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地下围护墙锚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5330发布日期:2018-06-08 20:54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围护结构细部构造,具体涉及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地下围护墙锚杆结构。



背景技术:

在深基坑及其它地下工程施工中,常遇到深基坑支护问题,其开挖难度大、工期长、费用高,一般占基础土建总造价的10%-20%,大深基坑工程的造价可达30%-40%,成为城市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围护结构的选型是引起深基坑工程施工造价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才能实现地下围护结构的快速施工,最大程度的节省工期及施工成本,同时更好的兼顾安全施工等方面的因素。装配式建造技术不仅仅适用于建筑结构的主体结构的施工,在地下围护结构施工中的应用同样可以发挥出较明显的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地下围护墙锚杆结构,通过合理化设计增强了围护板墙与土层的连接强度,为后续地下围护结构装配化施工提供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地下围护墙锚杆结构,包括第一预制板墙、第二预制板墙、板墙纵横向钢筋网、节点混凝土、预埋套管和锚杆,所述第一预制板墙和第二预制板墙内通过横向以及纵向钢筋形成板墙纵横向钢筋网,所述预第一制板墙与第二预制板墙接合处的纵横向钢筋网在现浇节点混凝土处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所述的现浇节点混凝土覆盖接合处的纵横向钢筋网,所述的预埋套管和锚杆间隔设置在板墙纵横向钢筋网内,所述锚杆通过预埋套管打入土层,并与现浇节点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制板墙和第二预制板墙的纵横向钢筋网在现浇节点混凝土处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25%。

进一步的,所述节点混凝土采用掺有微膨胀剂的不低于C35的混凝土。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套管的内径比锚杆的直径大5-8mm,在现浇节点处预埋套管的长度比同方位现浇节点混凝土的深度长至少300mm,并锚入土层。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套管的间距纵横向均不大于1500mm,现浇节点混凝土处的预埋套管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大于1000mm,现浇节点混凝土处的宽度为600mm-1000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预制钢筋混凝土地下围护墙-锚杆结构通过合理化设计增强了围护板墙与土层的连接强度,为后续地下围护结构装配化施工提供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地下围护墙锚杆结构,包括第一预制板墙1、第二预制板墙2、板墙纵横向钢筋网3、节点混凝土4、预埋套管5和锚杆6,所述第一预制板墙1和第二预制板墙2内通过横向以及纵向钢筋形成板墙纵横向钢筋网3,所述预第一制板墙1与第二预制板墙2接合处的纵横向钢筋网3在现浇节点混凝土4处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所述的现浇节点混凝土4覆盖接合处的纵横向钢筋网3,所述的预埋套管5和锚杆6间隔设置在板墙纵横向钢筋网3内,所述锚杆6通过预埋套管5打入土层,并与现浇节点混凝土4形成整体结构。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

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制板墙1和第二预制板墙2的纵横向钢筋网3在现浇节点混凝土4处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25%。

优选的,所述节点混凝土4采用掺有微膨胀剂的不低于C35的混凝土,并保证混凝土强度至少比预制板墙强度提高一个等级,微膨胀剂的掺量宜为3%-5%。

优选的,所述预埋套管5和锚杆6按照设计要求按需确定,预埋套管5的内径比锚杆6的直径大5-8mm,在现浇节点处预埋套管5的长度比同方位现浇节点混凝土4的深度长至少300mm,并锚入土层。

优选的,所述预埋套管5的间距纵横向均不大于1500mm,现浇节点混凝土4处的预埋套管5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大于1000mm,现浇节点混凝土4处的宽度为600mm-1000mm。

第一预制板墙1和第二预制板墙2上的预埋套管5随板墙在工厂预埋制作,现浇节点混凝土4处的预埋套管5在混凝土浇筑前埋入,所有锚杆6施工均在现场完成钻孔、锚杆埋入及灌浆等全部工艺。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预制钢筋混凝土地下围护墙-锚杆结构通过合理化设计增强了围护板墙与土层的连接强度,为后续地下围护结构装配化施工提供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