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室内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665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室内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改进的室内门扉所使用锁具。使用于走廊、通道、浴室等处室内门扉,最简单者为由一栓杆及一栓孔所构成的锁栓,但这种锁栓只在栓杆插入栓孔的情形下才能将门扉扣住,而且在上栓时,仅能从设锁栓的一面打开,另一面则无从着手,因而在危急时反易造成危险。另一种为常见的喇叭锁。此种锁具固可由两面打开,未上锁时亦可将门扉扣住,然其握把为圆筒形,不适手部残疾人士操作,故在对美国等重视安全的地区已明令禁用喇叭锁。最近有一种改进的喇叭锁,系将圆筒形把手改为弯曲杆状把手,且把原设于圆筒形把手中心的弹性压扣改将在把手边,使该压扣于上锁时按下,开锁前拔起。这种改进固然解决了把手部分的缺点,却仍须将压扣拔起,同样不便手部残疾人士操作。
本实用新型仍鉴于前述室内锁的缺点而研制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手部残疾人士操作的室内锁,该锁具在未上锁时可经由门内或门外的杆状把手开启门扉;欲上锁时可藉按下设在门内的压扣达成;开锁时,不须拔起压扣,仅板转门内把手即可。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室内锁具的构造与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室内锁分解立体图;图2为
图1之座块部分平面图及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室内锁在未上锁时的部分横剖面图及纵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室内锁在上锁时的部分横剖面图5为本实用新型室用锁在进行开锁时的部分横剖面图及纵剖面图。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室内锁系由外侧壳体1、内侧壳体2、闩体3、外凸轮4、内凸轮5、弹片6、压扣7、转动棒8及固定座9所构成。
外侧体1(以下称壳体1)大致形成长槽状,前端与端板10连接,该端板10再与固定板F铆接,从而将锁具装设在门扉侧缘。端板10与壳体1连接处形成可供闩体3头部贯穿进出之孔101,该孔101侧边有一缺口101a。壳体1内侧面的前端洼设成凹部11;大致中间部侧设有一近H形座块12,该座块12前侧为凹部120,后侧为供压扣7端部进出之凹部121;内侧则与壳体1侧壁形成导槽122,该导槽122系供收容并引导闩体3的滑动片32滑动之用。凹部121区域内有一贯穿孔13作为紧急时由门外侧用一细杆插入并推出压扣7而达开锁的目的。座块12后方设有供装设外凸轮4的轴孔14,该轴孔14上下侧的壳体侧壁设有长缺口15。一突柱16设于体1后侧内面,其中心形成螺孔,与内侧壳体2结合时供螺钉锁紧之用。一对导板17设于突柱16上下侧,而分别与壳体1上下侧壁形成一对滑槽18,供引导闩体3的滑动片32滑动之用。壳体1外侧面后段为一平坦面19。内侧壳体2(以下称壳体2)部分形状与壳体1相对称,且部分构造相互构成一整体使用,故互相配合的部分标以相对应的代号,以利了解。壳体2亦大致形成长槽状,前端20为敞开状,且设一对突起201a;同时内面后侧设有凹孔26,其底部设有螺孔;藉壳体2的突起201a嵌入壳体1之缺口101a,壳体1的突柱16插入壳体2的凹孔26,并以螺钉拧紧,壳体1、2即组合成一结合体(如图3-5所示)。壳体2内侧面前为一凹部21,该凹部21与壳体1的凹部21构成一空室,从而在以后所述闩体3的头部30缩入时置入该头部30之用。一座块22设于与壳体1的座块12的凹部120共同形成弹簧33的顶座,后侧缺口221并贯窄壳体2且朝后延伸而形成贯穿孔23,供以后所述压扣7进出其间滑动。缺口221前端两侧形成有用来装设弹片6的嵌槽221a,一凹槽221b设于其前端壁作为弹片6受压扣7推挤时向后摆动的空间,两导槽221c则设在侧壁中间而与压扣7的凸轨嵌合,使压扣7稳定滑动。装设内凸轮5的轴孔24设在与壳体1的轴孔14相对称处,其上下侧的壳体侧壁设有长缺口25,该等长缺口25可与前述缺口15合成长条形开口。一对导板27平行延伸于凹孔26两侧,而与壳体上下侧壁间构成一对平行滑槽28,供引导闩体3的滑动片32滑动。壳体2外侧面后段亦有平坦面29。
闩体3由头部30、连杆31及滑动片32所构成。头部30系一侧为平坦面,另一侧为弧面的块体。连杆31一端以弹簧锁固定于头部30后端,另一端以滑动自如方式连接于滑动片32的端板321。一弹簧310卷绕于连杆31,其一端抵接于头部30,另一端抵接于端板321,使头部30被推压后可自动弹复位。将连杆31插入端板321的端部311增粗,作为端板321拉动头部30的著力处,同时供弹簧33套入定位用。滑动片32于端板321两端形成二平行板状侧片320。两侧片320均设有长孔320a,一突出板320b分别突出设置在长孔320a末端。后述凸轮4、5的两肩部421、521系抵压于突出板320b,于两凸轮受转动棒3带动旋转时,肩部421、521可边转动边推压滑动片32向后滑动。该闩体3还包括一弹簧33,该弹簧33的一端套于连杆31的端部311并顶在端板321上,另一端顶在由座块12、22的凹部311并顶在端板321上,另一端顶在由座块12、22的凹部120、220共同形成的弹簧顶座。因此,滑动片32于被凸轮4、5向后侧推动后可藉弹簧33的弹力复位,而两侧片320则分别嵌入壳体1、2两侧的滑槽122、222及18、28中滑动。
外凸轮4具有可装入壳体1的轴孔14中转动的轴部40,紧邻轴部40的扩大部41则用来抵接于轴孔14边缘,使外凸轮4转动时不致摆动。在扩大部41内侧向前突出设置一凸轮片42,该凸轮片42前侧有一可供后述压扣7内侧端进出其中的矩形缺口420,两侧后方的肩部421则分别用来抵压于滑动片32的突出板320b。轴部40内形成有贯穿外凸轮4的方型轴孔401,同时在该凸轮4的内侧面环绕轴孔401处形成凹入部43。
内凸轮5的构造与外凸轮4大致相同,亦具有用来嵌入壳体2的轴孔24内转动的轴部50,贯穿内凸轮5的方型轴孔501,使内凸轮5稳定转动的扩大部51,及内侧面的凹入部(图中未显示)。与外凸轮4相异处为向前突出设置的凸轮片52,该凸轮片52前端有一缺口520,缺口两侧形成斜面523凸轮片52两侧后方的肩部521则用来压接于滑动片320之突出部320b,藉以推动滑动片320滑动。凸轮片52较42短,使两凸轮4、5相叠合时凸轮片52前竭大致位于凸轮42的缺口420底端。
弹片6为大致呈T型的弹簧片,其两侧60嵌入壳体2的嵌槽221a,而将弹片6固定于座块22,使中间的阻定板61向下向后朝贯穿孔23延伸。阻定板61返下端处形成V型突起62供扣入后述压扣7的V型槽内阻止压扣滑动。
压扣7为矩形柱体,外端部连接一操作杆74,前侧面有二道V型槽70、71,后侧面在内端部75附近设有突柱72,余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引导压扣7滑动的凸轮73。
转动棒8由方形外杆80以及内杆81以可分别独自转动的方式用现有技术相对接,外杆80插入外凸轮4的轴孔401中供转动外凸轮4,内杆81则插入内凸轮5的轴孔501中供转动内凸轮5。此外,外杆80及内杆81对接端部形成缩径部800、810,外杆80还设有圆柱销802,于转动棒8插入组配中的外凸轮4与内凸轮5中时,圆柱销802阻定于外凸轮4的轴部40,使缩径部800恰位于凹入部43处,缩径部810位于内凸轮5的凹入部,故外杆80、内杆81可分别独自转动外凸轮4、内凸轮5而互不阻碍。同时外杆80、内杆81的一侧面设有锯齿纹801、811,在装设把手时,可用一螺丝旋入把手的螺孔中并使螺丝端部紧紧顶在锯齿纹,将把手固定于外杆或内杆上。
如图3-5所示,在装配状态中,外凸轮4、内凸轮5系以具有凹入部的内侧面相叠合,置于滑动片32的两侧片320间,令轴部40、50分别嵌入壳体1、2的轴孔14、24,两侧肩部421、521分别突入长孔320a并压接于突出板320b,缺口420、530朝向座块12、22,同时转动棒3贯穿孔凸轮4及内凸轮5的轴孔401、501,至圆柱锁802抵接于外凸轮4,使外杆80、内杆81可分别转动外凸轮4、内凸轮5,再于外杆80上配设把手Ho,内杆81上配设把手HI。因此藉旋转把手H可使外凸轮4转动,从而藉肩部421推动滑动片320向后滑动,带动闩体3的颈部30后退缩入壳体1、2的凹部11、21所形成的空室;旋动把手H亦可使内凸轮5转动,藉肩部521推动滑动片320向后滑动,使闩体3的头部30缩入凹部11、21所形成的空室内。再者,压扣7以可滑动方式贯穿入壳体2的贯穿孔23,并突入座块22的缺口221,使两凸轨73嵌入导槽221c,二V型槽70、71面对弹片6,使弹片6的V型突起62扣入V型槽70或71中。突柱72以可进出缺口520的方式与凸轮片52的缺口520相对向嵌合,操作杆74向壳体2外侧延伸。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把手盖用固定座9,该固定座9由塑胶材料制成,其套合孔50可供该固定座9稳固套合在壳体1、2的平坦面19、29上,两侧壁91的大致中央部各有一棒孔92供转动棒8穿通。侧壁91的上侧及下侧各设上槽910及下槽911。该等上槽910、下槽911在装配内、外把手HI、Ho时,可供内、外把手盖CI、Co间的固定螺丝L穿通。
其次说明本实用新型室内锁的动作与特点。
图3所示为未上锁的状态。图3(A)中壳体2已被取下,图3(B)为组配完成状态的纵剖面图。此状态中,滑动片32被弹簧33向前顶,闩体头部30自固定板F伸出;弹片6的突起62扣于压扣7的V型槽70,压扣7的突柱72位于内凸轮5的缺口520外,内端部75与座块22表面齐平或稍缩入,故外、内凸轮4、5不受压扣7的阻碍,外、内把手Ho、HI皆可独立自由转动,使头部30缩入壳体1、2所形成的结合体内,而把门扉打开。例如内把手HI转动时,内杆81被转动,带动内凸轮5转动,藉肩部521推动滑动片32的突出板320b,使滑动片32向后移动,带动头部30进入壳体1、2的凹部11、21所形成的空室,而把门打开。把手HI顺时针或反时针转动,效果相同。转动外把手Ho时则使外凸轮4转动,而启开门扉。
图4为已上锁的状态。欲上锁时,系将压扣7操作杆74向内按压,使压扣7抵抗V型突起62的弹性阻力向内滑动,藉V型突起62扣入压扣7的V型槽71而将压扣7固定位。此时,压扣7的突柱72进入内凸轮5的缺口520内,内侧端75嵌入外凸轮4的缺口420内,故外凸轮4无法转动,亦即转动棒5的外杆80与外把手Ho均无法转动,换言之,压扣7被压入的状态下,门扉无法用门外把手打开。
图5所示为自门内侧开锁的说明图。设以顺时针方向(以图面所示例而言)转动门内侧把手HI,使转动棒8的内杆81带动内凸轮5转动,缺口520旁的斜面即因转动而顶推压扣7的突柱72,使突柱72向上移动并退出缺口520,从而压扣72抵抗弹片6的V型突起62的弹性阻力而浮起,内端部75退出外凸轮4的缺口420,同时凸轮片52的上侧肩部521一边转动,一边推动滑动片32向后移动,使闩体3的头部30缩入,而把门打开。亦即,使用者由室内压入压扣7时,即无法从室外打开,但室内使用者仅需以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推动内把手HI即可解除上锁状态,把门打开,而不必拔起压扣7。
此外,在操作把手开启门扉时,因固定座9套装在壳体1、2的结合体上,且连接把手盖CI、Co的固定螺丝L又穿经凸槽910、911,因此,两固定螺丝L及转动棒8大致在同一线上,因而把手HI或Ho转动时,把手盖CI、Co不致跟著转动。
由上述可知,本室内锁在未上锁时,内、外侧把手均可把门与开;欲上锁时,按下压扣即可;上锁状态中,只要推转室内把手即可开锁同时把门与开。对手部残疾人士或手持物品而不便操作的人士可毫无困难的开门,且具有安全性。
权利要求1.一种室内锁,包括有由外侧壳体与内侧壳体所形成的结合体;由可缩入前述结合体内的头部,可在结合体内前后滑动以拉动头部的滑动片,及使滑动片复位的弹簧等所构成的闩体;设于前述结合体内,可个别推动滑动片向后移动,而把门打开的外凸轮与内凸轮;由操作内凸轮的内杆及操作外凸轮的外杆以可分别独立转动方式对接而成的转动棒;及分别操作转动棒的内杆与外杆的内、外把手等,其特征在于前述凸轮的凸轮片前端亦设有缺口,该缺口两侧形成斜面,使内凸轮的凸轮片较外凸轮的凸轮片短;同时该室内锁还包括一弹片设于内侧壳体中,具有弹性V型突起;一压扣以可滑动方式装设于内侧壳体,具有朝内凸轮的缺口延伸的突柱,面向弹片突起而供该突起扣入的二V型槽,及操作该压扣的操作杆,于上锁时,藉按下压扣使压扣内端部嵌入外凸轮缺口,突柱入内凸轮的缺口,弹片突扣入压扣之一V型槽,此时,外侧把手无法把门打开;于开锁时,可藉操作内侧把手,转动内凸轮,利用内凸轮的缺口斜面顶起压扣的突柱,压扣内端部退出外凸轮的缺口,弹片突起扣于压扣的另一V型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室内锁,其特征是它还包括一固定座,该固定座有供套装在前述结合体的套合孔,设在套合孔侧壁供贯穿转动棒的棒孔;及在两侧壁上、下侧,供把手盖的固定螺丝贯穿的凹槽。
专利摘要一种如走廊、通道、浴室等处使用之锁,于上锁时,藉按下压扣使压扣内端部嵌入外凸轮缺口,突柱嵌入内凸轮的缺口,弹片突起扣入压扣之一C形槽,此时,外侧把手无法把门打开;于开锁时,可藉操作内侧把手,转动内凸轮,利用内凸轮的缺口斜面顶起压扣的突柱,压扣内端部退出外凸轮的缺口,弹片突起扣于压扣的另一V形槽。
文档编号E05B65/00GK2071684SQ9020996
公开日1991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1990年7月6日 优先权日1990年7月6日
发明者彭胜良 申请人:六加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