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3427发布日期:2019-01-04 22:52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水地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地面排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排水地漏。



背景技术:

排水地漏是一种常见的室内地面排水装置,其用于排除室内的地面积水。

如附图11所示,现有一种排水地漏,包括腔体1和盖板2,所述腔体1包括出水室12和位于出水室12上方的进水室11,所述出水室12与进水室11之间通过过滤件4分隔,所述进水室11的一竖直侧面开口进水口111,进水口111的两侧均带有水平的插接柱112,所述盖板2的背面带有两个可与插接柱112相插接的固定柱22,固定柱22与插接柱11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对过滤件4进行清理时需要敞开进水口111,其不足之处在于敞开进水口111需要使用额外的工具将盖板2和腔体1进行分离,拆卸过程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排水地漏,其进水口打开方便,无需拆卸分离盖板和腔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排水地漏,包括侧面开有进水口的腔体和可部分遮挡进水口的盖板,所述腔体内安装有连接盖板的启闭机构,所述启闭机构包括转动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可竖直转动的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所述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伸入腔体的一端均与腔体相对固定,所述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伸出腔体的一端均与盖板的背面相铰接,所述第二转动臂伸入腔体内的一端上带有朝向腔体内的限位臂,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抵压块和向进水口方向抵推抵压块的弹性件,所述抵压块朝向进水口的一面与限位臂的端部始终保持抵压,所述盖板盖合于进水口时限位臂倾斜向上,所述盖板完全打开进水口时限位臂倾斜向下。

通过采用上技术方案,盖板盖合时,限位臂朝背向盖板且倾斜向上,抵压块朝向进水口方向抵压限位臂,进而推顶限位臂向上转动,第二转动臂中的第二外段向进水室内方向拉动盖板,且第一转动臂起到导向和联动作用,使得盖板压闭合在进水口上;

而推动盖板向上移动带动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的第二外段向上转动,限位臂同步向下转动,在这过程中抵压块对限位臂朝向进水口的推力对对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的转动起阻碍作用,当盖板由非人为主动拉动时,可避免盖板脱出;

当限位臂转动至水平后继续向上推顶盖板,限位臂倾斜向下,此后盖板向上推顶过程中,抵压块对限位臂朝向进水口的推力对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的转动起助推作用,使得盖板自动向上推;

当盖板重力对驱使第二外段向下转动的作用力与弹性件抵压限位臂驱使第二外段相上转动的作用力相抵消时,第二内段和第二外段水平设置,此时盖板保持打开状态,可过滤件朝向进水室内的上表面进行清理;

若要将盖板盖合,只需下压盖板克服弹性件弹力,使得限位臂转动至倾斜向上,盖板即可自动继续转动至压紧盖合;

由此进水口遮挡和打开方便,无需其他工具或对盖板和腔体进行拆卸分离,方便排水地漏清理。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臂位于第二转动臂上方,所述第一转动臂为曲形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防止第一转动臂向上转动过程中与进水口的上边沿相抵触,增大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向上转动的最大角度,增大进口在盖板打开时外露面积。

作为优选地,所述限位臂包括位于其朝向腔体内端部且抵压块朝向进水口的一面抵接的抵杆,所述抵杆轴向水平且与进水口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杆的侧面与抵压块朝向进水口的一面相抵压,增大限位臂与抵压块的抵压面积,使得限位臂和抵压块相互抵压力分布更加均匀,使得抵压块滑动稳定且防止限位臂所受到的抵压力过大而发生断裂。

作为优选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轴向垂直进水口的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内带有与其同轴的圆槽,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且容置在圆槽内,所述抵压块背向进水口的一端插入圆槽内且与弹簧的一端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柱可限制弹性件防止其脱出或弯曲变形,同时对抵压块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作为优选地,所述盖板背面固定有若干铰接座,所述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伸出腔体的一端均与一个铰接座相铰接,所述启闭机构包括与腔体内部安装固定的安装板,所述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伸入腔体的一端均与安装板相对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闭机构与盖板、腔体分体,启闭机构可单独组装后再与盖板、腔体固定,方便启闭机构组装以及盖板、腔体的加工制造。

作为优选地,所述安装板上开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转动臂伸入腔体内的一端上带有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准的第一转动孔,所述第二转动臂伸入腔体内的一端上带有与第二安装孔相对准的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一转动孔和第二转动孔均穿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包括转动环和限位环,所述转动环的外径第一转动孔和第二转动孔内径相等,所述限位环位于转动环背向安装板一侧且其外径大于第一转动孔的内径,所述限位套内穿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自贯穿限位套和第一转动孔或第二转动孔将限位套于安装板相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第一转动孔或第二转动孔的内侧与固定螺栓螺纹之间抵接,限位环与腔体内壁抵接限位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避免固定螺栓拧压过紧阻碍第一转动臂或第二转动臂转动和避免发固定螺栓拧压过送导致第一转动臂或第二转动臂转动时发生水平晃动。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孔朝向第一转动臂一侧外沿带有可与转动环相抵接的第一抵接柱,所述第二安装孔朝向第二转动臂一侧外沿带有可与转动环相抵接的第二抵接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的侧面与安装板相贴,减少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转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避免盖板上推时发生卡滞。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臂包括第一外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一内段,所述第一外段和第一内段分别垂直连接于第一连接段的两端,所述第一外段和第一内段分别位于第一连接段的两侧,所述盖板完全打开时所述第一内段水平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盖板完全打开时盖板对第一转动臂水平的作用力,由此减少第一安装孔和第一转动孔损坏的可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启闭机构支撑盖板并将盖板与腔体活动连接,使进水口遮挡和打开方便,无需其他工具或对盖板和腔体进行拆卸分离,方便排水地漏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排水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在B-B处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转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5为图4在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限位组件的剖视图;

图7为图6在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启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在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实施例二中进水室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腔体;11、进水室;111、进水口;112、插接柱;12、出水室;121、出水管;2、盖板;21、铰接座;211、安装座;212、转轴;22、固定柱;3、启闭机构;31、转动组件;311、安装板;3111、第一抵接柱;3112、第二抵接柱;3113、第一安装孔;3114、第二安装孔;312、第一转动臂;3121、第一外段;3122、第一连接段;3123、第一内段;3124、第一转动孔;3125、第一铰接孔;313、第二转动臂;3131、第二外段;3132、第二连接段;3133、第二内段;3134、第二转动孔;3135、第二铰接孔;3136、限位臂;3137、抵杆;314、限位套;3141、转动环;3142、限位环;315、固定螺栓;316、安装基座;32、限位组件;321、安装柱;3211、圆槽;322、抵压块;3221、插柱;3222、抵压部;3222-1、抵压面;323、弹性件;4、过滤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排水地漏,其包括腔体1和盖板2,腔体1内安装有过滤件4,过滤件4水平设置将腔体1内分隔为进水室11和出水室12。进水室11的一竖直侧面上开有进水口111。进水室11内垂直进水口111的两侧壁上均安装有启闭机构3,启闭机构3与盖板2相连接。出水室12的位于进水口111下方的侧面上设置有出水管121。

如附图3,启闭机构3包括与盖板2连接的转动组件31和与进水室11内壁连接的限位组件32。转动组件31包括垂直连接于进水室11平行进水口111的内壁上的安装板311,并且安装板311竖直设置。

如附图4和附图5,两个安装板311相背面上设置有第一抵压柱和第二抵压柱,第一抵压柱和第二抵压柱竖直分布,且第一抵压柱位于第二抵压柱上方。第一抵压柱沿其轴心开设有贯穿安装板311的第一安装孔3113,第二抵压柱沿其轴心开设有贯穿安装板311的第二安装孔3114。

转动组件31好包括第一转动臂312和第二转动臂313,第一转动臂312和第二转动臂313均为曲臂。其中第一转动臂312呈“Z”形,其自盖板2朝向进水室11内的方向分为第一外段3121、第一连接段3122和第一内段3123,第一外段3121和第一内段3123相平行,连接段垂直第一外段3121和第一内段3123。第一外段3121上带有第一铰接孔3125,第一内段3123上带有第一转动孔3124,且第一转动孔3124内插有限位套314和固定螺栓315。

限位套314包括转动环3141和限位环3142。转动环3141的外径第一转动孔3124和第二转动孔3134内径相等,转动环3141的长度与第一转动孔3124的孔深相等,且转动环3141可与第一抵接柱3111相抵接。限位环3142位于转动环3141一端的外侧且与转动环3141同轴,其外径大于第一转动孔3124的内径。当转动环3141与第一抵接柱3111抵接时,限位环3142与第一内段3123背向安装板311的一侧相抵接。固定螺栓315贯穿限位套314和第一安装孔3113,且固定螺栓315穿出安装板311的另一端上固定有与安装板311相抵接的螺母。

同时盖板2背面带有四个铰接座21,铰接座21两两为一组设置在盖板2的两侧,且一组内的两铰接座21竖直分布。铰接座21包括与盖板2背面固定的固定座和穿设且固定于固定座内的转轴212。转轴212轴向水平且与盖板2背面相平行。第一外段3121上的第一铰接孔3125与盖板2一侧且位于上方的铰接座21内的转轴212相铰接。

第二转动臂313与第一转动臂312结构相似,其自盖板2朝向进水室11内的方向分为第二外段3131、第二连接段3132、第二内段3133和限位臂3136,第二外段3131、第二连接段3132和第二内段3133结构与第一转动臂312中对应的第一外段3121、第一连接段3122和第一内段3123结构相同。第二外段3131上带有第二铰接孔3135,第二铰接孔3135与盖板2一侧且位于下方的铰接座21内的转轴212相铰接。

第二内段3133上开设有第二转动孔3134,第二转动孔3134内有限位套314和固定螺栓315。第二转动孔3134内限位套314中的转动环3141可与第二抵接柱3112相抵接,且当转动环3141与第二抵接柱3112抵接时,限位环3142与第二内段3133背向安装板311的一侧相抵接。而其固定螺栓315贯穿限位套314和第二安装孔3114,且固定螺栓315穿出安装板311的另一端上固定有与安装板311相抵接的螺母。

限位臂3136与第二内的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且限位臂3136背向安装板311一侧固定有垂直限位臂3136的抵杆3137。

如附图6所示,限位组件32包括垂直连接与进水室11平行进水口111的内壁上的安装柱321以及抵压块322和弹性件323。安装柱321数量为二,分别位于进水室11的两侧,且安装柱321位于安装板311和进水室11与安装板311相连且垂直进水口111的竖直侧壁之间。安装柱321沿其轴心开设有圆槽3211,圆槽3211的槽口朝向件口。

抵压块322呈“T”,其包括相垂直的插柱3221和抵压部3222。插柱3221远离抵接部的一端插入圆槽3211内。抵压部3222呈长方体状,其朝向进水口111的一面为抵压面3222-1。抵压面3222-1为竖直平面,其与盖板2背面平行,并且抵压面3222-1与限位臂3136的端部始终保持抵压。

弹性件323容置在圆槽3211槽底和插柱3221之间,其朝向进水口111方向推顶插柱3221。弹性件323可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此处为弹簧。弹簧水平放置,其一端抵压弹性件323,其另一端抵压插柱3221插入圆槽3211内的端部。

结合附图至附图所示,盖板2盖合于进水口111时限位臂3136倾斜向上,盖板2完全打开进水口111时限位臂3136倾斜向下且盖板2完全打开时第一内段3123水平设置。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接合附图8和附图9所示,盖板2盖合时,限位臂3136朝背向盖板2且倾斜向上,抵压块322朝向进水口111方向抵压抵杆3137,进而推顶限位臂3136向上转动,第二转动臂313中的第二外段3131向进水室11内方向拉动盖板2,且第一转动臂312起到导向和联动作用,使得盖板2压闭合在进水口111上;

而推动盖板2向上移动带动第一转动臂312和第二转动臂313的第二外段3131向上转动,限位臂3136同步向下转动,在这过程中抵压块322对限位臂3136朝向进水口111的推力对对第一转动臂312和第二转动臂313的转动起阻碍作用,当盖板2由非人为主动拉动时,可避免盖板2脱出;

当限位臂3136转动至水平后继续向上推顶盖板2,限位臂3136倾斜向下,此后盖板2向上推顶过程中,抵压块322对限位臂3136朝向进水口111的推力对第一转动臂312和第二转动臂313的转动起助推作用,使得盖板2自动向上推;

如附图7所示,当盖板2重力对驱使第二外段3131向下转动的作用力与弹性件323抵压限位臂3136驱使第二外段3131相上转动的作用力相抵消时,第二内段3133和第二外段3131水平设置,此时盖板2保持打开状态,可过滤件4朝向进水室11内的上表面进行清理;

若要将盖板2盖合,只需下压盖板2克服弹性件323弹力,使得限位臂3136转动至倾斜向上,盖板2即可自动继续转动至压紧盖合;

由此进水口111遮挡和打开方便,无需其他工具或对盖板2和腔体1进行拆卸分离,方便排水地漏清理。

实施例二,

如附图11所示,一种排水地漏,其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其区别之处在于转动组件31包括固定于进水室11平行进水口111的竖直内臂上的安装基座316,安装板311通过螺栓安装固定于安装基座316上。

由此可降低腔体1加工难度,并且转动组件31的装配以及转动组件31和盖板2的安装可在腔体1外进行,降低排水地漏的组装难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