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横轴驱动翻板闸门穿墙轴套的止水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底横轴驱动翻板闸门穿墙轴套的止水装置,涉及应用于水利水电的闸门结构,包括穿墙轴套,在底横轴与穿墙轴套之间设置第一挡圈、第一铜套、第二挡圈和第二铜套,第一挡圈和第一铜套设置在穿墙轴套的一端,在穿墙轴套与第一挡圈之间设置第一橡胶密封圈,在第一橡胶密封圈的外侧设置压盖,压盖与穿墙轴套连接;第二挡圈和第二铜套设置在穿墙轴套的另一端,在穿墙轴套与第二挡圈之间设置至少一道第二橡胶密封圈,在第二橡胶密封圈的外侧设置哈弗压紧套,哈弗压紧套与穿墙轴套连接,在穿墙轴套朝向启闭机的一端连接侧支架。本实用新型采用橡胶密封圈,其弹性好,易压缩,不易老化,且不受底轴的结构影响,对安装简单方便且不会带来漏水的现象。
【专利说明】底横轴驱动翻板闸门穿墙轴套的止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水利水电的闸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我国城市水利工程、水利设施建设及环境整治、灌溉、防洪等领域内,闸门正被广泛地运用。
[0003]现有的闸门,其结构包括门叶、固定在门叶底部的底横轴、驱动装置,底横轴的两端分别穿过闸墙向外伸出,底横轴上安装有若干个铰座,并在底横轴上安装止水装置,止水装置采用石棉盘根来进行止水,对底横轴的加工精度及配合精度要求较高,且在长时间水底作业后产生松动老化,影响止水效果,带来损失。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止水效果好的底横轴驱动翻板闸门穿墙轴套的止水装置。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底横轴驱动翻板闸门穿墙轴套的止水装置,包括套置在底横轴上的穿墙轴套,在底横轴与穿墙轴套之间设置第一挡圈、第一铜套、第二挡圈和第二铜套,第一挡圈和第一铜套设置在穿墙轴套朝向河道的一端,第一铜套设置在第一挡圈的内侧,在穿墙轴套与第一挡圈之间设置第一橡胶密封圈,在第一橡胶密封圈的外侧设置压盖,压盖通过螺栓与穿墙轴套连接;所述第二挡圈和第二铜套设置在穿墙轴套朝向启闭机的一端,第二铜套设置在第二挡圈的内侧,在穿墙轴套与第二挡圈之间设置至少一道第二橡胶密封圈,在第二橡胶密封圈的外侧设置哈弗压紧套,哈弗压紧套通过螺栓与穿墙轴套连接,在穿墙轴套朝向启闭机的一端连接侧支架。
[000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设计,将止水结构改为两头密封,采用新型复合材料110烯基硅橡胶,河道侧采用I道橡胶密封圈,启闭机侧采用2道橡胶密封圈密封(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橡胶密封圈根据需要扎成一定尺寸并用配套专用胶水粘贴。橡胶采用硬度在55°范围内,在压盖及哈弗压紧盖的作用下,将橡胶圈压入并压实,因橡胶圈弹性好,因此对底轴的加工精度及装配精度要求降低,在长时间的水底作业后不会老化,因此没有带来止水效果缺失而带来的损失。
[0007]本实用新型采用橡胶密封圈,其弹性好,易压缩,不易老化,且不受底轴的结构影响,对安装简单方便且不会带来漏水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了石棉盘根易产生松动,弹性差,不易压缩,易老化的特点。同时在原有的穿墙轴套结构上做改进,使用更加合理。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09]如图1所示,为底横轴驱动翻板闸门穿墙轴套的止水装置,包括套置在底横轴I上的穿墙轴套2,在底横轴I与穿墙轴套2之间设置第一挡圈3、第一铜套4、第二挡圈7和第二铜套8,第一挡圈3和第一铜套4设置在穿墙轴套2朝向河道的一端,第一铜套4设置在第一挡圈3的内侧,在穿墙轴套2与第一挡圈3之间设置第一橡胶密封圈5,在第一橡胶密封圈5的外侧设置压盖6,压盖6通过螺栓与穿墙轴套2连接。第二挡圈7和第二铜套8设置在穿墙轴套2朝向启闭机的一端,第二铜套8设置在第二挡圈7的内侧,在穿墙轴套2与第二挡圈7之间设置两道第二橡胶密封圈9,在第二橡胶密封圈9的外侧设置哈弗压紧套10,哈弗压紧套10通过螺栓与穿墙轴套2连接,在穿墙轴套2朝向启闭机的一端连接侧支架11。
【权利要求】
1.底横轴驱动翻板闸门穿墙轴套的止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置在底横轴上的穿墙轴套,在底横轴与穿墙轴套之间设置第一挡圈、第一铜套、第二挡圈和第二铜套,第一挡圈和第一铜套设置在穿墙轴套朝向河道的一端,第一铜套设置在第一挡圈的内侧,在穿墙轴套与第一挡圈之间设置第一橡胶密封圈,在第一橡胶密封圈的外侧设置压盖,压盖通过螺栓与穿墙轴套连接;所述第二挡圈和第二铜套设置在穿墙轴套朝向启闭机的一端,第二铜套设置在第二挡圈的内侧,在穿墙轴套与第二挡圈之间设置至少一道第二橡胶密封圈,在第二橡胶密封圈的外侧设置哈弗压紧套,哈弗压紧套通过螺栓与穿墙轴套连接,在穿墙轴套朝向启闭机的一端连接侧支架。
【文档编号】E02B7/54GK203782661SQ201420171488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0日
【发明者】许元元 申请人:扬州市飞龙气动液压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