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5420发布日期:2020-10-09 18:16阅读:61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带有搅拌功能的烹饪器具一般包括基体、搅拌容器和驱动装置,搅拌容器上设置有搅拌组件,基体与搅拌容器之间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容器内的食物,驱动装置设置在基体内,并驱动搅拌组件工作。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基体与加热装置的距离较近,基体容易受到温升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安装在基体上的驱动装置,使得驱动装置受到温升影响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的驱动装置容易受到温升影响而损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基体;容器,基体支撑容器;加热装置,加热容器内的食物;设置在基体与容器之间;加工组件,包括穿设于容器上的转轴;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与转轴驱动连接;隔热件,驱动装置通过隔热件固定在基体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烹饪器具工作时,基体受到加热装置的影响温升较大。由于驱动装置通过隔热件固定在基体上,因此能够减小基体传递至驱动装置上的热量,从而保证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输出轴与转轴通过传动组件驱动连接。上述结构使得驱动装置的设置位置灵活,从而更加便于烹饪器具内部零部件的布置。

可选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于转轴上的第一传动件以及与输出轴驱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第二传动件穿设在隔热件上。上述结构能够缩短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和/或转轴的长度,使得加工组件转动时不易偏摆,可靠性高。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穿设在隔热件上,上述隔热件能够限制隔热件在其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上的位置,保证第一传动件的传动效果。

可选地,隔热件包括位于基体与驱动装置之间的隔热段以及向上凸起的凸起段,第二传动件穿设在凸起段的顶壁上。凸起段内部形成容纳空间,部分第二传动件的传动轴以及输出轴位于上述容纳空间内。隔热件充分利用了加热装置与基体之间的空间,从而降低了烹饪器具的整体高度,利于小型化设计。

可选地,加热装置上设置有与转轴相对的第一避让孔,基体上设置有与第一避让孔对应的第二避让孔,隔热件包括凸台以及位于凸台周向外侧的安装板,安装板与基体连接,凸台由下至上穿出第二避让孔,凸台的顶壁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二传动件穿设在第一避让孔与安装孔内。上述结构使得第二传动件能够顺利由第一避让孔穿出以与第一传动件配合。

可选地,第二传动件包括与第一传动件啮合的配合部以及传动轴,传动轴与输出轴通过联轴套连接。上述结构简单,能够使输出轴与传动轴同步转动。

可选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以及与驱动件连接的固定板,固定板通过隔热件固定在基体上。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起到隔热作用,避免驱动件温升过高,从而提高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驱动件位于固定板的下方,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三避让孔,输出轴由第三避让孔向上穿出。上述结构使得驱动件能够尽量远离加热装置,降低驱动件的温升,提高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基体包括保温罩以及位于保温罩外的外壳,驱动装置通过隔热件固定在保温罩上。在上述结构中,外壳位于温度较高的保温罩的外侧,从而防止用户被烫伤,此外,上述结构使得烹饪器具的外观更加简洁。

可选地,加工组件包括设置于转轴上并位于容器内的搅拌叶片。上述结构使得烹饪器具能够实现搅拌功能,改善食物口感,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烹饪器具还包括盖设于基体上的盖体,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或电饭煲,基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保温罩,当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时,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在盖体上的限压阀及密封圈,容器和保温罩中的一个与盖体之间设置有防脱机构。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2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基体;11、外壳;12、保温罩;121、第二避让孔;122、隔热件;123、凸台;124、安装板;125、固定板;126、第三避让孔;20、容器;30、加工组件;31、转轴;32、搅拌叶片;40、驱动装置;41、输出轴;50、传动组件;51、第一传动件;52、第二传动件;521、配合部;522、传动轴;60、加热装置;61、第一避让孔;70、联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基体10、容器20、加热装置60、加工组件30、驱动装置40以及隔热件122。其中,基体10支撑容器20;加热装置60用以加热容器20内的食物;加工组件30包括穿设于容器20上的转轴31;驱动装置40的输出轴41与转轴31驱动连接;驱动装置40通过隔热件122固定在基体10上。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烹饪器具工作时,基体10受到加热装置60的影响温升较大。由于驱动装置40通过隔热件122固定在基体10上,因此能够减小基体10传递至驱动装置40上的热量,从而保证驱动装置4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40设置于加工组件30的正下方,上述结构使得烹饪器具不必再设置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皮带轮组件或者链传动组件或者齿轮组件,从而减少了零部件,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简化了装配工艺。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60设置在基体10与容器20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装置还可以为贴设在基体10上的电热膜,或设置在基体10上的其他种类的加热装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输出轴41与转轴31通过传动组件50驱动连接。上述结构使得驱动装置40的设置位置灵活,从而更加便于烹饪器具内部零部件的布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50包括设置于转轴31上的第一传动件51以及与输出轴41驱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52。上述结构能够缩短驱动装置40的输出轴41和/或转轴31的长度,使得加工组件30转动时不易偏摆,可靠性高。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52穿设在隔热件122上,上述隔热件122能够限制隔热件122在其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上的位置,保证第一传动件51的传动效果。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52卡接在隔热件122上。上述结构简单,易于装配,装配效率高。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51与第二传动件52啮合配合。上述结构使得传动组件50的传动效果良好,当然,上述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也可以采用过盈配合、磁性配合等其他配合方式配合。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52包括与第一传动件51啮合的配合部521以及传动轴522,传动轴522与输出轴41通过联轴套70连接。上述结构简单,能够使输出轴41与传动轴522同步转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热件122包括位于基体10与驱动装置40之间的隔热段以及向上凸起的凸起段,第二传动件52穿设在凸起段的顶壁上。凸起段内部形成容纳空间,部分第二传动件52的传动轴522以及输出轴41位于上述容纳空间内。隔热件122充分利用了加热装置60与基体10之间的空间,从而降低了烹饪器具的整体高度,利于小型化设计。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60上设置有与转轴31相对的第一避让孔61,基体10上设置有与第一避让孔61对应的第二避让孔121,隔热件122包括凸台123(即上述凸起段)以及位于凸台123周向外侧的安装板124(即上述隔热段),安装板124与基体10连接,凸台123由下至上穿出第二避让孔121,凸台123的顶壁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二传动件52穿设在第一避让孔61与安装孔内。上述结构使得第二传动件52能够顺利由第一避让孔61穿出以与第一传动件51配合。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40包括驱动件以及与驱动件连接的固定板125,固定板125通过隔热件122固定在基体10上。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起到隔热作用,避免驱动件温升过高,从而提高驱动装置40的使用寿命。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位于固定板125的下方,固定板125上设置有第三避让孔126,输出轴41由第三避让孔向上穿出。上述结构使得驱动件能够尽量远离加热装置60,降低驱动件的温升,提高驱动装置40的使用寿命。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基体10包括保温罩12以及位于保温罩12外的外壳11,驱动装置40通过隔热件122固定在保温罩12上。在上述结构中,外壳11位于温度较高的保温罩12的外侧,从而防止用户被烫伤,此外,上述结构使得烹饪器具的外观更加简洁。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也可以为电饭煲。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工组件30包括设置于转轴31上并位于容器20内的搅拌叶片32。上述结构使得烹饪器具能够实现搅拌功能,改善食物口感,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盖设于基体10上的盖体,当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时,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在盖体上的限压阀及密封圈,容器20和保温罩12中的一个与盖体之间设置有防脱机构。上述“防脱机构”指的是锅牙、盖牙,盖牙还可能是设置在锅盖上的卡钳结构(参照明火压力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