每个平板32和33的下端有一个与凹槽36相对的引导机构14和15。引导机构14和15的形状为圆形,它的轴与引导通道4和5的纵向和卷帘1的平面成横向地延伸。
卷帘1打开时,卷帘1的侧缘2和3从引导通道的下部13脱出后,如图14所示,引导机构14和15在卷帘1的侧缘2和3上施加一个推力,使侧缘2和3重新进入框架26的侧翼28和29之间的引导通道上部11中。
引导通道下部13与引导机构14和15相对的端部加工成斜面,以便保证卷帘1向它的关闭位置移动时的连续运动。
因此再引入元件12包括带有引导机构14和15的所述平板32和33。
对于上面记述硬度,已经在侧缘2和3由一个直径为6mm的圆形截面的连续软垫构成时和引导机构14和15之间的距离约为3mm时得到出色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卷帘1在侧缘2和3附近区域的厚度例如为2mm。
当卷帘的侧缘2和3从引导通道4和5的下部13脱出时,侧缘2和3可以明显变形,但引导通道4和5的侧翼19和20互相弹性分开,扩大缝隙21,使卷帘1的侧缘2和3能够从引导通道4和5脱出。
当卷帘1上升时,引导机构14和15贴靠在卷帘1的侧缘2和3上,在卷帘1平面的两侧,使侧缘2和3重新进入到引导通道4和5的上部11中。
在这个重新进入的过程中,当一个与引导通道4和5的方向成横向的拉伸力施加在侧缘2和3上时,所述接触表面37随着拉伸力的增加变得更大,把这个力的作用分布在接触表面37上。在这个力特别大并且有损坏引导机构14和15或侧缘2和3的危险时,侧缘2和3发生弹性变形,并没有任何损坏地从再引入元件12脱出,因此从引导通道4和5的上部11脱出。
在卷帘1重新向它的关闭位置移动之前,例如用手把卷帘1的侧缘2和3插在引导通道4和5的上部11中。然后卷帘装置可以重新运行,而不需要补充的修理。
尽管在上面的描述中引导机构14和15由一种刚性材料制成,例如金属,并且侧缘由一种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但卷帘1的侧缘2和3完全可以包括一系列硬齿,而引导机构14和15由一种弹性材料制成。这样,当卷帘1的侧缘2和3重新进入引导通道4和5时,在每个齿与引导机构14和15之间相继形成一个接触表面37。当一个大于确定值的拉伸力施加在卷帘1的侧缘2和3上时,引导机构14和15发生变形,使侧缘2和3从再引入元件12脱出。
在符合本发明的卷帘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再引入元件12弹性安装在一个支座上,使得当所述拉伸力超过上述确定值时,再引入元件12在侧缘2和3的作用下临时移动,使侧缘2和3可以从再引入元件12脱出。侧缘2和3从再引入元件12脱出时,它们之间的接触面逐渐移动到侧缘2和3上,远离卷帘1。
在符合本发明的卷帘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卷帘1的侧缘2和3由一些一个接一个沿卷帘侧缘的纵向延伸的离散元件构成。例如这些元件可以形成一系列齿。特别是这些齿由一种弹性材料如聚氨酯制成,硬度与上面描述的本发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卷帘1的侧缘2和3相同。
显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调节引导通道4和5的下部13的缝隙21的宽度,以便使卷帘1的侧缘2和3可以在一个与引导通道4和5垂直的拉伸力的作用下以少许的变形从下部13脱出。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如上面描述的使引导通道4和5的侧翼19和20互相分开。
当侧缘2和3从引导通道4和5脱出并且卷帘1上升时一个大的拉伸力施加在侧缘2和3上时,侧缘2、3发生变形,以便能够从再引入元件12脱出。
如果卷帘1的侧缘2和3设有一个与一个被所述驱动装置带动的齿轮配合的齿条,在侧缘2和3中设置一个骨架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设置一个纤维骨架,如玻璃纤维或芳族聚酸胺(aramide)纤维。这些纤维在侧缘2和3中或卷帘1靠近侧缘2和3的区域中沿侧缘2和3的纵向延伸。
权利要求
1.用于关闭一门窗洞(6)或其它开口的卷帘装置,其带有相对于所述卷帘(1)的平面突出并且与引导通道(4、5)配合的柔性的侧缘(2、3),当所述侧缘(2、3)在一个与所述引导通道(4、5)的方向成横向地施加在所述侧缘(2、3)上的力的作用下从所述引导通道脱出时,至少一个再引入元件(12)可以把所述侧缘(2、3)重新引入到所述引导通道(4、5)中,在这个重新引入的过程中,在所述再引入元件(12)与相应侧缘(2、3)之间形成一个接触面(37),所述卷帘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侧缘(2、3)至少部分由一种弹性材料制成,使得在所述力增加时,所述接触面扩大,从而使这个力分布在接触表面(37)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引入元件(12)与所述突出的侧边(2、3)互相配合,使得一旦上述施加在所述侧缘(2、3)上的力超过一个确定值时,所述接触表面(37)承受一个相对所述突出的侧边(2、3)的纵轴的移动——所述纵轴距所述接触表面(2、3)一定距离,使所述侧缘(2、3)可以从所述再引入元件(12)脱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缘(2、3)由一种有形状记忆的可变形软材料制成,从而,所述侧缘(2、3)在上述接触表面(37)移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后恢复至它的初始形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缘(2、3)的硬度为75°到100°Shore A。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缘(2、3)至少部分由聚氨酯制成。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帘(1)的侧缘(2、3)设有一纤维骨架,所述纤维特别是玻璃纤维或芳族聚酸胺纤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述纤维沿所述侧缘(2、3)的长度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缘(2、3)硬度这样选择当一个与所述引导通道(4、5)的纵向成横向的拉伸力施加在所述侧缘(2、3)上时,所述侧缘(2、3)从它们对应的引导通道(4、5)脱出,而不发生很大的变形,而当这个力超过一个确定值时,所述侧缘临时发生更大变形,以便能从所述再引入元件脱出。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引入元件(12)弹性安装在一支座上,使得当所述拉伸力超过上述确定值时,所述再引入元件(12)在相应侧缘(2、3)的作用下临时移动,以便所述侧缘(2、3)可从所述再引入元件(12)脱出。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引入元件(12)由一种具有形状记忆的可变形材料制成,使得当所述拉伸力超过上述确定值时,在所述侧缘(2、3)从所述再引入元件(12)脱出时,所述再引入元件(12)在相应侧缘(2、3)的作用下发生变形。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设有至少两个位于卷帘平面两侧的再引入元件(12)。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缘(2、3)基本是连续的。
13.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缘(2、3)由一些一个接一个沿所述卷帘(1)的侧缘(2、3)纵向延伸的离散元件构成。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缘(2、3)是所述卷帘(1)的一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关闭一个门窗洞(6)或其它开口的卷帘装置,该装置带有比卷帘(1)的平面突出并且与引导通道(4、5)配合的侧缘(2、3)和至少一个再引入元件(12),当侧缘(2、3)在一个与引导通道(4、5)的方向成横向施加在侧缘(2、3)的力的作用下从引导通道脱出时,再引入元件(12)可以把所述侧缘(2、3)重新引入到引导通道(4、5)中,在这个重新引入的过程中,在再引入元件(12)与相应侧缘(2、3)之间形成一个接触面(37),该卷帘装置的特征在于,侧缘(2、3)至少部分由一种弹性材料制成,使所述力增加时所述接触面扩大,使这个力分布在接触表面(37)上。
文档编号E06B9/58GK1650089SQ03809692
公开日2005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0日
发明者伯努瓦·科恩雷茨 申请人:迪纳科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