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50640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烹饪器具领域。



背景技术:

有些烹饪器具,比如电饭煲等,具有抽真空的功能,以在烹饪过程中的某些时段需要对密闭的烹饪空间抽真空使其中保持负压环境。然而,一般具有此功能的烹饪器具,仅可对自身进行抽真空,并不具备对外部容器抽真空的能力。在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对容器进行抽真空,比如收纳袋、保鲜盒等,此时需要配备真空泵,比较麻烦。如果具有真空负压功能的烹饪器具也可以对外部容器进行抽真空操作,将可以省去配备真空泵的繁琐,优化产品的使用体验。

因此,需要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真空泵,所述真空泵的进气口通过第一抽气管与所述烹饪空间连通,所述真空泵的排气口与外界大气连通;以及

第二抽气管,所述第二抽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真空泵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抽气管的另一端能够与外界大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自身具有真空负压功能以外,还可以对其他外部容器进行抽真空,优化了产品的功能,方便使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还包括三通接头,所述真空泵的进气口通过所述三通接头分别与所述第一抽气管和所述第二抽气管连接。由此,利用三通接头实现一个进气口对应连接至两个抽气管。

可选地,所述三通接头与所述第一抽气管和所述第二抽气管连接的两个接口分别可开关。由此,可以有选择地对第一抽气管或第二抽气管的气体通路进行开闭。

可选地,所述盖体上设置有收纳槽,所述第二抽气管的与外界大气连通的一端可取出地收纳在所述收纳槽中。由此,可以对第二抽气管进行收纳,保持烹饪器具的美观性,并在使用时方便将第二抽气管取出。

可选地,所述收纳槽还包括收纳盖,所述收纳盖用于盖合所述收纳槽。由此,可以保持烹饪器具的美观性,并使第二抽气管与外界连通的一端保持卫生。

可选地,所述收纳盖的内侧设置有限位筋,在所述收纳盖盖合所述收纳槽时,所述限位筋挤压所述第二抽气管以切断所述第二抽气管与外界大气之间的连接。由此,在烹饪器具对自身进行抽真空时,限位筋切断第二抽气管与外界的连通,保证抽真空顺利进行。

可选地,所述烹饪器具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真空泵,所述至少两个真空泵并联设置。由此,可以增加抽气的功率和速率以及抽真空的负压值。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真空泵的进气口通过四通接头分别与所述第一抽气管和所述第二抽气管连接。由此,利用四通接头实现至少两个真空泵对应连接至两个抽气管

可选地,所述四通接头的与所述第一抽气管和所述第二抽气管连接的两个接口分别可开关。由此,可以有选择地对第一抽气管或第二抽气管的气体通路进行开闭。

可选地,所述真空泵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烹饪空间之间设置有电磁阀。

由此,在不进行抽气时利用电磁阀切断烹饪空间与真空泵之间的气体通路,使烹饪空间内的压力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和真空泵,盖体通过枢转轴连接至煲体,并能够绕枢转轴在相对于煲体的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自由枢转。煲体和盖体的外壳可以由合成树脂等材料制成,以使得外壳的温度不受烹饪器具内部进行烹饪工作时的高温的影响,防止烫伤使用者。本实用新型所示烹饪器具可以是具有负压功能的电饭煲、电压力锅等。

烹饪器具还包括内锅。内锅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在煲体内部具有圆筒形状的收纳部,内锅可以自由地放入收纳部或者从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进行清洗。工作时,盖体盖合煲体,位于煲体中的内锅和盖体配合以形成密闭的烹饪空间,并加热内锅以对其中的食物进行烹饪。

在盖体上,设置有与烹饪空间连通的抽气孔,真空泵的进气口通过真空管连接至抽气孔,真空泵的排气口与外界大气连通。当盖体盖合煲体时,内锅和盖体配合形成密闭的烹饪空间,此时,即可开启真空泵,通过真空管对烹饪空间进行抽真空操作,使烹饪空间内保持负压环境,以满足烹饪食物或者保鲜等功能的需求。优选地,在烹饪空间与真空泵的进气口之间的气体通路上设置电磁阀,这样在不需要抽真空或者烹饪空间内达到预定的负压值需要保持真空时,可以控制电磁阀切断烹饪空间与真空泵的进气口之间的气体通路,以防止真空泵误操作,或者防止气体进入以提高烹饪空间保持真空的能力。进一步优选地,该电磁阀可以具有单向导通的功能,使得气体只可以沿从烹饪空间至真空泵的方向流通。

具体地,如图1所示,盖体10包括内衬12和从侧面和上面包覆内衬12的面盖11。在内衬12的上表面设置有一系列向上突出的加强筋用以加强盖体10的整体强度。内衬12上设置有抽气孔(图中未示出),抽气孔为通孔以便于与烹饪空间连通。电磁阀20通过入气端与抽气孔连接,并在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以保证气密性。第一抽气管51的一端连接至电磁阀20的出气端,另一端连接至三通接头54。三通接头54的另外两个接口分别与真空泵30和第二抽气管51的进气口连接。

真空泵30通过固定架40固定连接至内衬12。值得注意的是,应使得真空泵30的位置尽可能地靠近电磁阀20的位置以缩短第一抽气管51的长度,这样可以缩短抽气的气体通道,减小抽气的气体通道泄漏而与外界大气连通的风险,从而保证气密性。真空泵30的排气口通过排气管53连接至设置在内衬12上的出气孔(图中未示出),出气孔与外界大气连通。

第二抽气管52的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用于对外部容器抽真空时连接至外部容器。面盖12的外表面设置有收纳槽13,第二抽气管52的与外界大气连通的一端放置在收纳槽13内。收纳槽13的存在,可以使第二抽气管52具有足够的外延长度以与外部容器连接,在不使用时只需将第二抽气管52盘折放置在收纳槽13中即可。收纳盖14铰接地连接至面盖12并可以在相对于收纳槽13的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绕铰链转动。不使用第二抽气管52时,将其放置在收纳槽13内,并由收纳盖14盖合收纳槽13,以使得烹饪器具整体保持美观,还可以使第二抽气管52与外部容器连接的一端保持卫生。

优选地,电磁阀20、真空泵30以及第一抽气管51、第二抽气管52和排气管53等均设置在内衬12和面盖11之间,这样可以使烹饪器具保持美观,并且可以避免各零部件被碰撞而导致损坏,起保护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其工作过程如下:

当需要对烹饪器具本身的烹饪空间抽真空时,盖合盖体10,使用诸如胶塞等工具堵塞第二抽气管52的与外界大气连通的一端,开启电磁阀20使烹饪空间与第一抽气管51连通,然后开启真空泵30对烹饪空间进行抽真空操作,抽出的气体经由排气管53通过设置在内衬12上的出气孔排出至外界大气中。优选地,在收纳盖14的内侧,设置有限位筋15,限位筋15与第二抽气管52在收纳槽13中的放置位置相对应,当收纳盖14盖合收纳槽13时,限位筋15挤压第二抽气管52以切断第二抽气管52与外界大气之间的连通,这样就省去了用胶塞等堵塞第二抽气管52的操作。

当需要对外部容器进行抽真空时,关闭电磁阀20,此时,第一抽气管51被堵塞,真空泵30的进气口只能通过第二抽气管52与外界连通,将第二抽气管52的与外界大气连通的一端连接至需要抽真空的外部容器,开启真空泵30,即实现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对外部容器抽真空的功能。

优选地,三通接头54的与第一抽气管51和第二抽气管52连接的两个接口可以分别设置为可开关的结构。当对烹饪空间抽真空时,关闭三通接头54与第二抽气管52的接口,当对外部容器抽真空时,关闭三通接头54与第一抽气管51的接口,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气体流通的单向性,确保抽真空的效率。

优选地,如图2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二真空泵31。第二真空泵31也通过固定架连接至内衬,并与真空泵30并联,即真空泵30和第二真空泵31的进气口分别通过四通接头55与第一抽气管51和第二抽气管52连接。其中,四通接头55的与第一抽气管51和第二抽气管52连接的两个接口也可以分别设置为可开关的结构,以更好地实现有选择地对第一抽气管51或第二抽气管52进行抽气。这样,烹饪器具设置两个真空泵,双真空泵可以单个工作,也可以两个同时工作。双真空泵同时工作时可以增加真空泵的负压值,同时也可以提高抽真空的速率。可以理解,还可以设置多个真空泵,多个真空泵之间可以串联或并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自身具有真空负压功能以外,还可以对其他外部容器进行抽真空,优化了产品的功能,方便使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