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钢绞线生产车间用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1304发布日期:2020-03-31 16:16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预应力钢绞线生产车间用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绞线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绞线生产车间内的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钢绞线生产车间外部建设有用于存储生产中产生的废水的储水池,储水池建设在地下,在地面上设置离心泵,在储水池内的水位较高时,打开离心泵,将储水池中的水抽走,抽完后将离心泵关上。由于不是一直抽水,离心泵隔一段时间工作一次,每次工作开始时管道内部为空气,造成离心泵空转,容易导致离心泵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应力钢绞线生产车间用排水结构,用以解决现有生产车间的离心泵容易受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钢绞线生产车间用排水结构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预应力钢绞线生产车间用排水结构包括用于将储水池中的液体抽走的离心泵和设置在储水池上方的中间罐,中间罐的侧壁上设有一水平设置的出液管,出液管的一端连接中间罐、另一端连接离心泵的进口,中间罐的底部设有一竖直设置的进液管,进液管的下端伸出中间罐,进液管的上端伸入中间罐且上端高于出液管。

有益效果:平时中间罐内一直存有液体,液体的液位低于进液管的上管口,在储水池中的液位较高需要排水时,打开离心泵,离心泵将中间罐中的液体抽走,中间罐内形成真空,储水池中的液体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通过进液管进入中间罐,中间罐中的液体再被离心泵抽走,按此循环,储液池中的液体不断被抽走。相比于现有技术,离心泵不会空转,使离心泵工作更加安全,工作效率高。

进一步的,中间罐、出液管和进液管为不锈钢材质。

进一步的,进液管的下端设有滤网,滤网由管箍固定在进液管上。

进一步的,中间罐的底壁上设有排污口,排污口中安装有丝堵。

中间罐的侧壁上还设有用于显示中间罐内的液位高度的玻璃板式液位计,中间罐的侧壁上靠近顶壁的位置设有用于在中间罐内的液体较少时向中间罐中补充液体的注液口,注液口中安装有丝堵。

进一步的,出液管和进液管均焊接在中间罐上,出液管的外端和进液管的下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其他管道的法兰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预应力钢绞线生产车间用排水结构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离心泵、200-中间罐、210-出液管、220-进液管、230-法兰盘、300-管道、400-储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预应力钢绞线生产车间用排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将储水池400中的液体抽走的离心泵100和设置在储水池400上方的中间罐200,离心泵100为现有设备,中间罐200为圆筒型结构,中间罐200由支撑架支撑在储水池400上方,并呈竖直状态,中间罐200的侧壁上设有一水平设置的出液管210,出液管210一端连接中间罐、另一端连接离心泵100的进口,中间罐200底部设有一竖直设置的进液管220,进液管220下端伸出中间罐200,进液管220上端伸入中间罐且上端高于出液管210,进液管220的下端通过法兰盘230连接管道300,管道300伸入储水池400。

平时中间罐200内一直存有液体,液体的液面高于出液管210,在储水池400中的液体较多需要排水时,打开离心泵100,离心泵100将中间罐200中的液体抽走,中间罐200内形成真空,储水池400中的液体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通过进液管220进入中间罐200,中间罐200中的液体再被离心泵100抽走,按此循环,储液池400中的液体不断地被抽走。相比于现有技术,解决了离心泵100空转的问题,使离心泵100工作更加安全,并且离心泵100打开即工作,工作效率高。

实施例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中间罐的侧壁上还设有用于显示中间罐内的液位高度的玻璃板式液位计,中间罐的侧壁上靠近顶壁的位置设有用于在中间罐内的液体较少时向中间罐中补充液体的注液口,注液口中安装有丝堵。通过液位计观察中间罐内的液位高度,当液面低于出液管时,打开丝堵,向中间罐中补充液体,避免离心泵空转。

实施例三,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中间罐、出液管和进液管为不锈钢材质,进液管的下端设有滤网,用于过滤杂质,滤网由管箍固定在进液管上;中间罐的底壁上设有排污口,排污口中安装有丝堵,长期使用后拆下丝堵,将中间罐内的杂质排出。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替换及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