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深快速调节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5577发布日期:2019-02-15 20:09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坐深快速调节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椅、办公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坐深快速调节的座椅。



背景技术:

通常,椅子包括座板、联接于该座板的一侧的背板、以及联接于该座板的下侧的支撑腿部。该椅子还包括扶手和头靠,该扶手联接于座板或背板以支承用户的手臂,该头靠联接于背板以支承用户的头部。

对于大多数椅子尤其是办公椅而言,座板与背板之间的距离是不可调节的,因此不方便体形不同的人就座;具体还表现在,在办公时多数人臀部只占据座板的前半部分而上半身处于前倾或直立状态;而在休息时,身体后移使腰部和背部可以倚到背板;每天办公时间占据了就座时间的70%以上,为了能够兼顾办公与休息,通常用户在背部与背板之间放置一个靠垫来缓解办公时的劳累;不可行的解决方式是,将座板做短,无论体型如何使人就坐时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可以使腰部、背部抵到背板,但这会使人体腿部不能得到有效支撑,会有较强的不适感,尤其是当人后仰午休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现有技术中已存在调整背板进而调节坐深的椅子,比如株式会社可德布基在2004年2月9日向WIPO提出的申请号为:“PCT/JP2004/001324”、实用新型名称为:“背座可变椅子”的PCT国际专利,该专利中,椅背由椅背支持杆11插入椅背支柱5内,且两者滑动配合,同时,椅背支持杆11连接有轴14,且轴14两端插入椅座下方的两竖直支撑板12开设的倾斜长孔12a中,实现椅背的斜向滑动;具体的说,椅背斜向上拉时,由斜滑机构带动椅座斜向前抬升,椅座抬高,椅背远离椅座,坐深加大;反之,椅背斜向下压,由斜滑机构带动椅座降低,椅背降低靠近椅座,坐深减少;但是这种椅子更适合快速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对于成人来说不能满足对舒适度的更高要求。

再例如,申请号为:200910046369.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办公座椅的改进结构,该专利中,座板通过滑轨设置于底盘上,通过前后移动座板来调节座板与背板之间的距离。

斯特尔凯斯公司申请了一种专利号为“98810506.3”,实用新型名称为:“带有可调节的椅座、椅背和能量机构的同步倾斜座椅”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中,一对平行的细长支架207连在U形槽部205的向前延伸的外侧之下,用于将椅座框架163滑动支撑在椅座支架124上。细长的Z形支架207形成在椅座框架163之下前后延伸的面向下的C形导向件或轨道;一轴承件连在导向件或轨道207内侧,以便如果需要时提供平滑的操作;两个间隔开的前轴承208和两个间隔开的后轴承209连在椅座支架124顶上,前轴承208连在前部177上,而后轴承209连在后部176上。椅座24的深度调节通过在一最小椅座深度的向后位置=和一最大椅座深度的向前位置之间在椅座支架124上的轴承208和209上手动滑动椅座框架163而提供。多功能控制机构192包括一支撑多功能控制机构主要部件的内轴217。这些部件中的一个是一可转动地 安装在轴217上的内套筒218。把手219连在内套筒218的一外端上 而一突块220连在内套筒218的一内端上。突块220连在致动块215 上,这样把手219的转动移动突块220并使闩锁197绕闩锁枢轴194 和195以上、下断开的方式转动;结果闩锁齿213从槽系214中释放, 这样椅座24可以调节至一新的所需的深度。

上述两专利都是通过滑动椅座来实现坐深调节,其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且难以做到快速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更为简单、坐深调节更为迅速省力的座椅,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坐深快速调节的座椅,包括:

一底座组件;

支撑在底座组件上的椅座;

在直立和后倾工作位置之间运动的椅背框架或椅背支撑;

所述的椅座包括基部及连接在基部前端的翻转部,在工作状态翻转部与基部大致处于同一面上共同支撑人体臀腿部,在自由状态翻转部下垂仅使基部对人体臀腿部发挥支撑作用。

作为优选,翻转部通过枢轴与基部枢转连接。

作为优选,在工作状态翻转部通过限位装置限位使其与基部保持相对固定。

作为优选,翻转部在外力作用下先向上抬起再放下完成由工作状态到自由状态的转换。

作为优选,椅背框架或椅背支撑通过一枢轴连接在底座组件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翻转部是由至少两段单元连接组成,在工作状态翻转部的全部单元或者至少一个单元与基部大致处于同一面上共同支撑人体臀腿部;在自由状态翻转部的至少一个单元或全部单元下垂,以使未翻转的单元与基部共同支撑或是仅使基部对人体臀腿部发挥支撑作用。这样可以进一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要。

作为优选,相邻的两段单元之间也设有限位装置。

作为优选,由前到后每个单元在外力作用下先向上抬起再放下完成由工作状态到自由状态的转换。

作为优选,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固定板与翻转板,固定板与翻转板通过枢轴转动连接,固定板上开设有容置槽,在容置槽内设有棘爪,翻转板上设有与棘爪配合使用的棘轮,棘轮绕枢轴转动,在棘轮外周缘上凸设有上拨头与下拨头,在上拨头与下拨头之间设有单向齿;上拨头、下拨头以及单向齿均伸入到容置槽中;容置槽分为使棘爪与棘轮啮合的卡位槽与使棘爪与棘轮脱开的退避槽两部分,在容置槽内还设有用于使棘爪与棘轮保持相抵态势的弹片;棘爪下部形成有与下拨头配合的台阶。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椅座分成固定不动的基部以及可以自由翻转的翻转部,可以根据不同体型或者工作、休息的需要来调整翻转部;对于体型较大的用户,翻转部处于大致水平状态时与基部组成一个完整的椅座,可以对人体臀部、腿部进行足够有效的支撑,更方便用户进行后仰休息;而对于体型较小的用户或是在办公时,可以将翻转部翻转下来,使基部对人体臀腿部进行支撑,与此同时又能够使人体背部接触到椅背可以得到休息,这样有效调节了坐深。

再进一步说,翻转部可由多个单元连接组成,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的只翻转一个或邻接的两个或三个单元,实现了多档位的坐深调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相比较于椅背斜向滑动调节和座板滑动调节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方式更为快速,且更为省力,用户体验感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座椅处在最大锁定状态即基部与翻转部均处于水平状态时的状态图;

图2为基部与翻转部均处于水平状态时限位装置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座椅翻转部向下翻转一档并处于锁定状态时的状态图;

图4为图3角度下翻转部向下翻转一档并处于锁定状态时限位装置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座椅处在解锁状态即翻转部向上翻转时的状态图;

图6为图5角度下翻转部向上翻转时限位装置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座椅翻转部翻转至最底部时处于锁定状态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7状态下限位装置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9为限位装置中翻转板各个角度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 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 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发 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术语“安装”、 “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或者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解释来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 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 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首先定义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参考方位,本实用新型将座椅在正常安装使用时,座椅的前方为前端、前部,而座椅的后方包括椅背、翘板所在的位置为后端、后部。

本实施例的一种座椅,包括:

一底座组件1;所述的底座组件1包括五星支撑脚31,设置在五星支撑脚31中心处的气杆32,设置在气杆32上方的底盘33;

支撑在底座组件1上的椅座2;椅座2设置在底盘33上;当然底座组件1也可以是只包括支撑腿,椅座2直接搁放固定在支撑腿上。

在直立和后倾工作位置之间运动的椅背支撑3;

所述的椅座2包括基部4及连接在基部4前端的翻转部5,在工作状态翻转部5与基部4大致处于同一面上共同支撑人体臀腿部,在自由状态翻转部5下垂仅使基部对人体臀腿部发挥支撑作用。

在基部4上安装有第一软垫41;在翻转部5上安装有第二软垫42;

在工作状态翻转部5通过限位装置限位使其与基部4保持相对固定。具体的说,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固定板6与翻转板7,固定板6与翻转板7通过枢轴8转动连接,固定板6上开设有容置槽9,在容置槽9内设有棘爪10,翻转板7上设有与棘爪10配合使用的棘轮11,棘轮11绕枢轴8转动,在棘轮11外周缘上凸设有上拨头13与下拨头14,在上拨头13与下拨头14之间设有单向齿12;上拨头13、下拨头14以及单向齿12均伸入到容置槽9中;容置槽9分为卡位槽91与退避槽92两部分,在容置槽9内还设有用于使棘爪10与棘轮11保持相抵态势的弹片15;棘爪10下部形成有与下拨头14配合的台阶17。

固定板6与基部4固定连接,保持固定不动;翻转板7与翻转部5固定连接,如图3、4所示,翻转板7向上转动时,棘轮11上的单向齿12可与棘爪10发生相对位移,使不同的单向齿12与棘爪10啮合,当翻转板7不再向上翻转时,此时由于重力作用以及单向锁定的原理,棘爪10上端顶在卡位槽91上端,被限制位置,棘爪10不能再向上移动,使得翻转板7不能向下转动,从而翻转板7保持斜向下的状态;

当翻转板7继续向上翻转至水平锁定状态时,如图1、2所示,翻转板7与翻转部5均处于水平状态,即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棘轮11上的单向齿12与棘爪10上的齿啮合,棘爪10处在卡位槽91内,此时,棘爪10上端仍旧顶在卡位槽91上端,被限制位置,不能再向上移动,所以棘轮11也就不能跟随翻转板7再向下转动,处于水平锁定状态。

当需要解锁时,如图5、6所示,将翻转板7向上翻转,此时,上拨头13将棘爪10压入退避槽92内,由于棘爪10整体宽度等于退避槽92宽度,再加上弹片15的作用,所以使得棘爪10保持在退避槽92内,此时棘爪10的齿与棘轮11上的单向齿12脱开,翻转板7可以向下进行空滑而不受限制;

如图7、8所示,当翻转板7向下转动至下拨头14与棘爪10的台阶17相抵时,再稍微向下转动,即可使下拨头14将棘爪10从退避槽92内顶起至卡位槽91内,此时又会与棘轮11啮合;翻转板7再一档一档向上转动时,可以停留在任意位置并处于锁定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