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6993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堤防加固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护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堤防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在河道等水域周边通常会设置堤防,以防止水流泛滥。

目前,公开号为CN2019626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态砂土堤防结构,它包括设置在河岸带的堤体,所述堤体由河床内砂卵石组成,所述堤体的迎水面设有护堤乔灌。

这种生态砂土堤防结构仅采用砂卵石作为堤体,堤体内的结构单一,在受到水流的冲击后,这些砂卵石之间产生应力,又因为砂卵石之间孔隙度大、粘结性差,容易受水流冲击而结构不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堤防加固结构,其具有能够稳固地阻挡水流的冲击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堤防加固结构,包括堤体,所述堤体包括与水流相对的迎水面、与水流相背的背水面,所述迎水面与背水面之间设有埋设于堤体内的防渗墙,所述堤体顶部设有与防渗墙垂直的加筋土工格栅,所述防渗墙靠近地面的一端设置基块,其背离地面的一端设有连接至加筋土工格栅处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垂直于加筋土工格栅的第一分支筋、自第一分支筋靠近防渗墙处向加筋土工格栅靠近迎水面的背水面的两侧延伸的第二分支筋。

如此设置,当水流冲击在堤体上时,水流冲击在迎水面上,迎水面的倾斜面对水流的冲击力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堤体受到冲击力后,其中部的防渗墙由于与地面相连,提高整个堤体与地面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小堤体受冲击力而松动的可能性。基块提高了防渗墙与地面之间的连接强度,加强筋与加筋土工格栅相连,将堤体连成一个整体,使堤体的自身强度提高,有效降低了水流冲击力使其不稳的可能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分支筋与两侧的第二分支筋之间的夹角呈45°倾斜设置。

如此设置,两侧的第一分支筋和第二分支筋他要防渗墙形成三角形的支撑结构,三角形具有可靠的支撑结构,不易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

进一步设置:所述加筋土工格栅的两端设有回填路肩,所述背水面上设有回填种植土,所述回填路肩靠近背水面的一侧与回填种植土相连。

如此设置,回填路肩与种植土连接后,回填路肩与背水面一侧的整个种植土层连接为一个整体,绿植的根系对堤体表面起到防护作用,减小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

进一步设置:所述回填种植土的厚度自堤体顶部向底部逐渐变薄。

如此设置,当雨水天气时,位于堤体上方的回填种植土随雨水流向堤体下方,顶部较厚的设置能够降低泥土流失后造成的堤体暴露在外的可能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回填种植土位于堤体底部的一端连接有排水沟。

如此设置,当雨水天气或水流漫过堤体时,排水沟能够将水流尽快排走,减小水流浸泡堤体底部使其疏松的可能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加筋土工格栅靠近迎水面的一侧设有与回填路肩相连的加高砼块。

如此设置,加高砼块既提高了堤体顶部的牢固程度,还能够降低水流漫过堤体顶部的可能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回填路肩上种植有灌木。

如此设置,灌木的根系对回填路肩的泥土起到加固作用。

进一步设置:所述加筋土工格栅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横向织带和纵向织带,所述横向织带包括若干相互平行的涤纶条,所述纵向织带包括位于横向织带竖直方向两侧的聚酯片。

如此设置,这种横向织带与纵向织带的结构能够提高对泥土的吸附能力,抓地能力强,涤纶和聚酯等材料相对质量轻,使用方便。

进一步设置:所述防渗墙的成墙厚度设置为160cm~200cm。

如此设置,该厚度范围在保证加固效果的同时,对其经济成本合理,适用于实际生产。

作为优选,所述迎水面和背水面以防渗墙为基准对称设置。

如此设置,两侧的形状相同,堤体在受力时,整体结构更加稳固,不易因局部受力不均而造成坍松。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堤体的自身强度、与地面的连接强度,减小水流冲击对堤体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回填路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加筋土工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堤体;2、迎水面;3、背水面;4、防渗墙;5、加筋土工格栅;51、横向织带;52、纵向织带;53、涤纶条;54、聚酯片;6、基块;7、加强筋;71、第一分支筋;72、第二分支筋;8、回填路肩;9、回填种植土;10、排水沟;11、加高砼块;12、灌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堤防加固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堤体1,堤体1设置为等腰梯形,其面向水域一侧为迎水面2,背离水域一侧为背水面3,迎水面2的倾斜状态即为水域中水底的自然形态,背水面3设置为与水域中的水底自然形态对称,两者的对称中心为堤体1的中心轴线。

如图1所示,在堤体1的中心轴线处设置有防渗墙4,防渗墙4的厚度范围为160mm至200mm,本实施例中采用180mm。

如图1所示,在防渗墙4面向地面一侧采用基块6与地面相连,基块6采用素砼制成,设置为立体矩形,防渗墙4位于基块6的中心轴线处。

如图1所示,在防渗墙4背离地面的一侧设置加强筋7,加强筋7包括分别位于防渗墙4两侧的第一分支筋71和第二分支筋72,第一分支筋71与防渗墙4之间的夹角为45°,第二分支筋72与防渗墙4之间的夹角同样设置为45°,第一分支筋71和第二分支筋72靠近地面一侧与防渗墙4连接,其背离地面一侧与设置在堤体1顶部的加筋土工格栅5的两侧连接。

如图1和2所示,堤体1顶部采用素砼铺成水平面,在堤体1顶部的两端设置回填路肩8,回填路肩8面向堤体1中心轴线的一侧设置为阶梯状。在回填路肩8上种植灌木12。

如图1和2所示,其中,靠近迎水面2一侧的回填路肩8背离堤体1中心轴线的一侧设有加高砼块11,加高砼块11的高度大于回填路肩8的高度。靠近背水面3一侧的回填路肩8与背水面3上的回填种植土9相连,回填种植土9的厚度自堤体1顶部向堤体1底部逐渐变薄。在回填种植土9位于堤体1的一端处还设有排水沟10,排水沟10的内壁采用素砼浇筑,以减小长期使用后的变形程度。

如图1和3所示,加筋土工格栅5埋设于堤体1顶部,其包括横向织带51和纵向织带52,横向织带51和纵向织带52之间相互垂直编制。横向织带51设置为若干相互平行的涤纶片,纵向织带52有两层,分别位于横向织带51的上方和下方,采用聚酯片54制成,并通过热压的方式将两层聚酯片54固定。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