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车载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5076发布日期:2019-07-10 09:51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式车载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车载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是大家们平时居家旅行中最常用的一种家用电器,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成长,人们把很多高新科技应用于吸尘器的研制和开发工作中去,呈现出了很多功用完善的新式吸尘器。吸尘器的出现大大提升了打扫的效率,不管是家庭自用还是商务用处。在一些床底死角的地方使用,更加轻松、快捷。在家里吸尘器成功解放家庭主妇的双手,在宾馆接待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重复投入使用的能力。

常用的吸尘器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小面积或角落的清理不便的情况,且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拿取也不方便,无法使用在车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手持式车载吸尘器,本手持式车载吸尘器易于操作,方便拿取,体积小,可以清理小面积或角落的灰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手持式车载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所述吸尘器主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手柄、第二手柄和中部主机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左端部的截面形状为扁平长方形,所述第一壳体的上表面为弧形面且第一壳体的右端部与所述中部主机壳体的左端部连接,所述中部主机壳体的右侧部与所述第二手柄的左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中部主机壳体的右上角部位与所述第一手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手柄的下表面为上凸的弧形面且第二手柄为两端大中部小的喇叭形状从而使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之间形成弧形空隙,所述第二手柄的右侧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左侧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左端部设有第一吸尘口且左端部通过弹性密封圈固定有吸尘刷,所述第二壳体的右端部设有第二吸尘口,所述第二手柄内设有与第二吸尘口连通的吸尘通道,所述第二壳体的右下角部位设有用于穿过电源线的电源线通孔,所述第二手柄的右侧的下表面固定有绕线架,所述绕线架用于缠绕电源线,所述第二壳体的前侧面的下部位置设有用于固定电源线连接的插头的插头固定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插头固定装置的上方设有用于与插头相匹配的插孔且插孔位于第二壳体的前侧面,所述插头固定装置包括底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底板的左端与第一夹持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板上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内设有弹簧和移动杆,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底部与所述通槽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吸尘器主体包括第一主机本体和第二主机本体,所述第一主机本体和第二主机本体均设于中部主机壳体内,所述第一主机本体和第二主机本体均包括集尘杯、吸尘风扇和吸尘电机,吸尘电机与所述吸尘风扇连接,所述集尘杯依次通过密封圈和过滤网与所述吸尘风扇连接,所述第一主机本体的集尘杯通过第一吸尘管道与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一吸尘口连通,所述第二主机本体的集尘杯通过第二吸尘管道与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第二吸尘口连通,所述第二吸尘管道贯穿所述第二手柄的吸尘通道从而与第二吸尘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中部主机壳体的后侧面设有通风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中部主机壳体内还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连接有电源线,所述中部主机壳体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一开关按钮,所述蓄电池通过第一开关按钮与所述第一主机本体中的吸尘电机连接,所述第二手柄右侧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二开关按钮,所述蓄电池通过第二开关按钮与所述第二主机本体中的吸尘电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吸尘口由于是扁平长方形,因此可以伸进车内的小面积或角落的地方进行吸尘,第二吸尘口便于大面积区域的清理,当手握第一手柄时,手握的方向和位置方便控制第一开关按钮从而控制第一吸尘口的开关,当手握第二手柄时,手握的方向和位置方便控制第二开关按钮从而控制第二吸尘口,易于操作。本实用新型在不使用的时候,可将电源线绕制在绕线架上,且插头固定装置中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可将插头夹持在中间且插头插进插孔内,方便插头的固定,防止插头和电源线乱摆乱放占用车内空间,可以整齐摆放,占用空间体积小;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双主机的结构,两个吸尘电机分别带动吸尘风扇转动从而吸尘;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器主体的结构新颖,设计巧妙,体积小,适合车载使用,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方便手持,2个手持的方式操作两个不同的吸尘口,方便用户使用,可以清理小面积或角落的灰尘,也可以清理大面积区域,功能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和图2,一种手持式车载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所述吸尘器主体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3、第一手柄4、第二手柄5和中部主机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1的左端部的截面形状为扁平长方形,所述第一壳体1的上表面为弧形面且第一壳体1的右端部与所述中部主机壳体2的左端部连接,所述中部主机壳体2的右侧部与所述第二手柄5的左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中部主机壳体2的右上角部位与所述第一手柄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手柄4的下表面为上凸的弧形面且第二手柄5为两端大中部小的喇叭形状从而使第一手柄4和第二手柄5之间形成弧形空隙9,方便手握取,所述第二手柄5的右侧部与所述第二壳体3的左侧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的左端部设有第一吸尘口6且左端部通过弹性密封圈8固定有吸尘刷7,所述第二壳体3的右端部设有第二吸尘口25(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手柄5内设有与第二吸尘口25连通的吸尘通道,所述第二壳体3的右下角部位设有用于穿过电源线11的电源线通孔,所述第二手柄5的右侧的下表面固定有绕线架10,所述绕线架10用于缠绕电源线11,所述第二壳体3的前侧面的下部位置设有用于固定电源线11连接的插头12的插头固定装置13。

参见图3,所述插头固定装置13的上方设有用于与插头12相匹配的插孔14且插孔14位于第二壳体3的前侧面,所述插头固定装置13包括底板20、第一夹持部19和第二夹持部23,所述底板20的左端与第一夹持部19固定连接,所述底板20上设有通槽21,所述通槽21内设有弹簧24和移动杆22,所述弹簧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9固定连接,所述弹簧24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杆22的一端连接,所述移动杆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23连接,所述移动杆22的底部与所述通槽21滑动连接。第二夹持部23可以左右拉动,插头12可以夹持在第一夹持部19和第二夹持部23之间,插头12的头部位置可插在插孔14内。

参见图4,所述吸尘器主体包括第一主机本体31和第二主机本体28,所述第一主机本体31和第二主机本体28均设于中部主机壳体2内,所述第一主机本体31和第二主机本体28均包括集尘杯30、吸尘风扇和吸尘电机29,吸尘电机29与所述吸尘风扇连接,所述集尘杯30依次通过密封圈和过滤网与所述吸尘风扇连接,集尘杯30和吸尘风扇的连接结构未在图中表示出来,具体结构均和现有技术一样,所述第一主机本体31的集尘杯30通过第一吸尘管道27与所述第一壳体1上的第一吸尘口6连通,所述第二主机本体28的集尘杯30通过第二吸尘管道26与所述第二壳体3上的第二吸尘口25连通,所述第二吸尘管道26贯穿并固定在所述第二手柄5的吸尘通道内从而与第二吸尘口25连通。

参见图2,所述中部主机壳体2的后侧面设有通风口17。通风口17均与第一主机本体31和第二主机本体2连通,用于通风散热。

参见图4,所述中部主机壳体2内还设有蓄电池18,所述蓄电池18连接有电源线11,所述中部主机壳体2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一开关按钮15,所述蓄电池18通过第一开关按钮15与所述第一主机本体31中的吸尘电机29连接,所述第二手柄5右侧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二开关按钮16,所述蓄电池18通过第二开关按钮16与所述第二主机本体28中的吸尘电机29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 ,第一壳体1的左端的第一吸尘口6由于是扁平长方形,因此可以伸进车内的小面积或角落的地方进行吸尘,此时第一手柄4可以用来拿取,拿取非常方便;第二壳体3的右端的第二吸尘口25便于大面积区域的清理,使用第二吸尘口25时,可以手握第二手柄5,将第二吸尘口25朝下面向需要清理的区域。由于第一开关按钮15设置在中部主机壳体2的上表面,当手握第一手柄4时,手握的方向和位置方便控制第一开关按钮15从而控制第一吸尘口6的开关,第二开关按钮16设置在第二手柄5右侧的上表面,当手握第二手柄5时,手握的方向和位置方便控制第二开关按钮16从而控制第二吸尘口25。本实用新型在不使用的时候,可将电源线11绕制在绕线架10上,且插头固定装置13中的第一夹持部19和第二夹持部23可将插头夹持在中间且插头12插进插孔14内,方便插头12的固定,防止插头12和电源线11乱摆乱放占用车内空间,可以整齐摆放,占用空间体积小;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双主机的结构,两个吸尘电机29分别带动吸尘风扇转动从而吸尘,灰尘可以从第一吸尘管道27进入一个集尘杯30内,灰尘还可以通过第二吸尘管道26进入另一个集尘杯30内,第一壳体1、中部主机壳体2、第一手柄4、第二手柄5和第二壳体3之间采用卡扣连接方式,方便互相之间打开从而清理集尘杯30内的灰尘。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器主体的结构新颖,设计巧妙,体积小,适合车载使用,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方便手持,2个手持的方式操作两个不同的吸尘口,方便用户使用,可以清理小面积或角落的灰尘,也可以清理大面积区域,功能多。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