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缓冲装置、带缓冲的设备以及西式马桶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802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流体缓冲装置、带缓冲的设备以及西式马桶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壳体与转子之间填充有流体的流体缓冲装置、带缓冲的设备以及西式马桶单元。



背景技术:

在流体缓冲装置中,在壳体的内侧配置有旋转轴,在旋转轴与壳体之间的缓冲室填充有油等流体。分隔用凸部从壳体的筒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在旋转轴的外周侧支承有阀芯。并且,作为分隔用凸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面的第一端面与旋转轴的本体部在径向上相向,作为分隔用凸部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面的第二端面与旋转轴的凸缘部在轴线方向上相向,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与壳体的底壁相向。因此,只要形成分隔用凸部的第一端面与旋转轴的本体部接触,分隔用凸部的第二端面与旋转轴的凸缘部接触,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与壳体的底壁接触的状态,则在旋转轴朝向阀芯为关闭状态的方向旋转时,由于阀芯与分隔用凸部之间的流体被压缩,因此对旋转轴施加大的负荷。与此相对,在旋转轴朝向阀芯为打开状态的方向旋转时,流体在阀芯的周围通过,因此不会对旋转轴施加大的负荷(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流体缓冲装置中,提出了在分隔用凸部的第二端面设置肋,将分隔用凸部与凸缘部之间缩小的结构,并且提出了在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设置肋,将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与壳体的底壁之间缩小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9423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流体缓冲装置中,在旋转轴朝向阀芯为关闭状态的方向旋转时,若在分隔用凸部的第一端面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流体沿周向泄漏,则发生负荷的降低、偏差,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公开抑制该流体的泄漏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使旋转轴朝向阀芯为关闭状态的方向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降低、偏差的流体缓冲装置、带缓冲的设备以及西式马桶单元。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流体缓冲装置具有:筒状的壳体,所述壳体具备底壁、从所述底壁朝向轴线方向的一侧延伸的筒部以及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分隔用凸部;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具备与作为所述分隔用凸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面的第一端面相向的本体部以及从所述本体部朝向径向外侧直径扩大并与作为所述分隔用凸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面的第二端面相向的凸缘部;阀芯,所述阀芯支承于所述本体部的径向的外侧;以及流体,所述流体填充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在所述第一端面中,朝向所述本体部突出的第一肋和在与所述第一肋在周向上分离的位置朝向所述本体部突出的第二肋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从筒部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分隔用凸部的径向内侧的第一端面中,朝向旋转轴的本体部突出的第一肋沿轴线方向延伸,因此在需要接触的状态下,在径向上的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不产生间隙,能够确保需要的接触状态。并且,即使在第一肋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时,第一肋被压扁,第一肋也会成为合适的高度。因此,在旋转轴朝向阀芯为关闭状态的方向旋转时,不易发生流体通过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沿周向泄漏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降低、偏差。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第一端面中,在与第一肋在周向上分离的位置朝向本体部突出的第二肋沿轴线方向延伸,因此即使发生壳体与旋转轴的同心状态稍微偏离等情况,在需要接触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第一肋和第二肋中的任意一个确保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的接触状态。因此,在旋转轴朝向阀芯为关闭状态的方向旋转时,不易发生流体通过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沿周向泄漏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降低、偏差。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肋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肋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周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根据该结构,即使发生壳体与旋转轴的同心状态稍微偏离等情况,也能够通过第一肋和第二肋中的任意一个容易地确保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的接触状态。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肋以及所述第二肋从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至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连续地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轴线方向整体上确保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的接触状态。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肋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的与所述第二肋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是弯曲面,所述第二肋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的与所述第一肋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是弯曲面。根据该方式,无论在旋转轴朝向哪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都不易发生第一肋以及第二肋卡在旋转轴的本体部这样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方式:在所述第二端面中,朝向所述凸缘部突出的第三肋沿径向延伸。根据该方式,在需要接触的状态下,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确保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凸缘部之间的接触状态。并且,即使在第三肋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时,第三肋被压扁,第三肋也会成为适当的高度。因此,在旋转轴朝向阀芯为关闭状态的关闭方向旋转时,不易发生流体通过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凸缘部之间沿周向泄漏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降低、偏差。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方式:在所述第二端面中,在与所述第三肋在周向上分离的位置朝向所述凸缘部突出的第四肋沿径向延伸。根据该方式,在需要接触的状态下,即使凸缘部的形状精度稍低,也能够通过第三肋和第四肋中的任意一个确保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凸缘部之间的接触状态。因此,在旋转轴朝向阀芯为关闭状态的关闭方向旋转时,不易发生流体通过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凸缘部之间沿周向泄漏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降低、偏差。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三肋与所述第一肋相连,所述第四肋与所述第二肋相连。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流体从第一肋与第三肋之间、第二肋与第四肋之间泄漏,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降低、偏差。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三肋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所述第四肋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的周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凸缘部的形状精度稍低的情况下,在需要接触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第三肋和第四肋中的任意一个容易地确保分隔用凸部的第一端面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的接触状态。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方式:在所述第二端面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五肋,所述第五肋朝向所述凸缘部突出,并以将所述第三肋与所述第四肋相连的方式设置。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三肋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的与所述第四肋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是弯曲面,所述第四肋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的与所述第三肋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是弯曲面。根据该方式,无论在旋转轴朝向哪个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都不易发生第三肋以及第四肋卡在旋转轴的凸缘部这样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第一端面中,在所述第一肋与所述第二肋之间设置有其他肋。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其他肋的突出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的突出方向的长度长。根据该结构,即使发生壳体与旋转轴的同心状态稍微偏离等情况,也能够通过第一肋、第二肋和其他肋中的任意一个容易地确保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的接触状态。

在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流体缓冲装置的带缓冲的设备中,摆动部件通过所述流体缓冲装置安装于设备主体。例如在带缓冲的设备是西式马桶单元的情况下,能够采用马桶座圈通过所述流体缓冲装置安装于马桶主体的方式。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从筒部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分隔用凸部的径向内侧的第一端面中,朝向旋转轴的本体部突出的第一肋沿轴线方向延伸,因此在需要接触的状态下,在径向上的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不产生间隙,能够确保接触状态。并且,即使在第一肋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时,第一肋被压扁,第一肋也会成为适当的高度。因此,在旋转轴朝向阀芯为关闭状态的关闭方向旋转时,不易发生流体通过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沿周向泄漏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下降、偏差。并且,在第一端面中,在与第一肋在周向上分离的位置朝向本体部突出的第二肋沿轴线方向延伸,因此即使发生壳体与旋转轴的同心状态稍微偏离等情况,也能够通过第一肋和第二肋中的任意一个确保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的接触状态。因此,在旋转轴朝向阀芯为关闭状态的方向旋转时,不易发生流体通过分隔用凸部与旋转轴的本体部之间沿周向泄漏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降低、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装设有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的西式马桶单元的说明图。

图2(a)、图2(b)是从轴线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的说明图。

图3(a)、图3(b)是从轴线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图2(a)、图2(b)所示的流体缓冲装置的转子的说明图。

图4(a)、图4(b)是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观察到的图3(a)、图3(b)所示的转子的说明图。

图5(a)、图5(b)是在沿着轴线的面将图2(a)、图2(b)所示的流体缓冲装置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6(a)、图6(b)是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观察到的在与轴线正交的面将图2(a)、图2(b)所示的流体缓冲装置切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a)、图7(b)是将形成于图5(a)、图5(b)所示的壳体的分隔用凸部的肋放大表示的说明图。

图8(a)、图8(b)是将图4(a)、图4(b)所示的旋转轴的凸缘部放大表示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2…马桶主体,5…马桶座圈,6…马桶盖,10…流体缓冲装置,11…缓冲室,12…流体,20…壳体,21…底壁,22…筒部,23…分隔用凸部,30…转子,40…旋转轴,41…本体部,43…凸缘部,46…阀芯支承部,50…阀芯,60…罩,415…端面,410…外周面,220…内周面,231…第一端面,232…第二端面,261…第一肋,262…第二肋,270…第五肋,271…第三肋,272…第四肋,410a…第一周面,410b…第二周面,410c…边界面,431…第一区域,432…第二区域,433…边界,460…槽,461…第一凸部,462…第二凸部,481…第六肋,482…第七肋,483…第八肋,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l…轴线,l1…一侧,l2…另一侧,o…打开方向,s…关闭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旋转轴40的轴线l方向中,将旋转轴40突出的一侧作为l1,将与旋转轴40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作为另一侧l2来进行说明。

(带缓冲的设备以及流体缓冲装置10的整体结构)

图1是装设有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10的西式马桶单元100的说明图。图2(a)、图2(b)是从轴线l方向的一侧l1观察到的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10的说明图,图2(a)是流体缓冲装置10的立体图,图2(b)是使流体缓冲装置10的罩60等与壳体20分离的分解立体图。

图1所示的西式马桶单元100具备西式马桶1(带缓冲的设备)以及水箱3。西式马桶1具备马桶主体2(设备主体)、树脂制的马桶座圈5(摆动部件)、树脂制的马桶盖6(摆动部件)以及单元罩7等。在单元罩7的内部内置有后述的马桶座圈用以及马桶盖用的流体缓冲装置10,马桶座圈5以及马桶盖6分别通过流体缓冲装置与马桶主体2连接。

如图2(a)、图2(b)所示,流体缓冲装置10具有圆柱状的流体缓冲装置主体10a,轴状的连接部10b从流体缓冲装置主体10a朝向一侧l1突出。连接部10b与马桶座圈5以及马桶盖6等摆动部件侧连接。该流体缓冲装置10在立起的马桶座圈5、马桶盖6以覆盖马桶主体2的方式倒下时,产生抵抗该倒下的力(负荷),从而降低马桶座圈5、马桶盖6倒下的速度。连接部10b的彼此相向的面为平坦面10c,通过该平坦面10c防止马桶座圈5、马桶盖6相对于连接部10b空转。由于与马桶座圈5连接的流体缓冲装置10以及与马桶盖6连接的流体缓冲装置10能够使用相同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马桶座圈5连接的流体缓冲装置10为中心进行说明。

(流体缓冲装置10的结构)

图3(a)、图3(b)是从轴线l方向的一侧l1观察到的图2(a)、图2(b)所示的流体缓冲装置10的转子30的说明图,图3(a)是转子30的立体图,图3(b)是转子30的分解立体图。图4(a)、图4(b)是从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观察到的图3(a)、图3(b)所示的转子30的说明图,图4(a)是转子30的立体图,图4(b)是转子30的分解立体图。图5(a)、图5(b)是在沿着轴线l的面将图2(a)、图2(b)所示的流体缓冲装置10切断时的剖视图,图5(a)是流体缓冲装置主体10a的剖视图,图5(b)是壳体20的剖视图。图6(a)、图6(b)是从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观察到的沿与轴线l正交的面将图2(a)、图2(b)所示的流体缓冲装置10切断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a)是马桶座圈5立起时的剖视图,图6(b)是马桶座圈5平伏时的剖视图。

如图2(a)、图2(b)、图3(a)、图3(b)、图4(a)、图4(b)、图5(a)、图5(b)以及图6(a)、图6(b)所示,流体缓冲装置10具有:在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具备底壁21的筒状的壳体20;另一侧l2配置于壳体20的内侧的转子30;以及在一侧l1堵塞壳体20的开口29的环状的罩60。

如图2(a)、图2(b)、图5(a)、图5(b)以及图6(a)、图6(b)所示,壳体20具有:从底壁21朝向一侧l1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22;以及从筒部22的内周面220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两个分隔用凸部23。壳体20是树脂制品。两个分隔用凸部23形成于在周向上偏离180°的角度位置。两个分隔用凸部23中的任意一个的另一侧l2的端部均与底壁21相连。分隔用凸部23的截面呈大致梯形,并且周向尺寸(厚度)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变小。另外,壳体20形成有从底壁21朝向另一侧l2突出的圆筒状的连接部28,连接部28固定于马桶主体2等设备主体。

如图3(a)、图3(b)、图4(a)、图4(b)、图5(a)、图5(b)以及图6(a)、图6(b)所示,转子30具备: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配置于壳体20的内侧的旋转轴40;以及保持于旋转轴40的外周侧的阀芯50。旋转轴40是树脂制品,旋转轴40具有:位于壳体20的内侧的本体部41;从本体部41朝向一侧l1延伸的连接部10b;以及从本体部41朝向另一侧l2突出的端部49。本体部41的外径比端部49的外径大,连接部10b的外径比本体部41的外径大。另外,连接部10b的外径也可以比本体部41的外径小。

在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与连接部10b之间形成有圆板形的凸缘部43,该凸缘部43在本体部41的一侧l1直径扩大,在凸缘部43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的周槽45。因此,若将0形环70装配于周槽45并将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配置于壳体20的内侧,则0形环70与壳体20的筒部22的内周面220抵接,在壳体20与转子30之间的壳体20的底壁21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之间划分出的空间作为缓冲室11被密封。此时,在缓冲室11中填充有油等流体12(粘性流体)。然后,若将罩60固定于壳体20,则构成流体缓冲装置10。

在这种状态下,作为壳体20的两个分隔用凸部23的径向内侧的端面的第一端面231朝向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突出,第一端面231与本体部41的外周面410在径向上相向。并且,作为壳体20的两个分隔用凸部23的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的端面的第二端面232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在轴线l方向上相向。并且,旋转轴40的另一侧l2的端面415与壳体20的底壁21在轴线l方向上相向。

如图2(a)、图2(b)以及图5(a)、图5(b)所示,为了将罩60固定于壳体20,在罩60的外周面65设置有外螺纹66,在壳体20的内周面220中的与壳体20的开口29相邻的部分设置有内螺纹226。因此,能够通过内螺纹226与外螺纹66将罩60固定于壳体20的内侧。在罩60的一侧l1的端面63的周向上的多处设置有凹部6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罩60的一侧l1的端面63的内周缘的周向上的三处设置有凹部64,在拧入罩60时,该凹部64与工具(未图示)卡合,使罩60旋转。

在壳体20的内周面220中设置有环状的台阶部227,该台阶部227的位于一侧l1的部分的内径比位于另一侧l2的部分的内径大。因此,在将罩60固定于壳体20时,通过罩60与台阶部227抵接,控制罩60向壳体20内的压入量。在该状态下,连接部10b的一部分贯通罩60,连接部10b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罩60的内侧。并且,旋转轴40的另一侧l2的端部49被形成于壳体20的底壁21的凹部24支承为能够旋转。

通过该罩60的固定结构,罩60与壳体20的固定强度高,能够将罩60恰当地固定于壳体20。因此,即使在缓冲室11内的压力过高时,也不易发生罩60被压向外侧这样的情况。并且,即使罩60的尺寸存在偏差,罩60向壳体20内的压入量也不易变动,因此能够将罩60恰当地固定于壳体20。因此,不易发生罩60向壳体20内的压入量变动从而导致缓冲室11内的容积变动这样的情况,因此缓冲性能不易产生偏差。并且,在罩60的外周面65的轴线l方向整体的范围内设置有外螺纹66。因此,能够将罩60整体螺纹固定于壳体20,在将罩60螺纹固定于壳体20的状态下,罩60整体位于壳体20内。因此,能够将流体缓冲装置10的轴线l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并且,由于能够将罩60整体螺纹固定于壳体20,因此能够将罩60牢固地固定于壳体20。在此,在罩60与壳体20之间实施止转处理。该止转处理例如利用粘接处理、铆接处理、超声波焊接等。因此,在旋转轴40旋转时,能够防止罩60旋转从而罩60相对于壳体20的固定松动。另外,在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与罩60之间配置有圆环状的垫片71、圆环状的垫圈72,罩60隔着垫片71以及垫圈72与凸缘部43抵接。

(缓冲室11内的结构)

如图3(a)、图3(b)、图4(a)、图4(b)以及图6(a)、图6(b)所示,在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外周面410形成有两个阀芯支承部46,该两个阀芯支承部46从在周向上偏离180°的角度位置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这两个阀芯支承部46分别支承有阀芯50。两个阀芯支承部46中的任意一个都以本体部41的另一侧l2的端部为起点朝向一侧l1延伸至凸缘部43,两个阀芯支承部46中的任意一个的一侧l1的端部都与凸缘部43相连。

在阀芯支承部46的径向外侧部分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凸部461和第二凸部462,该第二凸部462在第二方向b(马桶座圈5的打开方向o)上与第一凸部461相邻的位置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第一凸部461与第二凸部462之间设置有槽460。第一凸部461以及第二凸部462的一侧l1的端部都与凸缘部43相连。

槽460的内周面呈在大约180°以上的角度范围内弯曲的圆弧状,在槽460支承有阀芯5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461的末端部位于比第二凸部462的末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第一凸部461以及第二凸部462在随着朝向顶端侧而彼此分离的方向上突出,阀芯支承部46的径向内侧的周向宽度比径向外侧的周向宽度窄。

阀芯50是树脂制品,阀芯50具有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该第一端部51的截面呈大致圆形,并且第一端部51在径向内侧以能够绕与轴线l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槽460,该第二端部52从第一端部5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一端部51被阀芯支承部46的槽460支承为能够绕第一端部51的轴线摆动,第二端部52以覆盖第一凸部461的方式朝向第一方向a(马桶座圈5的关闭方向s)倾斜。第二端部52的末端部位于比第一凸部461以及第二凸部46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结构)

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外周面410的半径在周向上不同,并以如下方式形成:在转子30绕轴线l旋转时,在特定的角度范围中,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外周面410成为接触状态,在其他角度范围中,在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外周面410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体部41的外周面410的半径在周向上分为两个阶段切换,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外周面410的曲率半径不同的两个同心状的圆弧面(第一周面410a以及第二周面410b)沿周向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一周面410a(需要接触的区域)和第二周面410b,该第一周面410a在以阀芯支承部46为基准时,沿着第一方向a位于大约0°~大约45°的角度范围,该第二周面410b位于大约60°~大约120°的角度范围,第二周面410b的曲率半径比第一周面410a的曲率半径小。并且,位于大约45°~大约60°的角度范围的边界面410c的曲率半径从第一周面410a至第二周面410b连续地变小。

因此,当旋转轴40绕轴线l旋转,第一周面410a到达设置有分隔用凸部23的角度位置时,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第一周面410a接触从而成为接触状态。与此相对,在第二周面410b到达设置有分隔用凸部23的角度位置时,在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第二周面410b之间形成有间隙。

(缓冲动作)

如图6(a)所示,在马桶座圈5处于直立姿势时,在流体缓冲装置10中,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外周面410处于非接触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开始马桶座圈5朝向平伏姿势的关闭方向s的旋转动作时,转子30绕轴线l朝向第一方向a旋转。因此,阀芯50从流体12接受压力而旋转,成为第二端部52朝向第二凸部462侧移动的关闭状态。在这种关闭状态下,阀芯50的第二端部52与壳体20的筒部22的内周面220抵接。因此,在阀芯50与筒部22之间阻止流体12的移动。

但是,在第二周面410b位于设置有分隔用凸部23的角度位置期间,在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流体12在分隔用凸部23与本体部41之间通过。因此,施加于转子30的负荷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施加于马桶座圈5的重力使马桶座圈5朝向平伏姿势旋转的力小,因此马桶座圈5倒下的速度也缓慢。并且,由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在与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分离的状态下旋转,因此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本体部41不易产生磨损。

而且,当马桶座圈5进一步朝向关闭方向s旋转,转子30绕轴线l进一步朝向第一方向a旋转时,如图6(b)所示,分隔用凸部23成为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第一周面410a接触的接触状态。因此,由于流体12不在分隔用凸部23与本体部41之间通过,因此对转子30施加大的负荷。因此,即使通过重力对马桶座圈5朝向平伏姿势施加的旋转力大,马桶座圈5的倒下速度也缓慢。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在转子30与壳体20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因此允许流体12朝向第二方向b的稍许移动。因此,虽然施加负荷,但是允许转子30以低速度朝向第一方向a旋转。

与此相对,当进行朝向图1所示的马桶座圈5从平伏姿势朝向立起姿势旋转的打开方向o的旋转动作时,转子30绕轴线l朝向第二方向b旋转。因此,阀芯50从流体12接受压力而旋转,成为第二端部52朝向第一凸部461侧移动的打开状态。在该打开状态下,在阀芯50的第二端部52与壳体20的筒部22的内周面220之间空出间隙。因此,流体12在阀芯50与筒部22之间通过。因此,即使在分隔用凸部23与本体部41的第一周面410a接触的状态时,也不会对转子30施加大的负荷。

(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肋261等的结构)

图7(a)、图7(b)是将形成于图5(a)、图5(b)所示的壳体20的分隔用凸部23的作为压缩余量部发挥作用的肋放大表示的说明图,图7(a)是从轴线l方向观察形成于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的肋时的说明图,图7(b)是从轴线l侧观察形成于分隔用凸部23的第二端面232时的肋的说明图。

如图5(b)所示,在壳体20的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中,朝向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突出的第一肋261沿轴线l方向延伸。并且,在第一端面231中,在与第一肋261在周向上分离的位置朝向本体部41突出的第二肋262沿轴线l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261以在第一端面231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231a沿端部231a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二肋262以在第一端面231的周向的另一侧的端部231b沿端部231b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此,第一肋261以及第二肋262从第一端面231的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的端部至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端部连续地呈直线状延伸,并与底壁21相连。

如图7(a)所示,第一肋261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261a的与第二肋262相反的一侧的部分261b是弯曲面,第二肋262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262a的与第一肋261相反的一侧的部分262b是弯曲面。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时,像这样构成的第一肋261以及第二肋262将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径向的间隔缩小,从而能够确保分隔用凸部23与本体部41的第一周面410a的接触状态。具体地说,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后,在使旋转轴40绕轴线l旋转时,第一肋261以及第二肋262中的至少一方在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第一周面410a接触时成为被压扁的压缩余量部,能够可靠地获得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第一周面410a接触的接触状态。此时,在第一肋261以及第二肋262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第一肋261以及第二肋262的末端侧被大幅度压扁,并在被压扁的状态下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第一周面410a接触。由于以在第一肋261以及第二肋262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第二周面410b相向时,在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之间设置有间隙的方式进行设定,因此第一肋261以及第二肋262不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第二周面410b接触。

(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三肋271等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在壳体20的分隔用凸部23的第二端面232中,朝向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突出的第三肋271沿径向延伸。并且,在第二端面232中,在与第三肋271在周向上分离的位置朝向凸缘部43突出的第四肋272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肋271以在第二端面232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232a沿端部232a延伸的方式设置,第四肋272以在第二端面232的周向的另一侧的端部232b沿端部232b延伸的方式设置。因此,第三肋271与第一肋261相连,第四肋272与第二肋262相连。并且,在第二端面23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232c设置有第五肋270,该第五肋270朝向凸缘部43突出并以将第三肋271与第四肋272相连的方式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b)所示,第三肋271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271a的与第四肋272相反的一侧的部分271b是弯曲面,第四肋272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272a的与第三肋271相反的一侧的部分272b是弯曲面。

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时,像这样构成的第三肋271以及第四肋272将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的轴线l方向的间隔缩小,从而能够确保接触状态。具体地说,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后,在需要接触的状态下,第三肋271以及第四肋272作为压缩余量部在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接触时被压扁。此时,在第三肋271以及第四肋272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第三肋271以及第四肋272的末端侧被大幅度压扁,并在被压扁的状态下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接触。并且,在第五肋270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第五肋270的末端侧被压扁,并在被压扁的状态下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接触。因此,在需要接触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获得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之间的密封状态。

(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等的结构)

图8(a)、图8(b)是将图4(a)、图4(b)所示的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放大表示的说明图,图8(a)是从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观察到的旋转轴40的后视图,图8(b)是凸缘部43的侧视图。

如图4(a)、图4(b)以及图8(a)、图8(b)所示,在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的本体部41侧(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面430中沿着周向的一个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区域431和第二区域432,该第一区域431与分隔用凸部23接触,该第二区域432与第一区域431相比,使分隔用凸部23的第二端面232与凸缘部43的间隔更大,从而使分隔用凸部23的第二端面232与凸缘部43成为非接触状态。更加具体地说,在以阀芯支承部46的第二方向b侧的面为基准时,沿着作为阀芯50为关闭状态的旋转轴40的旋转方向的第一方向a(关闭方向s)依次设置有位于大约0°~大约120°的角度范围的第一区域431和位于大约120°~大约170°的角度范围的第二区域432,从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区域432位于比第一区域431靠轴线l方向的一侧l1(与分隔用凸部23分离的一侧)。因此,伴随旋转轴40的旋转,在分隔用凸部23与第一区域431相向时,分隔用凸部23与第一区域431接触,在分隔用凸部23与第二区域432相向时,在分隔用凸部23与第二区域432之间空出间隙。另外,第一区域431以及第二区域432的角度范围不限定于上述的值,可以根据分隔用凸部23所占的角度范围等设定为适当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第一区域431以及第二区域432的角度范围各自的从本体部41的根部侧开始的径向整体是与轴线l正交的平面。因此,在凸缘部43的设置有第一区域431的角度范围中,径向的整体是第一区域431,在设置有第二区域432的角度范围中,径向的整体是第二区域432。并且,在第一区域431中,分隔用凸部23的第二端面232与凸缘部43的间隔在周向整体上相同,在第二区域432中,分隔用凸部23的第二端面232与凸缘部43的间隔在周向整体上相同。并且,第一区域431与第二区域432间的边界433是使分隔用凸部23的第二端面232与凸缘部43的间隔连续地变化的斜面或者弯曲面。

(旋转轴40的第六肋481等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图4(b)以及图8(a)所示,在旋转轴40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端面415形成有第六肋481,该第六肋481朝向壳体20的底壁21突出并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肋481从端部49的根部至阀芯支承部46的第二凸部46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续地形成。并且,在旋转轴40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端面415的与第六肋481在周向上分离的位置形成有第七肋482,该第七肋482朝向底壁21突出并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七肋482从端部49的根部至阀芯支承部46的第一凸部461的径向外侧连续地形成。并且,在旋转轴40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端面415形成有第八肋483,该第八肋483将第六肋48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七肋48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连。

在此,第六肋481沿着第二凸部462的与第一凸部46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延伸,第七肋482沿着第一凸部461的与第二凸部46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延伸。第八肋483沿阀芯支承部46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肋481以及第七肋482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与参照图7(b)说明的第三肋271以及第四肋272同样,至少位于周向的外侧的部分是弯曲面。

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时,像这样构成的第六肋481、第七肋482以及第八肋483将壳体20的底壁21与旋转轴40的端面415的轴线l方向的间隔缩小,从而能够确保接触状态。并且,第六肋481、第七肋482以及第八肋483在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末端侧被压扁,并在被压扁的状态下与壳体20的底壁21接触。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缓冲装置10中,在从壳体20的筒部22的内周面220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中,朝向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突出的第一肋261沿轴线l方向延伸,因此将径向上的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之间缩小,从而能够确保接触状态。并且,即使在第一肋261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时,第一肋261被压扁,第一肋261也成为适当的高度。因此,在旋转轴40朝向阀芯50为关闭状态的关闭方向s旋转时,不易发生流体12通过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之间沿周向泄漏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40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下降、偏差。

并且,在第一端面231中,在与第一肋261在周向上分离的位置朝向本体部41突出的第二肋262沿轴线l方向延伸。因此,即使发生因成型时的收缩等影响导致筒部22成为截面椭圆形状从而壳体20与旋转轴40的同心状态稍微偏离等情况,也能够通过第一肋261和第二肋262中的任意一个将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之间缩小从而确保接触状态。因此,即使发生壳体20与旋转轴40的同心状态稍微偏离等情况,在旋转轴40朝向关闭方向s旋转时,也不易发生流体12通过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之间沿周向泄漏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40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下降、偏差。

并且,第一肋261以及第二肋262分别设置于第一端面231的周向的两侧的端部231a、231b,因此即使发生壳体20与旋转轴40的同心状态稍微偏离等情况,也容易通过第一肋261和第二肋262中的任意一个将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之间缩小从而确保接触状态。

并且,第一肋261以及第二肋262从第一端面231的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的端部至另一侧l2的端部连续地延伸,因此能够在轴线l方向整体上将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之间缩小从而确保接触状态。并且,第一肋261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261a的与第二肋262相反的一侧的部分261b是弯曲面,第二肋262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262a的与第一肋261相反的一侧的部分262b是弯曲面。因此,无论在旋转轴40朝向哪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都不易发生第一肋261以及第二肋262卡在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这样的情况。

并且,在分隔用凸部23的第二端面232中,朝向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突出的第三肋271沿径向延伸,因此能够将轴线l方向上的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之间缩小从而能够确保接触状态。并且,即使在第三肋271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时,第三肋271被压扁,第三肋271也会成为适当的高度。因此,在旋转轴40朝向阀芯50为关闭状态的关闭方向s旋转时,不易发生流体12通过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之间沿周向泄漏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40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下降、偏差。

并且,在第二端面232中,在与第三肋271在周向上分离的位置朝向凸缘部43突出的第四肋272沿径向延伸。因此,即使发生凸缘部43的形状精度稍低这样的情况,也能够通过第三肋271和第四肋272中的任意一个将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之间缩小从而确保接触状态。因此,即使发生凸缘部43的形状精度稍低这样的情况,在旋转轴40朝向关闭方向s旋转时,也不易发生流体12通过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之间沿周向泄漏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40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降低、偏差。

并且,第三肋271以及第四肋272设置于第二端面232的周向的两侧的端部232a、232b,因此即使发生凸缘部43的形状精度稍低这样的情况,也容易通过第三肋271和第四肋272中的任意一个将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之间缩小从而确保接触状态。

并且,第三肋271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271a的与第四肋272相反的一侧的部分271b是弯曲面,第四肋272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262a的与第三肋271相反的一侧的部分272b是弯曲面。因此,无论在旋转轴40朝向哪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都不易发生第三肋271以及第四肋272卡在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这样的情况。

并且,第三肋271与第一肋261相连,第四肋272与第二肋262相连,因此能够抑制流体12从第一肋261与第三肋271之间、第二肋262与第四肋272之间泄漏。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40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下降、偏差。并且,在第二端面23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五肋270,该第五肋270朝向凸缘部43突出并以将第三肋271与第四肋272相连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抑制流体12在第三肋271的端部、第四肋272的端部等泄漏。

并且,在旋转轴40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端面415形成有第六肋481,该第六肋481朝向壳体20的底壁21突出并沿径向延伸。因此,能够将轴线l方向上的壳体20的底壁21与旋转轴40的端面415之间缩小从而确保接触状态。并且,即使在第六肋481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时,第六肋481被压扁,第六肋481也会成为合适的高度。因此,在旋转轴40朝向阀芯50为关闭状态的关闭方向s旋转时,不易发生流体12通过壳体20的底壁21与旋转轴40的端面415之间沿周向泄漏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40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降低、偏差。

并且,在旋转轴40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端面415中,在与第六肋481在周向上分离的位置朝向底壁21突出的第七肋482沿径向延伸。因此,即使发生底壁21的形状精度稍低这样的情况,也能够通过第六肋481和第七肋482中的任意一个将底壁21与旋转轴40的端面415之间缩小从而确保接触状态。因此,即使发生底壁21的形状精度稍低这样的情况,在旋转轴40朝向关闭方向s旋转时,也不易发生流体12通过底壁21与旋转轴40的端面415之间沿周向泄漏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40旋转时发生的负荷的降低、偏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缓冲装置10中,在凸缘部43的本体部41侧的面430中沿着周向的一个方向(关闭方向s)依次设置有第一区域431和第二区域432,该第一区域431与分隔用凸部23接触,该第二区域432与第一区域431相比,使分隔用凸部23与凸缘部43的间隔更大。因此,即使利用第三肋271等将分隔用凸部23与凸缘部43的间隔缩小,在旋转轴40旋转且分隔用凸部23通过与第二区域432相向的位置时,也能够减小在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凸缘部43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因此,能够抑制发生因滑动阻力导致对旋转轴40施加多余的负荷这样的情况、在壳体20与旋转轴40的滑动部分(凸缘部43以及分隔用凸部23的第二端面232)产生磨损等这样的情况。

并且,由于减小滑动阻力的第二区域432是周向的一部分区域,因此能够在旋转轴40的旋转范围中的需要对旋转轴40施加负荷的角度范围设置第一区域431,在不需要对旋转轴40施加负荷的角度范围设置第二区域432。因此,不会使流体缓冲装置10的缓冲性能下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43中沿着第一方向a(关闭方向s)依次设置有第一区域431和第二区域432。因此,在马桶座圈5从立起的姿势开始朝向关闭方向s倒下时,因自重对马桶座圈5施加的力矩小,但是在该期间分隔用凸部23通过第二区域432,因此分隔用凸部23与凸缘部43的滑动阻力小。因此,能够提高马桶座圈5从立起的姿势开始朝向关闭方向s倒下的初始期间的马桶座圈5的倒下速度。因此,在马桶座圈5因自重而从立起姿势切换为平伏姿势为止,能够使马桶座圈5的动作速度大致恒定。

并且,在凸缘部43的设置有第二区域432的角度范围中,径向的整体为第二区域432,因此能够大幅度减小分隔用凸部23通过与第二区域432相向的位置时的滑动阻力。并且,第一区域431与第二区域432间的边界433是使第二端面232与凸缘部43的间隔连续地变化的斜面或者弯曲面,因此能够抑制发生分隔用凸部23卡在第一区域431与第二区域432间的边界这样的情况。

并且,在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外周面410中沿周向的一个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周面410a和半径比第一周面410a小的第二周面410b。因此,在旋转轴40旋转并且分隔用凸部23通过与第二周面410b相向的位置时,能够减小在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的外周面410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因此,能够抑制发生因滑动阻力导致对旋转轴40施加多余的负荷这样的情况、在旋转轴40与壳体20的滑动部分(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以及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产生磨损等这样的情况。并且,减小滑动阻力的第二周面410b是周向的一部分的区域,因此能够在旋转轴40的旋转范围中的需要对旋转轴40施加负荷的角度范围设置第一周面410a,在不需要对旋转轴40施加负荷的角度范围设置第二周面410b。因此,不会使流体缓冲装置的缓冲性能下降。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肋261、第二肋262之外,还设置有第三肋271、第四肋272、第五肋270、第六肋481、第七肋482以及第八肋483,但是也可以不设置第三肋271、第四肋272、第五肋270、第六肋481、第七肋482以及第八肋483,仅设置第一肋261以及第二肋262。

并且,也可以在第一肋261与第二肋262之间还设置其他肋。具体地说,也可以在壳体20的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中,在第一端面231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231a形成有第一肋261,在第一端面231的周向的另一侧的端部231b形成有第二肋262,在第一端面231的中央部分还设置有其他肋。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于第一端面231的中央部分的其他肋从第一端面231的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的端部至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端部连续地呈直线状延伸,并与底壁21相连。而且,优选设置于中央部分的其他肋的突出方向的长度(从壳体20的分隔用凸部23的第一端面231朝向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突出的长度)比第一肋261和第二肋262的突出方向的长度长。若像这样构成,则即使发生壳体20与旋转轴40的同心状态稍微偏离等情况,也容易通过第一肋261、第二肋262和设置于第一端面231的中央部分的其他肋中的任意一个将分隔用凸部23与旋转轴40的本体部41之间缩小从而确保接触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形成有第一区域431以及第二区域432的角度范围,将径向的整体作为第一区域431以及第二区域432,但是也可以将径向的一部分作为第一区域431以及第二区域43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第一区域431以及第二区域432为与轴线l正交的面,但是关于第二区域432,也可以是以随着离开第一区域431使分隔用凸部23与凸缘部43的间隔变宽的方式倾斜的斜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43设置有第一区域431以及第二区域432的流体缓冲装置10中设置第一肋261、第二肋262等肋,但是也可以在没有在凸缘部43设置有第一区域431以及第二区域432的流体缓冲装置10中设置第一肋261、第二肋262等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连接有马桶座圈5的流体缓冲装置10,但是也可以在洗衣机(带缓冲的设备)中,将本发明应用于与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洗衣机主体(设备主体)的盖(摆动部件)等连接的流体缓冲装置1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