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蒸制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95330发布日期:2019-10-18 21:07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蒸制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高压烹饪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食品蒸制箱。



背景技术:

蒸,是一种常见的烹饪方法。传统技术中,蒸制食品的过程是:把经过调味后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入蒸笼中利用蒸汽加热以使食品成熟。为了提升蒸制效率,市场上出现了能够实现高压蒸煮的高压锅,然而,这些高压锅的容量均较小,只能适用于家庭等人数较少的场合使用,且不能同时烹饪两道对蒸制时长要求不同的菜品,对于食堂、大型饭店等用餐量较大的场合,一般需要采用的大型的柜式蒸制设备,这些大型蒸制设备受限于自身的结构,尤其是密封结构不达标,因此很难在设备内实现高压蒸制食品。另外,现有的柜式蒸制设备的抽屉均为手动开合式的,蒸熟食品时,需要冷却一段时间才能将其打开以取出抽屉内的食品,较为耗时,否则手动拉开抽屉时蒸制设备内的高温蒸汽容易将人烫伤。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食品蒸熟时自动地打开其中的抽屉,安全性好的食品蒸制箱。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食品蒸制箱,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蒸制腔,所述蒸制腔内设置有可抽拉开合的抽屉,所述的蒸制箱还设置有驱动所述抽屉自动打开和关闭的驱动机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抽屉与箱体之间设置有能够在所述抽屉关闭时将所述蒸制腔密封的密封结构,所述的箱体连接有能够向其中通入高压蒸汽的进气管,所述的箱体上还设置有能够在通入高压蒸汽的同时将蒸制腔内的气体以小流量排出的阀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阀门为泄压阀或节流阀。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蒸制腔的前侧具有用于安装所述抽屉的开口,所述的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的开口的孔壁与所述箱体的外侧壁之间的过渡面,所述的抽屉具有抽屉面板,所述的密封结构还包括在所述抽屉面板和过渡面之间设置的截面呈v形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v形开口朝向其内侧,所述的密封圈包括形成v字形结构的两条侧边,所述过渡面和抽屉面板的后侧壁分别与两条侧边抵接,所述抽屉面板上还设置有能够限制密封圈与抽屉面板脱离的限位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与所述抽屉面板抵接的侧边为第一侧边,与所述过渡面抵接的侧边为第二侧边,所述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抽屉面板后侧壁上的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卡槽的截面呈“7”字形,所述的第一侧边卡装在所述环形卡槽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抽屉面板包括基板和盖板,所述基板的后侧面上设置有内凹区,所述的内凹区的底面的边缘处设置有沿着该边缘环绕一周的环形槽,所述的盖板固定在所述内凹区内,所述盖板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环形槽的上方以使基板和盖板之间形成所述的环形卡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气管连接有能够控制其通断的进气阀,所述进气阀连接有控制其自动通断的控制系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箱体上设置有与所述蒸制腔导通的排气阀,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排气阀连接以控制排气阀自动通断,所述排气阀与所述蒸制腔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蒸制腔的底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箱体上还设置有能够测量蒸制腔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底部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丝杆副驱动所述抽屉自动打开和关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本发明中,食品蒸熟后,采用驱动机构将抽屉自动打开,抽屉打开后食品位于蒸制腔的外部,此时将抽屉内的食品取出,可避免采用人工打开抽屉时用户被蒸汽烫伤;

第二、抽屉与箱体之间设置有能够的密封结构能够将蒸制腔有效地密封,通入高压蒸汽后即可形成一个高压的蒸制环境,可降低蒸制菜品的时间,提高蒸制效率;

第三、排气阀与蒸制腔连接的一端位于蒸制腔的底部,这样的设计使得排气阀工作时既能排出蒸制腔内的水蒸气,又能排出蒸制腔内的冷凝水。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食品蒸制机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有一个抽屉打开时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有一些抽屉被拆下后箱体的爆炸图;

图4是箱体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照图1至图6,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食品蒸制箱,其包括箱体40,箱体40内设置有蒸制腔41,蒸制腔41内设置有可抽拉开合的抽屉43,蒸制箱40还设置有驱动抽屉43自动打开和关闭的驱动机构。食品蒸熟后,采用驱动机构将抽屉自动打开,抽屉打开后食品位于蒸制腔的外部,此时将抽屉内的食品取出,可避免采用人工打开抽屉时用户被蒸汽烫伤。

进一步地,抽屉43与箱体40之间设置有能够在抽屉43关闭时将蒸制腔41密封的密封结构,箱体40连接有能够向其中通入高压蒸汽的进气管(未图示),箱体40上还设置有能够在通入高压蒸汽的同时将蒸制腔41内的气体以小流量排出的阀门47。阀门47为泄压阀或节流阀。将蒸制腔41密封后,通入高压蒸汽,即可形成一个高压的蒸制环境,可降低蒸制菜品的时间,提高蒸制效率。高压蒸制的过程中,高压蒸汽从进气管中进入蒸制腔41,加热食品后从阀门47处以小流量排出,保证了蒸制腔41内的气压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为了实现自动通入高压蒸汽,进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能够产生高压蒸汽的蒸汽发生器42,进气管还连接有能够控制其通断的进气阀45,进气阀45为电磁阀,进气阀45连接有控制其自动通断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包括cpu和控制面板,参照图1,本发明应用在食品蒸制机上时,cpu、控制面板、箱体40以及蒸汽发生器42均可固定安装在食品蒸制机的主框架11上,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可以在主框架11上设置一个外壳,将cpu、箱体40以及蒸汽发生器42均包裹在内。

蒸汽发生器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其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蒸制食品时,食品放置在蒸制腔41内的抽屉43上,进气阀45打开后,蒸汽发生器42产生的蒸汽通入至蒸制腔41中,通过控制面板设定进气阀45打开和关闭的时间,即可自动、定时地向蒸制腔41内通入蒸汽以完成蒸制食品的工作,无需人为地控制整个蒸制过程的时间和火候,可以降低人的负担,提高效率。

为了监测温度,箱体40上还设置有能够测量蒸制腔41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8,温度传感器48与上述的控制系统电连接。温度传感器48的作用是监测蒸制腔内的温度,一般情况下蒸制腔41内的温度都是在适宜的范围内,当蒸制腔41内的温度低于最低限值时,说明蒸汽发生装置42内的蒸汽可能存在不够的情况。当蒸制腔41内的温度高于最高限值时,需要将进气阀45关闭一段时间,避免食品被蒸糊。

参照图5,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蒸制腔41的前侧具有用于安装抽屉43的开口,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开口的孔壁与箱体40的前侧壁之间的过渡面401,抽屉43具有抽屉面板402,密封结构还包括在抽屉面板402和过渡面401之间设置的截面呈v形的密封圈403,密封圈403的v形开口朝向其内侧,密封圈403包括形成v字形结构的两条侧边,过渡面401和抽屉面板402的后侧壁分别与两条侧边抵接,抽屉面板402上还设置有能够限制密封圈403与抽屉面板402脱离的限位结构。

本实施例中,密封圈403的两条侧边中,与抽屉面板402抵接的为第一侧边404,与过渡面401抵接的为第二侧边405。由于密封圈403呈v字形且密封圈403的v形开口朝向其内侧,蒸制菜品时,蒸制腔41内的高压蒸汽会将密封圈403的第一侧边404和第二侧边405分别向外压,将第一侧边404压紧在抽屉面板402的内侧壁,将第二侧边405压紧在过渡面401,进而达到优异的密封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抽屉面板402后侧壁上的环形卡槽406,环形卡槽406的截面呈“7”字形,环形卡槽406的开口位于其外缘部,第一侧边404卡装在环形卡槽406中。环形卡槽406的形状、大小与密封圈403相适配,正常使用时密封圈403无法从环形卡槽406中脱出;另外,由于密封圈403为软质的橡胶材料制成,因此当密封圈403受损时,能够通过拉长密封圈403的方式来将密封圈403拆下并进行更换,十分方便。

可选地,抽屉面板402包括基板4021和盖板4022,基板4021的后侧面上设置有内凹区407,内凹区407的底面低于基板4021的后侧面,内凹区407的底面的边缘处设置有沿着该边缘环绕一周的环形槽408,盖板4022通过粘接、螺接等连接方式固定在内凹区407内,盖板4022的边缘延伸至环形槽408的上方以使基板4021和盖板4022之间形成环形卡槽406。

参照图3与图4,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地改进,箱体40上设置有与蒸制腔41导通的排气阀46,排气阀46为电磁阀,控制系统与排气阀46连接以控制排气阀46的通断,排气阀46与蒸制腔41连接的一端位于蒸制腔41的底部。这样的设计使得排气阀46工作时既能排出蒸制腔41内的水蒸气,又能排出蒸制腔41内的冷凝水。食品蒸熟后,关闭进气阀45,打开排气阀46将蒸制腔41内的水和高压蒸汽排出后,再打开抽屉43,可有效地避免用户被高压蒸汽烫伤。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箱体40底部的驱动电机44,驱动电机44通过丝杆副驱动抽屉43打开或关闭。

箱体40上的蒸制腔41一般设置为两个以上,所有的蒸制腔41连成一排,每个蒸制腔41内设置有一个抽屉41,每一个抽屉41对应一个驱动电机44,每个蒸制腔41均通过一根独立的进气管与蒸汽发生器42连接,使得每个蒸制腔41均可独立的用于蒸制食品,能够同时烹饪至少两道对蒸制时长要求不同的菜品,适用于食堂、大型饭店等用餐量较大的场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