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沿路面延伸方向铺设且沿路面的内外方向隔开布置的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与所述第一导水沟(11)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以及与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所述第一导水沟(11)的入水点低于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水沟(11)的上方铺设有第一透水盖板(13),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上方铺设有和所述第一透水盖板(13)相隔开的第二透水盖板(14),且所述第一透水盖板(13)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二透水盖板(14)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水盖板(13)和所述第二透水盖板(14)之间设置有防水隔层(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水沟(12)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水沟(11)上,以形成具有两个相互隔开的导水沟槽的双排导水沟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导水沟结构包括底壁(100),分别从该底壁(100)的左、右两端向上延伸的左侧壁(101)和右侧壁(102),从该底壁(100)上向上延伸的中侧壁(103),以及分别从所述左侧壁(101)和中侧壁(103)的顶端相对延伸且隔开的一对第一顶壁(104),以及分别从所述中侧壁(103)和右侧壁(102)的顶端相对延伸且隔开的一对第二顶壁(105),一对所述第一顶 壁(104)、左侧壁(101)、中侧壁(103)和底壁(100)围成所述第一导水沟(11),一对所述第二顶壁(105)、右侧壁(102)、中侧壁(103)和底壁(100)围成所述第二导水沟(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导水沟结构关于所述双排导水沟结构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第一顶壁(104)关于所述第一导水沟(11)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一对所述第二顶壁(105)关于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为用于植物生长利用的初期雨水处理模块,所述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为用于储存保鲜雨水的雨水收集利用模块,所述第一导水沟(11)为雨水弃流导水沟,所述第二导水沟(12)为雨水收集导水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雨水处理模块包括生态雨水花园,所述雨水弃流导水沟通过管道(21)连通到所述生态雨水花园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利用模块包括蓄水井池(31)、铺设在所述蓄水井池(31)底部的透气防渗材质层(32)、包围在所述蓄水井池(31)外周的防渗水层(33),铺设在所述蓄水井池(31)顶部的井盖(34)。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井池(31)为蜂窝井体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井体结构具有位于顶部的台阶槽,以及围绕所述台阶槽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滤水井(311),所述台阶槽的底部向下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滤水井(312),所述井盖(34)包括铺设到所述第一滤水井(311)上的砂基井盖(341),以及铺设到所述第二滤水井(312)上的混凝土井盖(342),所述台阶槽内填充有位于所述混凝土井盖(342)上方的第一碎石层(35),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碎石层(35)上方的混凝土层(36)。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井池(31)的底部设置有水泵。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雨水处理模块位于所述雨水收集利用模块的内侧,且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雨水收集导水沟和所述初期雨水处理模块之间的人行道(4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4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铺装的透水砖层(41)、粘接找平层(42)、第二碎石层(43),以及位于所述透水砖层(41)、粘接找平层(42)、第二碎石层(43)两侧的一对透水路缘石(44)。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40)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