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检查井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04117发布日期:2020-10-02 08:11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检查井井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设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全检查井井盖。



背景技术:

检查井是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供电、给水、排水、排污、通讯、有线电视、煤气管、路灯线路等维修,安装方便而设置的。一般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便于定期检查附属构筑物。

而实际生活中检查井井盖常因被盗或机动(重型)车辆碾压等原因,造成井盖缺失或破损,且井盖从被盗、缺失或破损至更换修复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行人坠落检查井造成安全事故的事件多次见诸报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检查井井盖,其具有在检查井井盖破损或遗失的情况下,避免行人跌入井内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安全检查井井盖,包括井体,所述井体的顶部设置有井口,所述井体设置有备用盖体,所述备用盖体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远离备用盖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备用盖体固定于井体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支座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和备用盖体的下表面连接,所述支座开设有供支撑杆穿过的过孔,所述支撑杆远离备用盖体的一端穿设于过孔,所述支撑杆和支座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设置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和备用盖体分别设置于支座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备用盖体安装于井盖的下方,且备用盖体和井盖之间预留有一定的间隔,在配重块的作用下使支撑杆的轴线与备用盖体的下表面垂直,同时支撑杆提供备用盖体一定的支撑力,在支撑杆和配重块的相互作用下保持备用盖体和井体的连接状态。当井盖遗失或破损的情况下,备用盖体起到遮挡井口的作用,从而避免行人跌入井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和支撑杆套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件和支撑杆套接可实现连接件和支撑杆的滑移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开设有安装盲腔,所述安装盲腔沿支撑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连接件远离备用盖体的一端穿设于安装盲腔的开口并延伸至安装盲腔的内部,位于所述安装盲腔内部的连接件的端部和安装盲腔底壁之间设置有回复弹性件,所述回复弹性件的一端和连接件固定连接、另一端和安装盲腔的底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井体内部进行检修时,移动备用盖体,备用盖体带动连接件沿安装盲腔的移动,同时拉伸回复弹性件,使回复弹性件处于非自然状态,此时,备用盖体和井体之间形成供检修人员通过的空间,便于实现检修人员对井体内部的检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所述安装盲腔外部的连接件设置有固定块,当回复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固定块抵接于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检修人员完成对井体内部的检修时,解除对备用盖体的作用力,回复弹性件回复原位,回复弹性件带动备用盖体回复原位,固定块抵接于支撑杆,在固定块和回复弹性件的作用下,保持连接件对备用盖体的支撑状态,从而提高备用盖体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远离支撑杆的一端和备用盖体的下表面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备用盖体和连接件转动连接,便于实现备用盖体的转动,从而便于解除备用盖体和井体之间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的端部设置有铰接球头,所述备用盖体设置有与铰接球头相匹配的铰接槽,所述铰接球头活动嵌设于铰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球头活动嵌设于铰接槽内,实现连接件和备用盖体之间的转动连接,同时,连接件和备用盖体之间的球铰接结构,增大了连接件和备用盖体之间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在连接件和备用盖体之间同等作用力下,减少连接件和备用盖体之间连接处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备用盖体包括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所述第一半板于其靠近第二半板的一侧开设有连接槽,所述第二半板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插接于连接槽的内部,所述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的连接处与井口中心相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块插接于连接槽的内部,实现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的相互扣合,通过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相互扣合形成备用盖体的整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半板远离第二半板的一侧以及第二半板远离第一半板的一侧均通过转轴与井体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和备用盖体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备用盖体和井体之间的转动连接,从而便于开合备用盖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备用盖体设置有用于限制备用盖体转动的条件限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打开备用盖体时,备用盖体的一端和井体转动连接,通过条件限位组件便于实现备用盖体的位置固定,通过条件限位组件的设置便于将备用盖体固定在任意转动处,从而实现对备用盖体的锁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条件限位组件包括设置于转轴的棘轮和设置于备用盖体的棘爪以及用于解除转轴限位状态的控制件,所述棘轮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棘爪于其与棘轮的连接端设置有钩齿,所述备用盖体设置有用于保持棘爪和棘轮连接状态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和备用盖体固定连接、另一端和棘爪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备用盖体绕转轴转动时,备用盖体带动棘爪的运动,棘爪的端部和棘轮贴合,当停止驱动备用盖体转动时,棘爪的钩齿在扭簧的作用下钩设于棘轮,棘轮和钩齿相互配合限定了棘爪的转动,从而实现对备用盖体的限定。当需要解除对备用盖体的限定时,通过控制件解除棘轮和钩齿的相互作用,实现备用盖体绕转轴的反向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当井盖遗失或破损的情况下,备用盖体起到遮挡井口的作用,从而避免行人跌入井内。

第二、在支撑杆和配重块的相互作用下保持备用盖体和井体的连接状态,从而防止备用盖体脱落。

第三、备用盖体和井体之间的转动连接,从而便于开合备用盖体,便于实现检修人员对井体内部的检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备用盖体、条件限位组件、连接件、球铰接结构和固定机构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上视图;

图5是图4中的b-b部剖视图;

图6是图5中的c部放大图。

图中,1、井体;2、备用盖体;21、第一半板;22、第二半板;221、连接块;3、过水槽;4、让位槽;5、滑移槽;51、限位槽;6、转轴;7、固定座;71、安装槽;8、条件限位组件;81、棘轮;82、棘爪;821、钩齿;83、钢丝绳;84、扭簧;9、安装座;10、转动轴;20、定位环;30、滑块;40、连接件;401、固定块;50、球铰接结构;501、铰接球头;502、连接座;503、安装板;60、固定机构;601、支座;602、支撑杆;603、配重块;70、拉伸弹簧;80、转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安全检查井井盖,包括井体1,井体1的顶部开设有井口,井体1于其靠近井口的一端设置有备用盖体2,备用盖体2密封于井口。备用盖体2开设有若干过水槽3,若干过水槽3于备用盖体2的表面呈阵列分布,且过水槽3连通井体1的内部和外部。

备用盖体2包括第一半板21和第二半板22,第一半板21呈半圆形设置,第二半板22呈半圆形设置,第一半板21的一侧和井体1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半板22贴合,第二半板22的一侧与井体1连接、另一侧与第一半板21贴合,第一半板21和第二半板22围成圆形的备用盖体2。第一半板21和第二半板22的连接处与备用盖体2的中心处相交。

第一半板21于其与第二半板22的连接处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槽的开口端朝向第二半板22,第二半板22于其与第一半板21的连接处一体成型有连接块221,连接槽和连接块221相适配,连接块221插接于连接槽的内部。连接块221的下表面抵接于连接槽的侧壁,且连接槽的上表面和备用盖体2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

结合图1和图2,第一半板21远离第二半板22的一侧以及第二半板22远离第一半板21的一侧均通过转轴6与井体1转动连接。井体1于其与备用盖体2的连接端焊接有固定座7,固定座7为两个,一个固定座7设置于井体1和第一半板21的连接处,另一个固定座7设置于井体1和第二半板22的连接处。备用盖体2开设有让位槽4,让位槽4的侧壁开设有通孔,固定座7远离井体1的一端设置于让位槽4的内部,位于让位槽4内部的固定座7开设有供转轴6穿过的固定孔,固定孔的轴线和通孔的轴线重合。转轴6贯穿固定孔后插接于通孔的内部,转轴6和通孔转动连接,转轴6和固定座7固定连接,转轴6和固定座7一一对应。

备用盖体2设置有用于限制备用盖体2转动的条件限位组件8。条件限位组件8与转轴6一一对应,条件限位组件8包括棘轮81、棘爪82和控制件以及扭簧84。

固定座7开设有用于安装棘轮81的安装槽71,棘轮81的两侧分别抵接于安装槽71的侧壁,棘轮81固设于安装槽71的内部。棘轮81于其中心处开设有轴孔,转轴6穿设于轴孔后与轴孔转动连接。

备用盖体2的上表面安装有安装座9,安装座9于其中心处开设有旋转孔,旋转孔内穿设有转动轴10,转动轴10和旋转孔转动连接。转动轴10远离安装座9的一端与棘爪82固定连接。

棘爪82远离转动轴10的一端和棘轮81连接,棘爪82于其与棘轮81的连接端弯折有钩齿821。扭簧84套设于转动轴10的外部。扭簧84的一个扭臂和棘爪82固定连接、另一端和安装座9固定连接。当扭簧84处于自然状态时,棘爪82和棘轮81相互配合,钩齿821钩设于棘轮81,棘轮81限定了棘爪82的位置,从而限定了备用盖体2的转动。

结合图2和图6,控制件为钢丝绳83。棘爪82于其靠近棘轮81的上端面焊接有定位环20,备用盖体2于其中心处开设有滑移槽5,滑移槽5内滑移连接有滑块30,钢丝绳83的一端绑扎于定位环20、另一端向备用盖体2的中心处延伸,钢丝绳83与滑块30焊接。

滑移槽5远离棘爪82一侧的底壁开设有限位槽51,滑块30沿滑移槽5的长度向靠近限位槽51的一侧移动的过程中实现钢丝绳83对棘爪82的拉动,从而解除棘轮81对棘爪82的限定。当解除棘轮81对棘爪82的限定时,滑块30限位于限位槽51的内部,扭簧84处于非自然状态,备用盖体2回复转动状态。

结合图3和图4,备用盖体2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件40,连接件40为两个,其中一个连接件40设置于第一半板21的下表面、另一个连接件40设置于第二半板22的下表面。

结合图5和图6,连接件40和备用盖体2的下表面转动连接。备用盖体2的下表面和连接件40上设置有球铰接结构50。连接件40的上端设置有铰接球头501,备用盖体2的下表面焊接有连接座502,连接座502开设有与铰接球头501相匹配的第一半球形凹槽,连接座502于第一半球形凹槽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安装板503,安装板503的开设有与铰接球头501相匹配的铰接孔,第一半球形凹槽和铰接孔构成铰接槽,铰接球头501活动嵌设于铰接槽内。安装板503和连接座502通过安装螺栓实现两者的可拆卸连接。

连接件40远离备用盖体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备用盖体2固定于井体1的固定机构60,固定机构60包括焊接于井体1内周壁的支座601和支撑杆602以及配重块603。

支撑杆602和连接件40套接。支撑杆602上端开设有供连接件40插入的安装盲腔,安装盲腔沿支撑杆602的长度方向设置,连接件40的下端穿设于安装盲腔的开口并延伸至安装盲腔的内部。位于安装盲腔外部的连接件40焊接有固定块401,当备用盖体2盖合于井口时,固定块401的下表面抵接于支撑杆602的上端面。

位于安装盲腔内部的连接件40的端部和安装盲腔底壁之间设置有回复弹性件,回复弹性件为拉伸弹簧70,拉伸弹簧70的一端和连接件40的端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和安装盲腔的底壁固定连接。当拉伸弹簧70处于自然状态时,固定块401的下表面抵接于支撑杆602的上端面,备用盖体2盖合于井口。

参照图3,支座601远离井体1侧壁的一端开设有供支撑杆602穿过的过孔,过孔的轴线和支撑杆602的轴线重合。支撑杆602的非套接端穿设于过孔并向靠近井体1底壁的一侧延伸,支撑杆602和支座601通过转动杆80转动连接,转动杆80的轴线和过孔的轴线垂直设置。

配重块603焊接于支撑杆602的下端,配重块603和备用盖体2分别设置于支座601的两侧。当备用盖体2回复转动状态时,备用盖体2在配重块603的作用下转动盖合于井体1,在支撑杆602和配重块603的相互作用下保持备用盖体2和井体1的连接状态,从而防止备用盖体2脱落。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将备用盖体2安装于井盖的下方,且备用盖体2和井盖之间预留有一定的间隔,在配重块603的作用下使支撑杆602的轴线与备用盖体2的下表面垂直,同时支撑杆602提供备用盖体2一定的支撑力,在支撑杆602和配重块603的相互作用下保持备用盖体2和井体1的连接状态,从而防止备用盖体2脱落。当井盖遗失或破损的情况下,备用盖体2起到遮挡井口的作用,从而避免行人跌入井内。

当需要对井体1内部进行检修时,拉动备用盖体2,备用盖体2绕转轴6转动,同时,备用盖体2带动连接件40向远离安装盲腔底壁的一侧移动,连接件40作用于拉伸弹簧70,使拉伸弹簧70处于非自然状态,此时,备用盖体2和井体1之间形成供检修人员通过的空间,撤除对备用盖体2的作用力,扭簧84回复自然状态,棘爪82和棘轮81相互配合,钩齿821钩设于棘轮81,棘轮81限定了棘爪82的位置,从而限定了备用盖体2的转动,便于实现检修人员对井体1内部的检修。当检修完成后,通过钢丝绳83拉动棘爪82,从而解除棘轮81对棘爪82的限定,备用盖体2回复转动状态,备用盖体2在支撑杆602和配重块603的作用下回复对井口的遮挡作用,从而避免行人跌入井内。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