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渔光稻集约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7121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渔光稻集约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将发电、养殖、农作物生长集中在一起的系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渔光稻集约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渔-光伏及渔-稻发展模式存在的产业链过短,资源未获得充分利用等问题。如渔-光伏发展模式中,或者养殖排泄物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水体污染,影响养殖物的生长,或者养殖排泄物可及时排出又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渔-稻发展模式中养殖水域上方未架设光伏板造成空间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渔光稻集约化系统,这种一种渔光稻集约化系统用于解决目前已有渔-光伏及渔-稻发展模式存在的产业链过短,资源未获得充分利用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渔光稻集约化系统包括池塘、主沟渠、排水沟渠,池塘由塘体的底部设置塘底构成,塘体中设置导水管道,池塘通过导水管道与主沟渠的起始端连接,导水管道与池塘相接处设置有防逃网,导水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阀门,主沟渠两侧设置稻田块,与主沟渠相邻的稻田块均与主沟渠相通,主沟渠的末端连接排水沟渠,主沟渠与排水沟渠之间设置第二阀门;太阳能光伏板架设在池塘上方。

上述方案中池塘靠近河或湖建造,池塘与河或湖通过引水管道相通,引水管道与河或湖相接的一端设置第三阀门,引水管道与池塘相接的一端设置有防逃网,利用河湖灌溉水域进行养殖,流动水域可提高渔业产品的品质。

上述方案中河底水平面或湖底水平面高于塘底水平面,塘底水平面高于主沟渠底水平面,以防止河、湖水位降低无法实现对池塘、稻田的供水以及保证供水时速。

上述方案中导水管道距离塘底20cm,引水管道距离相应的河底或湖底20cm,既降低淤泥淤堵的风险,又保证水位低时池塘、稻田的供水,同时导水管道距池塘底的这个距离又尽量保证了养殖排泄沉淀物的排出。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实现池塘中养殖,池塘下游连接水稻田,养殖水灌溉水稻。形成水上发电,水中养殖,下游种田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渔、电、农业、环保四丰收,将开辟一条新能源-养殖业-农业-延伸产业的绿色、环保和特色发展的新模式。

2、本实用新型利用渔业养殖的有机物改善灌溉水的有机质含量,可大大减少或替代水稻施肥用量,产生出具有地方地理标志的真正的绿色稻米,改变农业种植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池塘, 2导水管道, 3主沟渠, 4稻田块, 5水口, 6排水沟渠, 7第二阀门, 8太阳能光伏板, 9河, 10引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结合图1、图2所示,这种渔光稻集约化系统包括池塘1、主沟渠3、排水沟渠6,池塘1由塘体的底部设置塘底构成,塘体中设置导水管道2,池塘1通过导水管道2与主沟渠3的起始端连接,导水管道2与池塘1相接处设置有防逃网,导水管道2上还设置有第一阀门,主沟渠3两侧设置稻田块4,与主沟渠3相邻的稻田块4均与主沟渠3通过水口5相通,稻田块4之间的田梗上设置水口5,打开第一阀门,池塘水经导水管道2进入稻田主沟渠3,稻田不用水时第二阀门7关闭,防止稻田地水回流入池塘1,影响养殖物生长(稻田排出的水中可能混有农药化肥等),导水管道2引出的水进入主沟渠3,再由主沟渠3经水口5流到稻田河床上,实现灌溉;主沟渠3的末端连接排水沟渠6,主沟渠3与排水沟渠6之间设置第二阀门7;太阳能光伏板8架设在池塘1上方,利用太阳能光伏板进行发电。

本实用新型中池塘1靠近河9或湖建造,池塘1与河9或湖通过引水管道10相通,引水管道10与河9或湖相接的一端设置第三阀门,引水管道10与池塘1相接的一端设置有防逃网。池塘1用水则打开第三阀门,水经引水管道10进入池塘1,不用水时第三阀门关闭,确保池塘水不倒流入河9、湖。

本实用新型中河底水平面或湖底水平面高于塘底水平面,塘底水平面高于主沟渠底水平面,以防止河、湖水位降低无法实现对池塘1、稻田的供水以及保证供水时速。

本实用新型中导水管道2距离塘底20cm,引水管道10距离相应的河底或湖底20cm,既降低淤泥淤堵的风险,又保证水位低时池塘1、稻田的供水,同时导水管道2距池塘底的这个距离又尽量保证了养殖排泄沉淀物的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为:河9、湖水通过引水管道10引入池塘1,池塘水通过导水管道2引入主沟渠3,再由主沟渠3引入水稻田(导水管道2与池塘1的相对位置可根据需求自设),池塘1上方架设太阳能光伏板8实现太阳能发电,实现渔光稻集约化发展模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