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侧向虹吸式马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5950发布日期:2019-01-13 16:23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侧向虹吸式马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水马桶,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侧向虹吸式马桶。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座便器的冲水原理基本是直冲式和虹吸式两种大类。虹吸式马桶座内有一个完整的管道,形状呈侧倒状的“S”,池壁坡度较缓,噪音问题有所改善;具有排污能力强,选净面大,容易冲掉黏附在马桶表面的脏物的特点,所以绝大多数马桶尤其是连体均采用虹吸式。

然而,侧倒状的S型排污管,作为产生虹吸效应的关键部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管内先装满水(或液体);2、管的最高点距上容器的水面高度不得高于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度;3、出水口比上容器的水面必须低。为了首先满足第一点,“S”型排污管下游段需设置变径以及轻微拐弯,以保证冲水时排污管能充满水。而由于目前的S型排污管采取竖直走向的形式,导致马桶座的高度需要达到370mm以上(通常为370mm-410mm),不但重量加大,而且会造成儿童上下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侧向虹吸式马桶。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侧向虹吸式马桶,包括马桶座、安装在马桶座上的水箱和铺设于马桶座底部的底部通道,所述马桶座的侧边设有S型排污管,所述S型排污管的上游入口与马桶座下方连通,所述S型排污管的下游出口与底部通道对接,所述S型排污管的上游入口和下游出口之间的管道向上蜿蜒形成整条管道的最高端,所述S型排污管的上游入口和下游出口水平布置,所述水箱连接喷射管流道,所述喷射管流道位于与S型排污管相对的一侧,所述喷射管流道出水端设有喷射孔,所述喷射孔正对S型排污管的上游入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S型排污管靠近下游出口的一端与底部通道对接处呈大于90度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S型排污管设置在马桶座的左侧或者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喷射孔中心与排污管中心连线方向与喷射管流道出水端水流喷射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喷射管流道与S型排污管的走向呈圆形布置在马桶座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S型排污管的下游出口不设置收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新型侧向虹吸式马桶,将以往位于马桶底座正后方的侧倒状的S型排污管,移动到马桶底座的一侧,在保证S部顶端处于最高位置的前提下,将S型排污管的上游入口与下游出口的方向平行,即在水平方向上实现原来竖直方向的管路走向。马桶喷射孔正对S型排污管上游入口,喷射方向与S型排污管上游入口进入管道方向一致。喷射孔流道位于与S型排污管相对的一侧,水流从水箱下来,经过喷射管流道,从喷射孔喷出,进入S型排污管上游入口,形成虹吸,在排污管下游出口流出。本实用新型S型排污管的布置方式,使马桶底座坐圈摆放面高度降低100mm左右,仅有290mm的高度,同时减少了材料用量和降低了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S型排污管走向示意图(前侧向视角);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S型排污管走向示意图(后侧向视角);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

图中标号:1-马桶座;2-S型排污管;201-上游入口;202-下游出口;3-喷射管流道;301-喷射孔;4-底部通道;5-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侧向虹吸式马桶,包括马桶座1、安装在马桶座1上的水箱5和铺设于马桶座1底部的底部通道4,马桶座1的侧边设有S型排污管2,S型排污管2的上游入口201与马桶座1下方连通,S型排污管2的下游出口202与底部通道4对接,S型排污管2的上游入口201和下游出口202之间的管道向上蜿蜒形成整条管道的最高端,S型排污管2的上游入口201和下游出口202水平布置,水箱5连接喷射管流道3,喷射管流道3位于与S型排污管2相对的一侧,喷射管流道3出水端设有喷射孔301,喷射孔301正对S型排污管2的上游入口201处。通过新的布管形式,将喷射管流道3设置于S型排污管2的对侧,水流从水箱5下来,经过喷射管流道3,从喷射孔301喷出,进入S型排污管2上游入口201,形成虹吸,在S型排污管2下游出口202流出。喷射管流道3行程缩减1/2,单位距离里的落差加大,喷射孔301的喷射水压更强。

本实施例中,S型排污管2靠近下游出口202的一端与底部通道4对接处呈大于90度的夹角,这样会产生一个较大截流作用,有助于将管内灌满水而形成虹吸。而且S型排污管2下游出口202可不用特意设置收口,增大S型排污管2的通过性。

S型排污管2通过新的布置形式,移到马桶底座的左侧或者右侧,使马桶的整体高度降低,减少材料成本与重量。

喷射孔301中心与排污管中心连线方向与喷射管流道3出水端水流喷射方向一致。

喷射管流道3与S型排污管2的走向呈圆形布置在马桶座1底部。由于整体水道近似圆形,管道内水流动更顺畅,水力损失少。

具体实施时,将常规的侧倒状的S型排污管2移动到马桶下方的两侧,呈现立体式走向,在保证S型排污管2部顶端处于整管中最高位置并竖直方向走向,将S型排污管2上游入口201与下游出口202水平布置,即在水平方向上实现原来竖直方向的管路走向。

马桶喷射孔301正对S型排污管2的上游入口201,喷射方向与S型排污管2上游入口201进入管道方向一致,且喷射孔301中心与排污管中心连线即为水流喷射方向,喷射管流道3位于S型排污管2的对侧,两者呈圆形布置,水从水箱5流下,势能转换为动能的过程中,管路的阻力损失将较大的减小。另外,喷射管流道3的流程缩减了1/2,阻力损失进一步减小。

S型排污管2下游出口202与底部管道4对接口呈大于90度的角度,从而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利于管道灌满水而形成虹吸。

S型排污管2采取本布置方式可将马桶整体高度降低。经过测算,马桶底座坐圈摆放面高度降低100mm左右,仅有290mm的高度,可兼顾儿童使用。而且整体材料用量减少,重量降低。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