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23420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包括包括成对设置于船体上的第一/二支架,第一/二支架顶端分别活动连接传动辊,传动辊上设置传动带,第一支架之间固连收集器;第一支架上固连有双层风管,双层风管位于传动带之间,双层风管带有两端封闭的内/外管,内/外管上分别带有内/外出风口,内管内通过连接管与所述船体上的鼓风机连通;所述船体上位于第二支架前方设置第三支架,第三支架顶端枢连刮藻器,刮藻器带有传动轴,传动轴上套接载体,刮藻板均布于载体外圆面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效率高,蓝藻收集彻底,效果好。
【专利说明】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收集蓝藻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简称MCs),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s。MCs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0003]目前收集蓝藻还主要通过散药水或使用打捞船进行人工打捞,尤其是夏季蓝藻暴发时,易聚集于湖湾,河湾,河道等不易打捞处,收集打捞难度大,工人的劳动强度高,而且效果也不明显,效率比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 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其结构简单,效率高,蓝藻收集彻底,效果好。
[000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包括成对设置于船体上的第一 / 二支架,第一 / 二支架顶端分别活动连接传动辊,传动辊上设置传动带,第一支架之间固连收集器;第一支架上固连有双层风管,双层风管位于传动带之间,双层风管带有两端封闭的内/外管,内/外管上分别带有内/外出风口,内管内通过连接管与所述船体上的鼓风机连通;所述船体上位于第二支架前方设置第三支架,第三支架顶端枢连刮藻器,刮藻器带有传动轴,传动轴上套接载体,刮藻板均布于载体外圆面上;
[000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优选地,所述收集器入口的边缘固连有挡板;
[0009]优选地,所述内/外管上的内/外出风口的方向相反,外出风口对着下侧传动带;
[0010]优选地,所述双层风管通过内/外管两端的连接板与第一支架固连;
[0011]优选地,所述刮藻板为非亲水性硬质板;
[0012]优选地,所述刮藻板为软质材料板;
[0013]优选地,所述船体上位于刮藻器的前方设置有过滤网;
[0014]优选地,所述船体上带有水泵,水泵的出水口与导流管连接,水泵的入水口与抽水管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船体上还带有配电箱、发电机、发动机及电动机,电动机驱动传动辊转动;
[0016]优选地,传动带表面辅设一层尼龙纱布。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船体上固连支架设置能够自动化运转的传动带,并且在传动带之间安装双层风管,对传动带上残留的蓝藻进行收集,同时通过带有多个刮藻板的刮藻器不断地转动将蓝藻刮至传动带表面,为能收集湖泊等湖湾内的蓝藻,在船体上设置导流管,向船体后方排水,使得船头前方的蓝藻自动向刮藻器移动,结构简单,效率高,效果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刮藻器的结构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风管的结构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风管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成对设置于船体上的第一 / 二支架1/2,第一/ 二支架1/2顶端分别活动连接传动辊3,传动辊3上设置传动带8,优选地,传动带8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多孔或镂空结构,可用来收集水面较大的水生植物或漂浮物,当用于收集蓝藻时,在传动带8表面辅设一层20目左右尼龙纱布,能够顺利地收集并传输蓝藻,尼龙纱布易于更换和清洗,使用安装方便;所述船体上带有电动机17,电动机17驱动传动辊3旋转,传动带8在随着传动辊3的旋转而转动,为能将传动带8上的蓝藻收集起来,在第一支架I之间固连收集器9,收集器9入口的边缘固连有挡板10,传动带8上的蓝藻会下落在挡板10上进入收集器9内,优选地,在收集器9的底部固连收纳袋,可及时将收集满的蓝藻进行打包处理;
[0024]为了将粘附于传动带8上的蓝藻收集掉,如图1所示,在第一支架I上通过连接板73固连有双层风管7,双层风管7位于传动带8之间,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双层风管7带有两端封闭的内/外管74/71,内/外管74/71上分别带有内/外出风口 75/72,内管74内通过连接管与所述船体上的鼓风机19连通,启动鼓风机19向内管74内吹风,内/外管74/71上的内/外出风口 75/72的方向相反,外出风口 72对着下侧传动带8,启动所述鼓风机,风先从内管74上的内出风口 75进入内/外管74/71之间,经过缓冲,气流变化平稳均匀,再从外出风口 72吹出,使得气流可将粘附于下侧传动带8上尼龙纱布表面上的蓝藻吹入收集器9内;所述船体上位于第二支架2前方设置第三支架4,第三支架4顶端枢连刮藻器5,第二支架2上的传动辊3通过齿轮与刮藻器5联动,当传动辊3带动传动带8转动时,刮藻器5也随之向相反方向转动,如图2所示,刮藻器5带有传动轴51,传动轴51上套接载体52,刮藻板53均布于载体52外圆面上,在遇到蓝藻密度较大较厚时,优选地,使用由非亲水性硬质板制成的刮藻板53,有利于将成团的蓝藻刮至传动带8上;优选地,当蓝藻密度较小较薄时,使用由软质材料板制成的刮藻板53,由于材料较软,刮藻板53可浮于水面,有效地将蓝藻刮至传动带8上,提高了蓝藻的收集效率;为了防止湖面的杂物影响刮藻器5的正常作业,在所述船体上位于刮藻器5的前方设置有过滤网6,可以将较大的非蓝藻垃圾挡在外围,使刮藻器5高效地工作,也可将过滤网6取下,刮藻器5可将水面漂浮的其他杂物,送入传动带8上,进而通过收集器9进行收集后打包处理,为了保证传动带8在传动过程中的平稳性,在船体上设置有辅助支架11,辅助支架11顶端固连辅助辊12 ;
[0025]如图2所示,所述船体上还配备有配电箱18、发电机16、船用发动机20,可以满足长期出航作业的需要,同时也可将船体固定于河湾、湖湾、河道等蓝藻聚集较多且不易清理处,通岸电作业,所述船体上还带有水泵14,水泵14的出水口与导流管13连接,水泵14的入水口与抽水管15连接,实际使用时,保证导流管13浸入水面以下数公分处即可,抽水管15适当深入水中,启动水泵14,将从抽水管15抽取的水从导流管13向船尾方向排放,会在水面下形成暗流,在导流管13出水口周围形成水流旋转,此时浮于船头前方的蓝藻或漂浮物会顺着水流方向往刮藻器5移动,可及时将湖湾处的蓝藻收集干净。
[0026]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
1.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包括成对设置于船体上的第一/ 二支架(1、2 ),第一 / 二支架(1、2)顶端分别活动连接传动辊(3),传动辊(3)上设置传动带(8),第一支架(I)之间固连收集器(9);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I)上固连有双层风管(7),双层风管(7)位于传动带(8)之间,双层风管(7)带有两端封闭的内/外管(74、71),内/外管(74、71)上分别带有内/外出风口(75、72),内管(74)内通过连接管与所述船体上的鼓风机(19)连通;所述船体上位于第二支架(2)前方设置第三支架(4),第三支架(4)顶端枢连刮藻器(5),刮藻器(5)包括传动轴(51),传动轴(51)上套接载体(52),刮藻板(53)均布于载体(52)外圆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器(9)入口的边缘固连有挡板(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内/外管(74、71)上的内/外出风口(75、72)的方向相反,外出风口(72)对着下侧传动带(8)。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双层风管(7)通过内/外管(74、71)两端的连接板(73)与第一支架(I)固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刮藻板(53)为非亲水性硬质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刮藻板(53)为软质材料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上位于刮藻器(5 )的前方设置有过滤网(6 )。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上带有水泵(14),水泵(14)的出水口与导流管(13)连接,水泵(14)的入水口与抽水管(15)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上还带有配电箱(18)、发电机(16)、船用发动机(20)及电动机(17),电动机(17)驱动传动辊(3)转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带(8)表面辅设一层尼龙纱布。
【文档编号】E02B15/10GK203411965SQ201320455938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0日
【发明者】巩传俊, 巩旭鹏, 杨继臻 申请人:巩传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