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刚柔性桩双重复合地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1261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刚柔性桩双重复合地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中的一种地基,具体涉及一种刚柔性桩双重复合地基。



背景技术:

传统复合地基中,桩土之间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导致该复合地基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效果受到一定制约,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复合地基中,刚性桩刚度相对桩间土,其刚度大,大部分荷载均首先由刚性的桩基承载,桩间土承载很小,除非刚性桩发生较大的压缩变形沉降后,桩间土方参与承载。二是,对于淤泥质软土或类似饱和软土地基中,由于天然地基承载力太低,其刚度与刚性桩相差更大,传统复合地基设计时无法利用这部分软弱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所以传统的复合地基不适用于淤泥质软土或类似软弱土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刚柔性桩双重复合地基实现桩土应力重新分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刚柔性桩双重复合地基,包括刚性桩、柔性桩、桩帽、褥垫层和基础;所述刚性桩与所述柔性桩在平面上间隔布置,所述桩帽形状为阶梯型并设置在所述刚性桩上,所述桩帽的边缘与所述柔性桩的距离大于所述刚性桩与柔性桩之间的二分之一距离并小于所述刚性桩与柔性桩的距离,所述刚性桩桩顶设30mm厚所述褥垫层,所述基础设置在所述褥垫层上方。

进一步,所述刚性桩桩顶以下设20cm*20cm无筋扩展基础,所述无筋扩展基础两端分别与所述刚性桩与所述柔性桩接壤。

进一步,所述无筋扩展基础分别与所述刚性桩与所述柔性桩接壤处设置伸缩缝。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刚性桩与所述柔性桩在平面上间隔布置,即左右和上下均间隔,在空间上与土体一起随深度组成三个不同的刚性梯度,所述刚性桩采用预应力管桩,所述柔性桩采用石灰桩;所述桩帽采用阶梯型即由多个同心圈依次向下延伸,使当所述基础向下沉降时,首先传递给所述桩帽最上端,然后慢慢延伸至所述桩帽的最下端使力向下传递的过程中均匀扩散起缓解所述桩帽受力突变现象,所述桩帽为与天然地基压缩模量相近的柔性桩帽,通过设置所述柔性桩吸水膨胀挤密土层,降低土体含水率,同时挤压桩间土,从而提高桩间土密实度和承载力,同时增加所述刚性桩的侧摩阻力;在所述刚性桩桩顶设30mm厚所述褥垫层,进一步提高基础协同工作能力;同时所述桩帽的边缘即最下端外圈与所述柔性桩的距离大于所述刚性桩与柔性桩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并小于所述刚性桩与柔性桩的距离节约所述桩帽成本的同时使所述桩帽依靠其下端传递力的过程中能最大面积的覆盖桩见土的接触面积,所述刚性桩只承担了建筑的部分荷载,另外一部分荷载由桩间土来承担,提高土体承载能力达 20~50%,这样,在保证同等承载力的条件下,可以适当降低所述刚性桩的承载要求,节约部分桩体费用,同时能加快施工进度。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刚柔性桩双重复合地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刚柔性桩双重复合地基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筋扩展基础设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刚柔性桩双重复合地基,包括刚性桩1、柔性桩2、桩帽3、褥垫层4和基础5;所述刚性桩1与所述柔性桩2在平面上间隔布置,所述桩帽3形状为阶梯型并设置在所述刚性桩1上,所述桩帽3的边缘与所述柔性桩2的距离大于所述刚性桩1与柔性桩2之间的二分之一距离并小于所述刚性桩1与柔性桩2的距离,所述刚性桩 1桩顶设30mm厚所述褥垫层4,所述基础5设置在所述褥垫层4上方。

本实用新型所述刚性桩与所述柔性桩在平面上间隔布置,即左右和上下均间隔,在空间上与土体一起随深度组成三个不同的刚性梯度,所述刚性桩采用预应力管桩,所述柔性桩采用石灰桩;所述桩帽采用阶梯型即由多个同心圈依次向下延伸,使当所述基础向下沉降时,首先传递给所述桩帽最上端,然后慢慢延伸至所述桩帽的最下端使力向下传递的过程中均匀扩散起缓解所述桩帽受力突变现象,所述桩帽为与天然地基压缩模量相近的柔性桩帽,通过设置所述柔性桩吸水膨胀挤密土层,降低土体含水率,同时挤压桩间土,从而提高桩间土密实度和承载力,同时增加所述刚性桩的侧摩阻力;在所述刚性桩桩顶设30mm 厚所述褥垫层,进一步提高基础协同工作能力;同时所述桩帽的边缘即最下端外圈与所述柔性桩的距离大于所述刚性桩与柔性桩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并小于所述刚性桩与柔性桩的距离节约所述桩帽成本的同时使所述桩帽依靠其下端传递力的过程中能最大面积的覆盖桩见土的接触面积,所述刚性桩只承担了建筑的部分荷载,另外一部分荷载由桩间土来承担,提高土体承载能力达20~50%,这样,在保证同等承载力的条件下,可以适当降低所述刚性桩的承载要求,节约部分桩体费用,同时能加快施工进度。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无筋扩展基础7截面设置为20cm*20cm,其长度根据所述刚性桩1与所述柔性桩2之间的水平距离而设定。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刚性桩1桩顶以下设20cm*20cm无筋扩展基础7,所述无筋扩展基础7由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形成弹性基础,当所述基础5发生沉降时,先传力给采用级配碎石夯填的所述褥垫层4,所述褥垫层4传递给阶梯型的所述桩帽 3,由所述桩帽3分散力使沉降力扩散至其底部,由所述桩帽3其底部最大面积的传给给所述无筋扩展基础7,由于所述基础5所述无筋扩展基础7两端分别与所述刚性桩1与所述柔性桩2接壤,所以所述无筋扩展基础7的毛石混凝土具有的刚度把力向四周分散给桩间土6,同时由灰土和三合土等形成所述无筋扩展基础7居有弹性,使所述基础5在适当的条形下能复位。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无筋扩展基础7分别与所述刚性桩1与所述柔性桩2接壤处设置伸缩缝8,通过所述伸缩缝8使所述刚性桩1和所述柔性桩2与所述无筋扩展基础7处能缓解形变从而保护所述刚性桩1和所述柔性桩2。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