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6119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电饭煲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饭煲,更详细地,涉及通过可拆卸地设置位于盖子的下表面部以覆盖内煲的内煲盖子来改善装拆便利性的电饭煲。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饭煲是用来烹饪食物的机器,其由内装有容纳食物的内煲的主体和覆盖所述主体上部的盖子构成。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现有电饭煲。

图1为示出现有电饭煲盖子部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1所示,现有电饭煲1包括:主体(图中未示出),该主体的内部容纳有内煲(图中未示出)且具有用于加热内煲的加热装置;及盖子2,该盖子2通过铰链连接到所述主体的一侧而开闭。

而且,所述盖子2的下部设有内煲盖子3,且所述内煲盖子3的边缘设有用于密封内煲的内煲衬垫3b。此时,所述内煲盖子3是直接接触到食物的部分,因此为了清洁卫生,可拆卸地设置在盖子2,以便能够分离清洗。

具体而言,所述盖子2设有用于与所述内煲盖子3结合的支承托架4。当穿过所述内煲盖子3的贯通孔3a的所述支承托架4和盖架5结合时,所述内煲盖子3可以安装在所述盖子2的下表面部。与此相反,当解除盖架5的结合时,所述内煲盖子3可以从盖子2分离。

然而,根据现有技术,在为清洗等而分离内煲盖子3时需要从支承托架4分离所述盖架5而另外保管盖架5,因此具有丢失盖架5的问题。而且,当丢失盖架5时,内煲盖子3无法正确、牢固地固定在盖子2,因此不可通过内煲盖子3保持内煲的密封,且因蒸气泄漏而有可能导致炊饭品质的劣化或如消费者的烧伤、漏电等安全事故。

并且,所述支承托架4设有用于防止所述盖架5解开的拘束部4a。然而,应沿拘束部4a的方向插入结合盖架5,因此,用户在用一只手支撑内煲盖子3的状态下,需要用另一只手对准方向插入并旋转盖架5,从而导致内煲盖子3的装拆非常麻烦。

而且,在由于用户的误使用而所述盖架5没有完全结合的状态下,当盖子2进行开闭时,有可能由金属制成的所述盖架5落到内煲(图中未示出)内部,以造成砍伤或划伤涂层等损伤内煲(图中未示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可拆卸地设置位于盖子的下表面部以覆盖内煲的内煲盖子来改善装拆便利性的电饭煲。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饭煲,其包括:主体,其内部具有容纳食物的内煲;盖子,与所述主体的上部结合并开闭;控制板,设置在所述盖子的下表面部,包括连通孔和压力应对运作工具,所述连通孔供所述内煲的蒸气流动,所述压力应对运作工具连接至所述连通孔且根据所述内煲内部空间压力的高低而运作;内煲盖子,可拆卸地结合到所述控制板的下部,其一侧形成有贯通孔;及一触式支架装置,包括支承托架、限位件及外壳,所述支承托架与所述控制板的一侧结合,所述限位件沿所述支承托架的径向弹性移动,以便拘束所述贯通孔的边缘,所述外壳的内周突设有排列突出部,以便在所述外壳与所述支承托架结合时引导结合方向,且当加压所述外壳时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容纳所述限位件,以便解除所述贯通孔的拘束状态。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电饭煲提供如下效果。

第一,所述支承托架设置有根据外壳的加压而弹性移动的限位件,因此,只要将内煲盖子推动到盖子的下表面部侧,贯通孔的边缘就卡定在限位件而安装,而且,只要加压外壳,限位件的拘束就解除,使得内煲盖子可以分离,因此能够显著改善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第二,仅在排列突出部和引导槽部排列使得布置在所述滑动槽部的限位件穿过限位件贯通部而突出的状态下,可以组装外壳和支承托架。因此,可以从根本上阻断因误组装引起的安全事故和炊饭品质降低,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第三,所述排列突出部被强行插入到卡定台阶,以插入到引导槽部,从而防止组装于所述支承托架的外壳人为地分离。因此,可以使因反复的分离和再组装造成的部件的丢失和破损最小化,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第四,除了实现为具有大于所述盖子的下表面部与内煲盖子之间的结合间隔的高度的弹性体的控制衬垫之外,还设置有用于弹性支撑盖子的上表面部的推动部,从而,当加压外壳时,内煲盖子从盖子自动分离。因此,当控制衬垫的弹性降低时也借助推动部的弹性可以容易分离内煲盖子,从而能够改善产品的使用便利性和耐久性。

第五,拘束所述贯通孔的限位件和用于操作所述限位件的外壳与所述支承托架相结合并一体固定在盖子的下表面部,从而只内煲盖子被分离,因此,能够消除如在现有技术中那样保管另外的部件的不便,还可以防止因另外的部件脱落而内煲损伤。

第六,当安装内煲盖子时,形成于所述贯通孔边缘的圆形部沿着倾斜部平滑移动,以诱导限位件向内侧移动,因此,没有外壳的另外操作也内煲盖子可以容易穿过限位件而安装。并且,在内煲盖子的不完全安装状态下,也只要加以预定的蒸气压,内煲盖子就平滑地推升,以实现完全的安装,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第七,所述支架装置的各个组件不是顺次组装到盖子的下表面部,而是在一体组装于支承托架而模块化的状态下,通过一次操作就可以同时设置在盖子。因此改善产品的组装性,且防止在包装和搬运时丢失组件,因能够提高产品的生产率。

第八,所述贯通孔位于从内煲盖子的边缘隔开的内部,因此,当分离内煲盖子时,内煲盖子的边缘可以由加压外壳的用户的手自然支撑。从而,可以防止所分离的内煲盖子脱落到内煲或主体的外部,以预防因落到的内煲盖子而产生砍伤或冲击破损。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现有电饭煲盖子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饭煲的盖子部的透视图。

图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组装过程的截面图。

图5a、图5b及图5c为示出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装拆内煲盖子的过程的截面图。

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变形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8a和图8b为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饭煲中除去外壳的下表面部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分解过程的平面图。

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10a和图10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分解过程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电饭煲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饭煲的盖子部的透视图,图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组装过程的截面图,图5a、图5b及图5c为示出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装拆内煲盖子的过程的截面图。

如图2至图5c所示,所述电饭煲100包括主体(图中未示出)、盖子20、控制板60、内煲盖子40以及一触式支架装置50。

在此,所述主体(图中未示出)包括:内煲(图中未示出),该内煲容纳食物且从所述主体的内部装拆;加热部,该加热部用于加热所述内煲(图中未示出);及控制部,该控制部用于调节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而且,所述盖子20结合到所述主体(图中未示出)的上部而开闭,且所述盖子20的下表面设置有控制板60。

此时,所述控制板60设置有供所述内煲(图中未示出)的蒸气流动的连通孔61。所述连通孔61与如压力摆阀、电磁阀、止回式蒸气排放装置、盖子开放防止部等压力应对运作工具(图中未示出)连接,所述压力应对运作工具根据内煲(图中未示出)内部空间的压力的高低运作。

并且,所述内煲盖子40与所述控制板60的下部可拆卸地结合,所述内煲盖子40的一侧形成有贯通孔41,且沿着贯通孔41的外围区域形成有用于供内煲的蒸气流动的流动孔43。

此时,所述控制板60的一侧与支承托架53结合,所述内煲盖子40的贯通孔41形成在与所述支承托架53或外壳51对应的部分,且具有使与所述支承托架53结合的外壳51能够穿过的大小。

在此,所述控制板60可以不带有额外的部件而只由耐腐蚀性材料制成,或也可以通过将耐腐蚀性材料涂敷到与所述内煲盖子40的贯通孔41或流动孔43面对的部分而成。而且,所述控制板60的与所述贯通孔41或流动孔43面对的下表面部可以另外设置由如不锈钢等耐腐蚀性材料制成的引导板30。

此时,所述引导板30设置在所述控制板60与所述支承托架53之间,以便覆盖与所述贯通孔41和流动孔43面对的所述控制板60的下表面部。在此,所述引导板30中与所述连通孔61对应的部分形成有蒸气排出孔31,从而内煲(图中未示出)中的蒸气可以经过所述蒸气排出孔31和所述连通孔61向压力应对运作工具(图中未示出)流动。

另一方面,所述盖子20的下表面部设置有控制衬垫32,所述控制衬垫32呈环形,以便包围所述连通孔61和所述支承托架53,且所述控制衬垫32向下弹性支撑所述内煲盖子40的上表面。在此,所述盖子20的下表面部优选被理解为是指在控制板60和引导板30中与所述内煲盖子40的上表面面对的某一个的下表面部。并且,所述支承托架53优选结合在与所述连通孔61邻接的位置,使得所述控制衬垫32的直径最小化。

具体而言,当所述控制衬垫32设置所述在引导板30的下部时,所述控制衬垫32设置为包围蒸气排出孔31和支承托架53的外围区域。而且,当所述控制衬垫直接设置在所述控制板60的下部时,所述控制衬垫32可以设置为包围连通孔61和支承托架53的外围区域。

此时,当安装内煲盖子40时,所述控制衬垫32的下端部与形成在所述内煲盖子40的流动孔43的外围的阶梯部42接触。由此,所述内煲(图中未示出)中的蒸气能够经过蒸气排出孔31和连通孔61正确流动到压力应对运作工具(图中未示出),而不是向控制板60的外围泄漏。

并且,所述控制衬垫32由高温下稳定的弹性材料即硅树脂等形成,且具有大于所述盖子20的下表面部与所述内煲盖子40之间的结合间隔的高度。从而,当安装所述内煲盖子40时,所述控制衬垫32可以与内煲盖子40的上表面紧贴且能够向内煲盖子40提供向下方向的弹性回复力。

在此,所述结合间隔是指在所述内煲盖子40完全安装在所述盖子20的下表面部的状态下从与安装有控制衬垫32的部分对应的盖子20的下表面部到内煲盖子40上表面的间隔。

并且,参照图2至图5a,所述盖子20的下表面部设置有推动部70,所述推动部70向下弹性支撑所述内煲盖子40的上表面。所述推动部70可以设置在所述控制衬垫32的径向外侧,使得对蒸气的露出最小化。在此,所述推动部70可以包括:主架71,该主架71的内部形成有上下方向的中空部71a;以及推动杆73,该推动杆73安装在所述中空部71a且由弹性件72向下弹性支撑。

更详细地,所述弹性件72安装在所述主架71与突设于推动杆73外周的突起73a之间,且所述主架71被固定使得所述中空部71a的下端部与形成于所述引导板30的推动孔33相对布置。

此时,内煲盖子40的上表面可以由穿过所述推动孔33而突出于所述引导板30的下部的推动杆73的下部73b向下弹性支撑。

另一方面,参照图3至图5a,所述一触式支架装置50包括支承托架53、限位件52及外壳51。

在此,所述支承托架53中与所述盖子20的下表面部相对的上表面中心部分形成有联接槽53d。通过贯通所述控制板60的螺丝孔s的螺丝p的端部与所述联接槽53d联接来所述支承托架53可以与所述控制板60结合。此时,在所述联接槽53d的外围优选设置有结合衬垫56,以防止蒸气通过螺丝孔s泄漏。

并且,在所述支承托架53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供所述限位件52插入的滑动槽部53a。在此,所述滑动槽部53a形成为使得所述支承托架53的下表面中心部分向上凹陷到所述支承托架53的一侧和另一侧外周,从而所述支承托架53的两端部开口。而且,所述滑动槽部53a具有与所述限位件52的宽度对应的宽度,使得插入到所述滑动槽部53a内的限位件52可以向径向被引导并移动。

而且,所述支承托架53的下部与具有对应于所述支承托架53的下表面部的面积的圆盘状盖板55相结合,使得所述盖板55覆盖所述滑动槽部53a。此时,所述滑动槽部53a的深度与所述限位件52的上下方向厚度对应,所述限位件52结合在所述盖板55与所述滑动槽部53a之间并向径向移动。

另一方面,所述限位件52成对设置,且布置在所述滑动槽部53a,使得各个限位件52的另一端部相面对且各个限位件52的一端部朝向滑动槽部53a的两端部侧开口。此时,在所述各个限位件52相面对的相对面之间设置有弹性件54。而且,在所述各个限位件52的相对面形成有插入槽52c,从而通过将实现为直线性弹簧的弹性件54的两端部插入到所述插入槽52c来可以稳定地弹性支撑所述各个限位件52。

在此,优选地,所述各个限位件52的下表面部突设有防脱落突起52d,且在所述盖板55形成有拘束槽部55c,所述拘束槽部55c供所述防脱落突起52d插入,以便限制所述限位件52的移动距离。

更详细地,所述防脱落突起52d可以突设于所述限位件52的另一端部侧下表面部,且所述拘束槽部55c可以向下凹陷形成,使得所述盖板55的上表面部的高度与所述防脱落突起52d的突设高度对应。

而且,所述拘束槽部55c从所述盖板55的上表面中心部分沿与限位件52的移动方向对应的径向形成。所述拘束槽部55c的端部设置为在从所述盖板55的边缘向径向内侧隔开的位置形成台阶。此时,所述防脱落突起52d由所述拘束槽部55c的端部侧的台阶卡定,使得所述限位件52可以从滑动槽部53a不分离而进行弹性移动。

在此,所述拘束槽部55c的径向长度优选设定为使得在防脱落突起52d卡定在台阶的状态下,所述限位件52的一端部从所述内煲盖子40的贯通孔41边缘41b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所述拘束槽部55c的宽度小于所述限位件52的宽度,以免当所述限位件52弹性移动时所述限位件52被插入到拘束槽部55c。而且,所述防脱落突起52d具有能够插入到所述拘束槽部55c的宽度。

而且,优选地,在所述拘束槽部55c的一侧贯通形成有内部排水孔55d。具体而言,在做饭时产生的蒸气有可能通过所述支承托架53与外壳51之间的间隙渗透到装置内部,所渗透的蒸气因米水的粘性等而在限位器52和滑动槽部53a之间产生粘性摩擦,导致产品发生故障。此时,因所渗透的蒸气液化而成的水分由于重力而顺利收集于向下凹陷形成的拘束槽部55c的内部,以通过形成在拘束槽部55c的最下部的内部排水孔55d能够顺利排放,因此,产品的动作可靠性可以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所述外壳51具有上部开口的容器形状,且以包围所述支承托架53的下表面部和侧面部的形式与所述支承托架53结合。而且,在所述外壳51的侧面部优选形成有限位件贯通部51a,所述限位件贯通部51a供所述限位件52的一端部贯通突出。所述限位件贯通部51a优选与所述各个限位件52对应地成对设置。

此时,所述限位件贯通部51a可以形成在从所述外壳51的上端边缘向下隔开的部分。更详细地,当将支承托架53插入到所述外壳51的上部开口时,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弹性支撑的限位件52突出于外壳51的外侧,从而卡定在限位件贯通部51a的边缘。从而,所述外壳51没有另外的固定件也能够与支承托架53结合。在此,所述两个限位件52的径向长度的总合优选小于滑动槽部53a的径向长度或外壳51的直径,使得在弹性件54发生收缩变形时限位件52的一端部容纳于所述外壳51的内部。

而且,在所述外壳51的下表面部优选贯通形成有外部排水孔51c,所述外部排水孔51c用于排放因蒸气渗透等引起的水分。

另一方面,所述限位件52的一端部优选具有倾斜部52e,所述倾斜部52e形成为越向径向外侧越向上倾斜。在此,向上优选被理解为是指从远离盖子20的下表面部的地处到靠近盖子20的下表面部的方向,即,与内煲盖子40的安装方向相同的方向。

更详细地,所述限位件52的一端部优选被理解为是指布置在所述支承托架53的径向外侧并露出于所述外壳51的外部的限位件突起部52a。即,所述限位件52可以包括:矩形块状主体部52b;及限位件突起部52a,该限位件突起部52a突设于所述主体部52b的一端部,以便具有与反直角三角形对应的侧截面。此时,所述限位件突起部52a的上表面部52f平坦,且从所述主体部52b的下表面部一端连接到所述限位件突起部52a的上表面部52f一端的部分形成有倾斜部52e,所述倾斜部52e和所述主体部52b的连接部优选与所述限位件贯通部51a的圆弧形边缘对应地呈圆形。

另一方面,所述限位件突起部52a的径向长度大于在将内煲盖子40布置在盖子20下表面部的状态下从所述外壳51的侧面部内周到所述贯通孔41边缘41b的距离。

此时,所述贯通孔41形成为具有向下突出的边缘41b,且沿着所述突出的边缘41b的上部优选形成有圆形部41a,所述圆形部41a具有圆形的内面,以便相对于所述限位件52的倾斜部52e进行滑动。

更详细地,参照图5a,所述限位件52在外力解除的状态下穿过所述限位件贯通部51a,以借助所述弹性件54的弹性突出于径向外侧。在此,如果将所述内煲盖子40推入到盖子20的下表面部侧,所述贯通孔41的圆形部41a就加压所述倾斜部52e,使得限位件突起部52a可以容纳于外壳51的下表面部。

并且,参照图5b,当所述内煲盖子40穿过限位件52时,所述限位件突起部52a借助弹性件54的弹性回复移动到外壳51的外部,且所述贯通孔41的边缘41b由所述限位件突起部52a的上表面部52f拘束,使得内煲盖子40可以安装在盖子20的内部。

此时,贯通孔41的边缘41b两侧都可以由各个限位件52的平坦的上表面部52f稳定地拘束。如上所述,当安装内煲盖子40时,圆形部41a沿着倾斜部52e平滑移动,以诱导限位件52径向内侧移动。因此,只要将所述内煲盖子40推动到盖子20的下表面部侧,限位件52就自动后退并突出,使得内煲盖子40安装在盖子20的下表面部,而无需外壳51的另外操作。从而,可以显著提高使用便利性。

尤其,在不完全安装内煲盖子40的状态下,若内煲中的蒸气压上升,则内煲盖子40借助蒸气压平滑地推升,直到贯通孔41的边缘41b卡定在限位件52的上表面部52f,以实现完全的安装。由此,通过预防由于内煲盖子40的不完全安装导致的在内煲盖子40与控制衬垫32之间蒸气泄漏来能够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参照图3至图5c,在将所述内煲盖子40安装在盖子20下表面部的状态下,所述倾斜部52e可以与所述限位件贯通部51a的下部边缘相对布置。

并且,若向上加压所述外壳51,则所述倾斜部52e由限位件贯通部51a的下端边缘紧压,使得限位件52向径向后退而容纳于外壳51的内部,从而,对所述贯通孔41下部边缘的拘束解除,使得所安装的内煲盖子40可以被分离。

此时,设置在所述盖子20下表面部的控制衬垫32向下弹性支撑所述内煲盖子40,从而,当贯通孔41的拘束解除时,因控制衬垫32的复原力而内煲盖子40从盖子20的下表面部自动隔开。从而,只要一触加压外壳51,就能够分离内煲盖子40,因此可以显著改善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尤其,除了所述控制衬垫32之外,还设置在所述控制衬垫32的外围部分的推动部70向下弹性支撑内煲盖子40的上表面,因此,在由于控制衬垫32的老化和固化导致弹性降低时也可以容易分离内煲盖子40,从而能够改善产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并且,所述贯通孔41位于从内煲盖子40的边缘隔离的内部,因此,当分离内煲盖子40时,内煲盖子40的边缘可以由加压外壳51的用户的手自然支撑。从而,可以防止所分离的内煲盖子40脱落到内煲(图中未示出)或主体(图中未示出)的外部,以预防因落到的内煲盖子40而产生砍伤或冲击破损。

而且,所述限位件52和所述外壳51与所述支承托架53相结合而一体固定在盖子20的下表面部,因此只内煲盖子40可以被独立分离。从而,消除如在现有技术中那样保管另外的部件(参照图1的标号5)的不便,还可以预防因另外的部件脱落而内煲(图中未示出)损伤。

与此同时,不是将所述支架装置50的各个组件一个一个顺次组装到所述盖子20,而是通过盖板55组装支承托架53和限位件52且通过限位件52组装支承托架53和外壳51来可以实现模块化。因此,模块化的装置通过一次操作可以设置于盖子,从而改善产品的组装性,且防止在包装和搬运时丢失组件,因能够提高产品的生产率。

另一方面,参照图4,所述外壳51的内周突设有排列突出部51b,以便引导所述外壳51和所述支承托架53的结合方向。此时,所述排列突出部51b通过将限位件贯通部51a的上部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且所述排列突出部51b的突设高度大于从外壳51的内周到支承托架53的外周的间隔。

并且,在所述支承托架53的外周形成有引导槽部53b,所述引导槽部53b供所述排列突出部51b插入并引导。在此,所述引导槽部53b形成为具有从所述外壳51的内周突出的排列突出部51b能够穿过的大小。

而且,在使所述限位件贯通部51a和所述滑动槽部53a的端部相互排列的外壳51与支承托架53之间的结合角度下,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和所述引导槽部53b相对设置。另外,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和引导槽部53b优选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外壳51的两侧和所述支承托架53的两侧。

下面,以为了加工方便,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和所述引导槽部53b连接至所述限位件贯通部51a和滑动槽部53a的端部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和所述引导槽部53b可以分别形成在从限位件贯通部51a和滑动槽部53a的端部沿圆周方向隔开90度间隔的位置。

具体而言,优选地,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形成在从限位件贯通部51a的上部边缘中心到外壳51的上端的地处,并沿着与所述外壳51的升降方向对应的垂直上下方向形成。

并且,优选地,所述引导槽部53b从与所述支承托架53的外周连接的所述滑动槽部53a的端部侧上端中心部向上形成,并沿着与所述外壳51的升降方向对应的垂直上下方向形成。

此时,所述排列突出部51b的长度优选小于所述引导槽部53b的上下方向长度,使得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在插入到所述引导槽部53b的状态下能够进行上下移动。

并且,所述引导槽部53b的长度优选设定为所述排列突出部51b的长度和外壳51的升降间隔的总合,以免当为了容纳和引出所述限位件52而外壳51升降时,排列突出部51b向所述引导槽部53b的上部完全脱离。

此时,根据在所述外壳51中的排列突出部51b和限位件贯通部51a之间的圆周方向布置角度而设定在所述支承托架53中的引导槽部53b和滑动槽部53a端部之间的圆周方向布置角度。并且,若在所述外壳51中的排列突出部51b和在所述支承托架53中的引导槽部53b相互排列而结合,则所述限位件贯通部51a和滑动槽部53a端部可以相互排列。

如上所述,外壳51的上部开口借助所述排列突出部51b从圆形变为两侧外周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形状,且所述支承托架53的截面形状借助所述引导槽部53b从圆形变为两侧外周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形状。因此,所述外壳51和所述支承托架53可以沿预先设定的结合方向正确结合,从而能够防止产品的误组装。

并且,当所述外壳51和所述支承托架53相结合时,所述限位件贯通部51a和滑动槽部53a可以正确排列,因此所述限位件突起部52a可以与所述限位件贯通部51a相对布置,以突出于外壳51的外部。从而,能够预防由于所述外壳51和支承托架53的误组装而发生如用于固定内煲盖子40的限位件52的一端部由外壳51的侧面部内侧拘束而未突出等的故障。

即,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因限位件52发生故障而内煲盖子40无法卡定在限位件52、在炊饭时内煲盖子40从盖子20分离而蒸气泄露等理由有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和炊饭品质降低,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而且,因为所述引导槽部53b供所述排列突出部51b插入并引导,使得所述外壳51只能上下方向动作,因此,可以预防因外壳51的误操作旋转而限位件52从限位件贯通部51a脱离。

另一方面,在所述盖板55的外周优选形成有结合引导槽部55b,所述结合引导槽部55b与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对应地向径向内侧凹陷形成。在此,所述结合引导槽部55b与所述排列突出部51b相同地对称设置在盖板55的两侧。此时,在所述盖板55形成有排列联接孔55a,使得所述结合引导槽部55b和所述引导槽部53b排列并与所述支承托架53通过螺丝紧固。

具体而言,所述支承托架53中以滑动槽部53a为中心的两侧部形成有螺丝槽53c。而且,在拘束槽部55c的形成方向和滑动槽部53a的形成方向排列的状态下,所述排列联接孔55a形成在与所述螺丝槽53c对应的位置,从而,所述盖板55和所述支承托架53可以通过螺丝59结合。

此时,当所述盖板55和所述支承托架53相结合时,所述结合引导槽部55b和所述引导槽部53b排列布置。

而且,在引导槽部53b的下端部优选突出形成有卡定台阶53e,所述卡定台阶53e供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卡定。具体而言,所述卡定台阶53e优选沿着所述引导槽部53b和滑动槽部53a连接的部分形成,且所述卡定台阶53e的突设高度优选大于所述排列突出部51b与所述引导槽部53b之间的间隔的高度,所述卡定台阶53e的上部53g优选为平坦。

此时,通过强制加压外壳51,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可以被强行插入到所述卡定台阶53e并穿过所述卡定台阶53e,以插入到所述引导槽部53b。

从而,当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向下移动时,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卡定在卡定台阶53e的上部53g,以免组装于所述支承托架53的外壳51分离。因此,可以使因外壳51的人为分离和再组装造成的部件的丢失和破损最小化,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此时,所述卡定台阶53e的下部53f优选形成为越向上越向径向外侧倾斜,使得所述排列突出部51b滑动。

具体而言,当组装所述外壳51和所述支承托架53时,排列突出部51b在穿过盖板55的结合引导槽部55b后第一次排列的状态下向支承托架53的引导槽部53b方向被引导。因此,当强行插入所述排列突出部51b时,所述排列突出部51b可以沿着所述卡定台阶53e下部53f的倾斜面进行滑动,以容易穿过,从而能够改善产品的组装性。

另一方面,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变形例的分解透视图。在本变形例中,除了所述卡定台阶(参照图3的标号53e)外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构成的具体说明,且对于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6所示,所述引导槽部253b的下端部253e可以不设有如卡定台阶(参照图3的标号53e)等突出部并直接连接至所述滑动槽部253a的端部,以便能够分离外壳51以进行清洗等。

此时,在组装所述外壳51和所述支承托架253的状态下,若将限位件52人为地完全推到限位件贯通部51a的边缘内侧后拉下来外壳51,则所述外壳51和所述支承托架253可以分离。

另一方面,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8a和图8b为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饭煲中除去外壳的下表面部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分解过程的平面图,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横截面图,图10a和图10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饭煲的一触式支架装置的分解过程的纵截面图。

在本第二实施例中,除了所述支承托架353、外壳351及盖板355之间的组装和分离以及为此的各个组件外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构成的具体说明。

参照图7至图10b,在所述支承托架353的下部外周优选形成有躲避槽部353b,所述躲避槽部353b沿圆周方向向径向内侧凹陷。

在此,所述躲避槽部353b通过从所述支承托架353的下端使与所述滑动槽部353a的上端对应的支承托架353的下部外周变窄而成,且所述支承托架353的上部外周353d与形成有躲避槽部353b的下部外周形成台阶并形成为具有较宽的直径。

并且,参照图10a,所述支承托架353的上部外周353d具有与所述外壳351的上部内周351e对应的直径。

从而,当加压所述外壳351时,外壳351的上部内周351e由所述支承托架353的上部外周353d支撑的状态下,外壳351可以稳定地升降。

即,如果支承托架353的上部外周353d与下部外周相同地具有较窄的直径,就可以防止因在外壳351的上部内周351e与支承托架353的外周之间较宽的隔离间隔而有可能产生的偏心或扭曲等当加压外壳351时的动作性降低的情况。

而且,参照图7至图9,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向径向内侧突出设置,并具有大于从外壳351的内周到支承托架353的上部外周353d的间隔的高度。所述躲避槽部353b的凹陷深度设定为与排列突出部351b的突出高度对应,从而排列突出部351b可以沿着躲避槽部353b进行移动。

另一方面,在所述盖板355的外周优选形成有分解控制槽部355b,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与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对应地向径向内侧凹陷,并沿圆周方向扩展,使得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以预定的分离角度旋转。

并且,所述盖板355与所述支承托架353的下表面部结合,使得所述拘束槽部355c的形成方向和所述滑动槽部353a的形成方向排列。此时,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形成在与所述支承托架353结合的盖板355的外周上与支承托架353结合使得所述限位件贯通部351a和所述滑动槽部353a端部相互排列的外壳351的排列突出部351b对应的位置。

具体而言,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可以形成在从所述限位件贯通部351a沿圆周方向隔开90度间隔的地处的下部,且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可以形成在从所述滑动槽部353a的端部沿圆周方向隔开90度间隔的地处。此时,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和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优选相互对称设置在所述外壳351和盖板355的两侧。

而且,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具有使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能够穿过的大小,且在所述盖板355中除了形成有分解控制槽部355b的部分之外的外周与所述支承托架353的上部外周353d对应。

从而,仅在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和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相对布置的状态下,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穿过所述盖板355而插入到所述躲避槽部353b,使得外壳351和支承托架353可以结合。

如上所述,通过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限定外壳351和支承托架353可结合的方向来可以使误组装的可能性最小化。因此,可以向使所述限位件352穿过所述限位件贯通部351a而露出于外壳351的外部的正确的方向引导组装,以能够改善产品的安全性。

此时,优选考虑到盖板355的厚度和所述限位件352的上下方向厚度而设定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的上下方向长度,使得当为了容纳所述限位件352而外壳351升降时,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内部。并且,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从使限位件贯通部351a和滑动槽部353a的端部相互排列的排列突出部351b的位置朝向圆周方向一侧和另一侧以具有与分离角度对应的大小扩展形成。从而,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在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的内部进行移动,使得外壳351有限制地旋转。

在此,限位件贯通部351a和滑动槽部353a的端部相互排列,使得限位件352通过限位件贯通部351a突出于外壳351外部。所述分离角度是指从限位件贯通部351a和滑动槽部353a的端部如上排列的位置到限位件贯通部351a和滑动槽部353a的端部相互错位布置使得限位件352由限位件贯通部351a的圆周方向内侧面351h拘束的位置的角度。即,当所述外壳351和支承托架353结合,使得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位于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的中心部分时,所述限位件贯通部351a和所述滑动槽部353a的端部排列,使得限位件352可以突出于外壳351的外部。

而且,当外壳351旋转,使得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位于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的两端中一端355e时,限位件352从限位件贯通部351a脱离,使得限位件352由限位件贯通部351a的圆周方向内侧面351h拘束。

另一方面,优选地,所述限位件352的一端部侧面形成有具有圆形的插入引导部352g,所述插入引导部352g越向径向外侧变得越窄。

此时,插入引导部52g可以沿着所述限位件突起部352a的侧面部形成。其可以仅形成在侧面部中的一面,或也可以都形成在侧面部的两侧面部。而且,所述限位件贯通部351a的圆周方向两侧边缘内周351d与所述插入引导部352g对应地倾斜形成。

此时,参照图10a至图10b,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优选在从所述限位件贯通部351a沿圆周方向隔开90度间隔的位置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直到达到从所述外壳351的下表面部边缘到与限位件贯通部351a的下端边缘对应的高度范围。

具体而言,当加压所述外壳351时,穿过所述限位件贯通部351a而露出于外壳351的外部的限位件352可以由限位件贯通部351a的下端边缘紧压,以向外壳351的径向内侧后退。此时,若所述外壳351上升,直到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的上端部卡定在所述躲避槽部353b的上部台阶,则如图9所示,所述后退的限位件352的插入引导部352g与所述限位件贯通部351a的圆周方向两端相对布置。

在此,如果使所述外壳351旋转,所述插入引导部352g的曲面就沿着所述限位件贯通部351a的圆周方向边缘内周351d的倾斜面进行滑动,使得所述限位件352可以平滑地后退,以从限位件贯通部351a完全脱离。

而且,当所述外壳351旋转,使得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卡定在所述分解控制槽部355b的末端355e,则如图8b所示,限位件352由限位件贯通部351a的圆周方向内侧面351h拘束,此时,通过拉下来外壳351而可以实现分离。

如上所述,通过轻轻地加压所述外壳351且使所述外壳351旋转预定角度来可以实现简单的分离,因此容易进行清洗和如更换配件等维修。

另外,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卡定在所述躲避槽部353b的台阶,因此可以容易确定在加压外壳351后的旋转操作时间。并且,所述排列突出部351b卡定在分解控制槽部355b的末端355e,从而能够容易确定通过拉下外壳351来可实现分离的时点。因此,可以使用于分离外壳351的加压和旋转操作最小化,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各个实施例,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变形实施,这样的变形实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