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基坑的强夯块石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6128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土基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软土基坑的强夯块石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深度8m以内的淤泥软土地区,要开挖深度在8m以内的基坑,为了保证开挖基坑时,基坑侧壁不产生崩塌、滑坡等灾害,需要进行专门的基坑支护,目前在淤泥软土地区常用的基坑支护结构主要有:

1)、多排水泥搅拌桩形成的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支护结构形式;

2)、连续钢板桩支护结构形式;

3)、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形式;

4)、混凝土灌注排桩+锚索(或内支撑)支护结构形式。

现有技术中,在淤泥软土地区中开挖基坑,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法进行专门的基坑支护,均存在以下缺点:

1)、常规基坑支护结构必须在基坑周边土体中植入大量的钢材、水泥或混凝土等材料,而这些材料往往不能回收利用,造成材料浪费,导致工程造价较高;

2)、在土体中植入大量钢材、水泥或混凝土等材料的施工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材料废料(废弃的混凝土或水泥浆液),对土体及环境造成污染;

3)、在土体中植入的大量钢材、水泥或混凝土等材料由于不能回收,永远留置在土层中,对土体同样造成环境污染;

4)、采用常规的专门支护结构形式,由于是采用多道水平支撑结构,而每一层支护结构下层土方需要待上部支护结构达到一定强度后才可开挖,因此如采用多道支撑时,工期无疑会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软土基坑的强夯块石支护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淤泥软土地区中开挖基坑,采用常规的基坑支护方法,存在材料浪费、施工成本高、污染环境以及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软土基坑的强夯块石支护结构,包括嵌入在淤泥软土中的由强夯块土填充形成的置换区域体以及基坑,所述置换区域体由强夯块土挤淤泥填充而成,所述置换区域体的底部形成在硬土层上,且所述置换区域体的外周至基坑底边线的水平距离为基坑深度的3倍~6倍,所述基坑形成在置换区域体中。

进一步的,所述基坑的侧壁形成坡面,所述坡面的放坡坡率不陡于1:1。

进一步的,所述坡面上通过喷射形成混凝土面层。

进一步的,所述坡面上挂设有钢筋网,所述混凝土面层形成在所述钢筋网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土基坑的强夯块石支护结构,利用强夯块土挤淤泥填充形成置换区域体,再在置换区域体中形成基坑,这样,则可以避免直接在淤泥软土中施工基坑,并可以达到开挖基坑的效果,其具有以下效果:

1)、基坑形成在置换区域体中,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泥浆液、混凝土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2)、施工基坑的过程中,不需要在置换区域体中植入大量的钢材、水泥、混凝土等材料,节省大量的人工材料,因此工程造价较低;

3)、置换区域体内不会留置大量的钢材、水泥、混凝土等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可以一次性在置换区域体中分层连续开挖基坑,施工步骤简单,工期较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土基坑的强夯块石支护结构的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强夯块石置换代替支护的软土基坑施工方法,用于在淤泥软土地区开挖基坑103,该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按照设计要求沿待开挖的基坑底边线以外一定宽度范围进行放线定位,确定出需要强夯块石置换的置换范围;

2)、在确定的置换范围内进行第一遍强夯块石挤淤泥施工;

3)、在确定的置换方位内,进行第二遍或多遍强夯块石挤淤泥施工,直至置换范围内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层全部被强夯块石置换;

4)、在被强夯块石置换后的区域内分层开挖基坑103,直至坑底。

上述提供的强夯块石置换代替支护的软土基坑施工方法,在开挖基坑103前,沿待开挖的基坑底边线范围以外一定宽度范围采用多遍强夯块石挤淤泥置换的办法来替换该范围内的淤泥软土,使得淤泥软土全部置换为较密实的强夯块石,然后再在被置换的范围内进行分层开挖,以达到在淤泥软土中开挖基坑103的效果。

强夯块石置换代替支护的软土基坑施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淤泥土层置换为密实的强夯块石来达到可以基坑103土方开挖的目的;

2)、由于采用的强夯块石置换淤泥软土,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泥浆液、混凝土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3)、由于采用强夯块石置换了淤泥软土,不需要在土体中植入大量的钢材、水泥、混凝土等材料,节省大量的人工材料,因此工程造价较低;

4)、工程竣工后,土体内不会留置大量的钢材、水泥、混凝土等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通过置换淤泥软土,将淤泥软土一次性置换完成,避免了像其他支护结构那样采用多道支撑支护,需要待每一道支撑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层土方开挖,避免了等候强度增长的时间,可以分层连续开挖,因此施工步骤简单,工期较快。

在上述的施工步骤1)中,按照设计要求沿待开挖的基坑底边线以外待开挖基坑103深度的3倍~6倍的范围内进行放线定位,确定出需要强夯块石置换的置换范围。

在上述的施工步骤3)中,置换范围内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层全部被强夯块石置换后,再进行平整,将场地整平后,再开挖基坑103。

在上述步骤4)中,在开挖基坑103的过程中,按照不陡于1:1的坡率放坡。另外,在步骤4)中,在开挖基坑103的过程中,开挖后的坡面102挂设钢筋网,再喷射混凝土护面,这样,便可以完全代替现有的常规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同样起到基坑支护的效果,达到了无需专门支护即可进行基坑103开挖的目的。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软土基坑的强夯块石支护结构,其可以用上述提供的强夯块石置换代替支护的软土基坑施工方法来进行施工所得,包括嵌入在淤泥软土层中的由强夯块土填充形成的置换区域体101以及基坑103,该置换区域体101由强夯块土挤淤泥填充形成,置换区域体101的底部形成在硬土层上,基坑103形成在置换区域体101中,且置换区域体101的外周至基坑底边线的水平距离为基坑103深度的3倍~6倍。

上述提供的软土基坑的强夯块石支护结构,在淤泥软土中施工基坑103,利用强夯块土挤淤泥填充形成置换区域体101,再在置换区域体101中形成基坑103,这样,则可以避免直接在淤泥软土中施工基坑103,并可以达到开挖基坑103的效果,其具有以下效果:

1)、基坑103形成在置换区域体101中,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泥浆液、混凝土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2)、施工基坑103的过程中,不需要在置换区域体101中植入大量的钢材、水泥、混凝土等材料,节省大量的人工材料,因此工程造价较低;

3)、置换区域体101内不会留置大量的钢材、水泥、混凝土等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可以一次性在置换区域体101中分层连续开挖基坑103,施工步骤简单,工期较快。

本实施例中,基坑103的侧壁形成坡面102,且坡面102的放坡坡率不陡于1:1;另外,在坡面102上通过喷射形成混凝土面层,对坡面102形成护面;为了使得混凝土面层稳固形成在坡面102上,在坡面102上挂设有钢筋网,再在钢筋网上喷射形成上述的混凝土面层,利用钢筋网使得混凝土面层稳固置于坡面102上,对坡面102护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