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升降台,属于可变换桌面高度的桌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常规升降台高度是固定的,基于使用普适性的要求,也有一些企业在桌面下方设置升降装置,升降装置的常用模式为曲臂式升降,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升降较为稳定,但缺陷在于占用空间大、噪音高、可调空间小,使用过程中通常是采用气缸驱动,调控性差。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升降台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升降方便、调控稳定的手动升降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手动升降台,包括承座、升降机构、手柄、输出杆和桌面,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承杆和节杆构成,承杆固定在承座上,节杆套装在承杆外,其顶端与桌面固定;输出杆与手柄均位于桌面下,输出杆与手柄连接;手柄转动,并通过输出杆促使桌面上下移动,桌面带动节杆沿承杆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节杆至少设置有一个,并自下而上逐级套装。
所述的升降机构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桌面的两端。
所述的桌面下方设置有承梁,承梁与节杆连接,手柄和输出杆带动桌面上下移动,桌面通过承梁带动节杆沿承杆上下移动。
所述的节杆与桌面直接设置有侧承板,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更优选的,所述的侧承片为L形结构,其两侧边分别与桌面和节杆接触。
所述的电驱动连接有驱动杆,手柄转动,并通过输出杆促使驱动杆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桌面上下移动。更优选的,所述的驱动杆与桌面或承梁固定。
所述的承座底部设置有脚轮。
组装过程中,可先将节杆与承杆连接形成升降机构,装入手柄和输出杆以及驱动杆,并将升降机构、承梁与桌面连接,即完成组装;手柄转动,该转动传递给输出杆,输出杆将其转化为输出,并通过驱动杆驱动桌面和承梁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节杆沿承杆上下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即完成工作台的升降。
本申请桌面的升降是通过升降机构来实现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手柄转向的不同,输出杆带动桌面上下移动,升降机构中承杆和节杆的配合,即方便了升降轨迹的控制,又避免了升降过程的震动,确保升降稳定性;节杆可设置一节,也可设置多节,当采用一节时,节杆直接套装在承杆上,上大下小的截面结构有利于升降过程作用力的均衡;当采用多节时,最底层的节杆套装在承杆上,才次一层的节杆套装在最底层节杆上,最上层节杆则与桌面或承梁连接,即完成组装,组装工序简便,升降稳定有序,避免了摩擦音噪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第一种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第二种拆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标号:1. 承座;2. 升降机构;2a. 升降机构一;2b. 升降机构二;21. 承杆;22. 节杆;3. 输出杆;4. 手柄;5. 桌面;6. 驱动杆;61. 传动块;7. 承梁;71. 承槽;8. 侧承片;9. 脚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手动升降台,结合图1,包括承座1、升降机构2、输出杆3、手柄4和桌面5,升降机构2包括承杆21和节杆22构成,承杆21固定在承座1上,节杆22套装在承杆21外,节杆22顶端与桌面5固定;输出杆3和手柄4均固定在桌面5下底面上,且输出杆3与手柄4连接,而手柄3还通过传动块61与驱动杆6连接,手柄4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通过输出杆3带动驱动杆6上下移动,进而通过传动块61带动桌面5和节杆22沿着承杆21上下移动。
组装过程中,可先将节杆22与承杆21连接形成升降机构2,装入手柄4和输出杆3以及驱动杆6,并将升降机构2与桌面5连接,即完成组装;手柄4转动,该转动传递给输出杆3,输出杆3将其转化为输出,并通过驱动杆6和传动块61驱动桌面5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节杆22沿承杆21上下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即完成工作台的升降。
本申请桌面5的升降是通过升降机构2来实现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手柄4的转动,输出杆3带动桌面1上下移动,升降机构2中承杆21和节杆22的配合,即方便了升降轨迹的控制,又避免了升降过程的震动,确保升降稳定性;节杆22可设置一节,也可设置多节,当采用一节时,节杆22直接套装在承杆21上,上大下小的截面结构有利于升降过程作用力的均衡;当采用多节时,最底层的节杆套装在承杆21上,才次一层的节杆套装在最底层节杆上,最上层节杆则与桌面5连接,即完成组装,组装工序简便,升降稳定有序,避免了摩擦音噪的产生。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桌面5下方设置有承梁7,承梁7通过承槽71与节杆22连接,驱动杆6位于承梁7内,输出杆3带动驱动杆6和传动块61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承梁7和桌面5随着节杆22上下移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升降机构2设置有两个,分别为升降机构一2a和升降机构二2b,升降机构一2a、升降机构二2b对称设置在桌面5两端。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结合图2,升降机构2设置有两个,分别为升降机构一2a和升降机构二2b,升降机构一2a、升降机构二2b对称设置在桌面5两端;桌面5下方设置有承梁7,承梁7通过承槽71与节杆22连接,驱动杆6位于承梁7内,输出杆3带动驱动杆6和传动块61上下移动动,进而带动承梁7和桌面5随着节杆22上下移动。
组装过程中,可先将节杆21与承杆22连接形成升降机构,装入电驱动3、手控器4以及驱动杆6,并将升降机构2、承梁7与桌面5连接,即完成组装;电驱动3通电,通过手控器4的显示屏进行升降状态的选择,该选择即为指令,该指令传递给电驱动3,电驱动3将其转化为输出,并通过驱动杆6驱动桌面5和承梁7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节杆22沿承杆21上下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即完成工作台的升降。
本实施例中,桌面5的升降是通过升降机构2来实现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手柄4的转动,输出杆3带动桌面5上下移动,升降机构2中承杆21和节杆22的配合,即方便了升降轨迹的控制,又避免了升降过程的震动,确保升降稳定性;节杆22可设置一节,也可设置多节,当采用一节时,节杆22直接套装在承杆21上,上大下小的截面结构有利于升降过程作用力的均衡;当采用多节时,最底层的节杆套装在承杆上,才次一层的节杆套装在最底层节杆上,最上层节杆则与承梁7连接,即完成组装,组装工序简便,升降稳定有序,避免了摩擦音噪的产生。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节杆22与桌面之间通过侧承片8固定,该侧承片为L型结构,其两侧分别与桌面5和节杆22接触。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承座底部设置有脚轮9,方便使用。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节杆22与桌面之间通过侧承片8固定,该侧承片为L型结构,其两侧分别与桌面5和节杆22接触;承座底部设置有脚轮9,方便使用。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