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煮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18669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厨具,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营业用的快速煮锅。

背景技术:
锅具容器已成为烹煮必备的器材,加热方式是将锅具容器架设于火源上方,通过热交换的效果,而能将容器内的食物予以加热,目前的容器底部大都为平面状,所以当热源与容器底面接触时,热源即会沿底面而朝向四周散出,即造成火源停留于底面的时间过短,而降低加热效果,此举除了会增加加热时间外,也会造成燃料的浪费,因此,传统的锅具容器由于加热效率较低,而已不符合现今的节能要求,特别是对于需要同时烹煮大量食材的营业用途来说,其锅具的加热效率更显得额外重要;故即有一种具快速加热的锅具容器问世,而此种锅具容器主要在底部增设有导热结构(可参考中国台湾专利M401406),来增加整体的受热面积,进而达到快速加热及节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煮锅,其加热效率更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煮锅,包含一容器本体及一导热结构。该容器本体具有一底部及一侧部,该侧部环设于该底部;该导热结构设于该底部的外表面,该导热结构包含复数导热柱,各导热柱的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凹沟,其中各导热柱的一端形成有一宽度较大的连接座,各导热柱通过连接座连接于该底部。所述各导热柱的宽度断面呈扁平状。所述各导热柱的外周面分成一第一面、一第二面及一第三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皆呈外凸弧面,所述第三面呈平面。所述凹沟呈螺旋状地延伸围绕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及所述第三面。所述各导热柱的外周面相对两侧界定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呈尖凸状,所述第二端呈平直状。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的连线方向朝向所述底部的中央处。所述导热柱连接所述连接座的一端呈内凹的弧状并且直径往该连接座方向渐增。所述底部更具一板体,所述各导热柱设于该底部的板体。所述底部及所述导热结构的外表面覆有一铝层。所述底部的周围更设有一呈环状的框座,该框座围绕所述导热柱,该框座的周面形成有复数开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藉此,本发明的导热柱以及其表面的凹沟设计能增加受热面积,提高整体的加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图3为本发明导热柱的立体图。图4为本发明导热柱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图7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附图标号:1:容器本体;11:底部;111:板体;12:侧部;21:导热柱;210:凹沟;211:第一面;2111:第一面;212:第二面;2121第二面;213:第三面;214:第一端;215:第二端;216:中间段;217:连接座;218:倒角结构;3:框座;31: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较佳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其预期达成的功效,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畴,合先叙明。请参考图1至图3,本发明的快速煮锅,包含一容器本体1及一导热结构。该容器本体1具有一底部11及一侧部12,该侧部12环设于该底部11,该侧部12与该底部11围构一容室;其中该容器本体的形状尺寸可视用途作设计,非限定容器需在特定形状,如方形或圆形容器皆可。该导热结构设于该底部11的外表面,该导热结构包含复数导热柱21,各导热柱21的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凹沟210;本实施例中,各导热柱21的宽度断面概呈扁平状,各导热柱21的外周面分成一第一面211、一第二面212及一第三面213,该第一面211与该第二面212皆概呈外凸弧面,该第三面213概呈平面,该凹沟210呈螺旋状地延伸围绕该第一面211、该第二面212及该第三面213;其中各导热柱21的外周面相对两侧界定一第一端214及一第二端215,该第一端214为该第一面211与该第二面212的连接端并且呈尖凸状,该第二端215为第三面213的一端而呈平直状,各导热柱21在该第一端214与该第二端215之间界定一中间段216,该中间段216的宽度往该第一端214缩减,使该第一端214呈尖凸状,并且中间段216具有最大宽度。在其它实施方式,可让第一面2111与第二面2121皆呈平面,如图4所示,使导热柱21呈等宽结构。在其它实施方式,导热柱可为呈方形、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柱状体。在其它实施方式,可再导热柱增设复数个凹沟等,并且凹沟可为纵向或横向或交错方向延伸皆可。藉此,利用炉火对底部11进行加热使用时,导热结构的导热柱21能增加整体受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再者,本发明在导热柱21的外周面形成有凹沟210,凹沟210能够再进一步增加导热柱21的受热面积,因而能获得更高的加热效率,俾利加速烹煮作业,并同时能够减少燃烧能源的消耗而具有节能效果。再者,本发明的另一特点在于凹沟210能够减少制造材料用量以及具有轻量化的特性,故成形后的容器本体较为轻巧及携带移动性佳,相较于现有容器由于增设有复杂造型的导热结构而会有过重的问题,本发明同时兼具有高受热面积以及轻量化的特点,因而能获得消费者青睐。需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呈扁平状且朝向底部11中央的导热柱21具有高受热面积以及通风效果的优势,更明确地说,导热柱21的第一端214与第二端215的连线方向朝向该底部11的中央处(第一端214朝内并且第二端215朝外),使得各导热柱21由图2观之是以底部11中央往周围呈放射状排列,而此结构设计的目的在于,当底部11承受炉火加热时,由于火焰会从底部11中央往周围燃烧扩散,其火焰方向与呈放射状排列的导热柱21相对应,火焰会沿着各导热柱21向外扩散燃烧,使得各该导热柱21皆能充分受热,提高加热效率,再者,呈扁状以及放射状排列的导热柱21也能够增加气体的流动效果,方便周围气体进入底部中央,避免阻碍空气进入而影响燃烧,因此本发明在提高受热面积的同时还兼顾了通风透气性。更重要一点在于,各导热柱21的一端形成有一宽度较大的连接座217,各导热柱21通过连接座217连接于该底部11,该连接座217概呈圆盘状,并且该导热柱21连接该连接座217的一端呈内凹的弧状并且直径往连接座方向渐增,导热柱21利用一倒角结构218来连接该连接座217;藉此,利用连接座217及倒角结构218来增加导热柱21与底部11两者的连接强度,并同时能避免导热柱217受到碰撞而断裂分离,以让本发明具有高结构强度及耐用度。再来,本发明在生产制造时,导热结构的导热柱可直接与容器本体一体成形,又或者,导热柱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底部,又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底部更具一板体,各导热柱设于该底部的板体,更明确地说(搭配参考图5及图6),在生产制造时,可将各导热柱21先排列设置于板体111的其中一面后,该板体111再以另一面与底部11作接合即可,藉此能增进生产制造的便利性。此外,较佳者,在锅具成形后可再进行一道表面加工处理,让该底部及该导热结构的外表面覆有一铝层,以获得更佳的导热性以及耐腐蚀效果。又或者,在再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该底部11的周围更设有一呈环状的框座3,该框座3围绕该些导热柱21,该框座3的周面形成有复数开口31;藉此,能利用框座3来进行抵靠置放,并且开口31的设计也能提供透气效果而有助于火源进行燃烧。又或者,在又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容器本体1的侧部12呈锥状,底部11及侧部12皆设有导热柱21。也表示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容器本体1可为任一形状,并且导热柱21能够同时设在底部与侧部上。总结上述,本发明的快速煮锅不仅结构创新,且极具进步的功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