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闩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可释放地保持开口闭合装置的闩锁系统,开口闭合装置例如为处于关闭位置的车门。本发明可以与例如汽车、卡车、箱式货车等陆地车辆的车门一起使用。
背景技术:
已知的汽车(机动车)包括在前部铰接的乘客车门,并且在车门后部具有单个自接合闩锁,从而允许将车门保持在关闭位置。通常,闩锁位于车门的中部但在车门腰线(腰带线)之下。虽然这种布局对于在正常工作情况下保持车门关闭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如果出现道路交通事故,那么远离铰链的车门部分以及闩锁可能会向内变形从而危害车内人员。
闩锁通常为旋转爪结构,其中的旋转爪通过旋转式制转杆保持就位。闩锁是自接合的,即在关闭车门时,闩锁会自动接合。一旦车门已经运动到它的完全关闭位置,就不再需要车门操作人员随后进行操作来锁住闩锁。总之,当车门被关闭时,门框上的撞舌就进入闩锁的承接口中,并使旋转爪发生旋转。一旦旋转爪充分旋转,制转杆就被弹簧偏压,从而自动地位于爪接合部之间,以将爪保持在关闭位置。
EP1149968示出了一种在前部铰接的车门,其包括一个位于车门腰带线之下且处于车门后部的主闩锁。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围绕车门周边分布的、自接合的可纵向滑动的辅助闩锁。在这种情况下,是将三个这样的自接合辅助闩锁置于腰带线之上,并将三个这样的自接合辅助闩锁置于腰带线之下。辅助闩锁栓的特性在于,当关闭车门时它们自动地进行自接合。传动路径可操作地将每个辅助滑动闩锁耦合到主闩锁。然而,这个传动路径的唯一目的是使自接合的辅助闩锁能够被脱开。该传动路径并不能实现其它目的。
将跑车和双门小汽车配置成前门在前部铰接、后门在后部铰接、且没有“B”柱的形式,也是人们公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前门(主门)必须在打开后门(从门)之前打开。后门必须在关闭前门之前关闭。由于后门没有“B”柱来关闭抵靠,因此后门在其前顶部包括一个自接合闩锁,并且在其前底部上还包括另一个自接合闩锁。顶部闩锁和底部闩锁都包括一个旋转爪,并且都包括一个相关联的制转杆。当关闭后门时,顶部闩锁爪会与安装在车顶上的撞舌接合,并且在完全关闭时,顶部闩锁制转杆会将顶部闩锁爪保持在关闭位置,从而保持住安装在车顶的撞舌。
类似地,在关闭时,底部闩锁将会利用与旋转爪接合的下闩锁的制转杆保持住安装在下底梁上的撞舌。
然而,由于顶部闩锁和底部闩锁必须同时接合,而且必须同时释放,就使得这种布局变得复杂。因此,在同步这两个闩锁的操作上会出现问题。
在EP1149968中也存在类似的同步问题,因为难以保证所有闩锁被同时适当地接合,并且难以保证所有闩锁被同时释放。
US3206239示出了一种车门,其前部由4个铰链铰接,有效地形成了四杆连接装置,从而允许在门围绕可移动轴旋转时进行平移打开运动。为确保可靠地关闭门,该装置包括稳定的闩锁装置,该闩锁装置为曲杆闩柄形式,其与门框上的保持件相接合。门上与闩柄相对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根柄,其通过绳缆与第一根柄相连接,并与门框相接合而驱动闩柄。闩柄和第二根柄设置成处于门上的同一竖直位置(相同高度),即水平地排列。由于闩柄处于最需要保持力的位置上,因此将闩柄设置在两个铰链之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开口闭合装置的闩锁系统,其包括闩锁、远离所述闩锁的辅助保持装置、远离所述辅助保持装置的接合部件、以及可操作地将所述接合部件与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连接的传动路径,所述接合部件设置在高度不同于所述辅助保持装置的位置处,所述闩锁系统被设置成所述开口闭合装置从一打开位置到一关闭位置的运动使所述闩锁运动到所述关闭位置并使所述接合部件运动,从而导致所述传动路径使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运动到一关闭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闩锁系统,其包括一个具有闩锁栓和制转杆的闩锁,所述闩锁系统进一步包括辅助保持装置和传动路径,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远离所述闩锁,所述传动路径可操作地将所述闩锁栓连接到所述辅助保持装置,其中,所述闩锁的关闭导致传动路径使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运动到一关闭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关闭开口闭合装置并将所述开口闭合装置保持在关闭位置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开口,提供处于打开位置的开口闭合装置,提供自接合闩锁,提供远离所述闩锁的辅助保持装置,在所述开口和所述开口闭合装置中的一个上提供致动器系统,所述致动器系统远离所述辅助保持装置,提供传动路径,所述传动路径可操作地连接所述致动器系统和所述辅助保持装置,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使所述开口闭合装置运动到所述关闭位置的步骤,以便a)使所述闩锁运动到所述关闭位置以便进行自锁定,以及b)使所述致动器系统通过与所述开口和开口闭合装置中的另一个相接合而动作,从而导致所述传动路径使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运动到一关闭位置。
现通过示例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附图中图1是一辆汽车的侧视图,该汽车中并有根据本发明的闩锁系统(其仅被示意性地示出)的第一实施例;图2是处于打开位置的图1中前门的端视图;图3示出了处于打开位置的图1中闩锁系统的某些特征;图2A和图4-11示出了处于关闭位置的图1中闩锁系统的某些特征;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闩锁系统的第二实施例;以及图13-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闩锁系统(其仅被示意性地示出)的主要部件的替代性定位方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出了一陆地车辆,在该例中,即为具有前门12和后门14的汽车10。前门12铰接在前端16,并且包括置于腰带线20之下且处于车门后部的闩锁18。车门12包括门框22和窗玻璃24。保持装置26提供在门框22中且在腰带线20之上,并由致动器系统28(其位于腰带线之下)致动,下面将对此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闩锁系统8主要包括闩锁18、保持装置26、以及致动器系统28。
闩锁18为常规的自锁定闩锁,因此只对它进行简要的描述。
图2A示出了闩锁18的部件视图,其包括安装在车门12上的闩锁底板31。闩锁18包括旋转爪32形式的闩锁栓,其被枢转地安装在枢轴33上。旋转爪32包括用于可释放地保持闩锁撞舌35的承接口34,闩锁撞舌35安装在B柱30上。旋转爪32包括关闭接合部36以及第一安全接合部37。旋转式制转杆38在枢轴39处被枢转地安装至闩锁底板31。制转杆38包括制转齿40,当闩锁完全闭合时,制转齿40与关闭接合部36接合;当闩锁处于第一安全位置时(即当撞舌保持在承接口中但车门没有完全闭合时),制转齿40与第一安全接合部接合。示意性地以41表示的释放机构可以被操作,以使制转杆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从而使制转齿与关闭接合部脱开以允许旋转爪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释放撞舌35以便能够枢转地打开车门。释放机构可以是内部车门把手,和/或外部车门把手,和/或释放电动机,和/或任何其它的已知释放系统。
图3-11更详细地显示了闩锁系统的某些特征,其中的主要组件是致动器系统28、辅助保持装置26、传动路径50、以及辅助保持装置的止动销27(亦被称为止动保持器(retention keep))。
致动器系统28包括滑杆60,滑杆60可沿箭头A的方向在板62中的孔61内以可滑动方式运动。板62由穿过孔64的固定件(通常为螺母和螺栓)固定到车门12上。曲杆65在枢轴66上被枢转地安装至板62,销57将滑杆60的端部60B与曲杆65枢转地连接。滑杆60的端部60A(亦被称为接合部件)与B柱30的接合部区域81相接合,以下将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传动路径的主要部件是鲍登缆绳(bowden cable)51,其包括缆绳外套52以及缆绳内套53。缆绳外套52具有端接头52A和52B。端接头52A为位于板62的突出部68的孔中的一个搭扣配合。端接头52B为辅助保持装置的突出部70的孔中的一个搭扣配合。缆绳内套53包括端接头53A和53B。端接头53A通过销54被枢转地安装到曲杆65的臂部65A。
辅助保持装置26的主要组件是板71、壳体72、钩73、轴74、驱动杆75、弹簧76以及撞舌导向装置77。
板71通常为长方形,并且在其一端包括突出部70。板71包括孔71A,以便通过固定件78(在本实施例中为螺丝钉和螺母)将辅助保持装置26固定到车门上。
壳体72通常为长方形(见图10)并且被弯曲成一个高顶礼帽状部分(见图10)。壳体72包括孔72A,孔72A对应于孔71A。壳体72包括一个接收止动销27A的承接口72B。
止动销27(亦被称为止动保持器)安装在板27A上。板27A通过固定件80(在本实施例中为螺母和螺栓)固定至B柱30。
撞舌导向装置77安装在壳体72的高顶礼帽状部分中,且被夹在壳体72和板71之间。撞舌导向装置77包括承接口77A,承接口77A对应于承接口72。当关闭车门时,承接口77A对止动销27进行导向。通常,撞舌导向装置77由低摩擦材料制成,例如塑性材料。
轴74包括第一端部74A和第二端部74B,第一端部74A和第二端部74B均具有正方形轮廓。端部74A与驱动杆75中的正方形孔接合,从而保证驱动杆75与该轴可靠地连接在一起进行旋转。端部74B与钩73中的正方形孔接合,从而保证该钩与轴74可靠地连接在一起进行旋转。因此,钩73与驱动杆75可靠地连接在一起进行旋转。
更详细地,轴74绕壳体72中提供的圆孔79、撞舌导向装置中提供的圆孔(未示出)以及板71中提供的圆孔(未示出)所提供的轴承进行旋转。
钩73具有大致为圆形的部分73A(见图10),其与轴74同心,臂73B从这个大致为圆形的部分中向外突出。
弹簧76的一个端部76A与驱动杆75接合,其另一个端部(未示出)与板71接合。弹簧76被设置成对驱动杆75的臂75A进行偏压,在参见图3时是大致向上地进行偏压。
对图2A和图10进行的比较显示,旋转爪32与钩73明显不同。具体地,旋转爪32具有一个清楚定义的通常为U形的承接口34,但这种承接口在钩73上则不存在。另外,旋转爪32包括关闭接合部36以及第一安全接合部37,但是在钩73上并没有这样的接合部。此外,闩锁18包括直接作用在旋转爪32上的制转杆38,但是并不存在这种直接作用在钩73上的制转杆。
闩锁系统的操作如下。当车门处于打开位置时,如图2和图3所示,闩锁撞舌35远离闩锁18,止动销27远离辅助保持装置。另外,B柱30的接合部区域81远离滑杆60的端部60A。
随着车门关闭,辅助保持装置的承接口77A靠近止动销27,闩锁底板31的承接口31A靠近撞舌35,滑杆60的端部60A靠近接合部区域81。
继续关闭车门将使撞舌35与承接口34的撞舌边缘34A接合(注意这发生在旋转爪32处于打开位置时(未示出))。在这个阶段,止动销27将开始进入承接口72B,具体地,将通过钩73的端部73C(注意这在钩处于如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时发生)。在这个阶段,滑杆60的端部60A将刚好接触到接合部区域81。
继续关闭车门将导致撞舌35作用在旋转爪32的撞舌边缘34A上,从而使它向关闭位置旋转。随着这一旋转的进行,滑杆相对车门沿箭头B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滑杆60的端部60A固定不动(因为它与门柱的固定接合部区域81接合在一起),而车门则继续沿关闭方向在箭头C方向上运动。滑杆60和板62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得曲杆65沿顺时针旋转(当参见图3时),从而使缆绳内套的端接头53A沿大致向下的方向运动,这又使缆绳内套的端接头53B沿大致向下的方向运动,使驱动杆75顺时针旋转(当参见图3时),这使该钩同时沿顺时针旋转(当参见图3时),从而导致钩臂73B关闭壳体72的承接口72B,从而保持住止动销27。
应当意识到,闩锁撞舌基本上是在辅助保持装置保持住止动销的同时由旋转爪保持。因此,在关闭车门期间,辅助保持装置和闩锁自动进行同步。为了打开车门,闩锁18可以由任何常规手段打开。打开车门的事件次序与关闭车门期间的事件次序相反。也就是说,随着旋转爪32开始释放闩锁撞舌35,钩73将基本上在同一时间开始释放止动销27。因此,闩锁18和辅助保持装置26也在打开车门期间自动同步。
总之,当车门完全处于关闭位置时,闩锁18和撞舌35的位置如图2A所示,辅助保持装置26和止动销27的位置如图4-6所示,滑杆的位置如图6和7所示。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雨水和路噪的进入,围绕车门周边提供有与车门缝隙相接合的车门密封件,所述车门缝隙即车门所安装的车身上的缝隙。密封件通常由弹性材料制成,该弹性材料在车门完全关闭时被压迫为压缩状态。为了减少路噪和风噪,需要设计具有增强密封力的车辆。这个密封力作用在车门周边,并且相对于车身向外压迫车门的周围。
在已知的车门后侧具有单个闩锁的车辆上,该密封力受到车门铰链和单个闩锁的反作用。然而,由于闩锁位于腰带线的下方,并且腰带线上方的门框相对不够牢固,所以密封力可能会相对于车门底部(由闩锁固定)更多地向外推动车门顶部。也就是说,门框的顶部相对车门底部而言可能更容易向外弯曲。
在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门框22由辅助保持装置26牢固地保持住抵靠着车门密封件。然而,如上所述,辅助保持装置26的钩73并不是直接与制转杆接合从而将其保持在关闭位置。钩73是由作用在滑杆60的端部60A上的力F1保持在关闭位置。这个力F1清楚地沿打开方向作用在车门上。当然,制转杆38和爪32之间的接合避免车门打开。
应当意识到,辅助保持装置26被设置成远离闩锁18。具体地,辅助保持装置26位于腰带线20的上方,而闩锁18位于腰带线20的下方。
还应当意识到,主要部件为滑杆60的致动系统28被设置成远离辅助保持装置26。具体地,致动系统28位于腰带线20的下方。
还应当意识到,致动系统28被设置成接近闩锁18。
该布局使得在车门的一个部分上产生的力可通过传动路径50传递到车门的另一部分上。在这种情况下,车门上部分中的车门密封件容易向外压迫车门的上部分。辅助保持装置26防止车门的上部分相对车门的下部分向外弯曲。保持辅助保持装置26的钩73关闭所需要的力通过传动路径(具体地,即鲍登缆绳51)传递到车门的下部分。车门的下部分比车门的上部分坚固得多,因此其自身比车门的上部分更容易抵制作用在车门上部分的打开负载力。
本发明的操作方式与EP1149968中的闩锁的操作方式不同。在本发明中,鲍登缆绳用于保持车门的顶部关闭。举例而言,如果鲍登缆绳出现故障,则车门将保持关闭,而车门的顶部则将向外弹出一点。随后打开闩锁18将允许车门打开。随后关闭车门将导致闩锁18重新闭锁。然而,车门顶部将仍然会由于相邻的车门密封件的作用而稍微向外弹出(因为鲍登缆绳仍然被假定为出现故障),因此在使用时,车内的风噪和路噪将会稍有增加。
总之,鲍登缆绳51被用来保持车门顶部关闭,而对车门的主动打开没有用处。
这与EP1149968的辅助闩锁不同,在EP1149968的辅助闩锁中,相关的鲍登缆绳仅用于打开辅助闩锁的目的。举例而言,如果EP1149968中的鲍登缆绳出现故障,则车门将会适当地关闭,并且所有车门密封件被压缩到它们的设计状态并且在使用中不会有额外的车辆路噪及风噪。然而,尽管仍有可能打开主闩锁,但是辅助闩锁却不可能打开,因此不可能打开车门。
图12表示本发明闩锁系统108的第二实施例。
闩锁系统108的辅助保持装置126与闩锁系统8的辅助保持装置26相同。
闩锁系统108的鲍登缆绳151与闩锁系统8的鲍登缆绳相同。
闩锁系统108的制转杆138与闩锁系统8的制转杆相同。
闩锁118为自锁定闩锁。
除了闩锁底板131所包括的突出部168等同于闩锁系统8上的板62的突出部68之外,闩锁系统108的闩锁底板131与闩锁系统8的闩锁底板31相同。
闩锁系统108的旋转爪132与闩锁系统8的旋转爪32相同,但旋转爪132包括一个驱动销190。
如图12所示,驱动杆191绕枢轴33可旋转地安装,旋转爪132绕枢轴33旋转。端部191A通过销54枢转地安装到缆绳内套的端接头53A。在使用中,闩锁系统108以与闩锁系统8安装在汽车10上的相同方式安装在车辆上。辅助保持装置126安装在车门112的腰带线120之上,闩锁118安装在车门112的腰带线120之下。止动销127以及闩锁撞舌135安装在相邻的门柱上。
闩锁系统108的操作如下。
从处于打开位置(未显示)的车门112开始,闩锁撞舌135远离爪132,止动销127远离止动装置126。随着车门被关闭,闩锁撞舌135在止动销127进入壳体承接口时进入旋转爪的承接口。当闩锁撞舌135与撞舌边缘134A接合(用作接合部件)并且开始使爪132顺时针旋转时,销190与驱动杆191接合并且顺时针旋转驱动杆191。这导致缆绳内套的端接头153大致向下运动,如关闭闩锁系统8期间所发生的。应当意识到,在图12中所示的关闭位置中,撞舌135由爪132保持,止动销127由钩173保持。还应当意识到,制转杆138既用于使爪132保持在关闭位置,也用于使钩173保持在关闭位置(利用传动路径50)。
应当意识到,闩锁系统8具有分离的爪32和接合部件(滑杆60的端部60A),但爪132既用作爪也用作接合件。具体地,撞舌边缘34A用作接合部件。另外,闩锁系统8包括闩锁撞舌35以及独立的接合部区域81,但闩锁系统108却由闩锁撞舌135来实现这两个功能。应当意识到,在关闭车门期间,闩锁撞舌135与承接口34的撞舌边缘34A相接合,并且在车门完全关闭时,车门密封件将车门推到闩锁撞舌134与承接34的保持边缘34B相接合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闩锁系统的各个部件在车辆上的定位有许多变型。
如图1中所示,闩锁18、致动系统以及辅助保持装置26都安装在前车门上,而止动销27和撞舌35安装在B柱上。如前所述,车门12在前端部链接。
图13示出了具有滑动车门212的车辆210,滑动车门212向后滑动打开。在所提供的闩锁系统208中,将那些与闩锁系统8的部件基本上实现相同功能的部件的标号设为增加200。在这个实施例中,闩锁218、致动器系统228以及辅助保持装置226已被安装在滑动车门的后边缘上,而止动销227、闩锁撞舌235以及接合部区域281则被安装/提供在C柱294上。
还提供了一种闩锁系统308,其中将那些与闩锁系统8的部件基本上实现相同功能的部件的标号设为增加300。车门212的前边缘包括闩锁318、致动器系统328以及辅助保持装置326。B柱330包括相应的止动销327、相应的闩锁撞舌335以及相应的接合部区域381。
前车门12以及滑动车门212都显示了安装在相同部件(即相同车门)上的闩锁、保持装置以及致动器系统。图14所示的车辆410具有一个类似于车门212的滑动车门412。闩锁系统408被设置在车门412后部,其中将那些与闩锁系统8的部件基本上实现相同功能的部件的标号设为增加400。在这个实施例中,闩锁418安装在滑动车门的后边缘上,而撞舌435安装在C柱494上。滑动车门的后边缘还包括止动销427和接合部区域481。在这个实施例中,致动器系统428和辅助保持装置426安装在C柱494上。闩锁系统508也提供在滑动车门412的前边缘区域中,其中,将那些与闩锁系统8的部件基本上完成相同功能的部件的标号设为增加500。滑动车门412的前边缘包括辅助保持装置526、闩锁撞舌535以及致动器系统528,而B柱530包括止动销527、闩锁518以及接合部区域581。
因此应当意识到,保持装置和相关的致动器系统可以安装在一个部件(例如车门)上,而闩锁可以安装在另一部件(例如门柱)上。
并非必须将致动器系统和辅助保持装置安装在相同部件上。因此,图1的后车门包括闩锁系统608,其中,将那些与闩锁系统8的部件基本上实现相同功能的部件的标号设为增加600。在这个实施例中,辅助保持装置626安装在车顶上,而相关的止动销627则安装在门框中。相应的致动器系统628安装在车门的后部并且与C柱694上的接合部区域681一起协同工作。应当意识到,由于致动器系统628安装在相对车身运动的车门上,因此传动路径必须设计为可处理致动器系统628相对于保持装置626的相对运动。典型的传动路径650由虚线表示,并且应当意识到,其在车门铰链附近通过。
图1-14中所示的实施例都涉及单个车门(亦被称为开口闭合装置)如何关闭由车身限定的一个开口。
本发明同样可用于由一个以上的车门关闭的开口(即由一个以上开口闭合装置关闭),具体地是由两个车门关闭的开口。
图15示出了一个箱式货车710的后视图。在这个实施例中,箱式货车的后开口由两个车门关闭,即从车门S1和主车门M1。为了打开车门,必须首先打开主车门M1。在两个门都打开的情况下,必须首先关闭从车门S1,最后关闭主车门M1。这样,要关闭的整个开口由车顶、车侧壁以及后底梁限定。从车门S1关闭大约一半的开口,主车门M1关闭大约另一半的开口。然而,由于总是必须首先关闭从车门S1,所以主车门M1关闭的开口由从车门的右手边缘、车身的右手侧、车顶的右手半边以及后底梁的右手半边限定。
这些车门配有闩锁系统708,其中,将那些与闩锁系统8的部件基本上实现相同功能的部件的标号增加700。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车门M1具有闩锁718、致动器系统728和安装在主车门(在其右手侧上转动打开)的左手侧上的辅助保持装置726。相应的止动销727、闩锁撞舌735和接合部区域781提供在从车门S1(在其左手侧上转动打开)的右手侧上。
在两个车门均处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必须首先关闭从车门并且通过图中未示出的装置将其固定。然后关闭主车门,而闩锁718、致动器728以及辅助保持装置726以与闩锁系统8上相应部件等同的方式进行操作。
图16示出了一个箱式货车810的后视图,该箱式货车810具有与车门S1和M1类似打开方式的从车门S2和主车门M2。在这个实施例中,闩锁818、辅助保持装置826和致动器系统828已被置于从车门S2上,而相应的止动销827、闩锁撞舌835和接合部区域881则被置于主车门M2上。
已联系闩锁系统8描述了闩锁系统208、308、408、508、608、708和808的各个部件的位置。正如可用闩锁系统108替代闩锁系统8一样,也同样可以用与闩锁系统108等同的闩锁系统替代闩锁系统308、408、508、608、708和808中的任何一个。应当意识到,闩锁和辅助保持装置以及致动器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安装在主车门或从车门上,而相应的止动销、闩锁撞舌以及接合部区域安装在主车门或从车门中的另一个上。
图1和图13-16示出了如何将闩锁、辅助保持装置和致动器系统安装在各个车门上的变型方案。图12所示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已将致动器系统集成到闩锁中的系统。因此,图12的闩锁可以安装在单个铰接的车门上,或单个滑动车门的前端或后端,或B柱上、或C柱上,或主车门或从车门上,并且图12的保持装置26可以安装在相同部件上,例如,相同的车门或相同的门柱上;或者可以安装在相应的部件上,例如,如果闩锁安装在车门上,则辅助保持装置可以安装在门柱上,反之亦然,或者如果闩锁安装在主车门上,则辅助保持装置可以安装在从车门上,反之亦然。
从图1中也可理解辅助保持装置可相对于致动器系统定位的各种方式。例如,辅助保持装置26设置成与致动器系统28呈基本竖直关系,即它们基本位于同一竖轴上。在此情况下,辅助保持装置26大致处于致动器系统28的竖直上方。类似地,辅助保持装置226,326,426,526,726和826也分别大致处于与它们相关联的致动器系统228,328,428,528,728和828的竖直上方。在这些实施例中,保持装置大致位于相关致动器系统的竖直上方,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保持装置可以大致位于相关致动器系统的竖直下方。
由于图1示出了辅助保持装置626设置为邻近后门14的顶部前端,而其相关的致动器系统628大致位于该门后边缘的中部,因此保持装置26并非设置成基本位于致动器系统628的竖直上方。然而,由于辅助保持装置626位于门的顶部附近,而致动器系统628位于门的中部,因而辅助保持装置626相对于致动器系统628竖直设置,即接合部件所处的高度不同于辅助保持装置所处的高度。
由于图1示出了前门12具有上铰链44和下铰链46(示意性示出),这些铰链允许门绕着轴H被枢转地打开。因而,轴H限定了门12绕其打开的单轴,即门12在打开时仅围绕铰链轴H旋转(与US3206239中所示的铰链机构不同)。铰链644,646,744S,745S,746S,744M,745M,746M,844S,845S,846S,844M,845M和846也确保了与它们相关联的门围绕单个轴枢转。
应该理解辅助保持装置26位于门上与铰链44和46相对的一侧上,辅助保持装置726位于门上与铰链744M,745M和746M相对的一侧上,而辅助保持装置826则位于门上与铰链844S,845S和846S相对的一侧上。
也应该理解辅助保持装置26所处的位置高于铰链44和46,尤其是高于上铰链44。辅助保持装置726所处的位置高于上铰链746M。辅助保持装置826所处的位置高于上铰链846S。辅助保持装置626所处的位置高于上铰链644。
总之,辅助保持装置26,626,726和826都设置成与其相关联的铰链呈竖直关系,在此方式中,辅助保持装置的竖直高度高于相关联的铰链。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辅助保持装置26的竖直位置可比铰链46低,辅助保持装置626的位置可比铰链646低,辅助保持装置726的位置可比铰链744低,或者辅助保持装置826的位置可比铰链844S低。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辅助保持装置626的位置可比铰链44高,但比腰带线20低。类似地,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辅助保持装置626的位置可比铰链644高,但比腰带线20低。
如上所述,辅助保持装置可以多种方式相对于接合部件设置。应该理解,与其它辅助保持装置相比,辅助保持装置126可以设置在文中提到的任何位置处。
应该理解闩锁108可被装配到开口闭合装置或开口上。不管闩锁108装配到哪一个部件上,辅助保持装置126都可被装配到开口闭合装置,另一个开口闭合装置上或开口上。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开口闭合装置的闩锁系统,包括闩锁、远离所述闩锁的辅助保持装置、远离所述辅助保持装置的接合部件以及可操作地将所述接合部件与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连接的传动路径,所述接合部件设置在高度不同于所述辅助保持装置的位置处,所述闩锁系统被设置成所述开口闭合装置从一打开位置到一关闭位置的运动使所述闩锁运动到所述关闭位置并且使所述接合部件运动,从而导致所述传动路径使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运动到一关闭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闩锁安装在开口闭合装置上,闩锁撞舌安装在开口或另一开口闭合装置之一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闩锁安装在开口上,闩锁撞舌安装在开口闭合装置上。
4.根据前面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接合部件安装在开口闭合装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接合部件安装在开口上。
6.根据前面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辅助保持装置安装在开口闭合装置上,止动保持器安装在所述开口或另一开口闭合装置之一上。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辅助保持装置安装在所述开口上,止动保持器安装在所述开口闭合装置上。
8.根据前面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接合部件由所述闩锁的闩锁栓限定。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接合部件是与所述闩锁的闩锁栓相分离的部件。
10.根据前面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传动路径包括鲍登缆绳。
11.根据前面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闩锁包括闩锁栓和制转杆,在所述开口闭合装置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施加在所述闩锁栓的打开力受到所述制转杆的反作用,施加在所述辅助保持装置上的打开力也受到所述制转杆的反作用。
12.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10的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施加在所述辅助保持装置上的打开力在所述鲍登缆绳的拉力负载传递给所述制转杆。
13.根据前面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开口闭合装置通过铰链机构与所述开口相连接,所述铰链机构限定了所述开口闭合装置围绕旋转的单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设置在所述开口闭合装置上与所述铰链机构相对的一侧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开口闭合装置通过铰链机构与所述开口相连接,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设置在所述开口闭合装置上与所述铰链机构相对的一侧上。
16.根据前面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接合部件和所述辅助保持装置相互基本竖直地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开口闭合装置是具有腰带线的车门,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装配在所述车门的腰带线下方并竖直地位于所述铰链机构的上方。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开口闭合装置是滑动门。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或权利要求18所述的闩锁系统,其中所述开口闭合装置是具有腰带线的车门,所述闩锁和接合部件安装在所述腰带线的下方,而所述辅助保持装置则安装在所述腰带线的上方。
20.一种闩锁系统,包括具有闩锁栓和制转杆的闩锁,所述闩锁系统进一步包括辅助保持装置和传动路径,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远离所述闩锁,所述传动路径可操作地将所述闩锁栓连接到所述辅助保持装置,其中,所述闩锁的关闭使传动路径将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运动到关闭位置。
21.一种关闭开口闭合装置并将所述开口闭合装置保持在关闭位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开口,提供处于打开位置的开口闭合装置,提供自接合闩锁,提供远离所述闩锁的辅助保持装置,在所述开口和所述开口闭合装置之一上提供致动器系统,所述致动器系统远离所述辅助保持装置,提供传动路径,所述传动路径可操作地连接所述致动器系统和所述辅助保持装置,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使所述开口闭合装置运动到所述关闭位置的步骤,以便a)使所述闩锁运动到所述关闭位置以便进行自锁定,以及b)使所述致动器系统通过与所述开口和开口闭合装置中的另一个相接合而动作,从而导致所述传动路径使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运动到一关闭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向所述闩锁提供闩锁栓和制转杆,向所述闩锁施加第一打开力,并且使所述打开力在所述制转杆处受到反作用,向所述辅助保持装置施加第二打开力,并且经过所述传动路径将所述第二打开力传递给所述制转杆,从而使所述第二打开力在所述制转杆处受到反作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在所述传动路径中包括鲍登缆绳,以及经由所述鲍登缆绳来传递所述第二打开力。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开口闭合装置的闩锁系统,包括闩锁、远离闩锁的辅助保持装置、远离辅助保持装置的接合部件以及可操作地将接合部件与辅助保持装置连接的传动路径,其中所述开口闭合装置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运动,使所述闩锁运动到关闭位置,并且使所述接合部件运动,从而导致所述传动路径使所述辅助保持装置运动到关闭位置。
文档编号E05C1/06GK101033667SQ20071007999
公开日2007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6日
发明者史蒂文·约翰·赖特, 奈杰尔·维克托·斯伯 申请人:美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