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6842发布日期:2020-01-21 23:33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管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排水管道的作业,但是目前的排水管道在发生淤泥堵塞时,容易对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影响。

现在的排水管道在发生淤泥堵塞时,往往只能依靠人力或机器进行清淤作业,这样需要对所清淤管道的前后段进行停止排水的操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清淤,导致其清淤过程极为不便,且清淤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旨在解决现在的排水管道往往只能依靠人力或机器进行清淤作业,导致其清淤过程极为不便且清淤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上具有进水口;

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背离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具有出水口;

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于所述第一管道靠近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

储淤腔,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开口,所述储淤腔装设于所述开口处;

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道的内管壁上;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且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管道内;

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管道并延伸至所述第二管道内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感应器,所述感应器通过第二弹簧与所述推杆的另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挡板;

所述开口的内壁上设有容纳槽,所述挡板设于所述容纳槽中。

可选地,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齿轮,所述挡板的下端为锯齿状,所述齿轮穿过所述第一管道的外管壁与所述挡板的下端啮合;

所述齿轮上连接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齿轮旋转,以带动所述挡板在所述容纳槽中运动。

可选地,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驱动件电性连接,且所述感应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开口处于所述第一管道的内壁的区域为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挡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开口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转接件,所述转接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弹簧之间。

可选地,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吸附件,所述吸附件设于所述出水口处;

所述第二管道内具有放置槽,所述吸附件装设于所述放置槽内。

可选地,所述吸附件的材质为碳纤维。

可选地,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阀门,所述阀门装设于所述储淤腔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过滤网、储淤腔、固定板、连接杆、推杆以及感应器。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且所述第一管道上具有进水口,所述第二管道上背离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具有出水口;所述过滤网设于所述第一管道靠近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开口,所述储淤腔装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管道的内管壁上,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且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管道内;所述推杆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管道并延伸至所述第二管道内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感应器通过第二弹簧与所述推杆的另一端连接。这样,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所述过滤网拦截水流中的淤泥,并设置所述连接杆、所述推杆以及连接板判断所述第一管道的积淤情况,以对所述第一管道内的淤泥进行清除,且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不需要依靠人力或机器进行清淤作业,其清淤方便、清淤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的另一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管道与吸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包括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过滤网3、储淤腔4、固定板5、连接杆6、推杆7以及感应器8。所述第二管道2与所述第一管道1连通,且所述第一管道1上具有进水口a,所述第二管道2上背离所述第一管道1的一端具有出水口b;外部水流可从所述进水口a处流入,并流经所述第一管道1和所述第二管道2后,由所述出水口b流出。可选地,所述进水口a处连接积淤的管道,所述出水口b处连接无淤泥的管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网3设于所述第一管道1靠近所述第二管道2的一端,用于将从所述进水口a处流入的水流中淤泥过滤,并停留在所述第一管道1内,而经过滤后的水流透过所述过滤网3流入所述第二管道2内,并从出水口b处流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道1上设有开口101,所述储淤腔4装设于所述开口101处,使所述储淤腔4与所述第一管道1连通,所述储淤腔4用于储存经所述过滤网3过滤后的停留在所述第一管道1内的淤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5固定于所述第一管道1的内管壁上,所述连接杆6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9与所述固定板5连接,所述连接杆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0,且所述连接板10位于所述第二管道2内;所述推杆7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管道2并延伸至所述第二管道2内与所述连接板10连接,所述感应器8通过第二弹簧11与所述推杆7的另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5固定在所述第一管道1内,所述第一弹簧9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板5上,其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6的一端,且所述连接杆6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过滤网3并延伸至所述第二管道2内,处于所述第二管道2内的所述连接杆6上设置有连接板10,所述连接板10的顶端连接有推杆7,所述推杆7背离所述连接板10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管道2并延伸至所述第二管道2的外部后,通过第二弹簧11与所述感应器7连接。

可选地,当所述连接板10朝向所述第二管道2的方向运动时,则所述推杆7以及所述第二弹簧11朝向所述第二管道2的方向运动,此时,所述感应器7的受到的力为拉力;当所述连接板10朝向所述第一管道1的方向运动时,则所述推杆7以及所述第二弹簧11朝向所述第一管道1的方向运动,此时,所述感应器7的受到的力为压力。即所述感应器7可通过其上的受力而判断所述连接板10的运动情况。

可选地,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在使用时,当通过所述第一管道1的水流无淤泥时,通过水流的冲力可带动所述连接板10朝向第二管道2的方向运动,此时,所述连接杆6以及所述推杆7均朝向第二管道2的方向运动,即第一弹簧9和第二弹簧11均被拉伸,使得所述第一弹簧9和第二弹簧11积蓄弹力,也即所述感应器7受到的力为拉力,此时,关闭所述储淤腔4以防止水流流入所述储淤腔4内,这样,水流可以通过所述过滤网3流入第二管道2中,并从所述出水口b处流出(如图1所示);当通过所述第一管道1的水流有淤泥时,水流中的淤泥可通过所述过滤网3过滤,并停留于所述第一管道1内,在第一管道1内的淤泥积累过大时,水流通过所述过滤网3后的冲力会减小,此时,所述连接板10在第一弹簧9和第二弹簧11积蓄的弹力的带动下朝向第一管道1的方向运动,此时,所述连接杆6以及所述推杆7均朝向第二管道2的方向运动,而所述感应器7受到的力为压力,此时,打开所述储淤腔4以收集所述第一管道1内积累的淤泥(如图2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包括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过滤网3、储淤腔4、固定板5、连接杆6、推杆7以及感应器8。所述第二管道2与所述第一管道1连通,且所述第一管道1上具有进水口a,所述第二管道2上背离所述第一管道1的一端具有出水口b;所述过滤网3设于所述第一管道1靠近所述第二管道2的一端,所述第一管道1上设有开口101,所述储淤腔4装设于所述开口101处,所述固定板5固定于所述第一管道1的内管壁上,所述连接杆6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9与所述固定板5连接,所述连接杆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0,且所述连接板10位于所述第二管道2内;所述推杆7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管道2并延伸至所述第二管道2内与所述连接板10连接,所述感应器8通过第二弹簧11与所述推杆7的另一端连接。这样,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所述过滤网3拦截水流中的淤泥,并设置所述连接杆6、所述推杆7以及连接板10判断所述第一管道1的积淤情况,以对所述第一管道1内的淤泥进行清除,且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不需要依靠人力或机器进行清淤作业,其清淤方便、清淤效率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挡板12,所述开口101的内壁上设有容纳槽102,所述挡板12设于所述容纳槽102中。所述挡板12的宽度小于所述容纳槽102的宽度,使得所述挡板12可容纳于所述容纳槽102中。

可选地,所述挡板12的两端设有弧形结构,可使所述挡板12较为容易容置于所述容纳槽102。在与所述容纳槽102相对的一侧设有避位槽103,所述避位槽103用于所述挡板12的避位,使得所述挡板12挡住所述开口101时,能够使所述挡板12两端的弧形结构分别位于所述容纳槽102以及所述避位槽101中,使其完全挡住所述开口101,且不会受到水流的冲力而使所述挡板12坍塌或者损坏。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所述挡板12可以在所述容纳槽102中运动,即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齿轮13,所述挡板12的下端为锯齿状,所述齿轮13穿过所述第一管道1的外管壁与所述挡板12的下端啮合;所述齿轮13上连接有驱动件14,所述驱动件14驱动所述齿轮13旋转,以带动所述挡板12在所述容纳槽11中运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14可以为电机、气缸等,用于带动所述齿轮13旋转,且当所述齿轮13旋转时,与所述齿轮13啮合的所述挡板12在所述齿轮13的作用下在所述容纳槽102中运动。由于所述挡板12的下端设置为锯齿状,即为了防止所述挡板12与所述容纳槽102以及所述避位槽103发生碰撞,即所述锯齿状的长度等于所述开口101的宽度,当所述锯齿状的起点位于所述齿轮13时,所述挡板12完全容纳于所述容纳槽102中,以打开所述开口101;当所述锯齿状的终点位于所述齿轮13时,所述挡板12两端的弧形结构分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102以及避位槽103中,使得所述挡板12完全挡住所述开口10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控制器15,所述控制器15与所述驱动件14电性连接,且所述感应器7与所述控制器15电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15用于控制所述驱动件14,而所述感应器7可以将感应到的拉力或压力的情况发送至所述控制器15,使所述控制器15可以根据接收到所述感应器7的信息以控制所述驱动件14进行对应的操作。

可选地,当通过所述第一管道1的水流无淤泥时,通过水流的冲力可带动所述连接板10朝向第二管道2的方向运动,即所述感应器7受到的力为拉力,此时,所述感应器7发送信号给所述控制器15,所述控制器15接收到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件14并带动所述齿轮13以及所述挡板12运动,使得所述挡板12滑出所述容纳槽102中,以挡住所述开口101,即关闭所述储淤腔4。

可选地,当通过所述第一管道1的水流有淤泥时,水流中的淤泥可通过所述过滤网3过滤,并停留于所述第一管道1内,在第一管道1内的淤泥积累过大时,水流通过所述过滤网3后的冲力会减小,此时,所述连接板10在第一弹簧9和第二弹簧11积蓄的弹力的带动下朝向第一管道1的方向运动,即所述感应器7受到的力为压力,此时,所述感应器7发送信号给所述控制器15,所述控制器15接收到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件14并带动所述齿轮13以及所述挡板12运动,使得所述挡板12滑进所述容纳槽102中,以打开所述开口101,即打开所述储淤腔4并收集所述第一管道1内积累的淤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阀门16,所述阀门16装设于所述储淤腔4的底部,方便在所述储淤腔4的淤泥过多时进行的淤泥的取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开口101处于所述第一管道1的内壁的区域为倾斜设置。即所述开口101由所述第一管道1内壁向外呈漏斗形,使得当所述储淤腔4收集淤泥时,所述过滤网3过滤下来的淤泥可以快速地收容于所述储淤腔4中。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所述挡板12完全盖设于所述开口101处,即所述挡板12的长度大于所述开口101的长度。且所述挡板12上端设有一密封层,使得带动所述挡板12挡住所述开口101时,所述挡板12与所述开口101的内壁能够完全密封,即不会使水流从所述挡板12与所述开口101的内壁渗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转接件17,所述转接件17连接于所述连接杆6与所述第一弹簧9之间。所述转接件17为转接板,以使所述连接杆6带动所述转接件17压缩或拉伸所述第一弹簧9。为了能够使所述转接件17上的受力比较均匀,所述转接件17与所述连接杆6之间设置有加强轴18,所述加强轴18用于保持所述连接板6和所述连接件17运动的稳定性,从而使所述第一弹簧9不会变形。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5、所述连接杆6、所述推杆7、所述第一弹簧9、所述连接板10、所述挡板12均采用耐腐蚀性的材料,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耐腐蚀性材料可为奥氏体不锈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耐腐蚀性材料还可以为其他材料,在此并无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还包括吸附件19,所述吸附件19设于所述出水口b处;所述第二管道2内具有放置槽201,所述吸附件19装设于所述放置槽201内。由于水流的冲力过大,即较小的淤泥颗粒可以通过所述过滤网3,使得所述第二管道2内的水流中含有较小的淤泥颗粒,此时,较小的淤泥颗粒的质量大于水流中水分子的质量,即较小的淤泥颗粒相对于水流下沉,所述吸附件19吸附较小的淤泥颗粒,从而是流出所述出水口b的水流更为干净。

可选地,所述吸附件19的材质为碳纤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吸附件19的材质可为其他材料,在此并无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包括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过滤网3、储淤腔4、固定板5、连接杆6、推杆7以及感应器8。所述第二管道2与所述第一管道1连通,且所述第一管道1上具有进水口a,所述第二管道2上背离所述第一管道1的一端具有出水口b;所述过滤网3设于所述第一管道1靠近所述第二管道2的一端,所述第一管道1上设有开口101,所述储淤腔4装设于所述开口101处,所述固定板5固定于所述第一管道1的内管壁上,所述连接杆6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9与所述固定板5连接,所述连接杆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0,且所述连接板10位于所述第二管道2内;所述推杆7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管道2并延伸至所述第二管道2内与所述连接板10连接,所述感应器8通过第二弹簧11与所述推杆7的另一端连接。这样,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所述过滤网3拦截水流中的淤泥,并设置所述连接杆6、所述推杆7以及连接板10判断所述第一管道1的积淤情况,以对所述第一管道1内的淤泥进行清除,且自动清淤的管道结构不需要依靠人力或机器进行清淤作业,其清淤方便、清淤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