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矿库库底排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2872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尾矿库库底排渗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尾矿库相关设施,具体涉及一种尾矿库库底排渗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大部分矿山尾矿库为山谷型,堆坝方式多为上游式。近年来随着选矿技术的发展,选矿规模逐渐增大,尾矿库堆积坝上升速度加快,库底细泥尾砂来不及固结,影响了上游法堆积坝抗滑稳定安全。

常用的库底水平排渗方式为在平缓沟底铺设排渗层,排渗层为整体型大面积平铺(几乎铺满整个库底),一般由土工布包裹砂砾石层,并在其中预埋一长根不间断的排渗管以及多跟与排渗管连通的集渗管,排渗管一直延伸到下游初期坝外。该种库底排渗方案在投入使用时,由于所组成的排渗系统是整体的,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如下缺陷:

1.距离排渗管较远处的渗水不能顺利的流入排渗管。

2.一旦排渗管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排渗不及时,甚至不能排出。

3.靠近初期坝的排渗层上有主沟尾砂形成的反滤层,打开排渗管时,库尾部分还只有细泥和悬浊液,容易跑浑,并在库尾的排渗层土工布上形成细泥层,堵塞土工布纤维间孔隙,降低排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有效加快尾矿库库底尾砂固结,提高排渗效果的排渗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尾矿库库底排渗系统,包括初期坝、间隔设置于库底的多座排水井、与排水井连通的排洪隧洞,所述排洪隧洞设有封堵体,在各排水井周边区域的相对低洼处铺设有排渗层,各排渗层相互间隔分开;

所述排渗层包括可渗液的渗滤层,在渗滤层中预埋有集渗管及与集渗管连通的排渗管,所述排渗管深入排水井并直达排洪隧洞中,且排渗管出口设置于排洪隧洞封堵体之外;

在靠近初期坝的位置区域铺设有排渗层,其排渗管一直延伸至初期坝下游。

排渗层的布置长度和区域面积根据尾矿库最终堆积坝顶标高稳定计算确定。

现有技术中,上游法堆积坝尾矿库排洪隧洞的进水口一般沿尾矿库沟逐渐向内延伸布置;尾矿库库底排渗系统也沿沟底向库内布置,两者方向上有一致性。所以,本方案结合排水井的位置以及排洪隧洞的布置位置,才能使排渗层分段布置得以实现。

具体的,所述渗滤层包括砂砾石层、包裹砂砾石层的土工布,所述集渗管和排渗管预埋于砂砾石层中。

所述排渗管尾部设有阀门。

由于是分段设计,打开靠近初期坝的排渗层的排渗管时,库尾部分排渗层的排渗管并不打开,只对前部的尾砂进行排水;库尾还只有细泥和悬浊液,暂时不进行排渗,避免了跑浑和堵塞土工布纤维间孔隙,等到每段排渗层上尾砂厚度达到一定高度,形成良好的反滤时,方可依次逐步打开排渗管尾部的阀门。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排渗层分段设计,使得每一段区域内有一个完整的排渗系统,无需汇总到一长根排渗管内,提高了排渗效果,可有效加快尾矿库库底尾砂固结,增加库底细泥尾砂强度。而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排渗管脱落失效等原因造成整个库底排渗系统失效的风险,增加了尾矿库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尾矿库库底排渗系统大样图。

图2为单段库底排渗系统结构图。

图3为库底排渗系统剖面图。

图中:1-初期坝,2-堆积坝,3-排渗层,4-排水井,5-集渗管,6-排渗管,7-砂砾石层,8-渗滤层,9-土工布。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尾矿库库底排渗系统,包括初期坝1、间隔设置于库底的多座排水井4、与排水井4连通的排洪隧洞。所述排洪隧洞设有封堵体。

在各排水井4周边区域的相对低洼处铺设有排渗层3。各排渗层3相互间隔分开。所述排渗层3包括可渗液的渗滤层8。所述渗滤层8包括砂砾石层7、包裹砂砾石层7的土工布9。在渗滤层8的砂砾石层7中预埋有集渗管5及与集渗管5连通的排渗管6。所述排渗管6尾部设有阀门。

所述排渗管6深入排水井4并直达排洪隧洞中,且排渗管6出口设置于排洪隧洞封堵体之外。

在靠近初期坝1的位置区域铺设有排渗层3,其排渗管6一直延伸至初期坝1下游。

当尾矿库库底排渗层3建成后,尾矿库投入使用排矿时,随着尾矿库堆积坝2坝顶标高逐渐上升,每段排渗层3上尾砂厚度达到一定高度,形成良好的反滤时,方可沿远离初期坝的方向依次逐步打开排渗管6尾部的阀门。

由于是分段设计,打开靠近初期坝1的排渗层3的排渗管6时,库尾部分排渗层3的排渗管6并不打开,只对前部的尾砂进行排水。因为,库尾还只有细泥和悬浊液,暂时不进行排渗,避免了跑浑和堵塞土工布纤维间孔隙,等到每段排渗层3上尾砂厚度达到一定高度,形成良好的反滤时,依次逐步打开排渗管6尾部的阀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