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段拼接式预制检修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8179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多段拼接式预制检修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设施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多段拼接式预制检修井。



背景技术:

当今市政建设中,在地面以下设置有诸多管道,如:雨水、污水、煤气、电力通讯等管道,这些管道每隔30至50米需要设置检修井,以便于检查和维修;传统检修井的施工方式是在预定位置挖设一个井坑,并通过混凝土浇筑或者砖砌筑成相对牢固和密封的井壁,这样的施工方式由于需要现场浇筑或者砖砌,因此存在施工周期较长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3462487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拼装式预制井,其技术要点是:包括井底以及若干井壁组装件,井壁组装件上下两侧分别具有凹型安装部和凸型安装部,通过凸型安装部与凹型安装部之间插接配合完成井身的组装,凹型安装部与凸型安装部还分别开设有螺栓孔,从而通过螺栓进一步加固各井壁组装件的连接强度。

该方案解决了检修井施工周期过长的问题,但是上述方案中未公开预制井上端开口的闭合结构,而为防止行人掉落于预制井内造成损伤,闭合结构又是预制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段拼接式预制检修井,通过设置井盖盖合检修井上端开口,并于井盖之下设置安全门,从而在井盖遗失或者损坏后,依旧能够提供有效的防护,防止人员掉落于检修井内。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多段拼接式预制检修井,包括依次连接的下组件、若干中间组件以及上组件,所述上组件包括呈中空圆柱状的上井身以及盖合于上井身顶端开口的井盖,所述上井身外壁面固定设置有与之垂直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开设有与上井身连通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于容纳部与上井身连接端转动连接有安全门,所述安全门为圆形盘,其圆面直径大于上井身内圆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一个下组件、多个中间组件、一个上组件拼接组成完整的检修井,相较于传统的现场浇筑检修井,有效减少了工时;上组件上端开口盖合井盖,从而封闭检修井的上端开口,但是考虑到井盖可能存在遗失或者损坏的情况,因此上井身于井盖之下设置安全门,提供另一重防护,以避免人员掉落于检修井内造成损伤;上井身设置容纳部并开设容纳槽,当检修人员需要进入井内时,通过将安全门转动入容纳槽内以恢复检修井的通畅性,从而避免因安全门而影响检修人员的正常进出;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检修井职能(指供检修人员出入)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井身于容纳槽开口端上下壁面分别开设有转轴孔,所述安全门上下表面边沿分别设置有与转轴孔配合的转轴,所述转轴孔与转轴之间至少设置有两个轴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轴孔与转轴之间的配合实现安全门与上井身转动连接,且能够转动进入容纳槽内的技术要求;并在转轴孔与转轴之间设置轴承,以降低两者的摩擦力,使得转动门转动更加顺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开设于所述容纳槽上壁面的转轴孔延伸至上井身开口端,所述转轴孔内转动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包括与设置于安全门上表面的转轴顶端固定连接的竖直段以及设置于竖直段顶端的水平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操作杆,操作杆竖直段与转轴固定,其水平段位于上井身之上,在开启或者闭合安全门时,均可通过推动水平段产生扭转力转动竖直段,由竖直段带动安全门转动,从而可以在检修井之上控制安全门的开合,有效降低开启或者闭合安全门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段设置有与竖直段顶端滑移套接的滑套,所述滑套为仅下端面开口结构的壳体,所述滑套内壁面竖直开设有若干限位槽,所述竖直段圆周面顶端设置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凸出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平段通过设置滑套使其具备上下滑动的能力,在平时状态下,可以下滑水平段使其高度低于上井身顶端,避免因水平段而导致井盖无法水平盖合于上井身顶端;在需要开启或者闭合安全门时,上移水平段使其整体高度高于上井身顶端,从而使得检修人员更易施力;同时通过限位槽和限位凸出块之间的配合,有效防止水平段上移过度,导致水平段和竖直段脱离,而影响操作杆的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井身上开口端开设有与井盖边沿配合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容纳水平段的弧形槽,所述水平段整体呈圆弧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井盖放置于环形槽之内,限制井盖除竖直向上之外的所有活动度,从而在不影响上井身上端开口正常开启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井盖和上井身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井盖非正常脱离上井身;并在环形槽上表面开设容纳槽用于容纳水平段,一方面避免因水平段导致井盖无法放置于环形槽内,另一方面通过环形槽限制水平段的转动,从而限制安全门的转动,以避免安全门非正常开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井身内壁面开设有与安全门边沿配合的抵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全门在闭合状态时,其一部分位于容纳槽内,容纳槽之外的部分其边沿卡接于抵接槽内,从而安全门下表面所有边沿均得到支撑,防止因重物掉落导致安全门脱离上井身。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组件为可与上井身连通的空心圆柱体,其顶端开设有若干L型钩槽,其底端固定设置有与L型钩槽配合的L型卡钩,所述上井身底端设置L型卡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间组件之间通过如下方式连接:L型卡钩对准L型钩槽的竖直段并插入,顺时针转动位于上方的中间组件,使得L型卡钩的水平段进入L型钩槽的水平段,从而通过L型卡钩与L型钩槽的勾持配合完成两个中间组件的连接(可根据检修井具体深度选择中间组件的拼接数量),上组件通过上述方式与中间组件连接;综上所述,通过L型钩槽与L型卡钩之间的配合不仅可以限制各个组件水平方向的活动度,而且可以限制竖直方向的活动度,有效提高各个组件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L型钩槽与L型卡钩之间的缝隙嵌入有嵌入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嵌入块填补L型钩槽与L型卡钩之间的缝隙,从而避免相邻组件方向相对的非正常转动,导致L型卡钩的水平段脱离L型钩槽的水平段,影响相邻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组件包括底板以及固定连接于底板上表面可与中间组件连通的下井身,所述下井身上端面开设L型钩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组件包括有底座,从而有效防止地下水涌入到检修井内;下组件同样通过L型钩槽与L型卡钩之间的配合,实现其与中间组件的连接,从而通过装配方式相同,降低组装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井身固定设置有两段与之垂直且连通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用于连接地下管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设连接管用于连接地下管道,使得连接检修井和地下管道更加便捷,而且有效降低对检修井的损伤(对比文件中在井壁凿取通孔,可能对检修井造成一定的损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由三个组件拼接的形式设置检修井,相比于现场浇筑有效减少了工时,相比于整段的检修井更具适应性(可选择拼接不同数量的中间组件);在上组件上端开口处盖合井盖以封闭检修井顶端开口;上组件于井盖之下设置安全门进一步闭合检修井,以防止在井盖损坏之后存在行人不慎掉入检修井的危险情况发生;通过设置容纳槽,在需要进出检修井时将安全门转入容纳槽内,以避免因安全门影响检修人员正常进出检修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局部剖视图,主要表示上组件、中间组件和下组件三者的配合关系;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井身的半剖视图,主要表示上组件的结构;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闭合门与上井身的配合关系;

图4为本实用新型操作杆的局部剖视图,主要表示水平段和竖直段的配合关系;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间组件的整体结构;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下组件的整体结构。

图中:1、下组件;11、底板;12、下井身;13、连接管;2、中间组件;21、L型钩槽;22、L型卡钩;23、嵌入块;3、上组件;31、上井身;32、井盖;33、容纳部;34、容纳槽;35、安全门;351、抵接槽;36、转轴孔;361、轴承;37、转轴;38、操作杆;381、竖直段;382、水平段;383、滑套;384、限位槽;385、限位凸出块;39、环形槽;391、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多段拼接式预制检修井,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下组件1、若干中间组件2以及上组件3,其中三个组件均通过混凝土浇筑而成,且内部设置有钢筋,同时在具体施工时可根据检修井所需实际深度选择中间组件2的拼接数量;通过上述方式设置检修井具有减少施工时长(相比于现场浇筑或砖砌)、便于运输(相比于市场上常见的整段式预制井)、埋设更加便捷、适应多种深度的检修井。

为提高检修井的安全性,如图1所示,上组件3包括呈中空圆柱状的上井身31以及盖合于上井身31顶端开口的井盖32,从而由井盖32闭合上井身31上端开口防止人员掉落(此为本领域常用技术手段,不做过多阐述);由于井盖32存在遗失或者损坏的可能,为避免因此产生安全隐患,如图1、图2所示,上井身31外壁面位于井盖32之下20厘米处一体成型有与之垂直的容纳部33,容纳部33可以由两块扁平混凝土板组成,两者之间的缝隙命名为容纳槽34,该容纳槽34与上井身31连通,且容纳槽34与上井身31连接端转动连接有安全门35,安全门35可以为硬质金属圆盘,且其圆面直径大于上井身31内圆直径;在平时状态下,安全门35位于上井身31之内,封闭上井身31之下的空间,在井盖32遗失或者损坏时,由安全门35承担防止行人掉落的作用;在检修人员需要进出检修井时,转动安全门35使之位于容纳槽34内,确保检修井的畅通性以供检修人员出入;综上所述,本实用在设置井盖32之外还设置有安全门35,以提供另一重防护,有效避免因人员掉落检修井而造成损伤,同时由于安全门35能够转动进入容纳槽34内,避免因安全门35影响检修人员的正常进出。

安全门35通过如下方式与上井身31转动连接,如图2、图3所示,容纳槽34与上井身31连接端上下壁面分别竖直开设有转轴孔36,安全门35上下表面边沿均设置有与转轴孔36转动配合的转轴37,转轴孔36与转轴37之间设置有两个轴承361,轴承361内圆与转轴37固定,其外圆与转轴孔36固定;通过转轴孔36与转轴37之间的配合实现安全门35与上井身31之间的转动连接,并通过增设轴承361降低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安全门35转动更加顺畅。

由于安全门35位于上井身31之内,因此安全门35可能存在不易开启或者闭合的问题,为转动安全门35更加便捷,如图3、图4所示,开设于容纳槽34上壁面的转轴孔36延伸至上井身31开口端,该转轴孔36内转动连接有操作杆38,操作杆38侧视呈L型,其包括与转轴37(指设置于安全门35上表面的转轴37)焊接固定的竖直段381以及设置于竖直段381顶端的水平段382,水平段382位于上井身31上端开口之上;推动水平段382产生扭转力转动竖直段381由竖直段382带动安全门35转动,从而在检修井之外控制安全门35的转动,使得转动安全门35更加便利。

上述方式虽然解决了不易转动安全门35的问题,但是由于水平段382突出于上井身31上端开口,因此井盖32无法以水平状闭合上井身31上端开口,为避免井盖32闭合不稳的问题发生,如图3、图4所示,水平段382焊接固定有与竖直段381顶端滑移套接的滑套383,滑套383为仅下端面开口结构的金属壳体,通过滑套383与竖直段381之间的配合,使得水平段382具备上下滑动的能力,在需要转动安全门35时,向上滑动水平段382使之突出于上井身31上端开口,在需要盖合井盖32时向下滑动水平段382使之低于上井身31上端开口;为避免水平段382上滑过程中脱离竖直段381,滑套383内壁面竖直开设有四个限位槽384,竖直段381圆周面顶端一体成型有与限位槽384滑移配合的限位凸出块385,由限位凸出块385与限位槽384之间的配合限制水平段382的最大上移距离,防止其脱离于竖直段381。

为避免安全门35非正常开启,如图2、图3所示,上井身31上开口端开设有与井盖32(标示于图1)边沿配合的环形槽39,环形槽39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容纳水平段382的弧形槽391,水平段382设置为与弧形槽391轨迹相同的圆弧型,在闭合安全门35之后将水平段382下降入弧形槽391内,通过弧形槽391限制水平段382的转动,从而限制安全门35的转动。

由于安全门35的作用为防止人员掉落检修井,因此其必须具备较高的承重能力,如图2所示,上井身31内壁面开设有与安全门35边沿配合的抵接槽351,在闭合安全门35时,其边沿位于抵接槽351内,此状态下安全门35由抵接槽351、容纳槽34共同提供支撑(即沿圆面周长轨迹均有支撑力),从而有效提高安全门35与上井身31的连接强度,防止因重物坠落导致安全门35由上井身31脱落。

如图1、图5所示,中间组件2为可与上井身31连通的空心圆柱体,其顶端开设有四个L型钩槽21,其底端固定设置有与L型钩槽21配合的L型卡钩22,在连接相邻中间组件2时,对准L型卡钩22与L型钩槽21,并向下移动位于上方的中间组件2(L型卡钩22插入L型钩槽21内),顺时针转动位于上方的中间组件2,此时L型卡钩22勾持于L型钩槽21内,完成这两段中间组件2的连接;上井身31底端同样固定设置有四个L型卡钩22,用于连接上组件3和最上端的中间组件2;由于L型钩槽21的纵向段需要供L型卡钩22的横向段穿过,因此L型卡钩22完全位于L型钩槽21内后,两个纵向段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导致相邻中间组件2(中间组件2和上组件3)存在非正常脱离的可能,为避免这一情况发生,L型钩槽21与L型卡钩22之间的缝隙嵌入有嵌入块23,嵌入块23可以为梯形金属块,在相邻中间组件2(中间组件2和上组件3)完成连接后,通过榔头等敲击件将嵌入块23卡入L型钩槽21与L型卡钩22之间的缝隙内。

如图1、图6所示,下组件1包括底板11以及固定连接于底板11上表面可与中间组件2连通的下井身12,其中下井身12呈中空圆柱,其上端面开设L型钩槽21,从而下组件1同样通过L型钩槽21与L型卡钩22之间的配合,完成下组件1与最底端的中间组件2的连接;为便于连接地下管道,下组件1圆周面以其轴线对称一体成型有两端与之垂直且连通的连接管13,连接管13用于连接地下管道。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