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桩反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2157发布日期:2019-04-17 00:15阅读:7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锚桩反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锚桩反力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各地的土质性能不一,施工质量各异,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可靠性,必须进行桩基静载试验,以测试桩基承载力以及与承载力有关的各项设计计算参数,为设计、施工提供数据。在桩基的静载试验试验方法中,多采用锚桩反力装置进行检测,锚桩反力装置就是将被测试桩周围对称设置的几根锚桩用锚筋与反力梁连接起来,依靠千斤顶将反力架顶起,由被连接的锚桩提供反力。

实际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或成桩工艺的原因(如泥皮过厚等),锚桩的实际抗拔力可能会小于计算值,导致锚桩上拔量过大。但是在工程试验中,需要将锚桩的上拔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会影响试验结果,上拔量过大千斤顶继续加载甚至会导致锚桩折断或从底面拔出,造成工程损失和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锚桩反力装置,通过在锚桩上设置上拔量观测装置,可在千斤顶的加载过程中,实时观测锚桩的上拔量,将锚桩上拔量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试验过程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锚桩反力装置,包括静载试验桩、锚桩、主梁、次梁和千斤顶,所述千斤顶设置在静载试验桩顶面的中间,所述主梁水平设置在千斤顶的顶部,所述主梁上水平设置有至少两个次梁,所述次梁之间相互平行且次梁均与主梁垂直,所述锚桩对称分布在次梁两端的下方且预埋在地面以下,所述次梁和锚桩之间设置有反力连接组件,所述锚桩上还设置有上拔量观测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试验过程中,加载千斤顶,千斤顶的活塞杆会向上顶在主梁上,主梁又会将力分担在其上方的次梁上,次梁通过反力连接组件对预埋在地下的锚桩施加反力,力的加载过程中通过上拔量观测装置可对锚桩的上拔量进行实时监控,将锚桩上拔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使检测结果更具准确性,此时的加载力的大小为桩基的承载力。

作为优选,所述上拔量观测装置包括螺杆和与螺杆垂直连接的观测杆,所述锚桩的侧表面上开设有螺纹孔,且所述螺纹孔的轴线垂直于锚桩的侧表面,所述螺杆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杆与锚桩螺纹连接,安装拆卸方便,观测杆垂直于地面,通过观察观测杆相对于螺杆在竖直方向的移动即可得出锚桩的上拔量。

作为优选,所述观测杆包括套管和滑动设置在套管内的测量杆,所述套管通过固定件固定在螺杆的一端,所述测量杆从套管的下端开口处伸出并抵接在地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试验过程中,测量杆沿套管内部下降的竖直高度即为锚桩的上拔量。

作为优选,所述套管的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竖直方向的矩形槽,所述测量杆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从矩形槽中伸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杆可搭放在矩形槽的下边缘处,避免测量杆从套管下端开口处脱落,同时,通过观察定位杆在矩形槽内的下降高度可得出锚桩的上拔量,使观测方式更为直接和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套管的外壁上位于矩形槽两侧的位置设置有刻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定位杆两侧的刻度直接看出定位杆的下降高度,不需要工人再携带测量工具,使沉降观测更加直观和精确,同时结构简单易用。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件包括套环和锁紧螺栓,所述套环固定连接在螺杆上远离锚桩的一端,所述套管竖直穿设在套环中;所述锁紧螺栓穿过套环的侧壁并抵紧在套管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套环和锁紧螺栓的设置,方便调整观测杆在套环内的竖直位置,初始状态下,使测量杆的下端抵触在地面上时,定位杆位于矩形槽的零刻度位置,读取检测结果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反力连接组件包括螺纹套筒、螺纹连接在螺纹套筒两端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远离螺纹套筒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环;所述次梁上表面的两端设置有锚盒,且锚盒的宽度大于次梁的宽度,所述螺纹套筒上下两端的连接环分别连接在次梁和锚盒上;所述螺纹套筒两端的内螺纹旋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杆分别连接在螺纹套筒的两端,通过旋动螺纹套筒可调节反力连接组件的整体长度,可适应不同高度的反力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锚盒的下表面和锚桩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吊环,所述连接环可拆卸连接在吊环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力连接组件的安装拆卸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反力连接组件在锚盒和锚桩之间至少并排设置有两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多组反力连接组件使整个反力装置能够承载较大的力,结构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观察测量杆在套管中的下降高度来间接反映锚桩的上拔量,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而且能够在加载过程中的任意时刻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锚桩的上拔量处在规定范围内,使检测结果更具准确性,同时避免造成工程损失。

2.通过在套管上设置矩形槽并设置刻度,只需通过刻度观察定位杆在矩形槽内的下降高度即可,更加直观。

3.通过锁紧螺栓和套环的设置,在初始状态时,可调节测量杆在套管内的位置使定位杆对齐矩形槽的零刻度位置,然后拧紧锁紧螺栓将套管固定,观测过程中直接读取结果,无需对定位杆的初始刻度进行记录。

4.反力连接组件采用螺纹套筒与连接杆的连接方式,使安装调节更加方便,同时连接效果稳定,避免传统的直接焊接方式造成的连接组件断裂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反力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拔量观测装置与锚桩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观测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静载试验桩;2、锚桩;21、螺纹孔;3、主梁;4、次梁;41、锚盒;5、千斤顶;6、反力连接组件;61、螺纹套筒;62、螺纹杆;63、连接环;64、吊环;7、上拔量观测装置;71、螺杆;711、套环;712、锁紧螺栓;72、观测杆;721、套管;722、测量杆;723、矩形槽;724、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锚桩反力装置,如附图1所示,包括水平放置在被测桩基上的静载试验桩1,静载试验桩1的上表面放置有千斤顶5,千斤顶5的顶面即活塞杆伸出端上水平放置有主梁3,主梁3上表面的两端水平架设有两个次梁4,两个次梁4平行设置且垂直于主梁3,次梁4两端的下方分别设置有锚桩2,锚桩2预埋在地面以下;次梁4上表面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锚盒41,锚盒41的内部为工字型加固梁,锚盒41从次梁4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伸出,且锚盒41的底面伸出次梁4两侧面的部分与锚桩2的上表面之间连接有反力连接组件6,在锚桩2上还设置有对锚桩2的上拔量进行检测的上拔量观测装置7,上拔量观测装置7可设置在其中任一个锚桩2的侧表面上。

如附图2所示,反力连接组件6在每个锚盒41与锚桩2之间设置有三组,每组包括两个相对于次梁4对称设置的反力连接组件6,反力连接组件6分别垂直于锚盒41和锚桩2。反力连接组件6包括位于锚盒41和锚桩2中间的螺纹套筒61,螺纹套筒61的上下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螺纹杆62,螺纹杆62远离螺纹套筒61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连接环63,连接环63分别可拆卸地勾挂在远离螺纹套筒61一端的吊环64上,吊环64通过螺栓连接在锚盒41或锚桩2的固定座上。其中螺纹套筒61两端的内螺纹旋向相反,旋动螺纹套筒61可调节整个反力连接组件6的竖直高度,而且螺纹套筒61与其两端的螺纹杆62之间螺纹连接,具有安装拆卸方便的特点。

如附图3所示,上拔量观测装置7包括螺杆71和用于观测锚桩2上拔量的观测杆72,锚桩2的侧表面上靠近锚桩2顶部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21,螺杆71螺纹连接在螺纹孔21内,且与锚桩2的侧表面相垂直,螺杆71远离锚桩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环711,观测杆72位于套环711中,套环71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锁紧螺栓712,锁紧螺栓712垂直穿过套环711的内壁面并抵紧在观测杆72上。

观测杆72包括套管721和上下滑动设置在套管721内的测量杆722,套管721的下端开口,测量杆722的一端位于套管721内,另一端从套管721的下端开口处伸出并抵接在地面上。套管721的外壁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竖直方向的矩形槽723,测量杆722外壁的上部对应于矩形槽723的位置设置有两根水平方向的定位杆724,定位杆72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测量杆722上,另一端从矩形槽723中向外伸出。另外,套管721的外壁上沿矩形槽723竖直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刻度,当定位杆724向上滑动至矩形槽723的最上方时,定位杆724恰好对应在矩形槽723的零刻度位置。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将静载试验桩1、千斤顶5和其余反力装置安装好,将螺杆71连接在锚桩2的螺纹孔21中,将观测杆72由上而下插设在套环711内,调整观测杆72在套环711内的竖直位置,使测量杆722的下端抵触在地面上时,定位杆724位于矩形槽723的零刻度位置,然后旋紧锁紧螺栓712将观测杆72固定;最后加载千斤顶5,加载过程中,通过观察定位杆724在矩形槽723内下降的高度,即可得出锚桩2的上拔量,能够在加载过程中的任意时刻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锚桩2的上拔量处在规定范围内,使检测结果更具准确性,当锚桩2的上拔量超出规定范围时,停止加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