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附属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站台区域的一种易于开启的隐形井盖。
技术背景
为提高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站台区域整体景观效果、确保通行顺畅,通常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或站台上公用管线检查井“隐形化”,并进行细部设计隐形井盖结构。常规隐形井盖通常采用钢格栅作为梁格体系进行承重,而底板及内框只是作为井盖面层铺装的容器,并没有充分发挥底板及内框的承重作用;同时,常规隐形井盖在使用过程中,井盖盖体与边框之间的间隙将被灰尘或沙石填充,其挤压摩擦力将造成盖体较难开启;另外,常规隐形井盖在荷载碾压作用下,盖体与外框之间支承易松动或失稳,还有井盖结构不合理,无法承受长期荷载作用(特别是冲击荷载作用),将导致井盖中间塌陷,边缘翘曲,内外框乱边,铺装层开裂或分层脱落等现象,降低了井盖结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易于开启的隐形井盖。整体结构简单、安装及维护开启方便、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较好的隐形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易于开启的隐形井盖,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底板、内框、外框、井顶圈梁,所述底板置于内框中,形成以底板为底面内框为侧壁的铺装容器,所述铺装容器中设置有铺装层,所述内框嵌置于外框内,与外框之间形成上小下大的间隙,所述铺装层、内框、外框顶部齐平,所述外框设置在井顶圈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井顶圈梁包括圈梁基座,所述圈梁基座内预埋有钢筋和钢板,所述钢板位于圈梁基座顶部,所述钢筋连接在钢板上,位于圈梁基座内。设置预埋钢板方便上部结构的连接,设置预埋钢筋增加圈梁基座与钢板整体连接作用。
更进一步地,所述外框包括侧壁板,所述侧壁板底部向内设置有下缘板,所述侧壁板与下缘板组成纵截面为L型的结构,所述下缘板固定在钢板上。外框通常采用整块钢板加工成形,L型结构方便放置内框,钢板通常采用不锈钢。
再进一步地,所述内框搁置在下缘板上,所述内框包括内框侧壁板,所述内框侧壁板底部向内折弯形成水平的内框下缘板,所述底板固定在内框下缘板上,所述内框侧壁板形成的结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形成上大下小倒锥台结构。这样使得内框与外框之间形成上小下大的间隙,相互之间挤压摩擦力减小从而易于开启。内框通常采用整块不锈钢板加工而成,底板与内框下缘板焊接固定,通常采用搭接点焊焊接。
再进一步地,所述内框侧壁板上缘设置有边角提手,通常为三角形,所述边角提手与内框侧壁板上缘齐平,所述边角提手设置有卷边,非内框边进行卷边加强处理,使得井盖整体结构更加坚固且一致、美观。边角提手通常采用不锈钢加工而成。
再进一步地,所述边角提手上设置有吊孔。方便撬棍或吊钩开启。
再进一步地,所述吊孔中部为椭圆形,两对立边为长条形。
再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底部设置有板底加劲肋,顶部设置有板顶加劲肋。通过合理布设底板上下加劲肋增强结构刚度并形成承重体系,可保证井盖整体不易变形,从而避免井盖底板上铺装层的破坏,同时结构形式简洁,受力明确且合理,易于加工制造及现场施工。
再进一步地,所述板底加劲肋交错布置在底板底面中部,且板底加劲肋两端设置有倒角,所述板底加劲肋两端不与井顶圈梁接触。端头倒角和间距布置方便井盖开启并避免或减轻肋板两端磕碰受损。
再进一步地,所述板顶加劲肋布置在底板顶面边缘,且与板底加劲肋端部对应布置,或者较板底加劲肋端部加密布置。板顶加劲肋可作为井盖铺装层的剪力连接件,增强井盖铺装层与底板之间抗滑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结构简洁,设计科学,外形美观,受力合理,承载能力较高,开启及维护方便,结构用材经济可靠,耐久性较好。
2、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井盖内框与外框之间的间隙会被灰尘或沙石填充,而井盖内框采用上大下小倒锥台结构,与外框之间的间隙侧呈现上小下大,使得井盖内框与外框挤压摩擦力减小且不易卡死,井盖提升省力从而更易于开启。
3、所述铺装层、内框、外框顶部齐平,井盖内铺装不易被破坏,整体景观效果较好且后期井盖维护费用低。
4、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可进行现场适应性组装,易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或站台面层铺装结构搭配安装,并可根据现场环境适应性设计井盖结构及形状,可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较好的隐形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易于开启的隐形井盖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隐形井盖的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隐形井盖外框的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隐形井盖内框的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隐形井盖底板板底加劲肋的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图7为隐形井盖底板板顶加劲肋的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框1(其中:侧壁板1.1,下缘板1.2),内框2(其中:内框侧壁板2.1,内框下缘板2.2),底板3,板底加劲肋4,板顶加劲肋5,边角提手6(其中:吊孔6.1),钢板7,钢筋8,9为井顶圈梁(其中:圈梁基座9.1),铺装容器10(其中:铺装层1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中所示的易于开启的隐形井盖,包括外框1、内框2、底板3、井顶圈梁9,底板3置于内框2中,形成铺装容器10,铺装容器10中设置有铺装层10.1,内框2嵌置于外框1内,铺装层10.1、内框2、外框1顶部齐平,外框1设置在井顶圈梁9上。
其中,井顶圈梁9包括圈梁基座9.1,圈梁基座9.1内预埋有钢筋8和钢板7,钢板7位于圈梁基座9.1顶部,方便与上部结构连接,所述钢筋8连接在钢板7上,位于圈梁基座9.1内,增加了井顶圈梁9的强度,并增加了圈梁基座9.1与钢板7整体连接作用。圈梁基座9.1通常采用混凝土结构。外框1包括侧壁板1.1,侧壁板1.1底部向内设置有下缘板1.2,侧壁板1.1与下缘板1.2组成纵截面为L型的结构,下缘板1.2固定在钢板7上,通常采用焊接。侧壁板1.1和下缘板1.2通常采用整块钢板加工成形。内框2搁置在下缘板1.2上,内框2包括内框侧壁板2.1,内框侧壁板2.1底部向内折弯形成水平的内框下缘板2.2,底板3固定在内框下缘板2.2上,内框侧壁板2.1形成的结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形成上大下小倒锥台结构。这样使得内框2与外框1之间形成上小下大的间隙,挤压摩擦力减小从而易于开启。底板3与内框下缘板2.2焊接固定,通常采用搭接点焊焊接。内框2通常也采用整块钢板加工而成,且外框1和内框2均采用不锈钢材质,不易腐蚀及生锈,外形美观精致,并采用工厂精加工制造,可保证内框2与外框1精准吻合,使得隐形井盖闭合后平稳无翘曲,同时,使得外框1和内框2间隙合理从而开启方便。
为方便井盖的开启,内框侧壁板2.1上缘设置有边角提手6,边角提手6设置在内框侧壁板2.1上缘的拐角处并与内框侧壁板2.1上缘齐平,且非内框边进行卷边加强处理。为方便撬棍或吊钩开启,边角提手6上设置有吊孔6.1,吊孔6.1中部为椭圆形,两对立边为长条形。边角提手6一般采用不锈钢材质。
底板3是井盖结构承载的主要构件,并与内框2组成井盖面铺装层铺装容器10。通常底板3与内框2的下缘板2.2的两端搭接点焊焊接。为增加其刚度,保证结构整体不变形,底板3底部设置有板底加劲肋4,顶部设置有板顶加劲肋5。板底加劲肋4和板顶加劲肋5根据井盖尺寸及受理大小等情况布置,通过合理布设底板上下加劲肋增强结构刚度,可保证井盖整体不易变形,从而避免井盖底板上铺装层10.1的破坏,同时结构形式简洁,受力明确且合理,易于加工制造及现场施工。板底加劲肋4交错布置在底板3中部,且板底加劲肋4两端设置有倒角,底板加劲肋不与井顶圈梁9接触。倒角和间距布置方便井盖开启并避免或减轻肋板两端磕碰受损。板顶加劲肋5布置在底板3顶面靠近边缘处,且与板底加劲肋4端部对应布置,或者较板底加劲肋4端部加密布置。主要起到弥补板底加劲肋4不能延伸到底板3板端的作用。板顶加劲肋5可作为井盖铺装层10.1的剪力连接件,增强井盖铺装层10.1与底板之间抗滑能力,其高度可根据井盖铺装层10.1或铺装连接层的厚度设置。板底加劲肋4和板顶加劲肋5与底板3采用双面贴角焊,且通长满焊。
本设计隐形井盖铺装层10.1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站台面层铺装材料一致,通常只有外框1和内框2及边角提手6暴露在外表面上。
为了增强面层铺装与隐形井盖底板3的抗滑能力,底板3可采用花纹钢板,或者底板3表面涂刷环氧树脂并均布投撒碎石形成坚固毛糙面,再进行面层铺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隐形井盖的优点是:
1、结构简洁,设计科学,外形美观,受力合理,承载能力较高,开启及维护方便,结构用材经济可靠,耐久性较好。
2、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井盖内框与外框之间的间隙会被灰尘或沙石填充,而井盖内框采用倒锥台结构形式后,使得井盖内框与外框挤压摩擦力减小且不易卡死,井盖提升省力从而更易于开启。
3、井盖底板作为结构承载的主要构件,通过合理布设底板上下加劲肋增强结构刚度,可保证井盖整体不易变形,从而避免井盖底板上铺装层的破坏,同时结构形式简洁,受力明确且合理,易于加工制造及现场施工。
4、结构易于加工制造,可以在工厂批量生产或井盖内、外框等部分构件工厂精加工而底板及加劲肋现场加工,并进行现场适应性组装,其井盖与外框结构匹配吻合精确,使用过程中不易失稳或松动,同时井盖内、外框采用不锈钢材质且结构耐久性较好。
5、井盖内铺装不易被破坏,整体景观效果较好且后期井盖维护费用低。
6、本实用新型隐形井盖易于人行道或站台面层铺装结构搭配安装,并可根据现场环境适应性设计井盖结构及形状,可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较好的隐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