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褶帘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620432阅读:来源:国知局
状部的帘布贯穿部件;
[0361]所述帘布为织物;
[0362]所述线状部具有升降绳保持部,并且,在不切断构成所述帘布的线的情况下贯穿所述帘布而形成所述升降绳保持部,其中,所述升降绳保持部在贯穿所述帘布后的状态下呈环状、且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保持所述升降绳。
[0363]进而,该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帘布贯穿部件是间距保持绳。
[0364]进而,该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帘布贯穿部件是具有防脱件的升降绳插通部件。
[0365]进而,该百褶帘的特征在于:不切断所述织物的纵绳和横绳。
[0366]进而,该百褶帘的特征在于:在横绳之间形成所述织物的褶线,并在褶线中插入所述线状部。
[0367]进而,该百褶帘的特征在于:通过针加工进行对所述织物的贯穿。
[0368]进而,该百褶帘的特征在于:通过针加工,将所述织物的处于针加工前的原来状态的纵绳和横绳扩开并插入线状部。
[0369]进而,该百褶帘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织物的横绳形成为细竹签状,并且,通过在所述细竹签之间插入针而将所述线状部插入。
[0370]进而,该百褶帘的特征在于:通过形成所述织物的密织部和疏织部并在疏织部中插入所述针,由此将所述线状部插入。
[0371]在该百褶帘中,由于具备不具有线的断开缝的升降绳插通部,因此防止了相对于升降绳进行移动的帘布的磨损。
[0372]21-1.第一实施方式(不会切断褶线的线的保持部等的插通孔)
[0373]图14-2中示出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构成:S卩,通过针加工而在不切断构成作为帘布的织物的纵绳或横绳、或者纵绳和横绳双方的情况下将保持部7插入于帘布2中这一构成。本实施例也能够适用于向面料(帘布)中插入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或者向面料中插入升降绳插通部该两结构的任一结构中。在图14_2(a)中示出了将卡合有保持部7的钩针31插入帘布2中的状态。图中的虚线9为百褶帘的褶线9,对于处于针加工前的原来状态的纵绳和横绳,在本实施例中在褶线的位置处以主视时呈横长的方式插入开关针。另外,所谓的原来状态,是指如比较例的图14_2(c)的不存在升降绳插通孔2a的部位的面料那样,以最初的编织状态整齐排列的横绳和纵绳的状态。
[0374]在该状态下,如图14-2 (a)所示,相比原来状态,呈八根左右的纵绳在横向上发生左右偏移且两根左右的横绳朝向纵向偏移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将保持部(在本例中为两根线状部)和开关针(在本例中为钩针31)插入。图14-2(b)中示出从帘布2上拔出钩针31而仅保持部7贯穿帘布2的状态。在拔出开关针之后,被拉伸的横绳和纵绳自然地欲恢复为原来状态,且较之图14-2(a)的状态插通孔的开口变小。
[0375]如此,能够在不切断帘布褶线的线的情况下将保持部或对应的部件插入帘布2中。而且,升降绳插通部形成有升降绳保持部,该升降绳保持部利用不存在线断开缝的插通孔(帘布的贯穿部)和保持部7的线状部形成为环状,并将升降绳侧面周围包住从而保持升降绳(参照图1-1等其他实施例)。在该百褶帘中,由于不具有线的断开缝,因此防止了插通部的磨损。照片(f)、(g)中示出作为比较例而形成有现有的升降绳孔(上方)和本实施例的插通部(下方)的面料样品。(g)中下方所拍摄的形态,是将与图7-3相同的升降绳插通部如图14-2(b)所示插通后的状态进行拍摄而得的形态。虚线2b所示的部位为升降绳插通部件的一部分,且是安装有防脱件的单丝(m0n0-filment)(线状部)。如此,百褶帘的面料在其编织组织不会被切断的情况下被扩开并被插入有升降绳插通部件。
[0376]关于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钩针,利用图14_2(d)、(e)进行说明。图14_2(d)为俯视图,图14_2(e)为主视图。如图14_2(e)所示,钩针31是由钩(hook)部分31a和闩(latch) 31b构成的开关针。闩31b以转动轴31c为轴进行转动。当闩31b关闭时,钩部分31a的前端部的一部分被收容在形成于闩31b前端的收容槽部分31d中。
[0377]在图14-2B中示出变形例1。在该变形例中构成为:将形成帘布2的面料的横绳2d形成为细竹签状,并在上下的横绳之间插入线状的保持部。
[0378]首先,对帘布2进行压褶(pleating)加工,以在上下相邻的细竹签状横绳之间形成褶线9。然后,如图14-2B所示,在纵绳2f和横绳2d之间插入钩针31,从而插入帘布贯穿部件(升降绳插通部件、间距保持绳)的线状部。如图14-2B所示,将钩针31以俯视时呈横长的方式插入纵绳和横绳间的横长空隙内即可。
[0379]由于是沿着褶线将钩针31插入横长空隙内,因此容易在不切断线的情况下插入针。细竹签可以为竹材、短竹材、日本纸捻搓而成的线、聚酯纤维、日本纸和聚酯等纤维一同捻搓而成的线。
[0380]在图14-2C中示出变形例2。帘布包括密织部2g和疏织部2h,疏织部2h形成为单位宽度内的纵绳根数少的构成。疏织部也可以形成为与加工用针的粗细对应的开口。[0381 ] 对帘布2进行以与疏织部2h垂直的方式形成褶线的环状压褶加工,并在疏织部2h的纵绳之间插入开关针,从而将帘布贯穿部件(升降绳插通部件、间距保持绳)的线状部插入。在插入针时,容易在不切断线的情况下插入针。另外,当如本变形例所示以呈固定间隔重复疏织部2h的方式构成面料时,容易与升降绳垂下位置对应。
[0382]22.观点二十二(防脱件与纵绳能够相对旋转)
[0383]22-1.第一实施方式(防脱件能够自如地旋转)
[0384]在图15-1中示出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间距保持绳6上呈等间隔地(在图15-1 (a)中仅示出一单位)设有柔软的线状部21,在线状部21的前端上安装有能够相对于纵绳旋转的防脱件23。如图15-1 (b)所示,纵绳通过锁链状花样织法形成,使缠绕在纵绳内的线每隔固定间隔突出,并在其前端固定有防脱件。能够通过基体上注塑成形(outsert molding)或缝合、粘接、铆接部件、热粘结等将防脱件固定于线状部21上。线状部21是具有柔软性且对于扭曲无抵抗力的部件。防脱件23既可以通过树脂成形而形成,也可以如图15-1 (d)所示,利用硬质的针织绳形成防脱件。具体而言,能够在将由具有热固性的纤维构成的线编入之后通过热处理使其硬化而成形。
[0385]在将如上的间距保持绳6的防脱件插入百褶帘的褶线的状态下,间距保持绳的纵绳被固定支撑在未图示的上梁上,因此,利用间距保持绳的绳保持帘布的各层褶线的高度。另外,当通过未图示的升降装置折叠百褶帘时,如图15-1 (e)所示,间距保持绳被折叠成Z字形。此时,在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的各层线状部21的突出位置上,相对于被褶线保持的防脱件,纵绳进行旋转并向横向充分倾斜,因此,纵绳被整齐地折叠。因此,提高了折叠时的外观性,且也不会招致折叠尺寸的不必要增大。另一方面,关于现有技术下的百褶帘,如图15-1 (f)所示,由于线固定部22不进行旋转,因此固定有线固定部22的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也不进行旋转。因此,间距保护绳6的纵绳在上下方向上占据很大的幅度,帘布2无法被足够小地折叠。其结果是,帘布2折叠时的外观性差,会引起折叠尺寸的不必要增大。
[0386]22-2.第二实施方式(防脱件轴部分能够旋转地卡合)
[0387]图示于图15-2中。
[0388]22-3.第三实施方式(升降绳交错地插入环状保持部)
[0389]图示于图15-3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上呈等间隔地设置有用于保持帘布2的褶线9的间隔的保持部。保持部为如下形态:S卩,使一对绳136c(图中示出两根)从在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的上下方向上错开的突出部位Pl、P2突出,并在突出的绳的前端侧设置防脱件136b,由此形成呈环状的保持部136。
[0390]22-4.第四实施方式(升降绳交错地插入牙边中)
[0391]图示于图15-4中。
[0392]22-5.第五实施方式(从线状部的左右交错地垂下升降绳)
[0393]图示于图15-5中。
[0394]22-6.第六实施方式(在左右错开的位置上卡定防脱件)
[0395]图示于图15-6中。
[0396]23.观点二十三(防脱部件保持在褶线的褶峰部分)
[0397]23-1.第一实施方式(从间距保持绳突出的防脱件)
[0398]观点二十三中示出:在图16-1 (a)所示帘布的褶线的褶峰部分上卡定有防脱件的百褶帘。
[0399]23-2.第二实施方式(与升降绳插通部连接的防脱件)
[0400]图示于图16-2中。
[0401]23-3.第三实施方式(插通帘布多次的防脱件)
[0402]图示于图16-3中。在该百褶帘中,由于在折叠时防脱件138b不会被夹持在面料中,因此折叠尺寸小。在图16-3A中示出变形例1。
[0403]23-4.第四实施方式(端部具有防脱件的半环状升降绳插通部)
[0404]图示于图16-4中。
[0405]24.观点二十四(间距保持绳或升降绳插通部的防脱件错开并为两列以上)
[0406]24-1.第一实施方式(从一根间距保持绳沿左右方向错开而保持防脱件)
[0407]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如图17-1所示相对于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以主视时沿左右方向呈两列的方式保持有防脱件的百褶帘。
[0408]在图17-2中示出第二实施方式。
[0409]在图17-3中示出第三实施方式。
[0410]在图15-6中示出第四实施方式。
[0411]25.观点二十五(在帘布的前后设置升降绳并对帘布的移动进行限制)
[0412]25-1.第一实施方式
[0413]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图17-7所示的百褶帘那样在帘布的前后分开设置升降绳并对帘布朝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百褶帘。
[0414]26.观点二十六(能够拆装升降绳插通部的间距保持绳)
[0415]在图3-2中示出能够拆装的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44。
[0416]27.观点二十七(在帘布与间距保持绳之间存在有升降绳)
[0417]在下图中列举各实施方式。
[0418]图1-3、图 1-9、图 1-16、图 2-2、图 2-3、图 8-1、图 8-2、图 8-3、图 8-4、图 8-5、图15-3、图 15-5、图 15-6。
[0419]28.观点二十八(间距保持绳的纵绳与相对的束缚部位之间的间隔大至帘布前后宽度以上)
[0420]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百褶帘中,由于构成帘子的板材宽度大于梯绳的横绳宽度,因此,在折叠百褶帘时,梯绳被板材夹持从而折叠方向的折叠尺寸变大。(参照图17-6(b)、尤其参照折叠部位143b、143c)
[0421]在观点28中示出了以下百褶帘,该百褶帘的特征在于:
[0422]具备:悬挂支撑于上梁且能够沿上下方向折叠成Z字形的帘布、悬挂支撑于所述上梁的间距保持绳、以及设置于所述间距保持绳的纵绳上的多个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的长度大于纵绳基端部与将保持部保持于帘布上的束缚部位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保持部的长度形成为大于折叠帘布时帘布的前后宽度。
[0423]并且,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中的与间距保持绳的纵绳连接的连接部位与以下的束缚部位之间的距离,形成为大于折叠帘布时帘布的前后宽度,其中,该束缚部位是指:在纵绳夹着帘布相对的一侧上将所述帘布束缚为使其不会在保持部上向同一方向移动这一部位(防脱件的与帘布接触的接触部、或者作为防脱部件的升降绳的与帘布接触的接触部)。
[0424]进而,其特征也可以为:所述束缚部位是设置于所述保持部的防脱件的与帘布接触的接触部。
[0425]进而,其特征也可以为:所述保持部是通过从所述纵绳呈环状地突出有线状部而形成,与所述纵绳连接的连接部位是所述纵绳的帘布接触部,所述保持部的前端环状部和被插入所述前端环状部的升降绳作为防脱部件而存在,该防脱部件防止所述纵绳在夹着帘布相对的一侧上相对于所述帘布脱落,所述束缚部位是所述升降绳的与所述帘布接触的接触部。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