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放坡式基坑的管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6179发布日期:2020-02-21 20:39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放坡式基坑的管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放坡式基坑的管廊。



背景技术:

管廊即为管道的走廊。管廊通常沿着装置或厂房外布置,一般是在空中,用支架撑起形成和走廊类似的样子。现有管廊的截面一般为矩形或圆形,因此在放坡式基坑中管廊施工建筑需要耗费一定的精力。

目前,公告号为cn20745294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放坡式基坑的管廊。该管廊由多个管节拼接而成,每个所述管节包括顶板、底板以及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两端的侧板,所述侧板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另一边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侧板与所述顶板之间夹角的大小与基坑的边坡坡角的大小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侧板倾斜设置,使侧板与顶板之间的夹角等于边坡的坡角,不仅使施工前无需对边坡进行预支护,进而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但存在以下缺陷:管廊缺少防排水结构,导致管廊易渗水,造成管道故障。为此,亟需一种用于放坡式基坑的管廊,具有良好的防排水性能,以此提高管道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放坡式基坑的管廊,具有良好的防排水性能,以此提高管道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放坡式基坑的管廊,包括基坑及设于基坑内部的管廊,所述管廊包括与基坑底部连接的底板、与底板两侧固定连接且与基坑边坡平行的两个侧板及与两个侧板顶端共同固定连接的顶板,所述管廊靠近基坑的一侧上包覆有防水卷材,所述防水卷材远离管廊一侧上设有衬砌层,所述底板底部的衬砌层的内部设有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包括设于衬砌层内部且向基坑长度方向延伸的盲管、固定在盲管底部的排水渠及开设在排水渠端部且与外界连通的排水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管廊的外侧设有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以此可防止外部水渗入管廊内;盲管具有极高的表面渗水能力和内部通水能力,管廊周侧的水可通过盲管流动至排水渠中,最终通过排水口排出;以此使管廊具有良好的防排水性能,提高管道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衬砌层由透水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衬砌层远离防水卷材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具有良好防水性能的垫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具有透水性能的衬砌层,以此保证水分进入盲管中;垫层设于衬砌层与基坡之间,以此进一步提高了管廊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廊及所述基坑之间穿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伸入基坑的端部设有尖端部,所述尖端部的周侧上固定连接有可增大基坑与加强筋之间摩擦力的刺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管廊与基坑之间设有加强筋,可增加管廊与基坑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此提高管廊的稳定性;尖锐部可增大加强筋与基坑之间的压强,以此加快加强筋埋设的速度;刺条可增大加强筋与基坑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保证了加强筋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板上开设有与管廊内部连通的检修口,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与检修口连通的检修通道,所述检修通道远离顶板的端部设有检修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检修口、检修通道及检修盖,需要进行维修工作时,通过打开检修盖,维修人员通过检修口,经过检修通道进入管廊中,以此方便了维修工作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修通道靠近检修盖的端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检修通道靠近检修盖的端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凹槽同轴设置的第二凸环,所述检修盖靠近检修通道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凹槽卡接的第一凸环,所述检修盖靠近检修通道的一侧上还固定连接有与第二凸环卡接的第二凹槽,所述检修通道靠近检修盖的一侧上粘接有密封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检修盖与检修通道之间设有相互卡接的第一凸环与第一凹槽及第二凸环与第二凹槽,增加了检修盖与检修通道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密封垫可封堵卡接位置处的缝隙,从而可防止外界雨水等通过检修盖与检修通道之间的缝隙进入管廊内部,进一步提高了管廊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远离基坑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平行设置的第一分区板及第二分区板,所述第一分区板及第二分区板将管廊分隔成三个容纳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第一分区板与第二分区板,可将管廊分隔成多个容纳腔,多个容纳腔可分别用于容纳多种不同的管线,进而提高了管廊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侧板相对的两侧上均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线缆的线缆支架,所述线缆支架包括与侧板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件上表面上的第一支撑板及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板上表面上的多个隔板;所述第一分区板及所述第二分区板相对的两侧上均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管道的多个管道支架,任一所述管道支架包括与第一分区板或第二分区板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件上表面上的第二支撑板及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板上表面上与管道底部抵接的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线缆支架设为第一连接件、第一支撑板及隔板的组合,线缆可放置于第一支撑板上,隔板可将多根线缆分开,防止线缆发生缠绕;将管道支架设为第二连接件、第二支撑板及限位块的组合,管道可放置于限位块上,限位块与管道抵接,以此可起到支撑固定管道的作用,保证了管道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分区板及所述第二分区板相对的两侧上固定连接有多个调节组件,任一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第一分区板或第二分区板固定连接的固定板、穿设第一固定板且与其螺纹配合的螺杆、与螺杆位于固定板下方端部固定连接的活动板及与螺杆另一端部固定连接的手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调节组件设为固定板、螺杆、活动板及手轮的组合,根据管道直径的不同,可转动手轮使活动板与管道顶部抵接,以此实现对管道的固定,进一步提高了管道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方案中在管廊的外侧设有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以此可防止外部水渗入管廊内;盲管具有极高的表面渗水能力和内部通水能力,管廊周侧的水可通过盲管流动至排水渠中,最终通过排水口排出;以此使管廊具有良好的防排水性能,提高管道的安全性;

2.本方案中在管廊与基坑之间设有加强筋,可增加管廊与基坑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此提高管廊的稳定性;尖锐部可增大加强筋与基坑之间的压强,以此加快加强筋埋设的速度;刺条可增大加强筋与基坑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保证了加强筋的稳定性;

3.本方案中将调节组件设为固定板、螺杆、活动板及手轮的组合,根据管道直径的不同,可转动手轮使活动板与管道顶部抵接,以此实现对管道的固定,进一步提高了管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线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b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基坑;2、管廊;21、顶板;211、检修口;212、检修通道;213、第一凸环;214、第二凹槽;215、检修盖;216、第一凹槽;217、第二凸环;218、密封垫;22、底板;23、侧板;31、第一分区板;32、第二分区板;4、线缆支架;41、第一连接件;42、第一支撑板;43、隔板;5、管道支架;51、第二连接件;52、第二支撑板;53、限位块;54、调节组件;541、固定板;542、螺杆;543、手轮;544、活动板;61、防水卷材;62、衬砌层;63、垫层;64、加强筋;641、尖端部;642、刺条;7、排水组件;71、盲管;72、排水渠;73、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放坡式基坑的管廊,包括基坑1及设于基坑1内部的管廊2,管廊2包括底板22、侧板23及顶板21,底板22、侧板23及顶板21均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底板22设于基坑1的底面上,侧板23与底板22的两侧一体成型,且两个侧板23与分别与基坑1的两边坡平行,顶板21与两个侧板23远离底板22的侧面共同固定连接。顶板21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检修口211,检修口211呈圆形,检修口211与管廊2的内部连通。顶板21的上表面上一体成型有检修通道212,检修通道212为管状结构,检修通道212竖直设置,且检修通道212的底部与检修口211连通。检修通道212远离顶板21的端部连接有检修盖215,检修盖215为圆盘形结构,检修盖215的直径大于检修通道212的外径,检修盖215用于封堵检修通道212,以此保证检修通道212的密封性。

如图1、图2所示,检修通道212靠近检修盖215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凸环213,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环21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凸环213均与检修通道212同轴设置。检修盖215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16,第一凹槽216与第一凸环213卡接配合。检修通道212靠近检修盖215的端部还开设有第二凹槽214,第二凹槽214呈环形,第二凹槽214位于两个第一凸环213之间。检修盖215上开设有第二凹槽214,第二凹槽214与第二凸环217卡接配合。通过第一凸环213与第一凹槽216的卡接配合及第二凸环217与第二凹槽214的卡接配合,实现了检修盖215与检修通道21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工作。检修通道212靠近检修盖215的端部粘接有密封垫218,密封垫218远离检修通道212的一侧与检修盖215抵接,以此可封堵检修通道212与检修盖215之间的缝隙,进一步提高了检修盖215与检修通道212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水分进入管廊2的内部。

如图1所示,底板22远离基坑1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分区板31及第二分区板32,第一分区板31与第二分区板32均为长方体形,且二者平行设置,第一分区板31与第二分区板32的长度方向与基坑1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一分区板31与第二分区板32将管廊2的内部分隔成三个容纳腔,以此使管廊2可用于安装多种不同类型的管线。结合图3所示,两个侧板23相对的一侧上均固定连接有线缆支架4,本实施例中,线缆支架4共设有八组,且八组线缆支架4均匀分布在两个侧板23的一侧上,线缆支架4包括第一连接件41、第一支撑板42及隔板43。第一支撑板42为长方形板,第一支撑板42面积较小的一侧与侧板23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42的下表面与第一连接件41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42用于放置各类线缆。第一连接件41的截面近似为三角形,第一连接件41的一侧与侧板23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41起到支撑第一支撑板42的作用,以此保证第一支撑板42的稳定性。隔板43为长方形板状结构,隔板43的数量为多个,相邻隔板43之间的间距相等,隔板43的设置可将第一支撑板42上的多个线缆分隔开,以此防止线缆发生缠绕。

如图1、图4所示,第一分区板31及第二分区板32相对的两侧上均固定连接有多个管道支架5,相邻管道支架5之间间距相等,任一管道之间均包括第二连接件51、第二支撑板52及限位块53。第二支撑板52为长方形板,第二支撑板52的长度方向与基坑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支撑板52面积较小的一侧与第一分区板31或第二分区板3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51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撑板5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51的侧面与第一分区板31或第二分区板32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51起到支撑第二支撑板52的作用,以此保证第二支撑板52的稳定性。第二支撑板52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53,限位块53远离第二支撑板52的一侧呈圆弧状,以此便于与管道的底部贴合,保证管道的稳定性。任一管道支架5的上方均设有调节组件54,调节组件54包括固定板541、螺杆542、手轮543及活动板544。固定板541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固定板541较小面积的一侧与第一分区板31或第二分区板32固定连接。螺杆542竖直设置,且螺杆542穿设固定板541,并与固定板541螺纹连接。活动板544为弧形板状结构,活动板544与螺杆542处于固定板541下方的端部固定连接,活动板544可对管道进一步固定。手轮543与螺杆542处于固定板541上方的端部固定连接,通过手轮543可方便地转动螺杆542,以此盖板活动板544的位置,使调节组件54适用于多种直径管道的固定。

如图1所示,底板22及两个侧板23靠近基坑1的一侧上均包覆有防水卷材61,防水卷材61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可防止外界水分进入管廊2的内部。防水卷材61靠近基坑1的一侧上设有衬砌层62,衬砌层62由透水混凝土浇筑形成,衬砌层62远离防水卷材61的一侧粘接有垫层63。垫层63远离衬砌层62的一侧与基坑1固定连接,垫层63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可进一步增强管廊2的防水性。结合图5所示,管廊2与基坑1之间穿设有加强筋64,加强筋64的一端固定于侧板23或底板22的内部,另一端延伸至基坑1内,以此增强管廊2与基坑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加强筋64位于基坑1内的端部一体成型有尖端部641,尖端部641为圆锥形结构,尖端部641的尖锐部远离加强筋64伸入至基坑1内部,埋设加强筋64时尖端部641可增大加强筋64与基坑1之间的压强,以此方便了加强筋64的埋设。尖端部641的周侧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刺条642,刺条642可增大尖端部641与基坑1之间的摩擦,增强了加强筋64的稳定性,以此进一步增强了管廊2与基坑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底板22底部的衬砌层62内设有多个排水组件7,相邻排水组件7的间距相同。排水组件7包括盲管71、排水渠72及排水口73。盲管71为管状结构,盲管71的长度方向与基坑1的长度方向相同,盲管71具有极高的表面渗水能力和内部通水能力,衬砌层62内的水分可快速渗入盲管71中。排水渠72的截面为上部开口的等腰梯形,排水渠72的上部与盲管71底部固定连接,水分通过盲管71可渗入盲管71中。排水口73为圆形孔,排水口73设于排水渠72较小面积的一侧上,排水口73与外界连通,排水渠72内的水可通过排水口73排出,以此实现管廊2外部的排水工作,提高管道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具有防水性的垫层63可对管廊2进行初步防水,管廊2长期使用后少量水分渗入衬砌层62,设于衬砌层62内部的盲管71因其具有极高的表面渗水能力和内部通水能力,衬砌层62内的水分可快速渗入盲管71中,然后水分通过盲管71进入排水渠72中,最终可通过排水口73排出;同时防水卷材61可进行二次防水;以此使管廊2具有良好的防排水性能,提高了管道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