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线升降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0859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拉线升降支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与与可升降的窗帘轨支架有关。



背景技术:
:

已有的可升降的窗帘轨支架(201020108258.0)有如下不足之处:

1、轨杆的挂入和退出是靠利用挂板自重复位挂入和受外力作用旋转退出,挂板旋转行程不受控制,造成轨杆动作稳定性差。

2、挂板是用板材剪切冲压而成,为保证拉线不受切口磨损,元件切口必须手工打磨光滑,生产费用较高。

3、装饰板与悬臂槽为一整体,如支架安装在窗帘盒内时装饰板显得多余浪费,但又无法去掉。

4、悬臂槽下端呈敞开状,无槽盖,内部元件裸露在外,美观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轨杆动作稳定性好的拉线升降支架。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支座3由两对称的直角支撑9的斜边与斜面连接构成拉线出入孔,直角支撑9上有第1连接孔10,直角支撑的折边上有固定孔11,外芯2为向下的槽形,其右端与两对称的直角支撑9配合,其第2 连接孔12与第1连接孔10通过螺栓连接,外芯2的左端有第3连接孔13与弧形装饰头1两侧板上的第4连接孔14通过螺栓连接,内芯4为由两对称的、三边与挡板连接的侧板15的开放边与上板16连接构成的槽形,内芯的上板16与外芯2的上板连接,由螺栓通过对应孔固定连接,两盒形侧板的下边上有对称方孔17,盒形侧板上有第1—4接线轴孔21—24分别与第1—4接线轴5连接,弓形挂扣6由挂杆25及其两端的复位臂26构成,两复位臂穿过方孔17,其转动圈18与第2 接线轴22配合,其复位臂26与侧板15的挡板对应,拉线的上端依次绕过第4—1拉线轴和挂钩7的上钩再依次绕过第2—4接线轴下垂,挂钩7的下钩与开口销8连接,开口销与轨杆19连接。

其工作原理如下:

1、挂入:当拉动拉线,挂钩7上升时,挂钩7在上升拉力作用下碰开挂扣6的挂杆25进入挂扣6的框内,之后挂扣6在复位臂26作用下挂杆25自动复位至挂钩7下方,放下拉线,挂钩7即可自动挂在挂扣6的挂杆25上,从而完成杆轨19的进入固定。

2、退出:当拉动下降拉线时,挂扣6的挂杆25由于穿在方孔17内受行程限制不能随挂钩7的拉动而移动,从而确保挂钩7及杆轨19在拉力作用下从挂扣6的挂杆上脱落退出,之后放下拉线,挂钩7随即降落。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轨杆19动作稳定性好。将原挂板元件改设成挂扣6,挂扣6上设计有复位臂和挂杆,可确保挂扣6复位。此外将挂扣6的挂杆25穿入内芯方孔内,使挂扣6在控制行程内移动,从而确保轨杆19的动作不受其它因素影响,更加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图。

图2为内芯结构图。

图3为外芯结构图。

图4为支座结构图。

图5为挂扣结构图。

图6为内芯俯视图。

图7为内芯仰视图。

图8为内外芯组装图。

图9为图6 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支座3由两对称的直角支撑9的斜边与斜面连接构成拉线出入孔,直角支撑9上有第1连接孔10,直角支撑的折边上有固定孔11,外芯2为向下的槽形,其右端与两对称的直角支撑9配合,其第2 连接孔12与第1连接孔10通过螺栓连接,外芯2的左端有第3连接孔13与弧形装饰头1两侧板上的第4连接孔14通过螺栓连接,内芯4为由两对称的、三边与挡板连接的侧板15的开放边与上板16连接构成的槽形,内芯的上板16与外芯2的上板连接,由螺栓通过对应孔固定连接,两盒形侧板的下边上有对称方孔17,盒形侧板上有第1—4接线轴孔21—24分别与第1—4接线轴5连接,弓形挂扣6由挂杆25及其两端的复位臂26构成,两复位臂穿过方孔17,其转动圈18与第2 接线轴22配合,其复位臂26与侧板15的挡板对应,拉线的上端依次绕过第4—1拉线轴和挂钩7的上钩再依次绕过第2—4接线轴下垂,挂钩7的下钩与开口销8连接,开口销与轨杆19连接。

其工作原理如下:

1、挂入:当拉动拉线,挂钩7上升时,挂钩7在上升拉力作用下碰开挂扣6的挂杆25进入挂扣6的框内,之后挂扣6在复位臂26作用下挂杆25自动复位至挂钩7下方,放下拉线,挂钩7即可自动挂在挂扣6的挂杆25上,从而完成杆轨19的进入固定。

2、退出:当拉动下降拉线时,挂扣6的挂杆25由于穿在方孔17内受行程限制不能随挂钩7的拉动而移动,从而确保挂钩7及杆轨19在拉力作用下从挂扣6的挂杆上脱落退出,之后放下拉线,挂钩7随即降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