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式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00028发布日期:2020-04-07 21:09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龙头式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干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龙头式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龙头式干燥装置,也称气龙头,其通过喷射空气气流带走使用者手上的水从而起到干手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卫生间用壁挂式干手器,其可安装于水槽上,因而较壁挂式干手器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如可安装在厨房水槽上使用)。

相关技术中,龙头式干燥装置包括外管和安装在外管的周壁上的出风嘴,出风嘴具有出风口。然而,由于风机主体多采用无刷大功率电机,气龙头内部风速极大,高速气流与气龙头内壁摩擦造成了气龙头容易产生啸叫,噪音很大的问题,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相关技术中,出风口的轴向与外管的轴向彼此正交,外管中的气流偏转90°进入出风口并从出风口流出。当出风嘴设在外管的左端时,出风口的右侧的气流流速远小于出风口的左侧的气流流速,甚至在出风口的右侧的某些位置流速几乎为0,即在该某些位置形成真空。气流流速的不均匀性,导致了出风口处一些位置流速过大,另一些位置流速过小,过大流速的气流碰撞出风口的壁产生很大的啸叫和噪音,而且流速损失严重,降低干手效率,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龙头式干燥装置,该龙头式干燥装置的出风口处的气流流速均匀,避免了啸叫和噪音,减少了流速损失,提高了干手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龙头式干燥装置包括外管;出风嘴,所述出风嘴设在所述外管的第一端,所述出风嘴具有与所述外管的内腔连通的出风口;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设在所述出风嘴的远离所述外管的第一端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导风件具有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导风件的第一侧面邻近所述外管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导风件的第一侧面为朝向所述外管的第一端凸出的曲面,且所述第一导风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出风口内,所述第一导风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外管的内腔内,所述第一导风件用于将所述外管的内腔内的气流导引到所述出风口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头式干燥装置,通过在出风嘴的远离外管的第一端面的一侧设置第一导风件,能够使得出风口处的气流流速均匀,避免啸叫和噪音,减少了流速损失,提高了干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件具有第二侧面,所述第一导风件的第二侧面远离所述外管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导风件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导风件的第一侧面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本体和从所述本体上沿从所述外管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外管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本体具有第一侧面,所述本体的第一侧面邻近所述外管的第一端面,在所述本体的横截面上,所述本体的第一侧面呈朝向所述出风口凹入的弧形,在所述本体的纵截面上,所述本体的第一侧面呈朝向所述外管的第一端凸出的弧形,所述延伸部具有第一侧面,所述延伸部的第一侧面邻近所述外管的第一端面,在所述延伸部的纵截面上,所述延伸部的第一侧面呈朝向所述外管的第一端凸出的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从所述本体的大体中心位置沿所述外管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外管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龙头式干燥装置还包括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设在所述外管的第一端内且位于所述出风口的邻近所述外管的第一端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件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导风件的第一端面远离所述外管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二导风件的第一端面呈朝向所述外管的第一端凹入的弧形,用于与所述第一导风件相配合以将所述外管的内腔内的气流导引到所述出风口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内供所述气流流通的通道的横截面呈圆形,且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与所述通道的横截面正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倾斜于所述第一管段,且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一端的管壁相连以连通所述第二管段的内腔和所述第一管段的内腔,所述出风嘴设在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之间的夹角为45°-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龙头式干燥装置还包括第三导风件,所述第三导风件设在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一端内,所述第三导风件具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三导风件的第二端面远离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三导风件的第二端面呈朝向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一端面凹入的弧形,用于将所述第一管段的内腔内的气流导引到所述第二管段的内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龙头式干燥装置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紧固件,所述第一端盖设在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导风件设有朝向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一端延伸的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具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三导风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连通的开孔,所述第一端盖的内端面设有朝向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二端延伸的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具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柱配合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且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开孔连接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为螺钉,所述第二定位孔具有内螺纹,所述螺钉与所述第二定位孔螺纹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龙头式干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龙头式干燥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出风嘴和第一导风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图2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外管1,第一管段101,第二管段102,出风嘴2,出风口21,感应窗22,第一导风件3,本体31,延伸部32,第二导风件4,第三导风件5,开孔501,第一定位柱51,第一定位孔510,环形凸台511,隔热套6,第一隔热套61,第二隔热套62,第一端盖7,第二端盖8,装饰盖9,感应探头10,透明压块11,第二定位柱12,第二定位孔120,紧固件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头式干燥装置包括外管1、出风嘴2和第一导风件3,出风嘴2设在外管1的第一端(图1所示的外管1的左端),出风嘴2具有与外管1的内腔连通的出风口21。换言之,如图1所示,出风嘴2设在外管1的左端,出风嘴2的上端与外管1的管壁相连,且出风嘴2位于外管1的下方,出风嘴2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出风嘴2的出风口21,且出风口21与外管1的内腔连通。

第一导风件3设在出风嘴2的远离外管1的第一端面(图1所示的外管1的左端面)的一侧(图1所示的出风嘴2的右侧),第一导风件3具有第一侧面,第一导风件3的第一侧面邻近外管1的第一端面,第一导风件3的第一侧面为朝向外管1的第一端凸出的曲面,且第一导风件3的第一端位于出风口21内,第一导风件3的第二端位于外管1的内腔内,第一导风件3用于将外管1的内腔内的气流导引到出风口21内。

换言之,如图3所示,第一导风件3设在出风嘴2的右侧,且第一导风件3的左端位于出风口21内,第一导风件3的右端位于外管1的内腔内,其中第一导风件3具有邻近外管1的左端面的上侧面,该上侧面为向左凸出的曲面,即第一导风件3的上侧面从外管1的内腔内向左下方弯曲延伸并延伸至出风口21内,通过该上侧面将外管1的内腔内的气流引导至出风口21内,气流再通过出风口21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头式干燥装置,通过在出风嘴2的远离外管1的第一端面的一侧设置第一导风件3,且通过将第一导风件3的邻近外管1的第一端面的侧面形成为朝向外管1的第一端凸出的曲面,能够使得外管1的内腔内的气流通过上述曲面引导至出风口21内,以使出风口21处的气流流速均匀,避免啸叫和噪音,减少了流速损失,提高了干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件3具有第二侧面,第一导风件3的第二侧面远离外管1的第一端面,第一导风件3的第二侧面与第一导风件3的第一侧面平行。换言之,第一导风件3具有远离外管1的左端面的下侧面,该下侧面与第一导风件3的上侧面平行设置,即该下侧面也为向左凸出的曲面,且上侧面和下侧面的弯曲保持一致。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件3包括本体31和延伸部32,延伸部32从本体31上沿从外管1的第一端朝向外管1的第二端的方向(图3、4所示的从左向右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2。换言之,如图4所示,第一导风件3包括本体31和从本体31上向右延伸的延伸部32。

本体31具有第一侧面,本体31的第一侧面邻近外管1的第一端面,在本体31的横截面上,本体31的第一侧面呈朝向出风口21凹入的弧形,在本体31的纵截面上,本体31的第一侧面呈朝外管1的第一端凸出的弧形。换言之,如图1、4所示,本体31具有邻近外管1的左端面的上侧面,在本体31的横截面上,本体31的上侧面呈向下凹入的弧形,在本体31的纵截面上,本体31的上侧面呈向左凸出的弧形。

延伸部32具有第一侧面,延伸部32的第一侧面邻近外管1的第一端面,在延伸部32的纵截面上,延伸部32的第一侧面呈朝向外管1的第一端凸出的弧形。换言之,如图1、4所示,延伸部32具有邻近外管1的左端面的上侧面,在延伸部32的纵截面上,延伸部32的上侧面呈向左凸出的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32从本体31的大体中心位置沿外管1的第一端朝向外管1的第二端的方向(图4所示的从左向右的方向)延伸。换言之,如图4所示,延伸部32从本体31的大体中心位置从左向右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龙头式干燥装置还包括第二导风件4,第二导风件4设在外管1的第一端内,且第二导风件4位于出风口21的邻近外管1的第一端面的一侧。换言之,如图2、3所示,第二导风件4设在外管1的内腔的左端内,且第二导风件4位于出风口21的左侧。

第二导风件4具有第一端面,第二导风件4的第一端面远离外管1的第一端面,第二导风件4的第一端面呈朝向外管1的第一端凹入的弧形,用于与第一导风件3相配合以将外管1的内腔内的气流导引到出风口21内。换言之,如图2、3所示,第二导风件4具有远离外管1的左端面的右端面,第二导风件4的右端面向左凹入的弧形,由此第二导风件4的右端面和第一导风件3的上侧面之间形成弧形通道,外管1的内腔内的气流通过该弧形通道流入出风口21内。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出风口21内供气流流通的通道的横截面呈圆形,且气流的流动方向与通道的横截面正交。换言之,出风口21的内侧面与第一导风件3的上侧面之间形成供气流流通的通道,该通道的横截面呈圆形,且气流在出风口21内的流动方向始终垂直于圆形截面,从而使得吹打于出风口21的内侧面的气流大大减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减小噪音,同时具有很好的聚流效果,出风口21处的风速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干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管1包括第一管段101和第二管段102,第二管段102倾斜于第一管段101。第二管段102的第二端(图1所示的第二管段102的右端)与第一管段101的第一端(图1所示的第一管段101的上端)的管壁相连,且第二管段102的内腔和第一管段101的内腔连通,出风嘴2设在第二管段102的第一端(图1所示的第二管段102的左端)。

换言之,如图1、2所示,第一管段101和第二管段102之间具有夹角,且第一管段101的上端与第二管段102的右端相连,第一管段101的内腔的上端与第二管段102的内腔的右端连通,出风嘴2设在第二管段102的左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段101和第二管段102之间的夹角为45°-90°。具体地,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管段101和第二管段102之间的夹角为9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龙头式干燥装置还包括第三导风件5,第三导风件5设在第一管段101的第一端内,第三导风件5具有第二端面,第三导风件5的第二端面远离第一管段101的第一端面,第三导风件5的第二端面呈朝向第一管段101的第一端面凹入的弧形,用于将第一管段101的内腔内的气流导引到第二管段102的内腔内。

换言之,如图2、5所示,第三导风件5设在第一管段101的内腔的上端内,第三导风件5的下端面远离第一管段101的上端面,第三导风件5的下端面呈向上凹入的弧形,第一管段101的内腔内的气流通过弧形过渡至第二管段102的内腔内,即气流在流动时通过弧形过渡,具有整流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了气流的顺畅度,减小了流速损失,降低使用时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龙头式干燥装置还包括隔热套6,隔热套6设在外管1内,且隔热套6的外周面与外管1的内周面相贴合。由此,通过隔热套6提高隔热性能,避免金属材质的外管1导热烫伤使用者的手。

进一步地,隔热套6包括第一隔热套61和第二隔热套61,第一隔热套61设在第一管段101内,且第一隔热套61的外周面与第一管段101的内周面相贴合,第二隔热套62设在第二管段102内,且第二隔热套62的外周面与第二管段102的内周面相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龙头式干燥装置还包括第一端盖7和紧固件13,第一端盖7设在第一管段101的第一端,第三导风件5设有朝向第一管段101的第一端延伸的第一定位柱51,第一定位柱51具有第一定位孔510,第三导风件5具有与第一定位孔510连通的开孔501,第一端盖7的内端面设有朝向第一管段101的第二端延伸的第二定位柱12,第二定位柱12具有第二定位孔120,第二定位柱12配合在第一定位孔510内,且紧固件13穿过开孔501连接于第二定位孔120内。

换言之,如图2、5所示,第一端盖7设在第一管段101的上端以封闭第一管段101的内腔的上端,第一端盖7的下端面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定位柱12,第二定位柱12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二定位柱12的第二定位孔120。

第三导风件5设有从其上端面向上延伸的第一定位柱51,第一定位柱51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一定位柱51的第一定位孔510,其中第二定位柱12配合在第一定位孔510内,第三导风件5具有与第一定位孔510连通的开孔501,紧固件13从下向上穿过开孔501连接于第二定位孔120内。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孔510的内壁面的下端设有环形凸台511,紧固件13的下端具有凸缘,紧固件13的凸缘的上端面与环形凸台511的下端面相接触。

更进一步地,紧固件13为螺钉,第二定位孔120具有内螺纹,螺钉与第二定位孔120螺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龙头式干燥装置还包括第二端盖8和装饰盖9,第二端盖8设在第二管段102的第一端,装饰盖9设在第二端盖8的外端面。换言之,如图2、3所示,第二端盖8设在第二管段102的左端以封闭第二管段102的内腔的左端,装饰盖9设在第二端盖8的左端面。

进一步地,第二端盖8和第二管段102之间设有密封圈,以提高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龙头式干燥装置还包括感应探头10和透明压块11,出风嘴2具有用于安装感应探头10的感应窗22,感应窗22位于第一导风件3的下方,透明压块11设在出风嘴22的下端,且透明压块11的上端面与感应探头10的下端面相接触。由此,感应探头10可透过透明压块11感应是否存在使用者,且通过设置透明压块11能够避免感应探头10外露,保护感应探头10。

下面参考附图1-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龙头式干燥装置。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头式干燥装置包括外管1、出风嘴2、第一导风件3、第二导风件4、第三导风件5、隔热套6、第一端盖7、第二端盖8、装饰盖9、感应探头10、透明压块11和紧固件13。

其中外管1包括彼此正交的第一管段101和第二管段102,第一管段101的上端与第二管段102的右端相连,第一管段101的内腔的上端与第二管段102的内腔的右端连通。

出风嘴2设在第二管段102的左端,出风嘴2的上端与第二管段102的管壁相连,且出风嘴2位于第二管段102的下方,出风嘴2具有出风口21和感应窗22,出风口21沿上下方向贯通出风嘴2,且出风口21与第二管段102的内腔连通,感应窗22位于出风口21的右侧。

第一导风件3设在出风嘴2的右侧,且第一导风件3包括本体31和从本体31的大体中心位置向右延伸的延伸部32,本体31的左端位于出风口21内,延伸部32的右端位于第二管段102的内腔内。

本体31具有邻近外管1的左端面的上侧面,在本体31的横截面上,本体31的上侧面呈向下凹入的弧形,在本体31的纵截面上,本体31的上侧面呈向左凸出的弧形。延伸部32具有邻近外管1的左端面的上侧面,在延伸部32的纵截面上,延伸部32的上侧面呈向左凸出的弧形。

第二导风件4设在第二管段102的内腔的左端内,且第二导风件4位于出风口21的左侧。第二导风件4具有远离外管1的左端面的右端面,第二导风件4的右端面向左凹入的弧形,由此第二导风件4的右端面和第一导风件3的上侧面之间形成弧形通道,外管1的内腔内的气流通过该弧形通道流入出风口21内。

出风口21的内侧面与第一导风件3的上侧面之间形成供气流流通的通道,该通道的横截面呈圆形,且气流在出风口21内的流动方向始终垂直于圆形截面,从而使得吹打于出风口21的内侧面的气流大大减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减小噪音,同时具有很好的聚流效果,出风口21处的风速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干手效率。

感应探头10安装在感应窗22内,感应窗22位于第一导风件3的下方,透明压块11设在出风嘴22的下端,且透明压块11的上端面与感应探头10的下端面相接触。由此,感应探头10可透过透明压块11感应是否存在使用者,且通过设置透明压块11能够避免感应探头10外露,保护感应探头10。

第三导风件5设在第一管段101的内腔的上端内,第三导风件5的下端面远离第一管段101的上端面,第三导风件5的下端面呈向上凹入的弧形,第一管段101的内腔内的气流通过弧形过渡至第二管段102的内腔内,即气流在流动时通过弧形过渡,具有整流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了气流的顺畅度,减小了流速损失,降低使用时的噪音。

隔热套6包括第一隔热套61和第二隔热套61,第一隔热套61设在第一管段101内,且第一隔热套61的外周面与第一管段101的内周面相贴合,第二隔热套62设在第二管段102内,且第二隔热套62的外周面与第二管段102的内周面相贴合。由此,通过第一隔热套61和第二隔热套62提高隔热性能,避免金属材质的外管1导热烫伤使用者的手。

第一端盖7设在第一管段101的上端以封闭第一管段101的内腔的上端,第一端盖7的下端面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定位柱12,第二定位柱12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二定位柱12的第二定位孔120。

第三导风件5设有从其上端面向上延伸的第一定位柱51,第一定位柱51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一定位柱51的第一定位孔510,第一定位孔510的内壁面的下端设有环形凸台511,其中第二定位柱12配合在第一定位孔510内,第三导风件5具有与第一定位孔510连通的开孔501,紧固件13的下端具有凸缘,紧固件13从下向上穿过开孔501连接于第二定位孔120内,且紧固件13的凸缘的上端面与环形凸台511的下端面相接触。紧固件13为螺钉,第二定位孔120具有内螺纹,螺钉与第二定位孔120螺纹连接。

第二端盖8设在第二管段102的左端以封闭第二管段102的内腔的左端,第二端盖8和第二管段102之间设有密封圈,装饰盖9设在第二端盖8的左端面。

下面通过与现有干手装置比对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头式干燥装置的效果。

发明人分别对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龙头式干燥装置、外管和出风口之间无任何导风结构的干手装置、外管和出风口之间安装一个台阶件的干手装置在出风口处的气流流动情况、在出风嘴处的气体流速分布以及在出风口横截面处的气体流速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经分析发现:

在外管和出风口之间无任何导风结构时,出风口右侧的气流速度远小于出风口左侧的气流速度,出风口右侧的某些地方的气流速度甚至为0,导致该某些地方形成真空。气体流速的不均匀,导致了出风口处一些位置流速过大,另一些位置流速过小,过大流速的气流碰撞出风口的壁产生很大的啸叫和噪音。

外管和出风口之间安装一个台阶件时,一部分气流流过台阶件空隙,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但是,从外管到出风口的拐角处还是存在流速真空,出风口左侧的流速依然过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龙头式干燥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第一导风件3,一方面,使得气流经过出风口时被平滑地引导,有效降低了气流速度并使气流速度均匀分布;另一方面,使得出风口的横截面能够成为圆形,使气流在出风口处的流动方向始终垂直于圆形的截面,吹打于出风口的内表面的气流大大减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减小噪音,同时,具有很好的聚流效果,出风口的气流流速提高,进而提高了干手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