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及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3339发布日期:2021-01-15 11:5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及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原有建筑施工领域,涉及现有结构基础加固树根桩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当今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建筑行业日渐成熟并趋于规范化,一些特有建筑因使用年限过久,原有结构设计不能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需要,且建筑的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当今城市建设中结构加固改造日趋普遍,其中基础加固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树根桩主要应用于原结构为桩基础的建筑,树根桩施工是为了提高原桩基础的承载能力。因树根桩施工是在原结构中进行,存在施工环境复杂,地基土层复杂,形式多样性等诸多不确定性问题,致使树根桩施工难度比普通基础桩难度大,而且树根桩桩径小,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现象普遍,钢筋笼固定难度大,钢筋保护层厚度难以控制。

因此,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加固工程基原基础承台上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其目的是避免桩基混凝土浇筑时钢筋笼的上浮情况,同时确保树根桩钢筋保护层厚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及其连接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树根桩施工时钢筋笼上浮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支撑板、立柱和底座,在所述支撑板的中心沿垂直方向设置一个第一圆通孔,所述立柱不少于三根,所述立柱上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每个立柱下端设有一个底座,所述底座的数量与所述立柱的数量相适配,在每个底座上沿垂直方向设置不少于一个的第二圆通孔,在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个铰座。

进一步,所述支撑板为圆形板、矩形板或者多边形板。

进一步,所述立柱横截面为u形或者矩形、其下端与底座上的铰座铰接连接。

进一步,所述立柱横截面为u形时,其下端两平行侧板对应卡接在铰座外侧、且通过连接件连接,单侧侧板底端对应开有豁口;

所述立柱横截面为放形时,其下端一对平行侧板对应卡接在铰座外侧、且通过连接件连接,另一对平行侧板底端对应开有豁口。

进一步,所述立柱下端的豁口高度不超过穿接连接件的高度。

进一步,所述底座为方形板或者圆形板;

其中铰座三角形或者圆弧形的单耳板,单耳板上面对应开有穿过连接件的通孔;

第二圆通孔均匀设置在铰座周围。

进一步,所述底座的大小为立柱四周外扩3~5cmm。

一种应用以上所述的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原混凝土基础承台、钢筋笼和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在所述原混凝土基础承台上设置树根桩桩孔,所述钢筋笼放置在所述树根桩桩孔内,所述钢筋笼从所述支撑板的第一圆通孔内穿过,将所述底座与所述原混凝土基础承台可拆卸方式固定连接,并将钢筋笼与所述支撑板点焊连接。

进一步,所述支撑板的大小按所述树根桩桩孔直径取方四周外扩15cm;

所述支撑板的第一圆通孔大小,以小于所述钢筋笼的半径3mm为半径。

进一步,所述立柱的高度以钢筋笼主筋搭接长度少5-10cm为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该装置能很好的固定钢筋笼,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预防钢筋笼的上浮,既能加强现浇混凝土中钢筋笼的稳定性,保证其垂直度,又能起到控制钢筋笼的保护层厚度作用,满足桩基的施工质量要求。

2、结构简单,且能使用边角料加工,施工过程方便实用,并可重复使用,因此总体上能够节约人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3、当原混凝土基础承台连接面可能是非平面,为了保证与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的连接可靠性,在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立柱底部设有铰接底座,可以在大约90度的范围内进行微调,最后通过连接件紧固,保证两者的连接稳固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b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应用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a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撑板、11-第一圆通孔、2-立柱、3-底座、31-第二圆通孔、32-铰座、4-原混凝土基础承台、41-桩孔、5-钢筋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5。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支撑板1、立柱2和底座3,在所述支撑板1的中心沿垂直方向设置一个第一圆通孔11,所述立柱2为四根,所述立柱2上端与所述支撑板1连接,在每个立柱2下端设有一个底座3,所述底座3的数量与所述立柱2的数量相适配,在每个底座3上沿垂直方向设置不少于一个的第二圆通孔31。

在所述底座3上还固定设置有个铰座32,为了在原混凝土基础承台4为倾斜状态时,可以对固定支架的角度进行微调。

所述支撑板1为圆形板、矩形板或者多边形板。所述支撑板1和底座3均采用500*500*10mm的钢板制作,

所述立柱2横截面为u形或者矩形、其下端与底座3上的铰座32铰接连接。

所述立柱2横截面为u形时,其下端两平行侧板对应卡接在铰座32外侧、且通过连接件连接,单侧侧板底端对应开有豁口;

所述立柱2横截面为放形时,其下端一对平行侧板对应卡接在铰座32外侧、且通过连接件连接,另一对平行侧板底端对应开有豁口。

所述立柱2下端的豁口高度不超过穿接连接件的高度。

所述立柱2采用型钢制作,最好采用5#槽钢或方钢管。

所述底座3为方形板或者圆形板。

其中铰座32三角形或者圆弧形的单耳板,单耳板上面对应开有穿过连接件的通孔;

第二圆通孔31均匀设置在铰座32周围。

所述底座3的大小为立柱2四周外扩3~5cmm。

如图4和图5所示,一种应用以上所述的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原混凝土基础承台4、钢筋笼5和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在所述原混凝土基础承台4上设置树根桩桩孔41,所述钢筋笼5放置在所述树根桩桩孔41内,所述钢筋笼5从所述支撑板1的第一圆通孔11内穿过,将所述底座3与所述原混凝土基础承台4可拆卸方式固定连接,并将钢筋笼5与所述支撑板1点焊连接。

所述支撑板1的大小按所述树根桩桩孔41直径取方四周外扩15cm(且大于输送泵管直径);

所述支撑板1的第一圆通孔11大小,以小于所述钢筋笼5的半径3mm为半径。

所述立柱2的高度以钢筋笼5主筋搭接长度少5-10cm为准。

待此桩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可将本固定支架拆除用于下一个桩施工。



技术特征:

1.一种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支撑板(1)、立柱(2)和底座(3),在所述支撑板(1)的中心沿垂直方向设置一个第一圆通孔(11),所述立柱(2)不少于三根,所述立柱(2)上端与所述支撑板(1)连接,在每个立柱(2)下端设有一个底座(3),所述底座(3)的数量与所述立柱(2)的数量相适配,在每个底座(3)上沿垂直方向设置不少于一个的第二圆通孔(31),在所述底座(3)上固定设置铰座(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为圆形板、矩形板或者多边形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横截面为u形或者矩形、其下端与底座(3)上的铰座(32)铰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横截面为u形时,其下端两平行侧板对应卡接在铰座(32)外侧、且通过连接件连接,单侧侧板底端对应开有豁口;

所述立柱(2)横截面为放形时,其下端一对平行侧板对应卡接在铰座(32)外侧、且通过连接件连接,另一对平行侧板底端对应开有豁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下端的豁口高度不超过穿接连接件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为方形板或者圆形板;

其中铰座(32)三角形或者圆弧形的单耳板,单耳板上面对应开有穿过连接件的通孔;

第二圆通孔(31)均匀设置在铰座(32)周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的大小为立柱(2)四周外扩3~5cmm。

8.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混凝土基础承台(4)、钢筋笼(5)和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在所述原混凝土基础承台(4)上设置树根桩桩孔(41),所述钢筋笼(5)放置在所述树根桩桩孔(41)内,所述钢筋笼(5)从所述支撑板(1)的第一圆通孔(11)内穿过,将所述底座(3)与所述原混凝土基础承台(4)可拆卸方式固定连接,并将钢筋笼(5)与所述支撑板(1)点焊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的大小按所述树根桩桩孔(41)直径取方四周外扩15cm;

所述支撑板(1)的第一圆通孔(11)大小,以小于所述钢筋笼(5)的半径3mm为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的高度以钢筋笼(5)主筋搭接长度少5-10cm为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树根桩钢筋笼固定支架及其连接结构,支架包括支撑板、立柱和底座,在所述支撑板的中心沿垂直方向设置一个第一圆通孔,所述立柱不少于三根,所述立柱上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每个立柱下端设有一个底座,所述底座的数量与所述立柱的数量相适配,在每个底座上沿垂直方向设置不少于一个的第二圆通孔,在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个铰座。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地基土层复杂的原结构加固用树根桩钢筋笼固定,能有效固定树根桩钢筋笼,避免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的问题,同时避免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影响钢筋笼垂直度及保护层厚度,有效保证树根桩施工质量。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部分构件可采用施工边角料,经济实用。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董云峰;关强;张华;常立根;赵维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建工四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02
技术公布日:2021.0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