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沼泽和滩涂步行式钻井平台的钢结构加固平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钻井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沼泽和海 边滩涂地区步行式钻井平台的钢结构加固平台。
技术背景沼泽地区和海边滩涂地区蕴藏有大量的石油资源,由于其特殊的 地理条件,常规的钻机难以直接进去钻探石油,通常都要配用由专业 造船厂设计制造的步行式钻井平台。本实用新型设计者曾在专利号为ZL200820028555. 7的专利申请文本中提_供一种名称为"用于沼泽和 滩涂地区的步行式钻井平台"的技术设备,它利用多个沉箱连接组成 的主平台区和辅助平台区为钻机井架的安装铺设了基础,通过主平台 区和辅助平台区的交替移动实现了钻井平台的整体移动。该设备虽具 有结构简单、制造周期短、造价低、使用安装方便等优点,但在实际 应用中发现其尚还存在有一些不足,具体归结为1、由于箱式钻井 平台组合后长达70多米,由此带来刚度不足的严重问題,无法保证 设备在工作中正常使用;2、在平台上有三组体积庞大的钢结构液压 行走机构,占用面积较大,不仅影响了钻井设备的布置,而且给平台 上操作人员的行走带来不便,安全性差;3、该设备如用在浅海作业, 当遇到海浪袭来时,很可能会波及影响到石油钻机设备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ZL200820028555. 7专利技术内容做出 进一步改进,从而提供一种结构刚度好、安全性高、适于各种工作场 合正常使用的沼泽和滩涂步行式钻井平台的钢结构加固平台。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所提供的 沼泽和滩涂步行式钻井平台的钢结构加固平台由多个直立钢结构辨 架板块、多块平置钢结构板块平台和多根斜拉筋组成,各钢结构辨架 板块的下部通过销子依次连接在步行式钻井平台主平台区或辅助平台区各沉箱之间,各钢结构板块平台通过销子依次连接在各辨架板块 上端间,斜拉筋的上端和下端通过销子分别与钢结构板块平台和沉箱 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ZL200820028555. 7专利技术所 述的用于沼泽和滩涂地区的步行式钻井平台的基础上增加安装了由 钢结构珩架板块、钢结构平台和斜拉筋组成的钢结构整体加固平台, 增强了设备刚度,钢结构平台上面就是平坦的钻井平台,可以安装钻 机以及其它附属设备,钢结构平台板与沉箱箱体之间的空间高度在 4~5米,其中安装了三个步行式液压钢梁,并亦可安装一些其它的 附属设备。通过上述设置使钢结构板块平台个沉箱体之间形成一个坚 固的刚体,确保了步行式钻井平台的正常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側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部分的俯视向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分别是1-钢结构对架板块,2-钢结构板块平台, 3卡拉筋,4-步行式钻井平台主平台区(或辅助平台区)的钢制沉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内容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 的实际制作结构并不仅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沼泽和滩涂步行式钻井平台的钢结 构加固平台是对ZL200820028555. 7专利技术结构的完善和补充,它 由多个直立钢结构珩架板块l、多块平置钢结构板块平台2和多^l斜 拉筋3组成,各钢结构珩架板块1的下部通过销子依次连接在步行式 钻井平台主平台区或辅助平台区各沉箱4之间,各钢结构板块平台2 通过销子依次连接在各衡架板块1上端间,斜拉筋3的上端和下端通 过销子分别与钢结构板块平台2和沉箱4连接.钢结构板块平台2 至沉箱4表面间的高距为4~5米。
权利要求1、一种沼泽和滩涂步行式钻井平台的钢结构加固平台,其特征在于它由多个直立钢结构珩架板块(1)、多块平置钢结构板块平台(2)和多根斜拉筋(3)组成,各钢结构珩架板块(1)的下部通过销子依次连接在步行式钻井平台主平台区或辅助平台区各沉箱(4)之间,各钢结构板块平台(2)通过销子依次连接在各珩架板块(1)上端间,斜拉筋(3)的上端和下端通过销子分别与钢结构板块平台(2)和沉箱(4)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沼泽和滩涂步行式钻井平台的钢结构 加固平台,其特征在于钢结构板块平台(2)至沉箱(4)表面间的高距为 4~5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沼泽和滩涂步行式钻井平台的钢结构加固平台,由多个直立钢结构珩架板块、多块平置钢结构板块平台和多根斜拉筋3组成,各钢结构珩架板块的下部依次连接在步行式钻井平台主平台区或辅助平台区各沉箱之间,钢结构板块平台依次连接在各珩架板块上端间,斜拉筋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钢结构板块平台和沉箱连接。本实用新型内容是对ZL200820028555.7专利技术结构的完善和补充,具有结构刚度好、安全性高、适于各种工作场合正常使用等优点。
文档编号E02B17/00GK201330390SQ20082022842
公开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25日
发明者王国治, 王庆菊 申请人:王国治;王庆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