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挖法水底隧道钢板桩围堰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4514发布日期:2019-03-27 10:18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明挖法水底隧道钢板桩围堰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明挖法水底隧道钢板桩围堰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受制于发展空间、城市规划及景观环境等的客观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多的穿河(湖)隧道开始修建,而对于在水中进行明挖法施工的隧道工程,修筑围堰工程已是常用的重要的施工措施,也是穿河(湖)隧道明挖法施工成败的关键环节。

一般水中明挖法修建隧道或大型水工结构采用双排钢板桩围堰,通常做法是在前后两排钢板桩之间回填土并通过钢拉杆将两排钢板桩连为整体形成围堰。该种做法主要通过前后钢板桩及堰芯填土防渗止水,但一般堰芯填土压实度无法保证,防渗效果差,且水下地层主要通过钢板桩进行防渗止水,当水下透水性地层埋深较大时,需加长钢板桩。施工难度大,施工质量不易保证,且工程造价较高。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明挖法水底隧道钢板桩围堰构造。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明挖法水底隧道钢板桩围堰构造,包括第一排钢板桩、第二排钢板桩、高压旋喷桩防渗墙、第一排钢板桩外侧高强土工格栅、第二排钢板桩外侧高强土工格栅和多根钢拉杆,所述第一排钢板桩和第二排钢板桩均插入河床下,所述第一排钢板桩与第二排钢板桩之间通过多根钢拉柱连接,所述第一排钢板桩与第二排钢板桩之间填充有回填土,所述高压旋喷柱防渗墙设置在第一排钢板桩与第二钢板桩之间并插入河床下,所述高强土工格栅设置在第一、二排钢板桩的外侧,所述第一排钢板桩内侧铺设有防渗土工膜。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钢板桩外侧高强土工格栅上设置有砂袋。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钢板桩外侧高强土工格栅上设置有砂袋反压护道兼作施工便道。

优选地,所述回填土的上部放置有应急砂袋。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钢板桩和第二排钢板桩均包括钢围檩和若干个钢板,若干个钢板均固定于所述钢围檩。

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钢板之间通过锁口固定连接,所述锁口内嵌黄油或其他止水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外侧钢板桩桩顶适当抬高,利用单侧钢板桩提高防水能力,同时减少了堰芯回填高度及内侧钢板桩用量,节省工程造价。

2、围堰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堰内横向连接钢板桩连接前后两排钢板桩,加强连接,有利于提高整个围堰的整体性,保证围堰安全。

3、堰芯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一方面增强了堰芯填土的密实性,解决了堰芯填土无法压实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堰芯土防渗能力;另一方面高压旋喷桩深入水下地层,与渗透性较强的土层(如砂性土地层)搅拌固结后形成隔水效果良好的止水帷幕,能有效止水,保证地下渗流稳定。

4、围堰内侧设置反压护道,一方面增强了围堰整体稳定性,另一方面反压护道兼作施工便道,方便现场施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两个钢板连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如图1并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一种明挖法水底隧道钢板桩围堰构造,包括第一排钢板桩1、第二排钢板桩2、高压旋喷桩防渗墙6、第一排钢板桩外侧高强土工格栅7、第二排钢板桩外侧高强土工格栅8和多根钢拉杆4,所述第一排钢板桩1和第二排钢板桩2均插入河床下,所述第一排钢板桩1与第二排钢板桩2之间通过多根钢拉柱4连接,所述第一排钢板桩1与第二排钢板桩2之间填充有回填土15,所述高压旋喷柱防渗墙6设置在第一排钢板桩1与第二排钢板桩2之间并插入河床下,所述高强土工格栅7设置在第一排钢板桩1的外侧,所述高强土工格栅8设置在第二排钢板桩2的外侧,所述第一排钢板桩1内侧铺设有防渗土工膜3。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钢板桩外侧高强土工格栅7上设置有沙袋10,所述第二排钢板桩外侧高强土工格栅8上设置有砂袋反压护道兼作施工便道11。

其中,所述回填土15的上部放置有应急砂袋5,所述第一排钢板桩1和第二排钢板桩2均包括钢围檩12和若干个钢板13,若干个钢板13均固定于所述钢围檩12,相邻两个所述钢板13之间通过锁口14固定连接,所述锁口14内嵌黄油或其他止水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外侧钢板桩桩顶适当抬高,利用单侧钢板桩提高防水能力,同时减少了堰芯回填高度及内侧钢板桩用量,节省工程造价;围堰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堰内横向连接钢板桩连接前后两排钢板桩,加强连接,有利于提高整个围堰的整体性,保证围堰安全;堰芯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一方面增强了堰芯填土的密实性,解决了堰芯填土无法压实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堰芯土防渗能力;另一方面高压旋喷桩深入水下地层,与渗透性较强的土层(如砂性土地层)搅拌固结后形成隔水效果良好的止水帷幕,能有效止水,保证地下渗流稳定;围堰内侧设置反压护道,一方面增强了围堰整体稳定性,另一方面反压护道兼作施工便道,方便现场施工。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