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发热管发热盘及含有其的电炖锅,属于家用电器中的电炖锅结构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电炖锅,有机械式和电子式2种。机械式电炖锅一般煲汤过程中,以一定的功率持续加热,直到烹饪结束。电子式的电炖锅,一般是以大功率加热至沸腾,维持一段时间,然后进入小火沸腾。一般电子式电炖锅采用固定功率,调功的方式实现小火,但调功的方式,会影响汤的内部温度,进而影响汤的风味物质的析出。具体的,小火沸腾是以调功的方式实现,例如40/20的调功比,即为一分钟内40秒加热,20秒停止加热。这种调功的方式会造成汤的内部温度有波动,从而影响汤的风味物质的形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发热管发热盘及含有其的电炖锅,可以利用两个发热管同时加热或者其中小功率发热管持续加热的方式,实现大火煮沸、小火析味这样的加热方式,使煲汤过程中汤的风味达到很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发热管发热盘,包括外侧发热管和内侧发热管,所述外侧发热管设置所述内侧发热管的外侧,所述外侧发热管和所述内侧发热管分别独立控制,且功率不同。
在电炖锅煲汤时,为了使煲汤过程中汤的风味达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大火煮沸,小火析味这样的加热方式。具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双发热管发热盘,大火沸腾阶段,两个发热管同时加热;小火析味阶段,只是小功率发热管持续发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发热管发热盘上设计有两个发热管,两个发热管独立控制,可以一起开启,也可以其中一个开启、另一个关闭,双发热管发热盘用于电炖锅煲汤时,通过控制两个发热管的开闭,可以解决煲汤析味阶段温度过低造成的汤口感不好,同时又可以解决煲汤析味阶段温度过高造成风味物质过度挥发,从而实现了汤水口感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内侧发热管的功率P2大于所述外侧发热管的功率P1。
进一步,所述外侧发热管的功率P1与所述内侧发热管的功率P2的比例关系在1/4-1/2之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个发热管功率不同,且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为在煲汤的大火煮沸阶段两个发热管同时加热,而小火析味阶段只是小功率发热管持续发热,所以小功率发热管的功率还需要适当的范围内。具体的,内侧发热管的功率P2大,外侧发热管的功率P1小,外侧发热管的功率P1与内侧发热管的功率P2的比例关系在1/4-1/2之间,以防止小火时候香味的沸腾挥发过度(小功率发热管功率太大)或者温度过低析味不足(小功率发热管的功率过小)。
进一步,所述外侧发热管和所述内侧发热管的总功率P在500-1000W之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煲汤的大火煮沸阶段,内侧发热管和外侧发热管同时加热,要满足一般电炖锅煲汤大火煮沸的要求,总功率P需要在500-1000W之间。
进一步,所述外侧发热管和所述内侧发热管均为环形,所述外侧发热管套在所述内侧发热管外侧。
进一步,所述外侧发热管和所述内侧发热管均为圆环形。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外侧发热管和内侧发热管设置在双发热管发热盘上,可以是环形设置,这样对电炖锅内胆的汤水加热会更好,然后具体的可以按照通常电炖锅及内胆的形状设置成圆环形。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电炖锅,包括外壳、外锅和内胆,所述外锅设置在外壳内,所述内胆设置在外锅内,还包括所述的双发热管发热盘,所述双发热管发热盘设置在外锅内的底部,所述内胆位于所述双发热管发热盘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电炖锅相当于在一般电炖锅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加热电器件,替换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发热管发热盘,通过控制其两个发热管的开闭,来进行不同阶段的煲汤。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内胆的底部与所述双发热管发热盘接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双发热管发热盘,内胆的底端面与双发热管发热盘接触加热效果好,进行热传递,且两个发热管都可以很好的对内胆内装着的汤水进行加热。
进一步,所述内胆的上端伸出外锅和外壳外,并向外延伸形成环形的外沿,所述内胆的外沿压接在所述外壳的上端面上,在所述内胆上还盖有盖子。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内胆上通常是有用于密封的盖子,盖子可以直接盖在内胆外沿上,也可以在内胆外沿上设置用于支撑盖子的结构,比如台阶、凸出部等,优选的,内胆外沿外侧端向上延伸,在向上延伸的这部分的内侧设有凸出部或台阶,盖子的下端边缘抵接在凸出部或台阶上。盖子可以设计成相对于内胆顶部的形状,例如圆形,可以完全盖合在内胆顶部并密封即可,而顶部的中间位置设有用于提起盖子的把手。内胆内装有汤水时,盖子的下端面水平高度高于汤水的液面。
进一步,所述外壳、外锅和内胆均为中空且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外壳、外锅和内胆可以按照通常的结构设计,其中外壳、外锅和内胆均可以设计成圆筒状,依次套接,而在外壳上设置提手,用户可以手握住提手,提起整个电器进行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双发热管发热盘除了可以运用在电炖锅上,还可以应用于电炖盅、电饭煲、压力锅或其他电热食品加工器具的细分品类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炖锅正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发热管发热盘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发热管发热盘正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发热管发热盘从斜下方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1、内胆,12、外壳,31、汤水,14、外锅,15、双发热管发热盘,151、外侧发热管,152、内侧发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发热管发热盘,包括外侧发热管151和内侧发热管152,所述外侧发热管151设置所述内侧发热管152的外侧,所述外侧发热管151和所述内侧发热管152分别独立控制,且功率不同。
在电炖锅煲汤时,为了使煲汤过程中汤的风味达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大火煮沸,小火析味这样的加热方式。具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双发热管发热盘15,大火沸腾阶段,两个发热管同时加热;小火析味阶段,只是小功率发热管持续发热。
本实用新型的双发热管发热盘15上设计有两个发热管,两个发热管独立控制,可以一起开启,也可以其中一个开启、另一个关闭,双发热管发热盘15用于电炖锅煲汤时,通过控制两个发热管的开闭,可以解决煲汤析味阶段温度过低造成的汤口感不好,同时又可以解决煲汤析味阶段温度过高造成风味物质过度挥发,从而实现了汤水口感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具体的,将两个发热管内外设置,分别为外侧发热管151和内侧发热管152,可以一起开启,也可以外侧发热管151开启,内侧发热管152关闭,其中所述内侧发热管152的功率大于所述外侧发热管151的功率。
所述外侧发热管151的功率与所述内侧发热管152的功率的比例关系在1/4-1/2之间。两个发热管功率不同,且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为在煲汤的大火煮沸阶段两个发热管同时加热,而小火析味阶段只是小功率发热管持续发热,所以小功率发热管的功率还需要适当的范围内。具体的,内侧发热管152的功率P2大,外侧发热管151的功率P1小,外侧发热管151的功率P1与内侧发热管152的功率P2的比例关系在1/4-1/2之间,以防止小火时候香味的沸腾挥发过度(小功率发热管功率太大)或者温度过低析味不足(小功率发热管的功率过小)。
具体的,如果外侧发热管151的P1功率/内侧发热管152的P2功率小于1/4,则会出现煲汤析味阶段温度过低,汤风味物质不能很好的析出,影响汤水的口感。如果外侧发热管151的P1功率/内侧发热管152的P2功率大于1/2,则会出现析味阶段沸腾太剧烈,会造成风味物质过度的挥发,同样影响汤水的口感。
所述外侧发热管151和所述内侧发热管152的总功率在500-1000W之间。在煲汤的大火煮沸阶段,内侧发热管152和外侧发热管151同时加热,要满足一般电炖锅煲汤大火煮沸的要求,总功率P需要在500-1000W之间。
所述外侧发热管151和所述内侧发热管152均为环形,所述外侧发热管151套在所述内侧发热管152外侧。优选的,所述外侧发热管151和所述内侧发热管152均为圆环形。外侧发热管151和内侧发热管152设置在双发热管发热盘15上,可以是环形设置,这样对电炖锅内胆11内的汤水13加热会更好,然后具体的可以按照通常电炖锅及内胆11的形状设置成圆环形。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电炖锅,包括外壳12、外锅14和内胆11,所述外锅14设置在外壳12内,所述内胆11设置在外锅14内,还包括所述的双发热管发热盘15,所述双发热管发热盘15设置在外锅14内的底部,所述内胆11位于所述双发热管发热盘15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电炖锅相当于在一般电炖锅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加热电器件,替换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发热管发热盘15,通过控制其两个发热管的开闭,来进行不同阶段的煲汤。
如图1至图4所示,具体的,双发热管发热盘15可以设计成圆形板状结构,内侧发热管152及外侧发热管151均为圆环形且设置圆形板状结构内,同心设置,外侧发热管151套在内侧发热管152外,外侧发热管151的直径与放置其上的内胆11底壁的直径相匹配,更好的进行加热。优选的,在双发热管发热盘15的底部设有若干个用于与外锅14底壁固定连接的固定柱,固定柱上有螺钉孔,通过螺钉将双发热管发热盘15固定在外锅14底壁上,其中固定柱可以设置成三个,均匀周向分布在双发热管发热盘15的底部。内侧发热管152及外侧发热管151都具有与电炖锅的电器件通过导线连接的正极接线柱和负极接线柱,这些接线柱都是设置双发热管发热盘15的底部,并向下延伸至外锅14外。
所述内胆11的底部与所述双发热管发热盘15接触。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双发热管发热盘15,内胆11的底端面与双发热管发热盘15接触加热效果好,进行热传递,且两个发热管都可以很好的对内胆11内装着的汤水13进行加热。
所述内胆11的上端伸出外锅14和外壳12外,并向外延伸形成环形的外沿,所述内胆11的外沿压接在所述外壳12的上端面上,在所述内胆11上还盖有盖子。内胆11上通常是有用于密封的盖子,盖子可以直接盖在内胆11外沿上,也可以在内胆11外沿上设置用于支撑盖子的结构,比如台阶、凸出部等,优选的,内胆11外沿外侧端向上延伸,在向上延伸的这部分的内侧设有凸出部或台阶,盖子的下端边缘抵接在凸出部或台阶上。盖子可以设计成相对于内胆11顶部的形状,例如圆形,可以完全盖合在内胆11顶部并密封即可,而盖子顶部的中间位置设有用于提起盖子的把手。内胆11内装有汤水13时,盖子的下端面水平高度高于汤水13的液面。在使用时,内胆11有时需要被提起,内胆11的外沿可以用于用户用手提起内胆11,优选的,在内胆11外沿外侧端向上延伸的基础上,在向上延伸的这部分的上端还可以设置水平向外延伸的环形边,这个环形边可以更好的用于被用户提起,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外壳12、外锅14和内胆11均为中空且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结构。外壳12、外锅14和内胆11可以按照通常的结构设计,其中外壳12、外锅14和内胆11均可以设计成圆筒状,依次套接,而在外壳12上设置提手,用户可以手握住提手,提起整个电炖锅进行移动。相对的,此时盖子也设计成圆形的盖子,其下端边缘盖在内胆11上端,其顶部中间位置有把手。
所述电炖锅还包括底座,所述外壳12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底座用于支撑外壳12及其内的部件,电炖锅的电器件可以设计在外锅14和外壳12之间,也可以设计在底座内,这些电器件可以控制双发热管发热盘15的开关及运行功率、时间等技术参数。底座的底部可以设计多个底座凸台,更好的起到支撑并固定的作用,具体的,底座凸台可以采用弹性橡胶材质,防止磨损和磕碰。
本实用新型电炖锅具体煲汤的实施过程为:向电炖锅的内胆11内加汤水13及食材;双发热管发热盘15的内侧发热管152和外侧发热管151均开启,以最大功率P进行加热,加热到沸腾开始计时,经过时间T1后,内侧发热管152关闭,外侧发热管151继续开启,自动降温到小火的温度,然后以小火P1的功率持续加热,以满足小火阶段汤水13的温度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双发热管发热盘15除了可以运用在电炖锅上,还可以应用于电炖盅、电饭煲、压力锅或其他电热食品加工器具的细分品类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设置”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