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5435发布日期:2018-07-13 16:35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调器。



背景技术:

烹调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来烹煮食物的器具。

烹调器主要包括电磁炉和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锅具,授权公告号为CN202553477U公开了一种带可拆无线测温手柄的烹调器,通过在锅具的手柄上设置测温装置以及与测温装置电连接的无线发射模块,在电磁炉内设置用于接收无线发射模块发出的信号的无线接收模块以及根据无线接收模块的信号控制电磁炉工作的控制器,通过测温装置检测锅具内的蒸汽的温度,然后通过发射模块把温度信号传输给电磁炉内部的接收模块,电磁炉上的控制器根据反馈的信号进行功率大小、时间的调节,从而控制锅内食物的温度,以达到精确控温的目的。为了使得该无线测温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烹调器上,该专利中通过在锅具的锅盖上开设螺孔,通过螺钉和螺母实现测温装置与锅盖的可拆卸式连接。

然而,由于上述的烹调器在安装测温装置时,需要在锅盖上打螺孔,如此导致锅盖本身的机械强度下降,安装和拆卸都比较复杂。而且当测温装置从锅盖上拆下后,锅盖上就会留有螺孔,影响锅盖本身的外观美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能够很方便地将测温装置安装在锅具上或从锅具上拆离,且能够保证锅具本身的机械强度和外观美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包括电磁炉、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锅具以及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包括采温组件和与所述采温组件电连接的发射模块,所述电磁炉内设有用于接收所述发射模块发出的信号的接收模块以及根据所述接收模块的信号控制所述电磁炉工作的控制器,所述测温装置通过吸附件吸附在所述锅具上。

本实用新型的烹调器,通过吸附件将测温装置很方便地吸附在锅具上,当需要将测温装置从锅具上拆离时,比如需要清洗锅具时或者需要将该测温装置安装在其他烹调器上时,只需施加比吸附力大的力即可将其从锅具上卸下,从而很方便地实现测温装置与锅具的组合与分离,一方面防止清洗锅具时测温装置遇水而发生损坏,另一方面使该测温装置可适用于不同的烹调器上,提高了测温装置的通用性,而且无需在锅具上进行打孔即可实现测温装置的可靠安装,从而保证了锅具本身的机械强度和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吸附件包括:磁性体和/或吸盘。比如,当锅盖为玻璃锅盖上,可通过吸盘将测温装置可靠地吸附在锅盖的底面上;锅体为金属锅体,比如铁锅时,此时可通过磁性体将测温装置可靠地吸附在锅体的内壁顶部或者外壁上。也可以在测温装置上同时设置磁性体和吸盘,这样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使用习惯灵活地选择使用磁性体吸附或者选择使用吸盘进行吸附,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锅具包括锅体和盖设在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测温装置吸附在所述锅盖的下表面。这样通过测温装置的采温组件实时采集锅具内腔中的蒸汽或液体温度。

可选的,所述锅具包括锅体和盖设在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测温装置吸附在所述锅体的内壁顶部;或者,所述测温装置吸附在所述锅体的外壁上,且所述采温组件与所述锅体的外壁接触。这样使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选择测温装置具体的安装位置,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测温装置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吸附在所述锅具上,所述采温组件和所述发射模块位于所述盒体的内腔中,且所述采温组件的部分显露在所述盒体外。这样在保证有效测温的同时,使得整个测温装置的结构简洁。

可选的,所述盒体包括上盖和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盖下方的下盖,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共同围成可容置所述采温组件和所述发射模块的空腔,且所述盒体上具有用于供所述采温组件的部分伸出的通孔。当上盖、下盖、采温组件或发射模块中的任意一个发生意外破损或故障时,将上下盖分离,只需更换其中发生故障的部件即可,避免了整个测温装置的报废,节省了成本。

可选的,所述采温组件与所述通孔的孔壁之间还套设有第一密封圈。从而提高了采温组件与通孔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水或者水汽从两者的接触处进入至盒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测温装置的防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的接合处还套设有第二密封圈。从而提高了盒体的密封性,防止水、水汽或脏物从上下盖的接合处进入至盒体内,延长了测温装置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盒体上还设有用于显示所述采温组件采集到的温度的显示装置。这样使用户能够实时、更加直观且清楚地看到锅具内液体或蒸汽的温度,提高了用户体验感。另外,该测温装置此时还可以单独使用,比如用于测试环境温度等,使该测温装置的用途更加广泛。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数码显示管,所述盒体内设有与所述采温组件电连接的电路板,所述数码显示管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盒体的至少对应所述数码显示管的部分可透光。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发光体,所述盒体上具有用于避让所述数码显示管和所述发光体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上方具有透光膜。通过设置发光体,为用户起到了很好的指示作用。

可选的,所述盒体内还设有用于为所述测温装置供电的电池。通过盒体内的电池方便地为测温装置各部件供电。

可选的,所述采温组件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和包覆在所述NTC外部的金属外壳。

可选的,所述发射模块为无线发射模块,所述接收模块为无线接收模块。这样在保证烹调器信号传输顺畅的同时,使得烹调器的外观更加简洁。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上的测温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测温装置;10—盒体;11—上盖;12—下盖;110—透光膜;111—通孔;1a—螺钉;13—采温组件;131—第一密封圈;14—吸附件;141—磁性体;142—吸盘;15—电路板;16—数码显示管;17—发光体;18—电池;19—第二密封圈;2—电磁炉;21—接收模块;22—控制器;3—锅具;31—锅盖;32—锅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上的测温装置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调器。该烹调器包括:电磁炉2、放置在电磁炉2上的锅具3以及测温装置1。其中,测温装置1包括:采温组件13和与采温组件13电连接的发射模块。电磁炉2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顶部的面板,壳体和面板围成的内腔中设有用于接收发射模块发出的信号的接收模块21以及根据接收模块21的信号控制电磁炉2工作的控制器22。锅具3可具体包括:锅体32和盖设在锅体32上的锅盖31。

在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3放置在电磁炉2的面板上,给电磁炉2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电磁炉2内的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3,从而在锅具3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3进行加热。由于锅具3内的液体在加热时,会产生蒸汽,蒸汽的温度、锅具3内食材的温度以及与食材直接接触的锅体32的壁的温度基本一致,因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测温装置1可以检测锅具3内食材的温度,也可以检测锅具3内腔中蒸汽的温度,也可以检测盛装有食材的锅体32的锅壁温度。

为了方便地实现测温装置1与锅具3的分离和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测温装置1通过吸附件14吸附在锅具3上。在进行烹饪时,将测温装置1通过吸附件14吸附在锅具3上,其中,采温组件13实时检测锅具3内液体或蒸汽或锅体32壁的温度,然后将该温度信号传输至发射模块,发射模块向电磁炉2内的接收模块传输信号,接收模块将接收到的信号传输至控制器22,控制器22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热功率、加热时间的调整,从而使电磁炉2控制锅内食物的温度,达到精确控温的目的。烹饪结束后,需要清洗锅具3时,或者需要将该测温装置1用于其他烹调器上时,施加一个比吸附力大的力即可将测温装置1从锅具3上拆下来,然后对锅具3进行清洗即可,避免测温装置1进水等情况发生,降低了对测温装置1防水性能的要求,降低了设计难度和装配难度。与现有技术的烹调器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在安装测温装置1时,无需在锅具3上打孔,保证了锅具3本身的机械强度和外观美感。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模块为无线发射模块,接收模块21为无线接收模块,也就是说,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信号传输顺畅且可靠,而且使整个测温装置1的外观更加简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实现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21之间的信号传输,比如,测温装置1上具有与发射模块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器,电磁炉2上具有与接收模块2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器,通过电源线将两个连接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烹调器,通过吸附件14将测温装置1很方便地吸附在锅具3上,当需要将测温装置1从锅具3上拆离时,比如需要清洗锅具3时或者需要将该测温装置1安装在其他烹调器上时,只需施加比吸附力大的力即可将其从锅具3上卸下,从而很方便地实现测温装置1与锅具3的组合与分离,一方面防止清洗锅具3时测温装置1遇水而发生损坏,另一方面使该测温装置1可适用于不同的烹调器上,提高了测温装置1的通用性,而且无需在锅具3上进行打孔即可实现测温装置1的可靠安装,从而保证了锅具3本身的机械强度和外观美感。

具体地,测温装置1可以吸附在锅盖31的下表面,即,吸附在锅盖31的面向锅体32内腔的一面上,此时,采温组件13具体可以位于锅体32内液体的上方,此时采集的是锅体32内蒸汽的温度,采温组件13的头部也可以伸入至液体中,此时采集的是锅体32内液体的温度。测温装置1也可以吸附在锅体32上,具体地,测温装置1可以吸附在锅体32的内壁顶部,此时测温装置1采集锅体32内液体的温度或者蒸汽的温度。或者,测温装置1吸附在锅体32的外壁上,此时需要保证采温组件13与锅体32的壁直接接触,此时采集到的是盛装有食材的锅体32的壁的温度。其中,采温组件13具体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和包覆在NTC外部的金属外壳。

吸附件14具体包括:磁性体141和/或吸盘142。示例性的,锅体32为金属锅体,比如铁锅,磁性体141位于测温装置1上,比如,磁性体141通过粘接或者卡接等方式固定在测温装置1上,磁性体141可以为磁铁,也可以是其他含有磁粉的复合材料,测温装置1通过磁性体141直接吸附在金属锅体的壁上。或者,锅盖31的下表面具有金属部分,测温装置1通过磁性体141吸附在锅盖下表面。其中,锅盖31具有手柄,测温装置1具体可吸附在锅盖下表面的对应手柄底端的位置。或者,锅盖31为玻璃锅盖,吸附件14为吸盘142,测温装置1通过吸盘142吸附在玻璃锅盖31的下表面。具体地,吸盘142的一端固定在测温装置1上,另一端为吸附端,吸附端吸合在锅盖31上。或者,吸盘142的两端均为吸附端,一端吸附在测温装置1上,另一端吸附在锅盖31或者锅体32上。具体实现时,可以在测温装置1上同时设置吸盘142和磁性体141,从而使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使用习惯灵活选择通过吸盘142将测温装置1吸附在锅具3上,或者选择通过磁性体141将测温装置1吸附在锅具3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测温装置1具体包括:盒体10,盒体10吸附在锅具3上,采温组件13和发射模块位于盒体10的内腔中,且采温组件13的部分显露在盒体10外。这样在保证有效测温的同时,使得整个测温装置1的结构简洁。盒体10具体包括:上盖11和可拆卸地连接在上盖11下方的下盖12,上盖11和下盖12共同围成可容置采温组件13和发射模块的空腔,且盒体10上具有用于供采温组件13的部分伸出的通孔111。比如,上盖11和下盖12上均设有螺孔,通过螺钉1a将上盖和下盖连接在一起,或者,上盖11和下盖12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比如,上盖11的底部开口边沿设有卡扣,下盖12的顶部开口边沿具有可与该卡扣匹配卡合的卡槽。本实用新型对上盖和下盖的具体连接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当上盖11、下盖12、采温组件13或发射模块中的任意一个发生意外破损或故障时,将上下盖分离,只需更换其中发生故障的部件即可,避免了整个测温装置1的报废,节省了成本。

为了保证盒体10的密封性,防止水、水汽或脏物进入至盒体10内腔中而影响测温装置1的正常性能,其中,采温组件13与通孔111的孔壁之间还套设有第一密封圈131,从而保证了采温组件13与通孔111之间的密封性。此外,上盖11和下盖12的接合处还套设有第二密封圈19,防止水汽或脏物从上下盖12的接合处进入至盒体10内,延长了测温装置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盒体10上还设有用于显示采温组件13采集到的温度的显示装置。这样使用户能够实时、更加直观且清楚地看到锅具3内液体或蒸汽的温度,提高了用户体验感。而且,该测温装置1还可以单独使用,比如用于测试环境温度等,使该测温装置1的用途更加广泛。

具体地,该显示装置包括数码显示管16,盒体10内设有与采温组件13电连接的电路板15,比如印制电路板PCB,电路板15具体可通过螺钉或卡扣或胶水固定在盒体10内。数码显示管16具体设置在该电路板15上,盒体10的至少对应数码显示管16的部分可透光,比如,盒体10的至少部分由透光材料制成。数码显示管16显示的温度呈现在盒体10表面,使用户能够清楚的看到。其中,发射模块集成在该电路板15上。当然,也可以将数码显示管16替换为液晶显示屏。

还可以在电路板15上设置发光体17,该发光体17可以是氖灯,也可以是LED灯,发光体17发出的光线起到了较好的指示作用。盒体10上具有用于避让数码显示管16和发光体17的通孔111,通孔111的上方具有透光膜110,比如,该透光膜110为耐高温聚酯薄膜,简称PET膜。透光膜110具体可通过耐高温胶体粘接在盒体10上,数码显示管或液晶显示屏显示的图案透过透光膜110呈现给用户。具体地,通孔111位于上盖11上,采温组件13从下盖12的底部穿出。此外,盒体10内还设有用于为测温装置1供电的电池1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