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口端部模块及雨水口模块拼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3039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雨水口端部模块及雨水口模块拼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构筑雨水口的建筑材料,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雨水口端部模块及由该模块构筑的雨水口模块拼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城镇道路上,为了收集并排放雨水,道路上往往设置有许多排水设施,这些排水设施往往有雨水口、覆盖在雨水口上面的篦子以及排水管道构成。

常见的雨水口构筑方法为,在路基或路面基层和垫层施工完后再反挖,用砌体砌筑或安装预制模块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授权公告号为CN101949167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连体式雨水口及其构筑方法,该雨水口包括收水池、箅口和箅子,所述收水池由混凝土模块构筑而成的墙体框架和凝固在墙体框架内的混凝土构成,所述收水池与箅口牢固地连接在一起,所述箅口与箅子可旋转地连接在一起。其中混凝土模块包括用于构筑收水池侧面墙体的侧壁模块,用于构筑收水池的端部墙体的第一端部模块,以及同样用于构筑端部墙体的第二端部模块。第一端部模块包括呈镜像对称的左模块和右模块。摆放模块时,为了使端部墙体相邻层模块互相压缝,分别用第一端部模块和第二端部模块构筑第一模块层和第二模块层的端部,侧壁模块用于侧面墙体。采用第一模块层和第二模块层的摆放方式继续摆放模块,至收水池墙体预定高度,形成收水池墙体框架,向墙体框架内芯注混凝土后,需要对墙体框架内的混凝土进行振捣以使混凝土更加密实。而在振捣过程中,容易造成上下层模块之间产生张口,影响整个雨水口结构的整体性和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口端部模块及由该模块构筑的雨水口模块拼接结构,其使上下层雨水口模块之间在振捣过程中不易产生张口,从而有利于保证整个雨水口结构的整体性和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雨水口端部模块,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右侧板和左侧板以及连接右侧板和左侧板一端的端头板,所述端头板、左侧板和/或右侧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若干凸起部和/或凹陷部,上下相邻模块的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相互嵌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振捣过程中混凝土容易向混凝土模块的转角处、端部流动,大量的混凝土浆料涌向混凝土模块转角、端头处时,该位置处上、下层模块之间出现产生张口的趋势,即端部模块预发生倾斜,使上、下层模块的上表面和下表之间产生夹角,通过在端头板的上、下表面设置相互嵌合的凸起部和凹陷部,凸起部的抵在凹陷部的内壁处,而削弱产生张口的趋势,使上、下层模块的上表面和下表之间不容易产生夹角,并且凹陷部和凸起部互锁,使上下层模块之间进行横向限制,锁定端部模块即有利于防止同层模块之间发生松动,同层模块之间的连接缝隙不易因振捣而增大,保证整个雨水口结构的整体性和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端头板靠近其与所述右侧板和/或左侧板的连接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量的混凝土浆料涌向混凝土模块转角、端头处时,转角处受到混凝土浆料的挤压力最多而最容易产生张口,凸起部设置在端部模块最容易产生张口的转角处,在该位置处对上下模块进行限制,有利于避免上下模块产生张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右侧板、左侧板以及端头板的顶面均沿其各自长度方向设有向上凸起的长条形凸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构筑该雨水口模块拼接结构时,上层模块的下表面与下层模块的上表面的凸边接触,这样在上层模块的下表面与下层模块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用于容纳混凝土或砂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凸边内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起部有一部分暴露在上层模块的下表面与下层模块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处,混凝土或砂浆流入该间隙处时,能够包围在暴露在该间隙处的凸起部周围,使凸起部容易因受到剪切力而发生断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右侧板的外壁设置有榫头和榫槽,所述榫头或榫槽位于所述右侧板与所述端头板的连接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右侧板设有榫头或榫槽的位置处的机械强度,使该位置不易破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右侧板位于所述榫槽和榫头之间的开设有贯穿所述右侧板的通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雨水口端部模块在右侧板与侧壁模块拼接时,通槽能够使其二者连通,实现水平相邻模块横孔相通,便于芯注混凝土,提高模块拼接的整体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右侧板与所述左侧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用于连接右侧板和左侧板的横担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担梁在左右侧板之间起到加固作用,并且其与左右侧板围合纵向的通孔,使上下相邻的模块之间连通,便于芯注混凝土,提高模块拼接的整体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榫头或榫槽设置在所述横担梁与所述右侧板的连接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右侧板设有榫头或榫槽的位置处的机械强度,使该位置不易破损。

一种雨水口模块拼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层模块层,每一模块层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侧壁墙体组、分别拼接在侧壁墙体组两端的第一端部墙体组和/或第二端部墙体组,每一层模块层的第一端部墙体组和第二端部墙体组在竖直方向上交替设置,

所述侧壁墙体组由若干侧壁模块首尾相接构成,

所述第一端部墙体组和第二端部墙体组包括若干端部模块,所述端部模块为雨水口端部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振捣时凸起部与凹陷部互锁,使上下两层的模块之间不容易发生张口现象,有利于保证上下层模块之间紧密贴合,并且使上下层模块之间进行横向限制,锁定端部模块即有利于防止同层模块之间发生松动,同层模块之间的连接缝隙不易因振捣而增大,影响整个雨水口结构的整体性和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端部墙体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端部模块,两个所述端部模块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相互面对,并且其二者之间垂直嵌入有若干侧壁模块,所述侧壁模块与相互面对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榫卯连接,所述侧壁墙体组的一端与第一端部墙体组的端部模块背离所述端头板的一端拼接,

所述第二端部墙体组包括两个端部模块,两个所述端部模背离其各自端头板一端相互对接,所述侧壁墙体组的一端与第二端部墙体组的端部模块左侧板和右侧板榫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整侧壁墙体组中侧壁模块的数量即可根据施工要求调整雨水口的长度,调整第一端部墙体组和第二端部墙体组中侧壁模块的数量即可调整雨水口的宽度;使用侧壁模块和端部模块两种块型即可构建出不同尺寸的雨水口,满足更多施工要求,并且减少开设生产模块的模具的种类与数理,降低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模块与模块之间纵孔相惯、横孔相连,纵横相通,芯注混凝土或砂浆后形成网状结构的雨水口墙体;

2、振捣时凸起部与凹陷部互锁,使上下两层的模块之间不容易发生张口现象,有利于保证上下层模块之间紧密贴合;

3、便于构建出不同尺寸的雨水口,满足更多施工要求,并且减少开设生产模块的模具的种类与数理,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第一端部墙体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端部模块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侧壁模块;11、前侧板;12、后侧板;2、端部模块一;21、左侧板;22、右侧板;23、端头板;3、端部模块二;41、锚固柱;42、锚固槽;51、榫头;52、榫槽;53、凸边;6、横担梁;61、凹槽;62、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1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

雨水口模块拼接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若干交错拼接的侧壁模块1、以及若干用于拼接在侧壁模块1端部的端部模块一2和端部模块二3,侧壁模块1、端部模块一2和端部模块二3均由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并且呈宽度及高度均相同的矩形块状设置。

结合图2,侧壁模块1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前侧板11和后侧板12、两个垂直前侧板11设置用于连接前侧板11和后侧板12的横担梁6,其中前侧板11、后侧板12以及横担梁6均为长条形平板,两个横担梁6分别靠近前侧板11和后侧板12的两端设置,在侧壁模块1的两端形成U型敞口。

端部模块一2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右侧板22和左侧板21、两个垂直右侧板22设置由于连接右侧板22和左侧板21的横担梁6、连接右侧板22和左侧板21一端并与其二者垂直设置的端头板23。其中一个横担梁6设置在端部模块一2远离端头板23的一侧,并且远离端头板23的横担梁6与右侧板22和左侧板21,在端部模块一2背离端头板23的一端形成U型敞口;另一横担梁6设置在右侧板22中部,其与端头板23之间的距离等于前侧板11与后侧板12之间的距离。

前侧板11和后侧板12的一端均延伸出有长条形榫头51、另一端开设有用于与榫头51配合的榫槽52。右侧板22和左侧板21背离端头板23的一端分别延伸有与侧壁模块1配合的榫头51和榫槽52。端部模块一2的外壁,右侧板22与端头板23的连接处以及右侧板22中部连接有横担梁6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与侧壁模块1配合的榫头51和榫槽52;右侧板22位于该榫槽52和榫头51之间的底部开设有呈拱形设置的凹槽61作为通槽,在端部模块一2与侧壁模块1拼接时使其二者连通。榫槽52可以是开口与槽底宽度相同的平口式、开口宽度大于槽底宽度的企口式、开口宽度小于槽底宽度的滑键式等结构形式,榫头51也相应具有与榫槽52嵌合的形状结构。

为了增加模块的镂空度并使模块重量分布均匀,与右侧板22相同,每个横担梁6底部也开设有一个的凹槽61,并且横担梁6的顶面对应凹槽61增设有高度小于凹槽61深度的凸台62,凸台62与凹槽61嵌合使相邻侧壁模块1的对齐。

结合图4,前侧板11、后侧板12、右侧板22、左侧板21以及端头板23的顶面均沿其各自长度方向设有向上凸起的长条形凸边53,并且凸边53的顶部成一个平面,在构筑该雨水口模块拼接结构时,上层模块的下表面与下层模块的上表面的凸边53接触,这样在上层模块的下表面与下层模块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用于容纳混凝土或砂浆。

端头板23的上表面相对于凸边53靠近端部模块一2内部处,设有两个锚固柱41作为凸起部,两个锚固柱41分别位于端头板23与左侧板21和右侧板22的连接处,并且锚固柱42呈圆柱状设置,且其外表面与端头板23的上表面相互垂直。结合图3,端部模块一2的底面开设有与锚固柱41嵌合的锚固槽42,为了使端部模块一2可以沿上下方向有一个调节度,便于调节砌筑过程中发生的误差,锚固槽42的深度大于锚固柱41的高度。

端部模块二3与端部模块一2的结构类似,其与端部模块一2的区别仅在于左侧板21上设置有榫头51和榫槽52,而右侧板22上没有设有榫头51和榫槽52。

该雨水口模块拼接结构进行拼接时:

拼接第一层模块层,若干侧壁模块1首尾相接拼接成两个相互平行直线型的侧壁墙体组。在侧壁墙体组的一端,端部模块一2和端部模块二3的背离其端头板23一端与侧壁模块1通过榫头51和榫槽52嵌合连接,此时端部模块一2的右侧板22和端部模块二3的左侧板21相互面对;将一侧壁模块1垂直嵌入端部模块一2和端部模块二3之间,使其两端与端部模块一2的右侧板22和端部模块二3的左侧板21榫卯连接,从而构成第一端部墙体组。在侧壁墙体组的另一端,两个侧壁墙体组的侧壁模块1的端部与端部模块一2的右侧板22和端部模块二3的左侧板21榫卯连接,并且端部模块一2和端部模块二3的背离其端头板23一端通过榫头51和榫槽52嵌合连接,从而构成第二端部墙体组。可以根据施工需求,调整侧壁墙体组中侧壁模块1数量,以调整雨水口结构的长度;调整第一端部墙体组中侧壁模块1的数量,并同步在第二端部墙体组的端部模块一2和端部模块二3之间设置相应数量的侧壁模块1,以调整雨水口结构的宽度。

拼接第二层模块层,将该层的第一端部墙体组拼接在第一层模块层的第二端部墙体组上,并且上层模块的锚固槽42与下层模块的锚固柱41嵌合。将若干侧壁模块1首尾相接后,在另一端拼接该层的第二端部墙体组。使上下层中的模块之间相互压缝,即第一层模块层相邻模块之间的连接缝与第二层模块层相邻模块之间的连接缝不再同一直线上。上下相邻模块的凹槽61和凸台62嵌合,凸边53夹设在上层模块的下表面与下层模块的上表面之间,使上层模块的下表面与下层模块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并且锚固柱41有一部分暴露在该间隙处。

采用上述第一层和第二层模块层的拼接方式,继续拼接模块,直至达到雨水口的预定高度。向前侧板11、后侧板12以及横担梁6之间围成的区域内芯注混凝土或砂浆等浆料,由于凸台62与凹槽61之间形成的空腔打通相邻两个横担梁6之间的区域使两端相邻的模块连通,上下相邻的模块通过横担梁6与前侧板11和后侧板12、横担梁6与右侧板22和左侧板21围成的区域连通,使得模块与模块之间纵孔相惯、横孔相连,纵横相通,浆料与模块形成网状结构的建筑墙体。同时浆料流入上层模块的下表面与下层模块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浆料能够包围在暴露在该间隙处的锚固柱41周围,使锚固柱41不容易因受到剪切力而发生断裂。

芯注后对该雨水口模块拼接结构内的浆料进行振捣,振捣时模块发生晃动,大量的混凝土浆料涌向混凝土模块转角、端头处时,该位置处上、下层模块之间出现产生张口的趋势,即端部模块预发生倾斜,而使上、下层模块的上表面和下表之间产生夹角,锚固槽42与锚固柱41互锁,锚固柱41抵在锚固槽42内部处,使上下层模块不易发生相对倾斜,从而削弱产生张口的趋势,使上、下层模块的上表面和下表之间不容易产生夹角。并且浆料包围在锚固柱41外对其进行保护,使上下两层的模块之间不容易发生张口现象,有利于保证上下层模块之间紧密贴合。并且在端部模块一2和端部模块二3处,使用锚固槽42与锚固柱41互锁使上下层模块之间进行横向限制,锁定端部模块即有利于防止同层模块之间发生松动,同层模块之间的连接缝隙不易因振捣而增大,保证整个雨水口结构的整体性和结构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