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治理用防浪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8927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蓝藻治理用防浪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蓝藻治理技术,尤其是一种纯生物防治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蓝藻生物防治技术中使用的防止风浪对生物防治小环境造成影响的防浪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蓝藻治理是我国一大环境问题,蓝藻的爆发会严重影响水质和水环境,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纯机械和纯化学的治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还容易引起二次污染。为此,申请人发明了一种利用水生生物和水生植物加以防治并最终消除蓝藻的生物防治方法,详见中国专利ZL2016101015179。这一技术在具体实施时如果水面面积较大(如我国的太湖),只会因为风力的潮汐的作用使水体引起大浪,当水面风力达到10以上就可能引起巨浪,冲毁刚刚建立起来的蓝藻治理小环境,其中鱼类、螺类会游离治理区域,水生植物会被冲毁,连根冲离治理区域,因此为了保证治理过程正常持续进行,必须为蓝藻治理区域建设一种完善的防浪系统,使蓝藻治理区域内的水生生物、植物在相对完全和平稳的环境中成长,达到消除蓝藻的目的,即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理小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蓝藻治理区域不能适应大风大浪环境,易因风浪影响其治理区域的安全性的问题,设计一种能使治理区域保持相对稳定,使水生生物、水生植物稳定持续成长,最终达到消灭蓝藻的蓝藻治理用防浪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蓝藻治理用防浪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

一外圈破浪装置1; 该外圈破浪装置用于将因风浪或潮汐形起的连成一体的大浪分解为多个互不相连的小浪,从而实现破浪;

一中间减浪装置2;该中间减浪装置用于使经过外圈破浪装置分解的小浪经过网状小孔进一步减小水浪冲击力量从而减小浪涌;

一内圈消浪装置3,该内圈消浪装置3用于围住蓝藻治理区域,它通过齿状围护结构改变水流方向从而使进入蓝藻治理区域的水流满足其中水生生物和植物的生存需要,使蓝藻治理区域小环境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所述的外圆破浪装置1由外圈连接索101、浮体102和外圈固定锚103组成,浮体102间隔固定在外圈连接索101上,外圈固定锚103沉钩固定在水底土质中,它通过连接件104与外圈连接索101相连,外圈连接件101通过外圈固定锚103及连接件104实现在水平的固定,风浪冲击到外圆圈破浪装置1后,受到浮体102的阻挡由连成一体的大浪变为若干个互不相连的小浪,从而实现破浪。

所述的浮体102之间间距L1为1-3米之间。

所述的中间减浪装置2由中间浮体201、中间连接索202、减浪网203、减浪配重204和中间固定锚205组成,中间浮体201间隔固定在中间连接索202上,中间连接索202通过连接带与沉入水底的中间固定锚205相连从而实现水面的定位,减浪网203的上端与中间连接索202相连,减浪配重204连接在减浪网203的底部。

所述的内圈消浪装置3由插杆301和透水帆布302组成,插杆301错位插装在蓝藻治理区域外围,透水帆布302绕装固定在插杆301上形成齿形围护结构,水浪被齿尖刺破向两边分流改变流向进入蓝藻治理区域从而实现消浪。

所述的齿形围护结构的齿顶角为30-60度之间。

所述的齿形围护结构的齿顶角为45度。

所述的外圈破浪装置1与中间减浪装置2之间,中间减浪装置2与内圈消浪装置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米。

所述的外圈破浪装置1与中间减浪装置2之间,中间减浪装置2与内圈消浪装置3之间的距离为20米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蓝藻生物治理技术,使之能适应大风大浪环境的需要,能抗14级风浪而不会对治理小环境造成毁坏。

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成本低。防风浪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防浪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的减浪装置中使用的减浪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3所示。

一种蓝藻治理用防浪系统,它和要由外圈破浪装置1、中间减浪装置2和内圈消浪装置3组成。外圈破浪装置1主要用于将因风浪或潮汐形起的连成一体的大浪分解为多个互不相连的小浪,从而实现破浪;中间减浪装置2用于使经过外圈破浪装置分解的小浪经过网状小孔进一步减小水浪冲击力量从而减小浪涌;内圈消浪装置3用于围住蓝藻治理区域,它通过齿状围护结构改变水流方向从而使进入蓝藻治理区域的水流满足其中水生生物和植物的生存需要,使蓝藻治理区域小环境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外圈破浪装置1与中间减浪装置2之间,中间减浪装置2与内圈消浪装置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米,最好是20-30米。图1是中治理区域中间所建防浪系统示意图。图3是沿治理区域边界所建的防浪系统俯视示意图。

其中:

外圆破浪装置1由外圈连接索101(可采用防腐蚀性能好的塑料乡缆绳)、浮体102和外圈固定锚103组成,浮体102间隔固定在外圈连接索101上,浮体102之间间距为1-3米之间,最好是2米一个,外圈固定锚103沉钩固定在水底土质中,它通过连接件104与外圈连接索101相连,外圈连接件101通过外圈固定锚103及连接件104实现在水平的固定,风浪冲击到外圆圈破浪装置1后,受到浮体102的阻挡由连成一体的大浪变为若干个互不相连的小浪,从而实现破浪。

中间减浪装置2由中间浮体201、中间连接索202、减浪网203、减浪配重204和中间固定锚205组成,中间浮体201间隔固定在中间连接索202上,中间连接索202通过连接带与沉入水底的中间固定锚205相连从而实现水面的定位,减浪网203的上端与中间连接索202相连,减浪配重204连接在减浪网203的底部,如图2所示。

内圈消浪装置3由插杆301(可采用毛竹杆)和透水帆布302(网格要求小但要能保证蓝藻正常通过)组成,插杆301错位插装在蓝藻治理区域外围,透水帆布302绕装固定在插杆301上形成齿形围护结构,水浪被齿尖刺破向两边分流改变流向进入蓝藻治理区域从而实现消浪。

具体实施时,外圈破浪装置1、中间减浪装置2和内圈消浪装置3的形状完全取决于蓝藻治理区域的位置,如果蓝藻治理区域靠近岸边,则它们的形状为半环形,如果蓝藻治理区域在远离岸边的水中位,则外圈破浪装置1、中间减浪装置2和内圈消浪装置3的外形一般以圆形为宜。

本发明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