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锥形抓持元件的产品分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769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具有锥形抓持元件的产品分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产品分配系统包括具有在纵向上与后端相对的前端的分配器,分配器包括至少部分地在前端与后端之间延伸的第一支承平台、连接在第一支承平台附近的抓持元件,抓持元件包括前缘,其中前缘渐缩至最前端,以及定位在第一支承平台下方的第二支承平台,第二支承件限定产品展示区域。
【专利说明】具有锥形抓持元件的产品分配系统
[0001]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请求享有2012年4月23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第13/ 453,538号的优先权,该专利为2011年I月6日(未决)提交的美国序列第12 / 985,658号的继续部分申请,该专利又为2010年5月11日提交的美国序列第12 / 777,444号(现在美国专利第7,922,437号)的继续申请,该专利又为2009年11月23日提交的美国序列第61 / 263, 767号(过期)的非临时申请;以上所有申请都通过引用以其相应整体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0002]本申请涉及产品从包装容器分配,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构造成与包装容器协作来分配产品的产品分配器。

【背景技术】
[0003]产品通常通过将多个独立的产品单元封装在容器(如纸板箱或盒子)内来大批地运送给零售商。例如,罐装食品可用包含二十四个独立罐头的盒子来装运给零售商。然后,通常零售商的义务是将单个的产品单元从容器中取出并将产品展示给消费者。
[0004]正在开发对于传统的包装-运送-拆包-展示模式的替代方案以努力提高操作效率。例如,授予Loftin等人的美国专利第7,922,437号公开了用于分配和展示包装在容器内的产品的新系统。具体而言,该系统包括具有支承结构的框架,产品展示区域和打开工具。框架可定位在零售商的货架上并简单地通过将包含多个产品单元的容器放至框架的支承结构上而装载产品。当容器被放置至支承结构上时,框架的打开工具以一种方式打开容器,使得产品从容器滚出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滚至框架的产品展示区域。
[0005]作为另一个实例,由Gelardi等人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第13/032,734号公开了一种产品分配系统,其使用具有抓持元件的打开工具,抓持元件在容器装载到分配器上时接合和打开容器,且然后,引导容器来避免分配产品与打开的容器之间的干扰。
[0006]尽管本领域已经产生了进步,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继续针对从包装容器分配产品的设备和系统来进行研发工作。


【发明内容】

[0007]—方面,公开的产品分配系统可包括具有在纵向上与后端相对的前端的分配器,分配器包括至少部分地在前端与后端之间延伸的第一支承平台、连接在第一支承平台附近的抓持元件,抓持元件包括后端和与抓持元件的后端沿纵向相对的最前端,其中抓持元件的后端具有第一侧向宽度,且最前端具有第二侧向宽度,第二侧向宽度大致小于第一侧向宽度,以及定位在第一支承平台下方的第二支承平台,第二支承件限定产品展示区域。
[0008]另一方面,公开的产品分配系统可包括具有在纵向上与后端相对的前端的分配器,分配器包括至少部分地在前端与后端之间延伸的第一支承平台、连接在第一支承平台附近的抓持元件,抓持元件包括前缘,其中前缘渐缩至最前端,以及定位在第一支承平台下方的第二支承平台,第二支承件限定产品展示区域。
[0009]另一方面,公开的产品分配系统可包括具有在纵向上与后端相对的前端的分配器框架,分配器框架包括至少部分地在前端与后端之间延伸的支承平台,支承平台具有上表面,且限定上表面下方的通道,通道具有进入开口和退出开口,连接到进入开口附近的分配器框架上的抓持元件,以及定位在支承平台上的容器,其中容器的一部分与抓持元件接合。
[0010]另一方面,公开的产品分配系统可包括具有与后端沿纵向相对的前端的分配器框架,分配器框架包括至少部分地在前端与后端之间延伸且具有上表面且限定上表面下方的通道的上支承平台,通道具有进入开口和退出开口,其中退出开口通向分配器框架的后端,定位在上支承平台下方的下支承平台,其中分配器框架限定尺寸确定为允许产品从上支承平台向下通至下支承平台的开口,连接到通道的进入开口附近的分配器框架上的抓持元件,以及限定削弱特征的容器,容器定位在上支承平台上,使得抓持元件接合削弱特征,其中抓持元件刺穿和分离削弱特征来限定进入容器中的开口。
[0011]又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使用分配器从容器分配产品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包括框架的分配器,框架具有与后端沿纵向相对的前端,框架包括具有上表面且至少部分地在前端与后端之间延伸的上支承平台,以及定位在上支承平台下方的下支承平台,下支承平台限定产品展示区域,其中框架限定第一开口,以及连接到框架上的抓持元件;(2)提供容器,其限定削弱特征,且最初收纳多个产品;(3)沿上支承平台将容器从前端朝后端推动,使得抓持元件接合削弱特征,且使进入面板与容器分离开形成第二开口,分离的进入面板定向在上表面下方且朝后端;以及(4)使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对准,使得多个产品中的至少一个产品从容器移动至产品展示区域,其中在产品移动至产品展示区域时,产品与分离的进入面板相互作用。
[0012]公开的产品分配系统的其它方面将从以下详细描述、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变得清
λ.Μ
/E.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公开的产品分配系统的一个方面的前部和侧部透视图。
[0014]图2A为图1的产品分配系统的容器的底部和侧部透视图。
[0015]图2B为图2A的容器的底部和侧部透视图,示为力施加成刺穿穿孔。
[0016]图3为图2B的容器的侧部和底部透视图,其以开启构造示出。
[0017]图4为可用于形成图2A的容器的容器坯料的顶部平面视图。
[0018]图5为图1的产品分配系统的分配器的截面中的侧立面视图。
[0019]图6A为图5的分配器的抓持元件的顶部平面视图。
[0020]图6B为公开的抓持元件的备选实施例的顶部平面视图。
[0021]图7A为公开的分配器的备选实施例的截面中的侧立面视图。
[0022]图7B为图7A中所示的分配器的一部分的截面中的详细侧立面视图。
[0023]图8为图5的分配器的截面中的侧立面视图,示为容器处于第一部分装载构造。
[0024]图9为图8的分配器的截面中的侧立面视图,示为容器处于第二完全装载构造。
[0025]图10为图9的分配器的截面中的侧立面视图,示出了分配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参看图1,大体上标为10的公开的产品分配系统的一个方面可包括分配器12和容器14。容器14可收纳多个产品16单元。容器14可通过将容器14大体上水平面地沿分配器12推动来装载到分配器12上。当沿分配器12推动容器14时,分配器12可接合和开启容器14,从而将产品16从容器14释放到分配器12,而容器14不会干扰产品16从容器14且穿过分配器12的移动。
[0027]容器14可为能够收纳产品16的任何容器,且有益地与公开的分配器12相互作用。例如,容器14可为纸板箱或瓦楞纸盒。
[0028]参看图2A,容器14可大体上为直容器,其具有限定内部容积30来收纳产品16(图9和10)的六个壁18,20,22,24,26,28。相对的壁18和20可分别限定容器14的前壁和后壁。相对的壁22和24可分别限定容器14的第一(例如,左)侧壁和第二(例如,右)侧壁。相对的壁26和28可分别限定容器14的底壁和上壁。
[0029]第一削弱特征34大体上可从底壁26与左侧壁22之间的边缘52水平地朝容器14的底壁26与右侧壁24之间的边缘56延伸。第一削弱特征34可形成在底壁26中,邻近底壁26与后壁20之间的边缘44。
[0030]如图3中所示,第一削弱特征34可便于底壁26的一部分与容器14的其余部分分离。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削弱特征34可形成为成排的穿孔。例如,第一削弱特征34可形成为成排的标准穿孔,成排的微穿孔或成排的拉链状切口。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削弱特征34可通过使容器14划线来形成。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削弱特征34可通过折叠产品14来形成。可用于形成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的其它技术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变得清楚。
[0031]第二削弱特征50大体上可从第一削弱特征34朝容器14的前壁18沿纵向延伸。第二削弱特征50可形成在底壁26中,邻近底壁26与左侧壁22之间的边缘52。
[0032]第三削弱特征54大体上可从第一削弱特征34沿纵向朝容器14的前壁18延伸,且可沿侧向与第二削弱特征50间隔开。第三削弱特征54可形成在底壁26中,邻近底壁26与右侧壁24之间的边缘56。
[0033]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的纵向长度可由收纳在容器14中的产品16的尺寸(例如,直径)规定。作为一个实例,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可沿边缘52的长度的至少百分之5延伸。作为另一个实例,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可沿边缘52的长度的至少百分之10延伸。作为另一个实例,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可沿边缘52的长度的至少百分之20延伸。作为又一个实例,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可沿边缘52的长度的至少百分之30延伸。
[0034]如图3中所示,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可便于底壁26的一部分与容器14的其余部分分离。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可形成为成排的穿孔。例如,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可形成为成排的标准穿孔、成排的微穿孔,或成排的拉链状切口。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可通过使容器14划线来形成。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可通过使容器14折叠来形成。可用于形成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的其它技术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变得清楚。
[0035]因此,如图3中所示,施加到第一削弱特征34处的底壁26上的力F(图2B)可沿削弱特征的长度分离底壁26,且然后沿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将底壁26的一部分与容器14部分分离开形成进入面板58。当第一削弱特征34便于使进入面板58与容器14的其余部分分离时,进入面板58的尺寸可显著地增大,从而形成容器14中的进入开口 60。进入开口 60可允许收纳在容器14中的产品16从容器14分配,且最终在容器14装载到分配器12上时分配到分配器12中。
[0036]可选的是,一个或多个预先形成的折叠线62(图3)可沿侧向延伸穿过底壁26,以激励进入面板58关于容器14的底壁26枢转。预先形成的折叠线62可减小或消除进入面板58将在形成进入面板58时随机地折叠或叠起的可能性。
[0037]容器14可由纸板容器坯料形成,如,图4中所示的纸板容器坯料70。容器坯料70可包括多个预先形成的折叠线72,73,75,77,78,79,其限定前壁18 (包括前壁面板18A, 18B, 18C和18D)、后壁20 (包括后壁面板20A, 20B, 20C和20D)、左侧壁22、右侧壁24、底壁26、上壁28和密封面板71。
[0038]容器14可通过沿纵向折叠线72,73,75,78折叠容器坯料70且将上壁28连接到密封面板71上来形成容器14的三维本体来组装。然后,前壁面板18A,18B, 18C, 18D可组装来形成容器14的前壁18。最终,后壁面板20A,20B, 20C, 20D可组装来形成容器14的后壁20。
[0039]容器坯料70可由基于纸板的材料如ClS纸板形成,其可具有在其第一主表面上的涂层(例如,粘土),该表面可形成容器14的外表面74 (图1),以及未涂布的第二主表面。作为另一个实例,基于纸板的材料可为C2S纸板,其可具有在其两个主表面上的涂层(例如,粘土)。可选的是,容器坯料的至少一个主表面可标有各种标记76 (图1),如印刷的文本和/或图形。
[0040]尽管示出和描述了特定的纸板容器坯料70,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各种技术和材料可用于形成容器14。折叠的纸板容器仅为公开的容器14的一个特定的且非限制的实例。
[0041]具有各种形状和构造的各种产品16可收纳在容器14中,且由公开的产品分配系统10来分配。适合的产品16包括罐(例如,罐装的汤或宠物食品)、杯(例如,杯装的酱油)或瓶(例如,瓶装的软饮料)。
[0042]参看图5,分配器12可包括框架80和抓持元件82。如图1、9和10中所示,分配器12的框架80可以以期望构造(如,略微下降)支承容器14,但大体上是水平构造。当容器14大体上沿分配器12被水平地推动至图1、9和10中所示的构造时,抓持元件82可接合容器14中的第一削弱特征34 (图2B),以使进入面板58 (图3)与容器14分离,这将在本文中更详细地描述。
[0043]框架80可包括第一(例如,右)侧壁84、第二(例如,左)侧壁86、第一(例如,上)支承平台88,以及第二(例如,下)支承平台90。右侧壁84可沿侧向与左侧壁86间隔开,且可大体上平行于左侧壁86。框架80可包括第一(例如,前)端92,以及沿纵向与第一端92相对的第二(例如,后)端94。
[0044]下支承平台90可侧向在右侧壁84与左侧壁86之间延伸,且可包括沿纵向朝框架80的前端92延伸的前端96,以及沿纵向朝框架80的后端94延伸的后端98。因此,下支承平台90和侧壁84,86可限定框架80的下水平面100。
[0045]下支承平台90可从前端96至后端98倾斜(即,后端98可关于前端96升高),使得沉积在下支承平台90的后端98附近的产品16在重力下向下滚动至下支承平台90的前端96。下支承平台90的倾斜的程度尤其可由用于形成框架80的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由分配器12分配的产品16的形状指出。
[0046]止挡件102可定位在下支承平台90的前端96附近,以防止产品16滚动超过下支承平台90的前端96。例如,止挡件102可连接(例如,整体结合)到下支承平台90上,且可形成下支承平台90的前端96处的向上的弯曲。因此,止挡件102可在下支承平台90的前端96处收集产品16,从而限定下支承平台90的前端96处的产品展示区域104。
[0047]上支承平台88可沿侧向在右侧壁84与左侧壁86之间延伸,且可包括沿纵向朝框架80的前端92延伸的前端106,以及沿纵向朝框架80的后端94延伸但不延伸至后端94的后端108。因此,上支承平台88和侧壁84和86可限定框架80的上水平面110。
[0048]上支承平台88的后端108和框架80的后端94之间的间距可限定开口 112,其可作用为滑槽来允许产品16从框架80的上水平面110移动至下水平面100。如图9和10中所示,当容器14处于分配器12上完全装载构造时,容器14中的进入开口 60 (图3)可与由框架80限定的开口 112 (图5)对准。
[0049]上支承平台88可从前端106降低至后端108 (即,前端106可关于后端108升高)。因此,支承在上支承平台80上的产品16可在重力下向下滚动至上支承平台88的后端108,穿过开口 112,至框架80的下水平面100,且最终至产品展示区域104。
[0050]可选的后壁114可定位成邻近右侧壁84与左侧壁86之间的框架80的后端94。后壁114可用作止挡件,其阻止容器14(图1)沿上支承平台88向后水平移动超过后壁114。
[0051]可选的引导件116可连接到框架80的后壁114上,且可延伸穿过框架80中的开口 112,从上水平面110到下水平面100。引导件116可为斜面状结构,且可定位成收纳退出容器14和穿过框架80中的开口 112的产品16,且可将产品16引导至下支承平台90的后端98。
[0052]抓持元件82可定位在上支承平台88的前端106与后端108之间。例如,抓持元件82可定位成邻近上支承平台88的后端108。
[0053]抓持元件82可沿侧向在框架80的侧壁84,86之间延伸,且可沿纵向朝框架80的前端92突出。抓持元件82的特定尺寸和形状可尤其取决于容器14中的第一削弱特征34的尺寸和形状。
[0054]参看图6A和6B,抓持元件82可包括后端83和最前端85,且最前端85可沿纵向与后端83间隔开。抓持元件82的后端83可具有侧向宽度WK,其可在框架80的侧壁84,86之间沿侧向延伸,且最前端85可具有侧向宽度Wf (图6B),其可沿侧向在框架80的侧壁84,86之间延伸。最前端85的侧向宽度Wf可大致小于后端83的侧向宽度WK。
[0055]在一个表达式中,最前端85的侧向宽度Wf可为后端83的侧向宽度Wk的最多百分之50。在另一个表达式中,最前端85的侧向宽度Wf可为后端83的侧向宽度Wk的最多百分之25。在另一个表达式中,最前端85的侧向宽度Wf可为后端83的侧向宽度Wk的最多百分之10。在另一个表达式中,最前端85的侧向宽度Wf可为后端83的侧向宽度Wk的最多百分之5。在又一个表达式中,最前端85的侧向宽度Wf可为后端83的侧向宽度Wk的最多百分之I。
[0056]在图6A中所示的一个构造中,抓持元件82可具有平面视图中的大体上五边形(或,作为备选,大体上三角形),且可包括后端83和前缘87,89。如图5中所示,抓持元件82的后端83可定位成邻近上支承平台88的后端108。抓持元件82的前缘87’ 89可从后端83渐缩,且可终止于大体上点状的最前端85处,其沿纵向朝框架80 (图5)的前端92突出。
[0057]点状的最前端85可大体上为尖锐的或充分尖的,以便在其根据图1、9和10如本文所述那样定位时刺穿和分离容器14的第一削弱特征34。可选的是,如本文更详细描述那样,前缘87,89也可变尖,以便于在其朝框架80的后端94前移时分离容器14的第一削弱特征34。
[0058]在备选的构造中,如图6B中所示,抓持元件82’的最前端85’可为圆形。
[0059]尽管两个特定的抓持元件82,82’(图6A和6B)示为和描述为锥形,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是,各种技术可用于提供具有沿侧向变窄的最前端的抓持元件82,这并未脱离本公开内容的范围。
[0060]回头参看图5,为了最大限度减小装载期间抓持元件82与容器14之间的干扰,抓持元件82可与上支承平台88的上表面118大致共面。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是,抓持元件82关于上支承平台88的上表面118的略微位移和/或略微成角可激励容器14中的第一削弱特征34在容器14装载到分配器12上期间由抓持元件82接合。
[0061]上支承平台88可限定通道120,其定位成在进入面板58由抓持元件82与容器14分离时引导上支承平台88的上表面118下方的进入面板58。通道120可从邻近抓持元件82的进入开口 122向下延伸至抓持元件82下方,且最终至退出开口 124。退出开口 124可通向框架80的后端94。通道120可沿侧向在框架80的侧壁84,86之间延伸,且可具有足以允许进入面板58(图3)穿过其间的侧向宽度。
[0062]因此,抓持元件82,特别是抓持元件82的最前端85,可刺穿容器14中的第一削弱特征34 (图2B),且可在容器14沿上支承平台88朝框架80的后端94水平地移动时使进入面板58 (图3)与容器14分尚。
[0063]抓持元件82的形状和位置可构造成使得抓持元件82的一部分延伸穿过容器14中的第一削弱特征34 (图2B)。因此,当容器14关于抓持元件82移动时,抓持元件82可将底壁26向下推动穿过开口 122且进入通道120中,从而引起进入面板58 (图3)与容器14沿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 (图2B)分离,且最终形成在容器14中的开口 60 (图3)。
[0064]图7A和7B绘出了抓持元件82’ ’的备选实施例。如图7A中所示,抓持元件82’ ’可具有最前端85’’,且可限定备选的开口 122’和通道120’。如本文更详细描述那样,抓持元件还可附接到进入面板引导元件143上,该元件143限定引导通道154。
[0065]如图7B中所示,如本文更详细描述那样,抓持元件82’ ’可突出一定距离D1,其长到足以确保进入面板58 (图3)能够在其由再定向通道154再定向之前分离。距离D1可大体上小于或等于0.25英寸,小于或等于0.5英寸,小于或等于0.75英寸,或小于或等于1.0英寸。
[0066]为了最大限度减小装载期间抓持元件82’ ’与容器14之间的干扰,延伸距离D1可允许在容器14插入如本文所述的框架80中时抓持元件82’ ’与初始开口 34接合可导致在比图5、6A和6B中所述的抓持元件82的接合更快的点处接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是,延伸距离D1可防止进入面板58在容器14插入框架80中时变为折皱的和/或卡在抓持元件82’’中。如本文更详细描述的那样,这归因于抓持元件82’’与容器14成级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当容器14大体上沿纵向沿上支承平台88移动时,进入面板58的初始分离可在进入面板58由进入面板弓I导元件143再定向之前发生),从而向进入面板58提供较大的空间来在由通道120’转移和/或再定向之前沿侧向移动穿过开口 122’。
[0067]上支承平台88可限定引导通道154,其定位成在进入面板58由抓持元件82’ ’与容器14分离时引导上支承平台88下方的进入面板58。引导通道154可从邻近抓持元件82’’的通道120’延伸,向下至抓持元件82’’下方,且最终至退出开口 124’。通道120’可沿通道轴线P延伸,该轴线P大体上平行于上支承平台88的纵轴线L。引导通道154可从通道120’弯曲(例如,大体上C形),使得通道120’通向上支承平台88上方的分配器框架80的前端92,且退出开口 124’通向上支承平台88下方的分配器框架80的前端92。引导通道154可沿侧向在分配器框架80的侧壁84,86之间延伸,且可具有足以允许进入面板58(图3)穿过其间的侧向宽度。
[0068]进入面板引导元件143可沿侧向在右侧壁84与左侧壁86之间延伸,且可包括前端145,其沿纵向朝分配器框架80的前端92延伸。因此,进入面板引导元件143和侧壁84,86可限定退出开口 124’。退出开口 124’可沿侧向在框架80的侧壁84,86之间延伸,且可具有足以允许进入面板58(图3)从引导通道154穿过其间的侧向宽度。
[0069]进入面板引导元件143可限定退出开口 124’,其定位成在进入面板58由抓持元件82’ ’与容器14进一步分开且穿过引导通道154时进一步引导上支承平台88下方的进入面板58。尽管本文示出和描述的进入面板引导元件143大体上为弯曲的(例如,C形)、沿侧向伸长和向前延伸的凸起,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是,各种备选结构可用作公开的进入面板引导元件143,而不会脱离本公开内容的范围。例如,进入面板引导元件143可以以一种方式延伸,使得其不会与沿如本文更详细描述的下支承平台90移动的产品16接触。
[0070]因此,抓持元件82’ ’可刺穿容器14中的第一削弱特征34 (图2B),且可在容器14沿上支承平台88朝分配器框架80的后端94水平地移动时使进入面板58 (图3)与容器14分离。抓持元件82’’的形状和位置可构造成使得抓持元件82’’的一部分延伸穿过容器14中的初始开口 34 (图2B),且进一步延伸到容器的一部分中。
[0071]因此,当容器14关于抓持元件82’ ’移动时,产品16可将第一削弱特征34向下推动,以便第一削弱特征34由抓持元件82’ ’适当抓持,其然后可推动容器14的底壁26穿过开口 122’,从而引起第一削弱特征34(图3)与容器14分离,且进一步沿第二削弱特征50和第三削弱特征54 (图2B),且最终在容器14中形成进入开口 60 (图3)。当容器14被进一步推动时,进入面板58可继续沿纵向延伸穿过开口 122’和通道120’,直到其到达引导通道154的弯曲部分。引导通道154的弯曲形状可将分离的进入面板58向后(即,U形转向)引导到由进入面板引导元件143限定的退出开口 124’,使得分离的进入面板58不会与沿下支承平台90移动的产品16相互作用。
[0072]图8-10示出了装载到分配器12上的容器14,使得分配器12的抓持元件82接合和开启容器14,从而将最初收纳在容器14中的产品16释放到分配器12中。具体而言,图8-10示出了容器14大体上水平面地沿上支承平台88 ( S卩,沿上支承平台88的纵轴线A)朝分配器框架80的后端94推动,从而自动地开启容器14且将产品16从容器14分配至分配器12。
[0073]如图8中所示,当处于容器14中的第一削弱特征34邻近分配器12的抓持元件82时,抓持元件82可刺穿、分离和穿过第一削弱特征34。在抓持元件82延伸穿过第一削弱特征34的情况下,容器14的底壁26的后缘66可向下引导穿过通道120的进入开口 122。
[0074]如图9中所示,当容器14继续沿上支承平台88朝分配器12的后端94纵向地延伸时,容器14的底壁26可穿过通道120,从而使进入面板58与底壁26分离。由于通道120的退出开口 124通向分配器12的后端94,故分离的进入面板58可朝分配器12的后端94引导,从而部分地覆盖已经形成在容器14中的进入开口 60。
[0075]如图10中所示,在容器14完全装载到分配器12的情况下,形成在容器14中的进入开口 60可与框架80的上水平面110与下水平面100之间的开口 112对准。因此,重力可推动最初收纳在容器14中的产品16穿过容器14中的进入开口 60,穿过框架80中的开口 112,向下至下支承平台90,且最终至产品展示区域104。穿过开口 60,112的产品16的重量可推动进入面板58从图9中所示的构造至图10中所示的构造。
[0076]当退出容器14的产品16与进入面板58相互作用时,进入面板58可变为〃钩〃到分配器12的上支承平台88上。具体而言,当退出容器14的产品16与进入面板58相互作用时,进入面板58的第一部分(即,通道120内的进入面板58的一部分)可朝分配器框架80的后端94延伸,而进入面板58的第二部分(即,包括后缘66的进入面板58的一部分)可朝分配器框架80的前端92延伸,从而阻止容器14与分配器12分离。
[0077]因此,便于进入面板58〃钩〃到分配器12上的产品16与进入面板58之间的接合可通过阻止装载的容器14与分配器12的快速和容易的分离而用作防盗物。
[007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公开的产品分配系统的各种方面,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说明书时可想到改型。本申请包括此类改型,且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产品分配系统,包括: 具有沿纵向与后端相对的前端的分配器,所述分配器包括: 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前端与所述后端之间延伸的第一支承平台; 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承平台附近的抓持元件,所述抓持元件包括后端和沿纵向与所述抓持元件的所述后端相对的最前端,其中所述抓持元件的所述后端具有第一侧向宽度,且所述最前端具有第二侧向宽度,所述第二侧向宽度小于所述第一侧向宽度;以及 定位在所述第一支承平台下方的第二支承平台,所述第二支承件限定产品展示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向宽度为所述第一侧向宽度的最多百分之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向宽度为所述第一侧向宽度的最多百分之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向宽度为所述第一侧向宽度的最多百分之5。
5.一种产品分配系统,包括: 具有沿纵向与后端相对的前端的分配器,所述分配器包括: 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前端与所述后端之间延伸的第一支承平台; 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承平台附近的抓持元件,所述抓持元件包括前缘,其中所述前缘渐缩至最前端;以及 定位在所述第一支承平台下方的第二支承平台,所述第二支承件限定产品展示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平台包括前端和后端,以及其中所述抓持元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承平台上,邻近所述第一支承平台的所述后端,且朝所述前端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前端为尖端或圆形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还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沿侧向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持元件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沿侧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前端大致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中心。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持元件限定第一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支承平台限定第二上表面,以及其中所述第一上表面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二上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分配系统还包括定位在所述第一支承平台上的容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平台限定上表面和在所述上表面下方延伸的通道,所述通道具有进入开口和退出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出开口通向所述前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的一部分收纳在所述通道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分配系统还包括最初收纳在所述容器中的多个产品。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展示区域邻近所述前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平台限定所述分配器的上水平面,以及所述第二支承平台限定所述分配器的下水平面,以及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平台还限定所述上水平面与所述下水平面之间的开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限定内部容积和进入所述内部容积中的进入开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产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开口与由所述第一支承平台限定的所述开口对准。
【文档编号】A47F1/08GK104363795SQ201380033104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3日
【发明者】M.E.扎彻尔勒, A.L.贝茨, C.S.洛夫丁 申请人:米德韦斯瓦科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