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管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9824发布日期:2019-11-20 00:5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城市综合管廊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城市综合管廊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城市综合管廊。



背景技术:

城市综合管廊是一种用于容纳两类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综合管廊通常设置在城市地下,在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工程管线设置在隧道空间内。该隧道空间还设有专门的人员出入口、吊装口和通风口,各工程管线通过吊装口进入隧道空间内,操作人员通过人员出入口进入隧道空间中进行检修维护操作,同时人员出入口也作为紧急逃生口供操作人员紧急逃生。通风口用于使隧道空间处于通风的状态,与外部自然环境之间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图1为相关技术中城市管廊的通风口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绿化带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目前,大多数城市管廊的顶部设置有凸出于地面的通风亭,在通风亭的顶部或侧壁开设通风口。通风亭通常都设置在道路的绿化带内,但是绿化带的布局和尺寸会影响通风亭的安置,若通风亭安置不好,就会影响城市管廊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城市综合管廊,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通风亭凸出于地面而不容易安置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城市综合管廊,包括:

用于容纳工程管线的容纳舱,形成在人行道的下方;

设备舱,形成在人行道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容纳舱上方;所述设备舱的底壁设有与所述容纳舱连通的设备舱通风口;

通风舱,形成在人行道的下方且位于所述设备舱的上方;所述通风舱的侧壁设有用于与所述设备舱连通的通风舱通风口,所述通风舱通风口的底端高于通风舱的侧壁底端,所述通风舱内设有排水结构;所述通风舱还与设置在人行道地面上的地面通风口连通;

格栅盖板,盖设在所述地面通风口;所述格栅盖板的顶面与人行道地面齐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包括从下至上依次排布的容纳舱、设备舱和通风舱三层结构的城市综合管廊,设置在人行道的下方,容纳舱与设备舱通过设置在设备舱底壁上的设备舱通风口保持通风,设备舱与通风舱通过设置在通风舱侧壁上的通风舱通风口保持通风,通风舱通过设置在人行道地面上的底面通风口与外部环境保持通风,以使三层结构均与外部环境保持通风;而且,还在地面通风口处设置格栅盖板,格栅盖板的顶面与人行道地面齐平,不影响人行道的正常使用,而且整个城市综合管廊全部位于人行道的下方,也提高了城市的美观度。另外,通风舱通风口底端的高度高于通风舱的侧壁底端,且在通风舱的底壁设置排水结构,以避免通过格栅盖板进入通风舱的水再进入设备舱内,达到较好防水效果,从而对设备舱和容纳舱中的设备进行防水保护,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城市管廊的通风口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管廊设置在人行道下方的垂直道路方向截面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管廊设置在人行道下方的平行道路方向截面的侧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管廊顶层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管廊中设备层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01-通风亭;02-车行道;03-人行道;04-绿化带;05-城市综合管廊;06-通风口;07-地下排水管路;

10-容纳舱;11-容纳舱逃生口;12-容纳舱爬梯;

20-设备舱;21-设备舱通风口;22-风机;23-设备舱爬梯;24-挡水坎;25-设备舱排水孔;26-设备舱排水管;

30-通风舱;31-通风舱侧壁;32-通风舱通风口;33-防水百叶;34-地漏;

40-格栅盖板;

50-顶部盖板;

60-逃生口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城市综合管廊,设置在人行道的下方,一方面不影响行人的正常行走,另一方面具备较好的防水和排水功能,再一方面,方便通风结构的设置,不再受城市绿化带的影响,还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美观度。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管廊设置在人行道下方的垂直道路方向截面的侧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管廊设置在人行道下方的平行道路方向截面的侧视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管廊顶层的俯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管廊中设备层的俯视图。图2为图4中a-a截面的视图,图3为图4中b-b截面的视图。图5为将图4中通风舱30去掉的俯视图。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综合管廊包括三层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容纳舱10、设备舱20和通风舱30,三层结构均形成在人行道03的下方。在人行道03的地面上开设地面通风口,以使三层结构与外部环境保持通风。采用格栅盖板40盖设在地面通风口处,格栅盖板40的顶面与人行道地面齐平,格栅盖板40具有一定的强度,能支撑人行道载荷,使其不影响人行道的正常使用,而且还确保了城市综合管廊内部保持通风。

具体的,容纳舱10位于最下方,用于容纳工程管线,例如:水管、燃气管路、供热管路、通信线缆、电力线缆等设备。

设备舱20位于容纳舱10的上方,设备舱20的底壁设有设备舱通风口21,设备舱20与容纳舱10之间通过设备舱通风口21实现通风。

通风舱30位于设备舱20的上方。通风舱30具有沿垂向方向延伸的通风舱侧壁31,该通风舱侧壁31上设置有通风舱通风口32,通风舱30与设备舱20之间通过通风舱通风口32保持通风。

格栅盖板40盖设在地面通风口,位于通风舱30的上方。格栅盖板40上设有孔洞,以使通风舱30通过格栅盖板40与外部环境保持通风。

另外,对于设置在通风舱侧壁31上的通风舱通风口32,其底端高于通风舱侧壁31的底端,则从格栅盖板40的孔洞进入通风舱30内的水会被通风舱侧壁31挡住,而不会从通风舱通风口32进入设备舱20内。进一步的,在通风舱30内设有排水结构,将进入到通风舱30内的水排出到地下排水管路中,避免水量增多后进入设备舱20内进而对设备舱20中的设备产生破坏影响。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包括从下至上依次排布的容纳舱、设备舱和通风舱三层结构的城市综合管廊,设置在人行道的下方,容纳舱与设备舱通过设置在设备舱底壁上的设备舱通风口保持通风,设备舱与通风舱通过设置在通风舱侧壁上的通风舱通风口保持通风,通风舱通过设置在人行道地面上的底面通风口与外部环境保持通风,以使三层结构均与外部环境保持通风;而且,还在地面通风口处设置格栅盖板,格栅盖板的顶面与人行道地面齐平,不影响人行道的正常使用,而且整个城市综合管廊全部位于人行道的下方,也提高了城市的美观度。另外,通风舱通风口底端的高度高于通风舱的侧壁底端,且在通风舱的底壁设置排水结构,以避免通过格栅盖板进入通风舱的水再进入设备舱内,达到较好防水效果,从而对设备舱和容纳舱中的设备进行防水保护,提高安全性。

对于上述设置在通风舱30内的排水结构,可以采用多种方案来实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现方式:在通风舱通风口32处设置防水百叶33,当防水百叶33处于打开或半开的状态时,能够实现通风并且能够遮挡一部分飞溅的水穿过通风舱通风口32进入设备舱20内;当降水量较大时,可将防水百叶完全关闭,能够完全阻挡水穿过通风舱通风口32进入设备舱20内。防水百叶可以为人工调整的结构,也可以为通过控制器和执行器来控制的结构。在降水量较大的雨雪天气中,控制器控制执行器动作,驱动防水百叶33关闭;在非雨雪天气中,控制器控制执行器动作,驱动防水百叶33处于打开的状态。

在通风舱30内进水量较少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水分自然蒸发。在通风舱30进水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在通风舱30的底壁开设通风舱排水孔(图中未示出),并与地下排水管路连通,以将通风舱30内的水排至地下排水管路07中。在通风舱排水孔内设置有地漏34,可以避免杂物进入地下排水管路07中。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中的地漏34只是用于指示地漏34或通风舱排水孔的位置,实际上通风舱排水孔是设置在通风舱30的底壁上,地漏34位于通风舱排水孔内。

上述容纳舱10与设备舱20之前可通过设备舱通风口21实现通风。为了提高空气流通速度,在设备舱20内设置通风设备,通风设备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朝向设备舱通风口,出风口朝向通风舱通风口的方向。通风设备为能够促使空气有序流通的设备,可以采用多种原理制成。本实施例中,采用风机22作为通风设备,将风机22固定在设备舱通风口21上方。风机22的进风口在底部,朝向设备舱通风口21,风机22的出风口朝向通风舱30的方向,尤其是朝向通风舱通风口32。风机22中的扇叶转动时促使容纳舱10中的空气从设备舱通风口21进入风机22,并从出风口排出,再通过设备舱通风口32和地面通风口排出至外部环境中。

对于通风舱30与地面连接的部分,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将通风舱30设置为闭合的环状结构,例如:圆环状、方框形状、椭圆环状等。本实施例中以方框形状为例,通风舱30具有水平截面为矩形的内环侧壁和水平截面为矩形的外环侧壁,内环侧壁、外环侧壁和底壁围成方框形的通风舱30。通风舱通风口32设置在内环侧壁上,内环侧壁围成的中间区域与下方的设备舱20连通。

格栅盖板40为闭合环状盖板,具体为方框形盖板,盖设在方框形的通风舱30的上方。另外,采用顶部盖板50盖设在上述内环侧壁上方,位于格栅盖板40围设的中间区域内。顶部盖板50为矩形的实体盖板,其上没有孔洞。顶部盖板50的顶面与人行道地面齐平,且顶部盖板50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支撑上方物体,承受人行道的载荷,不影响人行道的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风机22的数量为两个,各风机22的出风口均朝向内环侧壁围设的区域,以使从风机22排出的气体直接通过通风舱通风口32进入通风舱30。

如图4所示,格栅盖板40围设在顶部盖板50的外围,格栅盖板40的下方是通风舱30。格栅盖板40和顶部盖板50可以设置于人行道上,避开盲道。行人可以踩在顶部盖板50上通过。

城市综合管廊内还设置有人员入口、人员出口、紧急逃生出口和紧急逃生设备。人员入口和人员出口可以根据常规设置在方便人员出入的地方。本实施例对紧急逃生出口和设备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容纳舱10的顶壁设有容纳舱逃生口11,并在容纳舱逃生口11的下方设置容纳舱爬梯12。容纳舱爬梯12的顶端延伸至容纳舱逃生口11,底端向下延伸至容纳舱10的底壁,或者容纳舱爬梯12的底端与容纳舱10底壁之间的距离小于1米,以使操作人员能够可以沿着容纳舱爬梯12向上爬至设备舱20内。

在人行道地面还设有地面逃生口,采用逃生口盖板60盖设在地面逃生口上。设备舱20向上一直通到地面逃生口,地面逃生口的下方设有设备舱爬梯23,设备舱爬梯23的顶端延伸至地面逃生口,底端延伸至设备舱20的底壁,或者设备舱爬梯23的底端与设备舱底壁之间的距离小于1米,以使操作人员能够通过设备舱爬梯23向上爬,直至从地面逃生口爬出地面。设备舱爬梯23与容纳舱逃生口11之间的距离尽量小,以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操作人员用最短的时间依次通过容纳舱爬梯12和设备舱爬梯11逃生。

上述逃生口盖板60的顶面与人行道地面齐平;或者,逃生口盖板60也可以稍微高出地面一点,用于醒目地告知行人勿将重物搁置在逃生口盖板60上。并将逃生口盖板60的边缘设置为斜面,以使逃生口盖板60与人行道地面之间没有明显的台阶,以避免将行人绊倒。

上述容纳舱爬梯12和设备舱爬梯23可以为独立的梯子,竖直或斜立固定在侧壁上。或者,也可以在侧壁上设置多个沿竖向方向依次排布的爬杆,每个爬杆均为水平延伸的管状结构,爬杆供操作人员手扶或脚踩。

进一步的,还需要在设备舱20内设置防水结构,以将进入设备舱20内的水排至地下排水管路07内。具体的,在设备舱20的底壁设置闭合环状的挡水坎24,挡水坎24位于通风舱30的内环侧壁的下方,以使从通风舱通风口32进入设备舱20内的水都集中在挡水坎24围设的区域内,而不会流动至挡水坎24外部。挡水坎24的尺寸可以大于内环侧壁的尺寸,扩大收集的范围。

在挡水坎24围设的区域内设有设备舱排水孔25,设备舱排水孔25通过设备舱排水管26与地下排水管道相连,将挡水坎24围设区域内的水排出。设备舱排水孔25内可设置地漏,用于阻挡其它杂物进入排水管内。在挡水坎24围设的区域内,设备舱排水孔25的位置是最低的,以使水能够流向设备舱排水孔25。

上述容纳舱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容纳舱10的侧壁可设置舱门,供操作人员进出。容纳舱10的顶壁可设置容纳舱逃生口11并在下方设置容纳舱爬梯12。容纳舱10内可设置城市管线,例如:燃气管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单独放置在一个容纳舱10内,并且该容纳舱10内可布设耐火隔热结构。电力管线对防水的要求比较高,也需要单独放置在一个容纳舱10内。热力管线和供水管线可以放置在同一个容纳舱10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顶部盖板锁闭装置,用于在正常状态时将顶部盖板50锁定在人行道地面上,以及在维护状态时解除对顶部盖板50的锁定。顶部盖板50只能从里面打开,从地面上无法打开。当需要对风机22进行检修时,可将顶部盖板50打开。或者,顶部盖板锁闭装置采用智能锁,通过无线网络与电子终端相连,只有电子终端的用户才能解锁顶部盖板锁闭装置,从外部打开顶部盖板50,而其它人均不能从外部打开顶部盖板50,实现防盗的功能。

采用逃生口盖板锁闭装置,用于在正常状态时将逃生口盖板60锁定在人行道地面上,以及在紧急状态时解除对逃生口盖板60的锁定。逃生口盖板60只能从里面打开,在地面上无法打开。或者,逃生口盖板锁闭装置还可以采用智能锁,通过无线网络与电子终端相连,只有电子终端的用户才能控制逃生口盖板锁闭装置解锁,以在外部将逃生口盖板打开,而其他人无法从外部打开逃生口盖板,实现防盗的功能。

地面逃生口可以仅作为逃生通道,也可以作为操作人员正常的出入通道。当地面逃生口仅作为逃生通道时,需要在其它地方设置出入口。

上述各盖板与地面之间的间隙中需设置密封材料,以提高密封防水的效果,避免水从盖板与地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管廊内。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