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桩式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9124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筋混凝土桩式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深水围垦工程软土地基筑提技术,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适用于深水软土地基上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
背景技术
在深水软土地基上筑提,传统的土石提结构体积大,需耗用大量的砂石料,挖山采石影响自然环境,对于砂石外购的地区来说,砂石的费用非常高,从而造成筑提成本高。土石提占地面积大,对于土地缺少的地区来说,筑提占用过多的土地实在可惜。为满足土石提稳定要求,一般还需做地基处理,跨汛期海上深水施工受自然条件制约,施工风险高、难度大,施工周期长。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传统的土石提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桩式提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排平行封闭设置且插入地基中的钢筋混凝土板桩;设置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之间且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板桩桩顶连接的提顶;填充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间的泥面线以上的填充物;设置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外侧的护滩结构。所述提顶由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板桩桩顶的钢筋混凝土导梁、沿提轴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且连接于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桩顶上的钢筋混凝土导梁之间的钢筋混凝土联系梁和铺设在相邻两钢筋混凝土联系梁之间的钢筋混凝土叠合式面板;所述钢筋混凝土板桩、钢筋混凝土导梁、钢筋混凝土联系梁及钢筋混凝土叠合式面板相互联接成整体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式面板由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和现浇在所述钢筋混凝土联系梁、预制钢筋混凝土板上的钢筋混凝土面板构成,预制钢筋混凝土板与现浇的钢筋混凝土面板形成叠合式受力结构。所述提顶还包括设置在钢筋混凝土导梁上的防浪墙。所述钢筋混凝土联系梁为倒T形钢筋混凝土联系梁。每排钢筋混凝土板桩由间隔设置的长板桩和短板桩构成,长板桩的桩顶与短板桩的桩顶平齐,长板桩打入地基中的部分大于短板桩打入地基中的部分;所述长板桩与短板桩之间通过企口连接。在所述长板桩与短板桩的企口之间还可以根据止水要求预埋橡胶止水条。为防止填充物流失,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铺设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之间泥面线上以及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内侧面上的土工布,所述土工布围成一用以填充填充物的空间, 所述填充物填充在所述空间中。[0017]所述填充物为充泥管袋或级配石料。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护滩结构包括紧邻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且铺设在滩地面上的砂肋软体排和混凝土预制块软体排以及抛填在砂肋软体排上的碎石包、块石或石笼;所述混凝土预制块软体排位于所述砂肋软体排的外侧。为了提高整个钢筋混凝土桩式提的稳定性,增强结构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减少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及变形,降低板桩的内力,根据结构需要,钢筋混凝土联系梁在背浪侧挑出一定长度,挑出端下设斜支撑桩,斜支撑桩的下部插入地基中,所述斜支撑桩与所述背水侧钢筋混凝土板桩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结构体积小,占地少,投资省;2、钢筋混凝土板桩在工厂预制,现场施打,机械化施工程度高;3、适用于软土地基、整体稳定性好;4、所需土石方量少,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之间填土质量要求低,可充分利用工程附近土方,影响范围小;5、结构外围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波浪冲击能力强。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结构断面示意图。图2为
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图3为
图1的B-B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参看
图1、2、3,所示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包括两排平行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板桩 100、100a,每排钢筋混凝土板桩IOOUOOa均由相间设置的长板桩101和短板桩102构成 (参见图2),长板桩101和短板桩102均为预制桩,长板桩101的桩顶与短板桩102的桩顶平齐,长板桩101插入地基中的部分大于短板桩102插入地基中的部分。长板桩101和短板桩102之间的连接方式为企口连接,在长板桩101与短板桩102的企口之间还可以根据止水要求预埋橡胶止水条(图中未示出)。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IOOUOOa沿提线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道变形缝,以减少不均勻沉降及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变形缝两侧的钢筋混凝土板桩IOOUOOa间横向布置钢筋混凝土板桩110,增强桩式提的横向整体稳定。为了提高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IOOUOOa的整体稳定,增强结构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减少结构在水平作用的位移及变形,减少钢筋混凝土板桩的内力,根据结构需要,在背水侧钢筋混凝土板桩IOOa外侧的滩地面中打入与背水侧钢筋混凝土板IOOa桩成一定夹角的斜支撑桩700。如图2所示,接着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IOOUOOa桩顶浇筑钢筋混凝土导梁200 和钢筋混凝土联系梁300。钢筋混凝土导梁200起连接一排长板桩101和短板桩102作用,沿钢筋混凝土导梁200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根钢筋混凝土联系梁300。在本实施例中, 钢筋混凝土联系梁300为倒T形钢筋混凝土联系梁。浇筑钢筋混凝土联系梁300时,在背浪侧挑出一定长度,挑出端与斜支撑桩700的顶端浇筑在一起。然后及时在钢筋混凝土板桩IOOUOOa外侧进行护滩施工,以防止波浪水流对板桩两侧滩地的冲刷。护滩施工首先在紧邻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IOOUOOa的滩地面上铺设砂肋软体排920,在砂肋软体排920外侧的滩地面上铺设混凝土预制块软体排900,在砂肋软体排920上抛填碎石包、块石或石笼910至设计高程。同时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100、 IOOa之间泥面线上以及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IOOUOOa内侧面上铺设土工布500,使土工布 500围成一用以填充填充物600的空间,然后将填充物600填充在空间中至设计高程;填充物600为充泥管袋或级配石料。接着在相邻两钢筋混凝土联系梁300上铺设预制钢筋混凝土板400,钢筋混凝土板400铺设好以后,在钢筋混凝土联系梁300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板400上现场浇筑钢筋混凝土面板800,再在迎浪侧的钢筋混凝土导梁200上浇筑防浪墙810。以上内容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行业的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例的限制,上述实例和说明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将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权利要求1.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排平行封闭设置且插入地基中的钢筋混凝土板桩;设置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之间且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板桩桩顶连接的提顶;填充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间的泥面线以上的填充物;设置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外侧的护滩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顶由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板桩桩顶的钢筋混凝土导梁、沿提轴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且连接于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桩顶上的钢筋混凝土导梁之间的钢筋混凝土联系梁和铺设在两相邻钢筋混凝土联系梁之间的钢筋混凝土叠合式面板;所述钢筋混凝土板桩、钢筋混凝土导梁、钢筋混凝土联系梁及钢筋混凝土叠合式面板相互联接成整体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式面板由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和现浇在所述钢筋混凝土联系梁、预制钢筋混凝土板上的钢筋混凝土面板构成,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板与现浇钢筋混凝土面板形成叠合式受力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顶还包括设置在钢筋混凝土导梁上的防浪墙。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联系梁为倒T 形钢筋混凝土联系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每排钢筋混凝土板桩由间隔设置的长板桩和短板桩构成,长板桩的桩顶与短板桩的桩顶平齐,长板桩打入地基中的部分大于短板桩打入地基中的部分;所述长板桩与短板桩之间通过企口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长板桩与短板桩的企口之间预埋有橡胶止水条。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铺设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之间泥面线上以及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内侧面上的土工布,所述土工布围成一用以填充填充物的空间,所述填充物填充在所述空间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为充泥管袋或级配石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滩结构包括紧邻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且铺设在滩地面上的砂肋软体排和混凝土预制块软体排以及抛填在砂肋软体排上的碎石包、块石或石笼;所述混凝土预制块软体排位于所述砂肋软体排的外侧。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桩式提,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联系梁在背浪侧挑出一定长度,挑出端下设斜支撑桩,斜支撑桩的下部插入地基中,所述斜支撑桩与所述背水侧钢筋混凝土板桩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钢筋混凝土桩式堤,其包括两排平行封闭设置且插入地基中的钢筋混凝土板桩;设置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之间且与钢筋混凝土板桩桩顶连接的堤顶;填充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间的泥面线以上的填充物;设置在两排钢筋混凝土板桩外侧的护滩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体积小,占地少,投资省;2、所需土石方量少,而且可利用工程附近土方,解决筑堤砂、石料紧缺问题;3、钢筋混凝土板桩工厂化制作,现场施打,机械化施工程度高;4、适用于软土地基,整体稳定性好;5、结构外围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波浪冲击作用强。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围垦工程的围堤,尤其适用于深水软土地基筑堤。
文档编号E02B3/06GK202170498SQ20112023020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日
发明者何刚强, 俞相成, 张丽芬, 汪巍巍, 谢先坤 申请人: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