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过街管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9758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过街管廊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下过街管廊。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不断发展,所需的各类电缆、光缆、供水、排水等管线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市政管道的规划与布置问题尤为突出。在日常生活中,当需要更改管线线路或者进行管线维修时,需要开挖地面,之后再回填,施工持续时间长而且工作量大,不仅阻碍交通,更是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经常开挖回填使得道路养护条件差,会留下漏水隐患,而且有时会出现爆炸、塌方等情况造成人身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过街管廊,能够满足各类管线的过街要求,施工简单,维护方便,避免了道路反复开挖。

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地下过街管廊,包括管廊主体、端部管廊和检查井,所述管廊主体由多段管廊单元对接相连构成,所述端部管廊分别连接在管廊主体的两端,检查井向下连接在端部管廊的顶部,在所述端部管廊和/或检查井上设有进出线孔洞。

有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地下过街管廊满足了两侧地块管线互通的需要,管线由一侧接入上述埋于地下的过街管廊,再由另一侧接出,便完成了管线的过街,施工简单,工人可直接进入管廊内,方便维护。管廊的所有构件全部采用预制化,减少了工期,可承受路面沉降,防水性好,可容纳如高低压电缆、通讯光缆、中水、给水等多种管线入廊,彻底解决了道路二次开挖所带来的上述各种问题。

优选的,所述检查井包括对接相连的可调节井室和开口井室。根据实际施工时的现场情况,调整可调节井室的数量,从而改变检查井的高度,以适应不同地形的需要。

优选的,所述可调节井室的两端分别与端部管廊和开口井室相连。

优选的,在所述检查井的顶部设有用于连通检查井和地面的井筒。井筒的位置一般设置于道路两旁绿化带下方,不与人行道下方的管线相冲突,适用于新旧路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优选的,在所述井筒上端设有井圈,在井圈上安装井盖。

优选的,在所述检查井和端部管廊的内壁上设有踏步,踏步采用塑钢材料,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当需要进行维修时,施工人员通过攀爬踩踏所述踏步,上下进出管廊。

优选的,所述管廊单元间通过承插口对接配合,并在对接处填充防水填料,增强连接稳定性,密封防水、延长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管廊单元的四个角处设有钢绞线过孔,采用钢绞线通过所述钢绞线过孔将管廊单位拉紧。

优选的,在所述检查井的上端设有盖板,该盖板上具有过孔,所述井筒安装于盖板的过孔上。

优选的,所述可调节井室和开口井室间通过承插口对接配合,并在对接处填充防水填料,密封防水、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实施例一所述地下过街管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所述地下过街管廊施工完成后的立面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所述地下过街管廊端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一所述管廊单元的钢绞线过孔的布置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所述可调节井室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所述盖板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二所述地下过街管廊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三的过街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1-管廊主体;2-端部管廊;3-检查井;4-井筒;5-井圈;6-井盖;7-盖板;8-踏步;11-管廊单元;111-钢绞线过孔;201-第一进出线孔洞;31-可调节井室;311-吊装孔洞;32-开口井室;321-第二进出线孔洞;71-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7所示的地下过街管廊,包括管廊主体1、端部管廊2、检查井3、井筒4、井圈5和井盖6,其中,本过街管廊的各部件均为预制件。

所述管廊主体1横向布置,其由多段结构和尺寸相同的管廊单元11对接相连构成,通过增加或减少管廊单元11的个数来改变管廊主体1的长度。

施工时,各段管廊单元11间通过承插口对接配合,并在环隙内填充防水填料,增加连接的稳固性和防水性。参见图5,管廊单元11的四个角处设有钢绞线过孔111,并且设置张拉盒,在承插连接之后,再采用钢绞线通过所述钢绞线过孔111将管廊单元11拉紧,进一步提高管廊作业时所需的强度。

所述端部管廊2分别连接在管廊主体1的两端,在所述端部管廊2的端面上开设有尺寸较小的圆形的第一进出线孔洞201,管径较大的管线可由该第一进出线孔洞201进出。

所述检查井3向下连接在端部管廊2的顶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查井3由一段位于下方的可调节井室31和一段位于上方的开口井室32构成,当然,可以根据地形要求,增加可调节井室31的数量,从而增加检查井3的高度。参见图6,所述可调节井室31的外壁上预留有吊装孔洞311,方便吊装搬运。

参见图4,可调节井室31与开口井室32通过承插口对接配合,在所述开口井室32的外侧面上开设有尺寸较大的方形的第二进出线孔洞321,所述第二进出线孔洞321距离地面1米左右,用以接受地面的管线。

在所述开口井室32的上端设有盖板7,参见图7,该盖板7上具有过孔71以及吊环。

所述井筒4安装于盖板7的过孔71上,同样的,也可以通过叠放多个井筒4来调节高度,在所述井筒4上端设有井圈5,在井圈5上安装井盖6。

如图3所示,在所述检查井3和端部管廊2的内壁上交错设有踏步8。

实施例2

如图8所示的过街管廊,其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包括管廊主体1、端部管廊2、检查井3、井圈5和井盖6。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所述过街管廊仅在检查井3上部的开口井室32侧面布置进出线孔洞。

实施例3

参见图9,在一些特殊路段,比如崎岖不平的山路、地形坡度较大,会使得多处路段无法沿道路敷设管廊,但是又有从管廊接线的需要,此时采用此种过街管廊。将管廊主体1安装在地下,在地形高的地方,可以增加可调节井室31的个数,如本实施例中,在一端设置两段可调节井室31、一段开孔井室32,以满足地形的需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