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连接组件及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5291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桩连接组件及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连接组件及桩。



背景技术:

预制桩,是在工厂或施工现场制成的混凝土预制管桩和钢管桩,由于施工要求,通常需要将多根桩接长处理。

目前,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形式主要为焊接,即:将下节桩沉桩至离地面一定位置处,再将上节桩吊装至下节桩上,经过一定的位置调整后,开始施焊。其中,每个接头的焊接时间约为四十分钟,桩身在地层中的长时间滞留,使得沉桩困难,甚至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尤其当上节桩与下节桩焊接完成后,由于此时接头温度过高,在沉桩过程中,接头部分骤遇地下水,还会使桩头淬火,导致焊缝变脆,从而使预制桩的受力性能大大降低。此外,在大风、降雨等恶劣天气环境下,不仅施工困难,而且焊缝的质量不易保证,极大地降低了桩基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桩连接组件,以解决现有预制桩连接施工周期长且连接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桩连接组件,包括固设在第一桩中的第一连接件和固设在第二桩中的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内部设有用于容纳锁紧件的容置腔,所述锁紧件包括垫片、围设在所述垫片外周上的多个套环瓣和将各所述套环瓣箍紧在所述垫片上的弹性箍件,且相邻两所述套环瓣之间设置有间隙。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由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进入,将所述垫片从其另一端顶出,各所述套环瓣在所述弹性箍件的作用下固定套装在所述连接柱上,且所述连接柱的头部被限制在所述容置腔中。

进一步的,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可拆卸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用于使所述连接柱通过的进入孔,所述第一套筒的另一端设置有挡边,所述挡边上设有用于使所述垫片通过的挤出孔,所述端盖与所述挡边之间形成所述容置腔。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一套筒之间为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用于对其进行轴向限位的凸缘,所述端盖固设在所述第一套筒上时,所述凸缘抵接在所述第一套筒的端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套环瓣的外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弹性箍件的限位槽。

各所述套环瓣上的所述限位槽周向连通,所述弹性箍件环设在所述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为半球形。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卡部,所述连接柱将所述垫片顶出后,各所述套环瓣在所述弹性箍件的作用下卡在所述卡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卡部环设在所述连接柱的外周面上。

本实用新型桩连接组件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第一连接件固设在第一桩中,第二连接件固设在第二桩中。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套筒,在第一套筒的内部设有容置腔,容置腔中设有锁紧件。并且,锁紧件包括垫片、套环瓣和弹性箍件,套环瓣为多个,各套环瓣围设在垫片的外周,并由弹性箍件箍紧在垫片上,且相邻两套环瓣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柱,当连接柱由第一套筒的一端进入后,能够将垫片从其另一端顶出,此时,在弹性箍件的作用下固定套装在连接柱上,并且,连接柱的头部被限制在容置腔中。

当需要将第一桩与第二桩固定连接以形成更长的桩时,可以先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预埋固定在第一桩与第二桩中,然后,将第二连接件中的连接柱与第一套筒的中心对正,并使第一桩与第二桩想象运动,以使连接柱从第一套筒的一端进入,并将第一套筒内部的垫片从第一套筒的另一端顶出,随后,在弹性箍件的箍紧力作用下,各套环瓣向第一套筒的中心收拢,并顺势固定套装在连接柱上,从而使连接柱的头部被限制在容置腔中。至此,第二连接件被固定在第一连接件内部,实现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了第一桩与第二桩的固定连接。

该桩连接组件利用第一桩与第二桩中预埋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固定连接,整个连接过程仅需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对接到位便可实现,很好地改善了以往焊接方式操作复杂、施工困难且施工周期长的弊端。并且,桩连接件组件的这种连接结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连接焊缝质量难以保证而造成的桩基受力性能较差的情形,从而大大提高了桩基的工作可靠性与稳定性。此外,该桩连接组件结构简单,方案易于实现,能够实现相邻两预制桩之间的快速连接,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预制桩连接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桩,以解决现有预制桩连接施工周期长且连接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桩,包括多个预制桩和至少一个上述桩连接组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设置在相邻两所述预制桩中,将相邻两所述预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桩中钢筋固连的第一连接螺母,所述第一连接螺母固设在所述第一套筒远离端盖的一端。

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桩中钢筋固连的第二连接螺母,所述第二连接螺母固设在第二套筒远离所述头部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桩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多个预制桩和上述桩连接组件,其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设置在相邻两预制桩中,以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连接作用,从而将两预制桩固定连接。相应的,该桩具有上述桩连接组件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该桩的连接施工周期短,成桩效率较高,且成桩后的稳定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桩连接组件中第一连接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桩连接组件中第二连接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桩连接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桩连接组件中套环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桩连接组件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桩连接组件中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桩连接组件中第二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第一套筒;20-垫片;30-套环瓣;40-弹性箍件;50-端盖;60-连接柱;70-第二套筒;11-挡边;12-第一连接螺母;31-限位槽;51-凸缘;61-头部;62-卡槽;63-连接部;71-第二连接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桩连接组件,包括固设在第一桩中的第一连接件和固设在第二桩中的第二连接件。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套筒10,第一套筒10内部设有用于容纳锁紧件的容置腔,锁紧件包括垫片20、围设在垫片20外周上的多个套环瓣30和将各套环瓣30箍紧在垫片20上的弹性箍件40,且相连两套环瓣30之间设置有间隙。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柱60,当需要将第一桩与第二桩固定连接时,连接柱60由第一套筒10的一端进入,将垫片20从第一套筒10的另一端顶出,各套环瓣30在弹性箍件40的作用下固定套装在连接柱60上,且连接柱60的头部61被限制在容置腔中。

当需要将第一桩与第二桩固定连接以形成更长的桩时,可以先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预埋固定在第一桩与第二桩中,然后,将第二连接件中的连接柱60与第一套筒10的中心对正,并使第一桩与第二桩想象运动,以使连接柱60从第一套筒10的一端进入,并将第一套筒10内部的垫片20从第一套筒10的另一端顶出,随后,在弹性箍件40的箍紧力作用下,各套环瓣30向第一套筒10的中心收拢,并顺势固定套装在连接柱60上,从而使连接柱60的头部61被限制在容置腔中。至此,第二连接件被固定在第一连接件内部,实现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了第一桩与第二桩的固定连接。

该桩连接组件利用第一桩与第二桩中预埋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固定连接,整个连接过程仅需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对接到位便可实现,很好地改善了以往焊接方式操作复杂、施工困难且施工周期长的弊端。并且,桩连接件组件的这种连接结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连接焊缝质量难以保证而造成的桩基受力性能较差的情形,从而大大提高了桩基的工作可靠性与稳定性。此外,该桩连接组件结构简单,方案易于实现,能够实现相邻两预制桩之间的快速连接,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预制桩连接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套环瓣30可以设置2-6个,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套环瓣30可以为四个,且各套环瓣30均布设置在垫片20的外周。这样的设置,使得套环瓣30能够较为同步地沿其径向收拢,以保证各套环瓣30能够顺利地固定套装在连接柱60的外部。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弹性箍件40可以是橡胶圈。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该桩连接组件还可以包括端盖50,具体的,端盖50可拆卸固定连接在第一套筒10的一端,并且,端盖50上还设置有用于使连接柱60通过的进入孔。在第一套筒10的另一端设置有挡边11,挡边11上设有用于使垫片20通过的挤出孔,端盖50与挡边11之间形成用于限制锁紧件轴向移动自由度的容置腔。

通过设置与第一套筒10可拆卸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端盖50,在使用时,可以先将箍有套环瓣30的垫片20置于套筒中,利用挡边11进行对其向左移动的自由度进行限制。然后,再将端盖50旋入第一套筒10中,以对垫片20向右移动的自由度进行限制,从而将垫片20限制在挡边11与端盖50之间形成的容置腔中,以阻止垫片20从第一套筒10中滑落。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端盖50的外周可以设置螺纹,端盖50与第一套筒10之间为螺纹连接。螺纹连接强度较高,且连接可靠,操作简单,使用寿命较长,从而大大提高了本实施例桩连接组件的工作可靠性。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5,本实施例中,端盖50上可以设置用于对其进行轴向限位的凸缘51,当端盖50旋接固定在第一套筒10上时,凸缘51能够抵接在第一套筒10的端面上。

通过设置凸缘51,不仅使得端盖50的轴向位置被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端盖50旋入长度过多而造成的套环瓣30及垫片20被压坏的不利情形,而且,当操作人员需要将端盖50固定在第一套筒10中时,可以手持凸缘51进行操作,十分方便,从而大大提高了第一连接件在预制桩中的形成效率。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套环瓣30的外周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箍件40的限位槽31。具体的,各套环瓣30上的限位槽31周向连通,弹性箍件40环设在限位槽31内。

通过在套环瓣30的外周设置限位槽31,以对弹性箍件40进行容纳,大大降低了因弹性箍件40在套环瓣30上轴向滑动而造成的弹性箍件40脱落的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弹性箍件40脱落而导致的连接柱60锁紧失效的情形,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桩连接件的工作可靠性。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还可以包括固定套装在连接柱60外部的第二套筒70,具体的,第二套筒70固设在第二桩中。并且,本实施例中,连接柱60与第二套筒70之间可以为螺纹连接。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柱60的头部61可以为半球形。

这样的设置,使得套环瓣30能够沿头部61的轮廓顺势滑动至连接柱60上,从而保证套环瓣30能够顺利地被箍紧在连接柱60上,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桩连接组件的连接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时,本实施例中,头部61可以是上述半球形的结构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如:圆台等,其只要是通过这种结构形式的头部61,能够使连接柱60将垫片20顺利顶出,并使套环瓣30在弹性箍件40的作用下能够顺利地箍紧在连接柱60的外周上即可。

本实施例中,连接柱6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卡部,当连接柱60将垫片20顶出后,各套环瓣30能够在弹性箍件40的作用下卡在卡部上。其中,卡部可以是环设在连接柱60的外周面上。

请继续参照图6,本实施例中,卡部可以是设置在连接柱60外周上的卡槽62。具体的,头部61与连接部63之间形成凹陷的环形卡槽,以使套环瓣30能够稳定地箍紧在连接柱60的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卡部可以是上述在连接柱60外部环设一圈卡槽62的结构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如:设置在连接柱60外部的扁口,利用扁口处的凹陷区实现套环瓣30在连接柱60上的固定,故其只要是通过这种结构形式的卡部,能够实现套环瓣30在连接柱60外部的可靠固定即可。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桩,该桩包括多个预制桩和至少一个上述桩连接组件。具体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设置在相邻两预制桩中,以将相邻的两个预制桩固定连接在一起。

相应的,该桩具有上述桩连接组件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该桩的连接施工周期短,成桩效率较高,且成桩后的稳定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

请继续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还可以包括与第一桩中钢筋固连的第一连接螺母12,第二连接件还可以包括与第二桩中钢筋固连的第二连接螺母71。其中,第一连接螺母12固设在第一套筒10远离端盖50的一端,第二连接螺母71固设在第二套筒70远离头部61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二套筒70的结构如图7所示。

通过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分别设置第一连接螺母12和第二连接螺母71,在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桩连接组件将两预制桩连接在一起时,可以先将第一连接螺母12旋接固定在第一桩中的钢筋上,再将第二连接螺母71旋接固定在第二桩中的钢筋上,进而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70在第一桩与第二桩中的分别固定,并最终通过连接柱60实现第一桩与第二桩之间的固定连接。

第一连接螺母12和第二连接螺母71的设置,大大简化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第一桩及第二桩中的固定过程,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桩的形成效率,进而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