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7298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椅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椅子,特别涉及一种在工作或学习环境下使用的椅子。



背景技术:

椅子是人们日常办公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按材质分,实木椅、铁艺椅、塑料椅、布艺椅、皮艺椅等。按使用场合分,办公椅、餐椅、吧椅、休闲椅等。

现有用于工作的椅子和用于学习的椅子,其靠背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可活动的。如此,用户在长时间坐靠时,屁股往往会往前移一段距离。此时如果身体再靠在椅子的靠背上时,用户的腰部就会留出一个很大的空隙, 腰椎处于悬空的状态。而腰椎处于悬空的状态时,对人体的腰椎健康是很不利的,长时间如此,易发生椎间盘突出,甚至脱落,影响人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健康的椅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椅子,包括支撑座、靠背、连接架和供用户乘坐的座板,所述靠背通过所述连接架设于所述支撑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包括用于支撑背部的背部接触段、用于支撑腰部的腰部接触段、以及连接所述背部接触段与腰部接触段的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中预设位置通过旋转结构可旋转连接在所述连接架上;在外力作用下,所述靠背可绕所述旋转结构从预设状态顺时针旋转;外力消失后,所述靠背回到预设状态。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座板设于所述连接架上,所述座板包括基本水平的供用户乘坐的乘座部分和沿用户乘坐方向向下倾斜的坡面部分,所述乘座部分位于用户乘坐方向的后方,所述坡面部分位于用户乘坐方向的前方。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座板设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座板包括基本水平的供用户乘坐的乘座部分和沿用户乘坐方向向下倾斜的坡面部分,所述乘座部分位于用户乘坐方向的后方,所述坡面部分位于用户乘坐方向的前方。

优选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坡面部分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锐角范围在大于6°并小于25°之间。

优选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锐角范围在7°-15°。

优选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锐角为12°或13°或14°或15°。

优选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乘座部分为所述座板一半至三分之二的部分;剩下的则为所述坡面部分。

优选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乘座部分基本占所述座板一半的比例;或者所述乘座部分基本占所述座板三分之二的比例。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座还具有升降调节机构,所述座板和连接架都设于所述升降调节机构上,所述升降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座板和靠背的离地高度。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升降调节机构为气压升降柱或螺杆升降机构或调节件紧固升降杆的升降机构或插销与多孔位结构体相配合的升降机构。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还包括扶手,所述扶手位于所述座板的两侧。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靠背与连接架之间的旋转结构上还设有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使所述靠背在不受外力时保持在所述预设状态。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扭簧,所述扭簧使所述靠背保持在预设位置,所述旋转结构内还设有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使所述靠背在复位时绕所述旋转结构缓慢地旋转复位。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靠背中至少所述过渡段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架中干涉段的宽度,所述过渡段与所述干涉段的干涉作用使得所述靠背不受外力时保持在预设状态。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结构的轴心离所述座板的高度在320MM-380MM。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靠背和座板上均设有软垫。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靠背与人体背部和腰部接触的面设成人体正常生理曲线的形状。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靠背的重心位于所述旋转结构的下方,所述靠背的重力使得所述靠背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在所述预设状态。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座上设有适于在地面上滑动的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有益效果是:由于所述背部接触段与腰部接触段之间的连接过渡段通过旋转结构可旋转连接在所述连接架上,在外力作用下,所述靠背可绕所述旋转结构从预设状态顺时针旋转,所以用户的背靠在所述靠背上时,通过所述靠背绕所述旋转结构的轴心旋转,所述腰部接触段可以支撑到用户的腰部,防止腰椎受力。

本实用新型中的其它有益效果,还将在具体实施例中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椅子的一优选实施例结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靠背的形状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座板的形状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椅子的主视图;

图5是图1中椅子的右视图;

图6是旋转结构的主视图;

图7是旋转结构的A-A剖视图;

图8是图7的分解示图

图9是靠背在外力下旋转某一角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部分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该优选实施方案公开了一种椅子100,其包括支撑座110、靠背120、连接架130和供用户乘坐的座板140。本实施例中,连接架130设于支撑座110上,靠背120和座板140都通过连接架130设于支撑座110上。如图2所示,靠背120包括用于支撑背部的背部接触段121、用于支撑腰部的腰部接触段122和连接背部接触段121与腰部接触段122的过渡段123,过渡段123中的预设位置通过旋转结构131可旋转连接在连接架130上。如图9所示,在外力作用下,靠背120可绕旋转结构131从预设状态(如图2)顺时针旋转;外力消失后,靠背120回到预设状态。其中,靠背120的预设状态是指,人体在正常乘座时,背部靠在靠背120上比较舒适的位置状态。如:靠背120与竖直面成的角度在3°或6°的状态;其中较舒适的位置状态优选靠背120与竖直面所形成的角度范围在3°-10°。在其他实施例中,座板140还可以不通过连接架130直接设于支撑座110上。

现有技术中,供人乘坐的椅面整本都基本是与水平面平行的,这种椅面与水平面平行的椅子容易使人体大腿部与椅面相近的动脉受到压迫,造成血液不流通,久坐影响用户的身体健康。因此如图3所示,座板140包括基本水平的供用户乘坐的乘座部分141和沿用户乘坐方向向下倾斜的坡面部分142,乘座部分141位于用户乘坐方向的后方,坡面部分142位于用户乘坐方向的前方。坡面部分142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锐角范围在大于6°并小于25°之间。乘座部分141和坡面部分142其实是一个大致的形状概述,如根据实际需要,乘座部分141可以设成稍微向下凹的平面,用于接触用户臀部,这种向下凹的平面设置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基本水平的范围内;坡面部分142也做成一个小弧面,此时,坡面部分142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锐角为坡面部分142高点和底点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其中,用户乘坐方向是指用户坐在椅子100上时,面对的方向;前方和后方是指在用户乘坐方向,用户面对的为前,背靠的为后。

相比基本是与水平面平行的整个椅面,向下倾斜的坡面部分142可以使座板140更好地离开用户大腿上的动脉,使用户的大腿可处于自然放置状态,有益用户身体健康。另外,用户坐在向下倾斜的坡面部分142时,为防止自己从坡面部分142上滑下,必须稳定自己的重心使自己坐得舒服,如此,用户会下意识将身体往后靠,这样即可使用户的身体长久地保持平直,腰椎处于正常生理曲线状态,具有防止发生椎间盘突出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坡面部分142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锐角为14°。在其他实施例中,锐角的优选范围在6°-16°或优选范围在7°-15°。更优选地,锐角设置为12°或13°或14°或15°。

乘座部分141优选为座板140一半至三分之二的部分;剩下的则为坡面部分142。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乘座部分141占座板140基本一半的比例;坡面部分142占座板140基本一半的比例。例如座板140的总长度共410MM,其中,乘座部分141为220MM,坡面部分142为190MM。

如图5所示,支撑座110还具有升降调节机构111,连接架130都设于升降调节机构111上,升降调节机构111用于调节座板140和靠背120的离地高度。本实施例中,升降调节机构111为气压升降柱,如:ttps://www.baidu.com/s?ie=utf-8&f=3&rsv_bp=1&srcqid=91326601285215009&tn=50000022_hao_pg&wd=%E6%B0%94%E5%8E%8B%E5%8D%87%E9%99%8D%E6%9F%B1&oq=%E6%B0%94%E5%8E%8B%E5%8D%87%E9%99%8D&rsv_pq=ed3cf049002c7e1b&rsv_t=8ebbkZHn7QNHCiPGRMIvs0szHASgShFrCutqIQGXDEJG8cEolkAm7Gg0q5QLZcqpR%2BchM3FL&rqlang=cn&rsv_enter=0&inputT=3911&rsv_sug3=10&rsv_sug1=6&rsv_sug7=100&rsv_sug2=1&prefixsug=%E6%B0%94%E5%8E%8B%E5%8D%87%E9%99%8D&rsp=2&rsv_sug4=4716&rsv_sug=2的网址链接。气压升降柱可通过控制把手112,来调节座板140和靠背120的离地高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调节机构111还可以为螺杆升降机构或调节件紧固升降杆的升降机构或插销与多孔位结构体相配合的升降机构。螺杆升降机构可参考以下网址:https://www.baidu.com/s?ie=utf-8&f=8&rsv_bp=1&srcqid=91326601285215009&tn=50000022_hao_pg&wd=%E8%9E%BA%E6%9D%86%E5%8D%87%E9%99%8D%E6%9C%BA%E6%9E%84&oq=%E6%B0%94%E5%8E%8B%E5%8D%87%E9%99%8D&rsv_pq=ed3cf049002c7e1b&rsv_t=d2a0t3TTmfIN%2FXeGNuzd%2BUESv%2BfyE8lRFA2jBOD%2Fc1Z9OE98wx08VlqsRW0u7ypaY1LKkPk2&rqlang=cn&rsv_enter=0&inputT=3911&rsv_n=2&bs=%E6%B0%94%E5%8E%8B%E5%8D%87%E9%99%8D%E6%9F%B1。插销与多孔位结构体相配合的升降机构为:插销与设有多位置孔的结构体相配,通过选择插销与位置孔的连接关系来控制升或降。调节件紧固升降杆的升降机构如由套筒、活动插接于套筒内用于实现升降的连接件和紧固件组成。其中,套筒上设有缺口,紧固件用于锁紧缺口来实现套筒握紧连接件,防止连接件发生移动。

如图4所示,还包括扶手150,扶手150设于连接架130上,扶手150位于座板140的两侧。扶手150、座板140和靠背120都设于连接架130上,升降调节机构111可整体调节连接架130的离地高度。如图5所示,支撑座110上设有适于在地面上滑动的滚轮113。

如图5、图6所示,靠背120与连接架130之间的旋转结构131上还设有复位机构1311,复位机构1311使靠背120在不受外力时保持在预设状态。靠背120中至少过渡段123的宽度大于连接架131中干涉段132的宽度,过渡段123与干涉段132的干涉限位作用使得靠背120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在预设状态。

如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旋转结构131采用铰接的实施方式。旋转结构131包括连接架130上设通孔133的一端、连接于靠背120上的固定件1313和转轴1312,转轴1312适于插入通孔133后连接在固定件1313中,转轴1312适于在固定件1313上自由旋转。复位机构1311为扭簧,扭簧套设于转轴1312上,扭簧的一端固定在连接架130上,另一端固定在固定件1313,扭簧使靠背120保持在预设位置。旋转结构131内还设有阻尼结构1314,阻尼结构1314使靠背120在复位时绕旋转结构131缓慢地旋转复位。阻尼结构1314的设置可以使得靠背120在旋转到某一角度后,由于阻尼结构1314的阻尼作用,用户的背部与靠背120的接触可处于比较舒适的状态。

根据各区域人体平均身高的不同,作为优选方案,旋转结构131的轴心离座板140的高度在320MM-380MM。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旋转结构131的轴心离座板140的高度为150MM;即:从腰部接触段122往上,靠背120与连接架130之间通过旋转结构131连接的位置大致位于靠背120五分之三的位置。靠背120与人体背部和腰部接触的面设成人体正常生理曲线的形状。靠背120的重心位于旋转结构131的下方,靠背120的重力使得靠背120在不受外力时保持在预设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靠背120和座板140上均可设置使人乘坐舒服的软垫。

本实施例中,由于背部接触段121与腰部接触段122之间的连接过渡段123通过旋转结构131可旋转连接在连接架130上,在外力作用下,靠背120可绕旋转结构131从预设状态顺时针旋转,所以用户的背靠在靠背120上时,通过靠背120绕旋转结构131的旋转,腰部接触段122也可以支撑到用户的腰部,防止腰椎受力。另外,由于靠背120在力的作用下顺时针旋转时运用了杠杆原理,所以当旋转结构131中设有复位机构1311时,人体使靠背120旋转也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力,这样人体使靠背120旋转变得非常自然,不会感觉到有很大的反作用力。

在其他实施例中,乘座部分141还可以为占座板140基本三分之二的比例;坡面部分142占座板140基本三分之一的比例。

以上应用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应该理解,以上实施方式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式或构造所做出的任何微小改进或等效替代,均应包含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