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及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6292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及建筑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及建筑物。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在建造房屋时,只需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比较呆板,千篇一律。后来人们在设计上做了改进,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而且样式丰富。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预制柱是装配式建筑必不可少的构件。但是,预制柱与需要连接的预制柱或者基础之间的钢筋需要通过套筒连接,该方式不仅使得制作以及现场施工难度大,而且带来了较高的成本投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及建筑物,以解决现有预制柱以及其连接的预制柱或者基础之间的钢筋需要通过套筒连接的方式所带来的制作以及现场施工难度大和成本投入较高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包括:预制柱本体和基础,所述基础上设置有连接区,所述连接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预制柱本体的底部伸出金属型钢,且所述金属型钢伸出所述预制柱本体的部分插入所述凹槽、且与所述凹槽之间通过浇筑层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与所述预制柱本体一一对应,且每一对相互对应的所述凹槽和所述预制柱本体中,所述预制柱本体上的金属型钢安装于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柱本体形成多个预制柱本体组,所述凹槽与所述预制柱本体组一一对应,且每一对相互对应的所述凹槽和所述预制柱本体组中,每组所述预制柱本体组安装于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柱本体上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凹槽内部注入浆液形成浇筑层的灌浆口和用于排出多余浆液的出浆口。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柱本体上设置有L型灌浆口,沿介质的流动方向,浆液从所述预制柱本体的侧面流经所述预制柱本体,且经所述预制柱本体的底部流出并流入所述凹槽内部;

所述预制柱本体上设置有L型出浆口,沿介质的流动方向,浆液从所述预制柱本体的底端流入所述预制柱本体,且经所述预制柱本体的侧面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出浆口距所述预制柱本体底部的距离与所述灌浆口距所述预制柱本体底部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出浆口位于所述灌浆口背离所述预制柱本体的底部一侧。

进一步地,每根所述预制柱本体上的所述出浆口个数为1个。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型钢为钢管。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物,包括如以上技术方案任一种中所述的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及建筑物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包括:预制柱本体和基础,基础上设置有连接区,连接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预制柱本体的底部伸出金属型钢,且金属型钢伸出预制柱本体的部分插入凹槽、且与凹槽之间通过浇筑层固定连接。在安装预制柱本体与基础时,将预制柱本体的底部伸出的金属型钢插入基础的凹槽内,通过浇筑层固定连接预制柱本体与基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取消了套筒的连接方式,不仅使得预制柱的制造以及施工都变得方便、易操作,而且降低了制造以及安装成本。

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采用金属型钢,金属型钢的强度大于钢筋,增强了预制柱本体与基础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预制柱本体设置灌浆口与出浆口、且二者等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预制柱本体设置灌浆口与出浆口、且二者不等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预制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预制柱本体;110-金属型钢;120-灌浆口;130-出浆口;200-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在建造房屋时,只需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比较呆板,千篇一律。后来人们在设计上做了改进,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而且样式丰富。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其中,预制柱是装配式建筑必不可少的构件。

预制墙板的连接技术日趋成熟,但是,预制柱以及与其连接的预制柱或者基础之间的钢筋需要通过套筒连接,该方式不仅使得制作以及现场施工难度大,而且带来了较高的成本投入。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物,包括如以下技术方案任一项中的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包括:预制柱本体100和基础200,基础200上设置有连接区,连接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预制柱本体100的底部伸出金属型钢110,且金属型钢110伸出预制柱本体100的部分插入凹槽、且与凹槽之间通过浇筑层固定连接。

具体地,在安装预制柱本体100与基础200时,将预制柱本体100的底部伸出的金属型钢110插入基础200的凹槽内,通过浇筑层固定连接预制柱本体100与基础20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取消了套筒的连接方式,不仅使得预制柱的制造以及施工都变得方便、易操作,而且降低了制造以及安装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采用金属型钢110,金属型钢110的强度大于钢筋,增强了预制柱本体100与基础200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当发生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时,预制柱本体100上的金属型钢110与基础200之间的连接相当于铰接,地震所带来的晃动,似的预制柱本体100相对于基础200存在转动的幅度,由于二者之间通过金属型钢110连接,晃动后的预制柱本体100并不会倒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增强了建筑物整体的安全性,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根据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存在多种安装结构,具体安装结构如下:

方式一:凹槽与预制柱本体100一一对应,且每一对相互对应的凹槽和预制柱本体100中,预制柱本体100上的金属型钢110安装于凹槽内。

具体地,基础200连接区上的凹槽与预制柱本体100一一对应,且每一对相互对应的凹槽和预制柱本体100中,预制柱本体100上的金属型钢110安装于凹槽内。换句话说,每个凹槽内插入一根预制柱本体100的型钢,且该凹槽与预制柱本体100通过浇筑层固定连接。

方式二:预制柱本体100形成多个预制柱本体组,凹槽与预制柱本体组一一对应,且每一对相互对应的凹槽和预制柱本体组中,每组预制柱本体组安装于凹槽内。

具体地,将一定数量的预制柱本体100设置成预制柱本体组,每个预制柱本体组内的预制柱数量不少于两个,每个预制柱本体组与凹槽一一对应,且每一对相互对应的凹槽和预制柱本体组中,每组预制柱本体组安装于凹槽内。换句话说,即每个凹槽内安装有一个预制柱本体组。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预制柱本体组中的多个预制柱本体100沿凹槽的延展方向依次排列,凹槽与预制柱本体组中的预制柱本体100通过浇筑层固定连接。

另外,如图2-3所示,预制柱本体100上还包括用于向凹槽内部注入浆液形成浇筑层的灌浆口120和用于排出多余浆液的出浆口130。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使金属型钢110插入凹槽内的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通过浇筑层固定连接,在预制柱本体100上设置用于向凹槽内部注入浆液形成浇筑层的灌浆口120和用于排出多余浆液的出浆口130。

具体地,当预制柱本体100的金属型钢110插入凹槽内、位置固定好,通过预制柱本体100上的灌浆口120向凹槽内灌入浆液;当浆液充盈凹槽与预制柱本体100之间的空间后,由于灌浆口120处通过压力打入的浆液还在源源不断地注入凹槽内,过多的浆液将通过预制柱本体100上的出浆口130流出;当出浆口130流出浆液后可进行后期操作,使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之间的空间内的浆液凝固形成浇筑层,完成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的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从预制柱本体100上的灌浆口120向凹槽内灌入浆液的过程中,由于浆液占用了原本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所形成空间内的部分空间,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所形成空间内的气体会被逐渐压缩,并从出浆口130排出。

出浆口130的设置不仅是为了使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所形成空间内的多余的液体排出,而且是为了便于灌浆口120灌浆过程的平稳,在灌浆口120灌入浆液的同时,出浆口130处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所形成空间内的被挤压的液体被不断地排出。

倘若不设置出浆口130,灌浆过程都无法平稳进行,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所形成空间内被挤压的空气将形成一定压力作用于灌浆口120处的灌浆设备,增大灌浆过程的难度。

此外,由于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所形成空间内被挤压的空气经压缩形成一定压力,并且该压力无法通过安全渠道释放。在灌浆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浆液进入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所形成空间内,该压力也将也来越大。由于该压力增大,无法完成注浆。

另外,如图2-3所示,预制柱本体100上设置有L型灌浆口120,沿介质的流动方向,浆液从预制柱本体100的侧面流经预制柱本体100,且经预制柱本体100的底部流出并流入凹槽内部;

预制柱本体100上设置有L型出浆口130,沿介质的流动方向,浆液从预制柱本体100的底端流入预制柱本体100,且经预制柱本体100的侧面流出。

具体地,将预制柱本体100上的灌浆口120与出浆口130均设置成L型,针对灌浆口120,沿介质的流动方向,浆液从预制柱本体100的侧面流经预制柱本体100,且经预制柱本体100的底部流出并流入凹槽内部;针对出浆口130,沿介质的流动方向,浆液从预制柱本体100的底端流入预制柱本体100,且经预制柱本体100的侧面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当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一一对应时,预制柱本体100的金属型钢110插入凹槽内,将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的四周安装好其他辅助设备后,从预制柱本体100上的灌浆口120向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之间所形成的密闭空间内灌入浆液,在浆液的灌入过程中,浆液从灌浆口120进入,流经预制柱本体100,经预制柱本体100的底部流出并流入凹槽内部;随着浆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凹槽内,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之间所形成的密闭空间内的空气被挤压、并经出浆口130溢出;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之间所形成的密闭空间被浆液充盈后,随着灌浆口120处加压打入的浆液流入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之间所形成的密闭空间内,过多的浆液通过预制柱本体100的底端流入预制柱本体100,且经预制柱本体100的侧面的出浆口130流出;当看到出浆口130流出后可更好的确定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之间所形成的密闭空间内被加满浆液,之后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使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之间的浆液形成浇筑层。

另外,出浆口130距预制柱本体100底部的距离与灌浆口120距离预制柱本体100底部的距离相等。

具体地,相对于预制柱本体100底部来说,出浆口130可与灌浆口120在一个高度上,

另外,如图3所示,出浆口130位于灌浆口120背离预制柱本体100的底部一侧。

优选地,将出浆口130的位置设置在灌浆口120背离预制柱本体100的底部一侧。即相对基础200来说,出浆口130所在位置高于灌浆口120。

需要说明的是,与图2中所示结构相比,将出浆口130的位置设置在灌浆口120背离预制柱本体100的底部一侧,利用出浆口130与灌浆口120之间的高度差可更好的确保从出浆口130流出液体时,预制柱本体100与凹槽之间所形成空间被浆液充满、预制住本体与凹槽之间所形成的浇筑层更加稳固。

另外,如图4所示,每根预制柱本体100上的出浆口130个数为1个。

另外,金属型钢110为钢管。

需要说明的是,金属型钢110还可以根据使用需求更改为其他种类的型钢,例如工字钢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